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有人怀念厚泽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17:29

总会有人怀念厚泽的

作者:顾肃 2010-6-8 18:17:25 发表于:博客中国

昨天在复旦大学高研院主持张曙光教授关于顾凖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的研讨会时,我说,今天知道顾凖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很少了。我们容易健忘,因此也就容易重犯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错误。

晚上看到朋友发来的一篇博文,名为“谁会怀念朱厚泽”,颇为感慨。是的,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开明的中宣部长,今天把他的讲话拿过来读一下,可能99%的人都不会相信是在位的宣传部长讲的话,他甚至还曾经可能成为中共总书记的人选。宽松、宽容、宽厚,是言论自由的生动表述,此话出自自由派知识分子之口,也许一点也不奇怪,但出自中宣部长之口,就十分难得了。朱厚泽的口才极佳,看问题相当深刻,入木三分,讲话的概括力极强,几句话就进入问题的实质,不转弯抹角。他知道中国的旧体制问题在哪里,也很想以自己在位的影响力去进行改革。所以,时任中共主席和总书记的胡耀邦到贵州去考察,与他彻夜长谈,不久就推荐他进北京,担任中宣部长。在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媒体是相当开放的,可谓百花齐放。但是,随着胡的突然下台,朱也很快失势。此后也曾经有过短暂的思想解放和媒体开明的时期,至今都让人怀念。

今天,知道朱厚泽的人的确不多,但仍然会有人怀念他。怀念他,怀念三宽精神,为的是真正的开明开放的言论自由,最终为的是捍卫人民的利益。防止少数人垄断舆论而曲解民意。在上者不了解真实的民意,就会闭目塞听,看不到问题和危机所在,作出错误的判断。历史上的明君尚且知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知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们看到了堵塞言论的危险之烈。如今一些人似乎倒不了解这个道理,每天以防川的心态对待言论。

朱厚泽走了。有人说,他是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但是我相信,也许再过20年,一百年,还会有人怀念他。尽管他在位的时间是那么短暂,但他的思想和执政理念却具有恒久的价值。

路正长,在历史的长路上,会有人想起他,想起耀邦,想起顾凖,想起ZY。那是因为,现实的政治改革仍然需要借鉴他们开明的思想,尽管现实改变了许多,实践会超出他们的局限性。但是,那自由民主的理念和仁者爱人的良知,却是不会泯灭的。

以下是彭德的博文,很值得一读。


*****************************
彭德:谁会怀念朱厚泽?

尽管只见过朱厚泽一面,但他却留给我深刻印象,也留给我挥之不去的感叹。一个有着几亿网民却健忘的国度,朱厚泽去世不仅没有引起民众的关注,连思想界议论的人也很少。凤凰网为他做了专栏,发了十多篇文章,留言寥寥无几。朱厚泽的思想固然关乎每个网民的自由,但这个陌生名字显然没有网络红人好玩,况且自由派人士对他的官员身份缺乏兴趣,极左派们当初就在盼望他死无葬身之地。朱厚泽无疑看透了世态炎凉,葬礼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作遗体告别,骨灰不葬京城而是返葬贵州山乡。这一切应了陶渊明的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一九八六年,朱厚泽身边一位武汉籍的秘书建议他去武汉调查,那里有一群独立思考的中青年学者。朱厚泽在武汉高校区呆了三天三夜,夜以继日地召集学者轮番开会,会后对秘书说:武汉学术界不行,发言平庸。秘书说,那都是上面指定的人,我给您列个名单。会议在第三夜召开,与会者大约五十人,地点在东湖梅岭,那是毛泽东生前下榻的地方。此时的朱厚泽,身份是中宣部部长,官职等同于唐太宗时期的魏征。在古代,那是有权当面批评和规劝皇帝的官员。会议没有客套,发言直奔主题。一位青年学者劈头盖脑地说:“建国以来,中宣部就没有干过一件好事!”他可能不知道毛泽东当年的指责:“中宣部没有一个好人!”朱厚泽含笑询问:“你说说理由。”“比如,毛主席在一九五八年提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之后,中宣部立即调动所有的宣传机器,包括广播、报刊以及文学艺术,一面宣传这‘三面红旗’的意义,一面在全国范围内物色相应的典型事例。没有典型塑造典型,小典型吹成大典型。由此造成假象,让上面以为三面红旗立见功效,形势大好,全国山河一片红,于是提出十五年内‘超英赶美’之类的冒进口号,使得欺上瞒下的虚报与浮夸作风盛行朝野。人民公社搞了一年就搞不下去了,开始饿死人了,中宣部还在全国组织人硬着头皮大唱‘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就是好!’过了几年,毛主席发现搞不下去了,指示中宣部下去找问题,于是又调动所有的宣传机器,号召各级政府找问题。没有问题也是问题,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最后发现问题成堆,形势大坏,全国山河一片黑,不得不搞运动整治,一直整到文化大革命。”话音刚落,中宣部一位局级官员接过话头:“说得好,我在中宣部28年,就是这么折腾过来的。”朱厚泽是口才一流的演说家,他调中宣部之后,接连不断地召开咨询会,却一直含而不露,不轻易发布政见,这一次却当场破例表态:“请大家放心,我回去之后,要把中宣部的职能改过来,让它从一个发号司令的地方,变成政策研究处。”那次夜会,我能记起的与会者有武汉大学雷祯孝、易中天、邓晓芒、肖帆、张在元、彭富春,华中师大张玉能、王幼平、谢小庆,湖北大学张志扬、陈家琪,湖北社科院李明华、鲁萌,湖北美院皮道坚,湖北作协方方、熊召政。不过他们没有开口,几乎都是研究现代史和政治经济学的人在发言。

当时极左势力还很强盛,总在伺机对改革派思想痛下杀手,朱厚泽却提出“宽松、宽容、宽厚”的“三宽政策”。在社会意识严重对立的当代中国,左派对底层民众的关注和自由派对精神自由言论自由的追求,是中国最终走向健康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三宽政策有可能让对立的双方不至于发生冲突导致社会震荡。令人意外的是,新政还没有落实,朱厚泽却突然下台,成为任职最短的中宣部长。1989年,58岁的朱厚泽淡出政界。胡耀邦去世前表示自己连累了朱厚泽,认为他本来是可以当总书记的人物。在中国,当然也包括世界各国,杰出人物常常在政权转换时被无情地淘汰了。像唐太宗起用政敌魏征担任侍中,奥巴马邀请对手希拉里出任国务卿,仍然只是特例而不是常例。平庸的首脑常常会使历史急剧倒退,杰出的首脑会促使历史进程迅速展开。这个浅显的逻辑,人类从来都不情愿正视。2010年5月9日,这位平民化的政治人物与世长辞。那一夜,北京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地上洒满了白色的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