央视曝光金饰掺假暴利 检测证书兑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7:44:59

央视曝光金饰掺假暴利 检测证书兑水

2010/12/19 07:58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本文导读:市面的黄金饰品,含量大多标为“四个9”,即是说,达到了千足金的水准。但央视记者近日在上海调查发现,有些黄金饰品的含量标示数据不是很“靠谱”。含金量造假成了某些经营者的暴利来源,而黄金成分检测证书竟可花钱买!央视曝光:用1公斤铱代替1公斤铂金,多赚30万元;含金量证书五花八门,甚至几十元可买
  • 相关新闻:
  • 黄金饰品难变现 多数金店回收只认本店本牌
  • 金饰业潜规则:成分掺假成厂商谋利重要手段
  • 周生生18K金饰品下架续:退货按售价引不满

  市面的黄金饰品,含量大多标为“四个9”,即是说,达到了千足金的水准。但央视记者近日在上海调查发现,有些黄金饰品的含量标示数据不是很“靠谱”。含金量造假成了某些经营者的暴利来源,而黄金成分检测证书竟可花钱买!


  千足金链意外露馅


  金饰掺假检不出来?


  据央视报道,陶小姐最近买了一条千足金项链,但没多久,项链就发生断裂,她拿去修理时,吓了一跳。


  陶小姐:修理师傅说,那是18K的。


  她找商家要求退货,但被拒绝。商家的理由是,证书上写的是千足金,他们没有责任。


  陶小姐:不知道这证书怎么回事,明明上面都是写千足金,而且吊牌上也写千足金。


  按照黄金行业的定义,千足金代表含金量不小于99.9%。但购买者往往不具备专业知识,所以购买时往往只能看检测证明。而检测证明往往由商家在售货时一起提供。一旦消费者在购买后发现问题,商家经常以检测证明为依据,不认可消费者的投诉。而维权部门也只能依据检测证明来判断,因此消费者维权十分艰难。


  金饰掺假检不出来?


  在黄金首饰中,商家是怎样掺假制假的呢?记者调查发现,原本以为很难查明的事情,并没有多大难度。


  在上海浦东闹市区中,一家打着“高价回收黄金”的店铺里,两平方米不到的空间,仅能摆放一张桌子。记者来到时,店家刚结束一笔大买卖。这里除了回收黄金,还可以制作各种首饰。店家神秘地告诉记者,他们可按客人的要求,在金子的成分上“订制”。

 “你怎么做?”

 


  “我掺东西到里面去。”


  “掺什么?”


  “也是掺金属。”


  “人家检测不出来?”


  “测不出来,(一般人)没有那种东西,他要有精密仪器,很大的公司才买得起。一般小公司测不出来。”


  接下来,无论记者怎么问,店主就是不说掺的是什么金属?这种金属为何在一般的检测中“不可能被检测到”?


  就在记者准备离去之时,店主在店门口终于告诉记者,他们掺的金属就是市场上流传许久的“铱”金属。


  金铂铱三者难分辨


  铱是一种廉价的金属原料,如果加工者用1公斤的铱代替1公斤的铂金,就能多获取近30万元的暴利。


  如此掺假,是否一般检测真的很难查得出来?记者在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得到了证实。


  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常务副主任谢启耀介绍,金、铂、铱三个元素很难分辨,人家把铱放在铂金里面,你测出来也是铂金,很难分辨,一定要分辨率高一点的仪器。


  谢启耀说,贵金属的纯度检测是难点,分为“有损”和“无损”两种检测方法。有损检测对饰品通常带来一定破坏性,采用化学法检测的比较多。而无损检测却对设备和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他们这里的一台无损检测大型仪器,价格就达150万元左右。市场上像这样的专业检测仪器并不多见,所以一些加工者就这样钻了空子。


  谢启耀介绍,铂金现在每克300多元,而铱每克几十元,要是卖得多的,一年卖掉几百公斤,你算算里面有多少钱?


  制假手法层出不穷


  亿群在黄金珠宝行业有15年的从业经历。她告诉记者,目前一些新的制假手段在市场上层出不穷。  上海泓杰汇珠宝廊执行董事廖亿群介绍,一个吊坠,比如说要用3克到5克的黄金,现在呢,(某些商家)通过一些设计上的改变,就是把这个花纹做得同样的大,称出来的重量是一样的。黄金一克是268元,所以,它这样一克下来的话,一个吊坠就可以有200多元的利润差价。这是一个猫腻。

 

 

      相关新闻:金饰业潜规则:成分掺假成厂商谋利重要手段 北青网-第一财经日报

 

   金饰业“潜规则”:


  ●成分掺假成厂商谋利重要手段


  ●层层分包导致生产环节缺乏监控


  ●检测机构众多,鉴定证书五花八门,谁费用便宜就用谁的


  ●售后服务不执行“三包”规定,维修容易退换艰难


  “即使这些品牌珠宝店都有K金产品成分不足的问题,难道每买一件首饰都要拿去检测?”


