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有人的思想会混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12:50

1、只有人的思想会混乱

【原文】有乱君1,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2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3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4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5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书》曰:“惟文王敬忌6,一人以怿7。”此之谓也。

【译文】有混乱的君主,没有混乱的国家;有治理混乱的人,没有治理混乱的法规。后羿的法规并不是使他灭亡的法规,然而后羿还没有到三十年就灭亡了;大禹的法规至今还存在,然而夏朝不能世代都称王。所以,法规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缺点毛病是不能自己推行的。得到这种人国家就能存,失去这种人国家就会亡。所谓的法,是治理的一方面;所谓的君子,是法规的根源。所以,有了君子,那么法规虽然简略,也足以周遍万事万物;没有君子,那么法规虽然具全,但施行时会失去先后顺序,不能应付事物的变化,就足以使之混乱。不知道法规的最佳行为方式而要去纠正法规的条文,虽然知识广博,遇事必定会混乱。所以,明白的领导人急于得到人才,而昏庸的领导人急于得到权势。急于得到人才,那么身体安逸舒适而国家能得到治理,功效大而且名誉美,上等的可以称王,下等的可以称霸。不急于得到人才,而急于得到权势,那么身体就会劳累而且国家会混乱,功亏一篑而声名狼藉,社稷必定危险。所以,领导人民的人,辛劳于求索人才,而休闲于使用人才。《书》上说:“考虑文王的敬德畏恶;……那么我就高兴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篇乃是紧接《王霸》而继续讨论下来的,《王霸》所论述的是,用最佳行为方式树立起来就是王,用诚信树立起来就是霸,用权谋树立起来就会灭亡。这三种情况是明白的君主所要谨慎选择的,仁爱的人所以要弄明白的。所以作为一个人民的君主、或领导人、或管理者,最关键的一个原则就是“义”——即最佳行为方式。因此本篇接着专门论述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是什么。君,与前几篇一样,是指领导人,君人者,即是指领导人民的人;如果非要说它是君主、君王,也未尝不可,因为君主君王也是指领导人。荀子首先强调了只有人的思想会混乱,因为只有人的思想混乱了,才会导致国家和社会的混乱。如果人的思想不混乱,尤其是领导人的思想不混乱,那么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不会混乱。因此,只有治理混乱的人,而没有治理混乱的法规。法规为什么不能治理混乱呢?因为法规只是治理和管理制止混乱的一个方面,法律法规的作用只是惩处违反法律法规的人的行为,而不是使人们思想不混乱的方法。而只有君子,也就是说有文化有智慧的领导人,采取的是教化的方法,才能使人们的思想不混乱。所以,人们得到了一定的教化,思想不混乱,那么法律法规虽然简略,国家和社会也就不会混乱。如果人们的思想是混乱的,那么即使法律法规再全面,再详细,也制止不了人们的混乱行为。因为思想是导致人们行为的根源,心里想什么才会去行为于什么,心里根本没有想到,怎么能去行为呢?所以,治理国家和社会,只能从人的思想上着手,使人们的思想不混乱,那么国家和社会也就不会混乱了。这就是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再一个就是领导人如果首先寻求人才,那么整个管理工作就能进行得顺利,因为人才的良好工作会使领导人的权威很快树立起来,权威树立起来后,就更易进行管理,而领导人也就不至于太辛劳了。而如果首先寻求权势,喝五吆六,盛气凌人,那么就会使整个管理工作陷入混乱,从而使领导人陷入事务而辛勤劳苦而且功效不大。所以,首先寻求人才,然后使用人才,然后进行教化,然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就是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

——————————————————

【注释】1.君:《易·复·上六》:“以其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书·说命上》:“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书·顾命》:“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诗·大雅·公刘》:“君之宗之。”《管子·君臣上》:“是故君人也者,无贵如其言。”《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老子·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荀子·礼论》:“君者,治辨之主也。”《说文》:“君,尊也。”这里用为主宰、统治之意。亦是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因此亦可称为领导人。

2.羿:古人名,传说是中国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亦称“后羿”、“夷羿”。《左传》:“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管子·形势》:“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术,非驭也。”《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孟子·离娄下》:“逢蒙学射於羿,尽羿之道。”《荀子·儒效》:“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

3.世:《周礼·大行人》:“世相朝也。”《管子·幼官》:“三千里之外,诸侯世一至。”《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国语·周语》:“昔我先王世后稷。”《公羊传·文公十三年》:“世室世世不毁也。”《字汇》:“父子相代为一世。”古代将三十年称为一世。

4.类:通“颣”。《管子·乘马》:“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管子·地员》:“大者大类,小者则治。”《易·同人·象》:“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论语·卫灵公》:“有教无类。”这里用为缺点、毛病之意。

5.端:《管子·宙合》:“百吏皆失其端,则烦乱以亡其国家矣。”《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己。”《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史记·魏公子列传》:“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这里用为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之意。

6.忌:《书·顾命》:“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书·秦誓》:“则曰‘未就予忌’。”《左传·昭公六年》:“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易·夬·象》:“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广雅·释诂四》:“忌,恐也。”《玉篇·心部》:“忌,畏也。”这里用为畏惧、顾忌之意。

7.怿:(yi义)《书·康诰》:“惟文王之敬忌,……则予一人以怿。”《诗·邶风·静女》:“说怿女美。”《诗·小雅·节南山》:“既夷既怿,如相酬矣。”《诗·大雅·板》:“辞之怿矣。”《诗·商颂·那》:“我有嘉客,亦不夷怿。”《礼记·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怿。”《广韵》:“怿,悦也,乐也。”这里用为高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