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友好战略思维亟待转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59:31
中印友好战略思维亟待转型

2010-12-16 22:05:52

归档在 经济评论 | 浏览 1718 次 | 评论 5 条

    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  印度经济研究专家  吴东华

    写于2010年12月16日  我的博客http://wudonghua020.blog.163.com

    12月15日《纽约时报》发问,中印是否在开创一个“新世界”。该报认为“中印这两个共享2500英里边界的人口大国之间充斥着对方的猜疑、无知和敌意。”。该报援引专家的话说,中印都想解决两国间的冲突,只是没人知道怎样才能做到。为什么中印关系这么难解呢?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印友好战略思维亟待转型。

    第一,中国技术换印度市场。中国的很多制造业技术都是印度最需要最缺的,而欧美日技术并非印度能消化和需要的,但是这些技术又是转型前的水平。这样,中国与印度企业合资,可以把适用技术二流技术带过去,最先进技术不必带过去,形成用技术换市场的目的,中国这些年来都是这么成长的,国内担心技术流失印度,培植竞争对手,比如象造高速公路这种技术、熟练工,中国可以部分输送,造高铁技术掌握在手中就行。实际上,印度CPI基本上在5%以上,造成存款利率普遍比中国高出几个百分点,这样的贷款利率一般来说比中国高出4个百分点,有时更高,而且印度银行资金有限。这两点使印度即使掌握中国造高速公路技术,在国际承包工程上也难以与中国竞争,这点国内经济学界、企业界、政界还不清楚。

    第二,中印关系并非是因1962年战争导致互信丧失,这其实只是导火索而已。真正丧失中印互信的是中印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这才是最主要的。这些年来,中印边界稳定,印度视巴基斯坦为最大威胁。所以,中国提出调解印巴关系变成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等于印度同时拥有两大合作伙伴。为此笔者建议中印巴自贸区一体化,取代中印自贸区,并以此为依托,开创中盟自贸区一体化,向中亚西亚乃至海湾逐步推进,这一块不但是中国经贸往来弱势区域,不但拓展经贸市场,而且为中欧高铁快速挺进欧洲做准备,有利于欧洲到中国旅游购物,有利于中国出口欧洲缩短一半时间和节约5%左右的运费,使马六甲海峡的依耐度下降50%以上,冲出美日韩的包围圈,摆脱美国在东南亚的制衡,开辟新的外贸根据地。

    第三,中印经贸是互补的,但是国际尤其是日本美国韩国等媒体总是说中印竞争,中印软件业、外包业是互补的,印度棉花与中国纺织是互补,印度铁矿石与中国钢厂是互补,中国炼油与印度石油是互补,中国信贷与印度工程是互补,印度基建与中国造价是互补,印度药品与中国医改是互补,印度设计与中国制造是互补,印度企业国际化经验人脉关系语言与中国企业国际化拓展是互补,印度市场与中国企业转型积累资本是互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印友好战略思维要想突围必须从中印互补、中国技术换印度市场、调解印巴关系、中盟自贸区一体化等角度去考虑,才有突破。至于中印边界,即可以采取中西部对开或四六开,也可以相互撤军,共同开发共同享受回报,比如四六开。

 

0上一篇 << 熊猫债券将成人民币国际化引擎      下一篇 >> 美国操盘经济幕后真相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