  近日参加上海婚博会的张小姐在会场首饰柜台前徘徊困惑。11月份北京市工商局对24个企业56款珠宝首饰进行抽检的结果公布后,周生生、每克拉美、瑞景行、百利金等企业都上了问题产品黑名单。成分掺假让金饰行业陷入“三聚氰胺”式恐慌。


  成分掺假:行业潜规则?


  自周生生18K金产品被曝出含金量不足问题后,深圳当地一家最大的黄金首饰加工制造商反而变得更忙了,“出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货品供应问题。”该公司一名高管称。


  周生生事件引发了许多金饰零售公司开始审视自己的供应环节,纷纷更换供货商,由于深圳这家公司一向在业内信誉不错,所以“他们都找我们来下单,我们产能这块都忙不过来了”。


  该高管认为周生生产品含金量不足主要是利润驱动,他告诉记者:“除了成分不足,还有掺假,一掺假利润就上去了。”业内前几年有个含铱事件,铱是一种廉价金属原料,一些加工商就通过在黄金里掺铱获取暴利。“一吨黄金里掺一公斤铱就能赚30万元,没办法,黄金太值钱了,300多元一克,一吨黄金就3个亿,1公斤铱代替1公斤黄金可不就30万元?”对此掺假,一般检测很难检得出来,一般都得破坏性检测等非常专业的才能检测出来。


  “黄金价格是透明的,诸如周生生这种公司主要赚取的还是品牌溢价,比如靠更有吸引力的设计等,或通过镶嵌珠宝等赚取更高利润。”一位证券分析师认为。


  与珠宝饰品相比,黄金饰品本身利润并不高,“毛利才10%左右。”上述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


  今年受国内CPI持续走高的影响,很多人转向购买黄金饰品和金条,导致黄金饰品销售压力增大。今年以来,香港上市的金饰零售公司普遍股价下跌。
 目前,周生生主要分三块业务,包括珠宝零售、贵金属批发和证券经纪业务,由于是多元化经营,财报上对于珠宝经营的详细数据未公布,珠宝零售基本上是黄金类产品、钻石类产品和手表类产品,各占三分之一。此前,周生生曾表示,全数18K金产品占集团销售总额不足3%。

 


  不过,上述证券分析师认为:“对周生生而言,要恢复此前品牌影响力将会用较长时间。贵金属这个行业信誉第一,如质量出现问题,多小的问题都是大问题。”


  产业链乱象:层层分包


  一位在国家级检测机构工作多年的相关人士称,1997年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检测标准后,检测中发现以次充好现象少了很多,而在此前如贵金属行业用含金量95%的金代替含金量99%的金的现象很多,玉石、钻石行业也有类似欺骗消费者行为,比如将B货、C货玉石通过人工加工、修复、上色,冒充天然A货;以假乱真将人工锆石冒充天然宝石,用劣质白银替代白金等。


  该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批发市场上品牌销售商进货前送检的贵金属成分不足现象相对较少,但在零售市场消费者送检的产品中,贵金属成分不足、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虚报打折等很多见,特别是在广东、福建等一些地方小的“打金店”前店后厂方式生产的金饰品往往有很多问题。


  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也反映了珠宝行业的乱象。仅去年一年,首饰、工艺品行业共接到投诉4852件,其中质量问题2981件,占到首饰工艺品行业总投诉数量的61.43%。


  零售终端买到的不合格金饰,可能是厂家层层分包的结果。“订单太多,但工人数量不足是现在很大的问题。”青岛一家珠宝钻石生产商告诉记者,珠宝钻石的挑选、打磨等需要专业技术,培养一个熟练工人需要很长时间,这种枯燥工作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跳槽的很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珠宝品牌商告诉记者,一般品牌生产商都有固定的工厂生产,但随着销量的增大,也可能外包给其他厂商和分销商,虽然生产流程中有检测程序,但简单的内部检测很难保证K金质量。


  检测五花八门:谁便宜用谁的


  虽然周生生近日发表声明称,已对公司所有K金产品进行下架自检,并已委托国家权威机构对全部K金产品进行检测,每件K金产品都必须检测合格后才能重新上市销售,但昨天《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问及这是一时行为还是今后常态时,周生生集团董事兼副总经理周允成还是不置可否,“看将来消费者的需求而定。”


  现在国内钻石产品几乎每件都要送检评级,但贵金属首饰品的成分、质量等主要靠品牌厂商自检,或者自主、自愿地部分送检,国家监管部门则是定期抽查。大多数18K金或千足金首饰的质量和成分完全靠品牌和厂商的自律。


