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动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17:50
什么是主动性 文 / ttwl21455

  一百多年前的某个夜晚,当美国人阿尔伯特。哈伯德挥笔写就一篇仍被今人誉为成功学圣经的小文章——《把信送给加西亚》之后,整个世界顿兴狂澜并为之倾倒,它几乎被翻译所有文字为世人阅读,给饥渴的每一个人送上了如甘露的精神食粮。在该书中作者大肆的宣扬罗文的主动性与个人英雄主义,给予美西战争中一个美军信使以至高无上的颂赞。到今天,摆在我面前的仍是一本位列世界畅销书排行榜第六,名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小册子,不同的是它似乎更加象本书而不是以前的那篇小文章,它不仅包括哈伯德的原文,也增加添了威廉。坦肯宾,迈克.戈尔曼等人的成功经以及罗文中尉的自述。

与美国现畅销于市的其他图书一样,这亦是一本借某一故事为基点而铺展开来的以励志为主要目标的图书。该书阐述作为一名雇员,进而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应怎样的具有,怎样的表现自己的主动精神,又怎样的才能深受赏识而卓越不凡。那么,关于什么是主动性?怎样做才能是发挥主动性?评价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该书通过一系列的例证似乎都给予了明确的答复,但事实上,真理是否已被完全发现?

在现代社会,如果你要成功,你要被委以重任,你要走向辉煌,主动性都是不可缺少的必备要素,我们很难理解也更难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懒惰懈怠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轻松成功的例子。主动性顾名思义就是自主行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未来条件与利用已有条件,去最大限度的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然而,主动性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相信我们难以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正如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一切规定都是否定。这样,如果我们沿着排除的方法,或许可以更接近它的真正本质。

主动性只是主动性,不能涵盖一切,拥有主动性的人不是等于无条件的绝对忠心与服从,不是对雇主一味的唯唯是诺与诚惶诚恐。阿尔伯特从一个资产者的角度宣扬资本家的美德与情操,要职员感恩图报,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承受巨大的压力,导引众人力量,终于获得成功,但他们从成功中所得到了什么呢?除了衣服和食物,其他什么也没有”,是啊,他们只获得食物和衣服——充足而奢侈的;但想一想,他们的雇员又是获得了什么,难道还得到了比雇主更多的东西?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盛行的西方社会里,雇员是应该积极主动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雇主追逐名利双收似也无可厚非,但恰如阿尔伯特所言,道德残缺的人比肢体残缺的人更不值得同情,道德残缺者到底是谁?难道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苟同“大多数雇主更富有美德”。

当然,主动性也不是暴虎冯河,不是不顾条件不问现实的蛮干硬闯。主动性的发挥是有条件的,是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岂能食而充饥?阿尔伯特的同盟者迈克.戈尔曼在收入该书中的《拒绝平庸,选择卓越》一文援引《圣经》中耶稣诅咒无花果树的例子来说明人应该具有主动性,要选择卓越,否则就要丧失存在的理由。耶和华诅咒无花果树是因为它不能四季结果,同样,我们可以按图索骥的理解为如果一个人不能时时处处比他人主动,优秀,就不应生存。《圣经》是宗教经典,宗教得以生存的土壤在于信仰,与科学无关,与现实超脱,我们只有怀着信的心态对待它才能是一种正确的心态,否则,宗教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就荡然无存。但这里,我们谈的是主动与成功,是现实,是个理性与科学的问题,它的支柱是合理科学,必然性与规律。更何况无花果树虽遭诅咒而今天依然生殖繁衍,也没有四季结果,可见物性使然,连上帝都不能改变,人又何尝不是如此!阿尔伯特在写罗文收到命令时特别强调了罗文并没有问他(加西亚)在什么地方?甚至是什么也没问,而情报局长似乎什么也没说,罗文便出发了,历尽艰辛,终不辱使命。然而实际上却是,罗文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情报与支持,比如交通工具,大致所在地以及一路上古巴向导的倾力帮助。我们知道,作为一名称职的军人和信使,在得到了这样的紧急命令之后还愚蠢的问加西亚具体在哪里?为什么不是乔治?一路上有多少人会给我帮助等问题的话,那么他毫无疑问的落入了阿尔伯特的所谓的第三等人中,精明的美国中情局也不会选择这样的一个笨蛋来充当国家的信使。直到读完了罗文的自述,我顿生了一种被人欺骗与讹诈的感觉,阿尔伯特为了使他的故事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运用了美国人一贯崇尚的夸张的广告手法,正如你在一家装修简陋的饭店门口看到的海报一般:工薪消费,星级享受。真的是这样的吗?结论是不言而喻的,只要你能象毛主席变革梨子一般去变革它里面的享受。

我们智慧的先人曾告诫我们要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行动之前我们要尽一切可能获得最多的有利于行动的消息与情报。如果说我们收到命令或受托某事时向上级或他人详细的询问行动的具体时间、要求、以及陈述自己的看法,尽可能获得现有的有利条件就算做欠主动,是不主动,是平庸无能是三等人四等人甚至是五等人的话,那么人类上下几千年的文明都不应该予以继承,我们都应该象哈伯德所推崇的那样一言不发的去尽情发挥主动性,凭一己之力从零开始去创造新的世界,总而言之就是在一切的时间地点都要三缄其口,沉默是你最应该具有的品质和主动性的最好表现。但是,这对一个理智与思维稍为正常的人来说是多么的滑稽与幼稚。

一个在美西战争中成功的送达了一封美国政府给古巴义军首领的联络信的战士,不仅在当时得到了最高的荣誉,且时至今时,更为神圣化与完美化,几近成为世人膜拜的楷模,而阿尔伯特也因一文《把信送给加西亚》流芳百世,名垂青史。当我们立足于超越阶级与国别 ,仅把它视为一种文学现象或历史史实加以探讨,我们发现,在偌大的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比罗文更主动,更优秀的都比比皆是,为什么中国式的罗文没有享誉世界,也为什么没有中国的阿尔伯特为世人景仰,这期间的差别也许不只是经济、政治或作家个人造诣的区别,更在于一个民族的情结与民族性格的差异。

我并从不否定人应该发扬主动性,也不曾想去标新立异,反主流浪潮,但有一个事实却不可遗忘:当年18世纪倍受推崇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大谈人类之无差别的绝对的爱时遭遇了他人甚至是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的批判?但马恩否定了人类的爱吗?我相信睿智的读者对这一点都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