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门”的本质是对核心价值的召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19:50

“黄山门”的本质是对核心价值的召唤

2010/12/18 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蔡方华

  今日社评

  12月17日晨,黄山市有关部门为在搜救户外探险学生中意外牺牲的警察张宁海举行追悼会,与此同时,复旦大学校园内也举办了一场简单而隆重的追思活动。被救学生轮流向张宁海的遗像敬献鲜花,一位女学生痛哭失声,并为他们“轻率的行为”再次向张宁海道歉。

  这位女大学生所说的“轻率行为”,是指不久前他们一行18人前往黄山风景区未开发区域进行徒步探险,由于缺乏经验、对沿途气候不了解以及装备与技能不充分等原因,他们在雨夜迷失于野外,只好向外界求援。上海、黄山两地警方出动百余名警力前往出事地带搜救,最终将他们全部带出了险境。不幸的是,警察张宁海在领路过程中意外坠崖牺牲。

  这起搜救事件最初并没有马上进入公众视线。但是,人们发现,被救的复旦学生对自己不够周密的探险行为并没有太多反思,对殉职的警察张宁海也没有表现出感恩之情,反而在讨论如何对媒体开展“危机公关”,以及登山协会如何进行人事更替等。更有甚者,一名被救学生说,他们“低估了人民警察的力量和决心”,言外之意是他们并没有要求、也没有指望公安机关的搜救。所以这些言论通过网络媒介辐射开来之后,复旦大学蓦然发现自己被“黄山门”所笼罩。

  在群情激愤中,总会有某些不够理性的成分。比如有人说,复旦学生因为愚蠢的行为而牺牲了张宁海的年轻生命,所以应该受到鄙视。这种观点就值得商榷。复旦学生很难预知自己的户外探险会危及他人的生命,他们也不可能拿别人的生命去冒险。如果因探险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就把大学生的冒险精神归结为愚蠢和无知,那就有可能扼杀年轻人的探索热情和进取精神,让他们变得保守、封闭和弱不禁风。从来没有爬过山、淋过雨、冒过险的一代,未必就是社会的福音。在冒险和安全之间也许需要权衡,但总是用成年人的“稳重思维”去约束年轻人的热情,也并不恰当。

  还有人认为,张宁海为一群不懂得感恩的愣头青牺牲了生命,实在不值得。这样的观点同样有失偏颇。在这个问题上,张宁海父亲的想法倒是让人非常动容。他说,保护人民是人民公安的天职,张宁海只是尽到了他的职责。他不希望复旦学子们因为张宁海的死而产生心理负担。这位英雄父亲的朴素表达,其实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即警察等公职人员在从事抢险救援等工作时,不该也不会因对象的高低贵贱差异而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如果有人认为,公安机关在救援的时候应该“看人下菜碟”,那反而是对公安职责的某种亵渎。

  当然,不能不承认的是,某些复旦学生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应,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甚至令人吃惊。一方面,他们在突发事件面前表现得很老练,比如懂得利用危机完成学生协会的人事更替,懂得利用校友去控制公共舆论;另一方面,他们对生命的价值又表现得冷漠和懵懂,仿佛一群不谙世事的幼童。他们对核心问题的忽略和对技术细节的热衷,他们的不通人情和老于世故,交织成当下社会最让人担忧又最无法回避的景象,即核心价值的空洞化。而人们的批评,实则是对这些价值的召唤。

  “黄山门”中最应受到重视和关注的价值问题,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精神。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应该表现良好的科学素养,但这一点并没有在复旦登山协会的实践中反映出来。他们一再在野外遇险,却缺乏反思和总结的勇气,这就让他们的户外活动有点盲人骑瞎马的味道。二是生命意识。十多人身蹈险地而缺乏自救意识,对外界的大规模救援又不以为然,其实反映出来的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轻忽,结果必然是对他人的牺牲无动于衷。三是感恩意识。感恩的本质是一种良好的人际情感互动,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谓“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本意并不是利益的交换而是情感的回馈,但这样的精神现象在“黄山门”中并没有及时出现,这也是人们普遍感到失望的原因所在。

  强大的社会舆论可能会给复旦学子带来某种精神压力,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不能真诚地面对批评就不能完成成长和蜕变。对于复旦“十八子”乃至其他人来说,这一场汹涌的声浪,可能是必要的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