  “现在黄金珠宝的证书太多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黄金珠宝市场上各种鉴定证书五花八门。对珠宝证书的权威性,众多商家口径不一,各执一词。


  中华工商联珠宝业商会副会长、商会珠宝检测研究中心主任董振信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检测机构有几百家,国家级别的有十几家,其余大多数是省市级别的检测机构。


  一位检测机构相关人士透露,有些不是国家级的检测机构也号称是“国家级”的,比如在广州一家名叫“中检质技金银珠宝质量检验中心”的机构,用低价争取客户,有时一个检测只要几十元。


  这也迎合了部分商家的心理。上述业内人士说,有些商家花钱买证书检测根本不管什么权威性,谁家鉴定费便宜就用谁的。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孙凤民昨日在2010年中国钻石论坛上表示,钻石的检测证书是消费者购买的信心保障,但现在国内外各级检测机构很多,有些国外的检测证书在执行标准等方面标准不一,造成了同一批钻石,证书显示的级别有很大差距。
除标准不一外,有个别不法销售商还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串通国外检测机构忽悠消费者,孙凤民说,在今年国家工商总局的多次检测中,国外检测机构检验的不合格情况占很大比例。

 


  售后无“三包”:退换艰难


  对近期北京市工商局抽检中“每克拉美”销售的部分首饰金含量不足、钻石净度不合格、材质标称不属实等问题,“每克拉美”声明称,顾客购买的珠宝、黄金饰品,需经过国家珠宝玉石质检中心检测,确定为不合格产品的,商场才退货、换货及赔偿。


  周生生后来在一定压力下表示消费者凭《货品保证单》连同货品可退货前也称,专柜要退货必须有国家承认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证明。


  很多消费者觉得此举显然不够诚恳,在对所购首饰真假产生疑问时,高额鉴定费为什么只能自己出呢?如一件500元的手链,鉴定费就要100元,消费者还有多少求偿积极性?


  广州一位消费者还提到,有的专柜金银饰品一经售出就不退货,就算出现问题也只能维修,这几乎成为了珠宝行业“潜规则”。对此,恒信钻石董事长李厚霖向记者坦言,珠宝钻石行业各个品牌大都是依据自己的内部规定做售后服务,没有统一标准。


  目前珠宝行业没有专门的“三包”法规,如玉石、K金、千足金等只存在真假问题,而不属于“三包”产品范围。如珠宝饰品的工艺或质量方面存在问题,消费者可要求商家加工维修。但如果需要退换,则须双方协商解决。


  业内人士说:“目前国家只有贵金属含量和钻石标准,首饰鉴定只是对钻石成分、贵金属含量和等级等进行鉴定。对于项链能承受的拉力、焊点牢固程度等,目前没有明确工艺质量标准,也没有明确行业标准。凡是由以上原因造成的断裂,一般不认定属质量问题。只有断口处有明确的金属缺欠、金属杂质或砂眼,才能被认定为质量问题。而前者是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金饰产品中遇到的。”

 

      相关新闻:黄金饰品潜规则:金饰成色不足 消费者难索赔

 

  关注黄金饰品的成色,成色这个词,简单说,就是你买的的黄金饰品,是不是足够纯,一般市场上的黄金饰品标签上,都标有四个9的黄金含量标示,这 就在告诉大家,这件黄金饰品达到了千足金的水准,消费者应该可以放心购买,但近日我们的记者在上海调查却发现,商场里的有些黄金饰品的含量标示数据,不是 很靠谱,而且即使你检测这件饰品黄金含量不够,想退货也很难。来看看记者的调查。


  陶小姐在生日那天为自己买了一条千足金的金项链,但是没过多久项链就发生断裂,她拿去修理时,修理人员的的话让她大吃一惊。


  陶小姐:明明是千足金的,没想到上次搭扣坏了,我去修的时候人家说是18K的。


  于是刘小姐找商家要求退货,但是被拒绝。商家的理由是,证书上写得是千足金,他们没有责任。


  陶小姐:不知道这证书怎么回事,明明上面都是写千足金,而且吊牌上也写千足金,金子我不是很懂的,我就听服务员说,要么看检测的证书。


  按照黄金行业的定义,足金表示含金量不小于99.0%;千足金则代表含金量不小于99.9%。但是购买者往往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购买时 很难鉴定,往往只能看检测证明。而检测证明往往由商家在售货时一起提供。一旦消费者在购买后发现问题,商家经常以检测证明为依据,不认可消费者的投诉。而 维权部门也只能依据检测证明来判断,所以造成消费者的维权十分艰难。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赵皎黎: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到底怎么来解决成色不足,那么往往消费者对成色不足认为就是经营者对我们的欺诈,我们要求退一赔一。经营者认为是工作上的失误导致我弄错了,非常非常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