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友好大廈與上海哈同花園[組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4:49:42
  中蘇友好大廈與上海哈同花園             延安中路1000号原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这幢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在上了一点年纪的上海人心里,至今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中苏两国建交后,由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兴建的上海第一幢展览馆,更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幢建筑顶端的镏金五角星,曾是上海的一个制高点。民间有关制作这个金星用去多少金箔的传说不少,而有关资料也披露,在那个时期,上海建筑界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楼宇的建造高度,不能超过苏联老大哥这颗熠熠闪耀的金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央要在上海举办一次关于苏联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的大型展览,并决定造一幢与之相适应的展览馆。
        1953年12月6日,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致函周恩来总理,请示有关展览会的选址问题。苏联方面也特派展览会负责人鲍利辛柯、工程师郭赫曼等来沪勘察。当时拟选三个地方作为馆址:一是文化广场,即昔日的跑狗场旧址,二是哈同花园旧址,三是大华农场。文化广场原有可供展览的建筑仅一千五、六百平方米,展览馆如建于此,尚须占用原供集会与演出的大会场及四周空地,且须征地新建6500平方米建筑才够用。大华农场各方条件均不甚理想,不予考虑。而哈同花园旧址无论占地面积,还是所处地理位置,均符合建设一座永久性展览场馆的要求。        1954年5月4日,中苏友好大厦中苏友好大厦在哈同花园旧址动工兴建,至1955年3月建成,费时十个月。整个大厦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计54108平方米,展出面积达2万平方米以上。整幢建筑外观风格独特,气势宏伟。建造期间经历了连续二个月的雨季,八级至九级左右的台风,以及几十年难遇的潮汛和零下10℃的严寒,中苏两国建筑工程师及工人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完成任务。大厦建好后正式命名为“中苏友好大厦”,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
  从此以后,这幢宫殿式建筑成了上海市中心一个著名的人文景点,不仅青年男女喜欢在这里聚会,外地游客也会专程来此拍照留影。1956年起,中苏友好大厦除举办展览外,各种重大的会议和大型公共活动也在这里举行。中共上海市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就在这里召开。1968年,中苏友好大厦改名为上海展览馆,1984年改称现名──上海展览中心,1989年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建筑。1999年10月该建筑被评为新中国五十年上海十大金奖──经典建筑。        

                     
            哈同花园简介  欧爱司·哈同           旧上海是外国“冒险家”的乐园。人们在提到上海近代最大的一座私家花园住宅——哈同花园时,或许都先要想起那个人字胡子“冒险家”哈同。
         哈同全名欧爱司·哈同,1851年出生于土耳其统治下的巴格达城(今伊拉克首都)。其父为犹太人,以经商为业,育子女6人,哈同排行老三。哈同5岁随父迁居印度孟买,不久因与诸见不睦,只身流浪香港谋生。并进老沙逊香港分行当小职员。旧对年转到上海老沙逊分行任司阍(传达室看门),据说当时他囊中羞涩。全部家产只有6元龙洋,因此只能与洋行雇用的中国勤杂工住在一个工棚内。但是凭着他机灵的脑袋,在传达室一天也可捞到一二十元外快。又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于是得到洋行大班的赏识,转人新沙逊洋行,提拔为跑街,进而又提拔为烟上仓库保管员和收租员,并于1879年进一步被破格提升为大班协办兼管房地产部。在此期间。他利用贩卖烟土,赚了不少钱,并利用这些钱,在南京路一带用他的投机伎俩陆续占取了一些上地,奠定了他经营地产和发财致富的基础。特别是他先后当上了法租界董事和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后,因为他有机会参与策划非法扩大租界或越界筑路的阴谋。可以预知拓宽马路、扩大公共设施的计划;所以多次依仗特权,用低价强购中国人的土地。1901年他独资开办了哈同洋行。专门从事房地产投机。经过多年经营、巧取豪夺,到20世纪30年代,在南京路上已占有一半房地产,成为上海近代史上名声显赫的一个“地产大王”。
       1886年哈同同中国女子罗迦陵(字俪蕤)结婚。1901年,罗迦陵出面购得当初叫罗家村的一块土地(今延安中路 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地块),聘请当时上海有名的乌月山僧(原名黄宗仰)参与设计建造私家花园,园名叫“爱俪园”,系用欧爱司·哈同名字中的“爱”字和他的中国妻子罗迦陵(字俪蕤中的“俪”字组合而成的)。罗迦陵信奉佛教,乌月山僧按照罗地陵的旨意以《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为蓝本;用中国古代花园式住宅的设计手法,巧夺天工。设计成“爱俪园”。园内筑有小桥流水、池塘水激、亭台楼阁,并叠石为山,构筑院落,1910年全部建成。建成后的“爱俪园”,占地170多亩(1 亩为 0.067公顷),园内有楼80幢、台12座;阁8个、池沼8处、小榭4所;还有10大院落、9条马路,及无数小桥、小屋、小亭、小道。建有各式亭台楼阁,最突出的有:天演界、飞流界、文海界(藏书楼)、“海棠艇”、“驾鹤亭”、“引泉桥”、“侯秋吟馆”、“西爽轩”、“赢洲馆”、“方壶”、“延秋十树”等,且园中各景都有当时的达官和名士留题,缀写楹联。整个花园风光漪涟、辉煌雅致,成为上海最大的私家花园住宅、上海“冒险家”的“天堂”,而被誉为”海上迷宫”。
         哈同夫妇在爱俪园住宅,曾接待过不少遗老,如岑春煊、黎元洪、章太炎、章士钊、齐燮元等,经常出入的还有不少政客、巨商。1912年4月6日,哈同在爱俪园内宴请孙中山,女宾有孙中山的两位女儿和他的秘书宋霭龄,并合影留念。
         1931年6月 19日晚上8时,欧爱司·哈同在爱俪园逝世。一年后,哈同的妻子罗伽陵也寿终正寝。接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沦陷。不久,“哈同花园”被日本占领军接管,日军将园内所藏金银财宝掳掠一空,园林建筑也惨遭破坏,成为一片废墟。           哈同别墅简介 哈同别墅         武康路上的英国乡村别墅式也较有特色,99号的正广和大班住宅,建于1900年,属于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式,陡峭的双坡大屋顶及半露于外的红木结构,加上二楼宽大的露台,无不显示了主人雍容典雅的贵族意趣。这里原是英商正广和老板的住宅,上世纪30年代,同宋子文沆瀣一气的唐海安一度居住在此。解放后潘汉年、魏文伯、王震都曾在这里住过。“文革”后刘靖基先生回沪,市府安排其全家入住。至今房子依属刘家所有。这中间还有段插曲,涉及了另一个大户人家,那就是荣卓如,她是实业家荣宗敬的女儿,丈夫是犹太商人哈同的义子乔奇·哈同。他们也曾拥有过这幢别墅。 这里似乎只有一扇黑漆漆大铁门,离正门不远的矮小的红色木门一看便知以前是专给佣人走的,门上方怒放着粉粉的蔷薇花。  歡迎進入還舊樓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