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总复习语文过关8上册1-6单元(附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3:45:24

教材过关五

八年级上册(1、2、5单元)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绥靖(    )          阻遏(    )          箱箧(    )          荒谬(    )

诘问(    )          伛身(    )          涎水(    )          差使(    )

修睦(    )          多髯者(    )        淤泥(    )          诣太守(    )

阡陌(    )          泣幽咽(    )        椎髻(    )          管xiá(    )

阴cǎn(    )         瓦lì(    )          制cái(    )         chuāng(    )疤

琐xiè(    )         取dì(    )          焦zhuó(    )

答案:jìng  è  qiè  miù  jié  yǔ  xián  chāi  mù  rán   yū  yì  qiān  yè  jì  辖  惨  砾  裁  疮  屑  缔  灼

2.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2)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3)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5)三男邺城戍

(6)高可二黍许

(7)货恶其弃于地也

(8)渔人甚异之

答案:(1)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4)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5)防守。

(6)大约。

(7)憎恶。

(8)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3.文学常识填空。

(1)一篇新闻,通常包含_________________六部分。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本文是他的“____________”,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_________________。

(3)《背影》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是散文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主战士。文中共______________次写到背影,实写的是______________,虚写的是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生活在战乱频仍的______________(朝代)。文章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5)______________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我们学过唐代_________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_________(书名)。

(6)“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____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____,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______________(时代)的______________(人名),选自______________。

答案:(1)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特点:①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②报道迅速及时。③叙述简明扼要。

(2)孙犁  《孙犁文集》  白洋淀纪事之二  抗战时期

(3)《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  诗人  学者  四  车站送别  开头结尾各一处  文章开头写背影,点题并设悬念,中间两次实写是表现父亲爱儿子之深之切,结尾再想起背影,既照应了开头,又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4)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安乐宁静,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  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

(5)铭  刘禹锡  《陋室铭》

(6)说明议论  用来抒发感情  宋朝  周敦颐  《周元公集》

4.默写。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5)《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答案:(1)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莲  花之君子者也

(4)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5)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5.(2010四川自贡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太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现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下面的词句。

①太清:

②端居耻圣明: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

答案:(1)①指天,天空。②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2)A.√  B.√  C.×  D.√

二、语言运用

6.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成了青少年的共识。假如一位抗日老战士来到你的身边,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一位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来到你身边,你又将对他说些什么?

请围绕“记住历史,珍惜和平”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对象,写下你想说的话,每句话不不少于10个字。

(1)我将对抗日老战士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将对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老爷爷,感谢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牺牲,祝您永葆青春。

(2)老爷爷,您的勇气值得敬佩,相信您的这一举动会让贵国一些仍怀有军国思想的人以最好的教育。

7.“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该关注这一社会问题。

(1)试就某村(社居)老年人生活状况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请你以调查活动小组组长的身份,拟一份调查计划(提纲)。

调查计划(提纲)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当前孤寡老人的社会的救助问题,请你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答案:(1)①调查某村(社区)总人口数,老年人人口数,老年人所占比例;②调查某村(社区)孤寡老人数,孤寡老人占老年人比例;③调查某村(社区)孤寡老人的吃住、娱乐、医疗卫生等受助程度。

(2)开放题:能从如何解决孤寡老人吃住、娱乐、医疗卫生等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语言通顺即可。

三、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4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在括号中填写省略的内容。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答案:桃花源中人  渔人  渔人  桃花源中人  渔人

9.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阡陌交通(      )                 便要还家(      )

无论魏晋(      )                 处处志之(      )

答案:交错相通  邀请  更不用说  做标记

10.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句;出自本文的另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现在的常用义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后遂无问津者  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11.给桃花源外的图景取个名字。

答案:暮春桃林图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外界扰乱他们宁静的生活。

1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案:老人和小孩都充满着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14.写出渔人和桃花源中的人在酒桌上的对话,要求写出双方说话的神情态度。

提示:要结合语境去写。注意渔人惊讶和羡慕,桃花源中人叹惋的神态、语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21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______(A.攻破  B.突破  C.冲破  D.打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5.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__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导语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16.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说明消息既快又准

17.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要求“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点议论。选文即从(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等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答案:(1)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2)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18.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画线的句子充满了嘲讽意味,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汤恩伯过高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19.本文最后一句话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展示大军南下态势,暗示即将解放南京

20.给文中横线上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B

21.根据你所掌握的新闻知识,写一篇校内新闻简讯。

答案:略(能及时准确报道校内新发生的大事的核心内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

    [甲]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乙]1929年,我在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读书,祖父去世,我回家了,埋葬了祖父之后,我把老哥哥请到家里,和我睡在一个炕头上。这时,他已老态龙钟,疲惫不堪了。我原想和他谈谈往事,使他得到一点温暖,我对他,觉得比祖父还亲。我对他的这种真挚深厚感情,也包涵代替我的祖父向他深致歉意的含意。而他呢,过去的一切,全不放在心上,好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似的。对于我的这种热情招待,反而觉得有点不安。他耳背,说句话像打雷,身子一沾炕便打起鼾来,夜间咳嗽,睡不宁贴。我本想留他多住几天,与其说使他老人家得到一点享受,还不如说使我自己得到一点安慰。第二天一早,他便起身告辞,我一再恳切挽留他,他淳朴而又真诚地说:“夜里咳嗽吐痰,叫你睡不好,我要回家。你待人真好啊,多大了,还和小时候一样。”听了他的话,看看他的样子,我没法再留他了。临走,我把六块大洋塞在他的手里说:“这点钱,你带着用吧。”我不说明,他会明白我的一点心意,这就是:劳苦了一辈子,不能光着身子入土,买副薄棺材板吧。他满脸激情,但只是“真是,真是”嘟噜了两声,这“真是”二字,代表这个敦厚老人的千言万语呀。我送他出了村,站在高处,看他一个人一步一步地下了坡,远了,远了。从此永别了,我的老哥哥!

22.“我”埋葬了祖父后,把老哥哥请到家里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答案:(1)和他谈谈往事,使他得到一点温暖

(2)代替我的祖父向他深致歉意。

23.从写作内容上看,甲文写_________________;乙文写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  祖父去世后“我”对老哥哥的深厚感情

24.从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看,甲文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乙文则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方法。

答案: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25.从体现的感情方面来看,甲文表现的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体现了“我”对老哥哥的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父子深情  同情

四、写作实习

26.亲爱的同学们,爱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享受着。从小有父母之爱,长大后有朋友之爱、师生之爱、社会之爱。你有如何感受呢?试写一个片断来说说,300字左右。

思路点拨:妈妈的唠叨、爸爸的严厉那是家庭的爱,老师热爱学生、学生帮助学生那是校园里的爱,希望工程、救助弱势群体那是社会大家庭里的爱。无论是被爱还是去爱都给我们留下了最美丽的记忆。只要能够写出你的感受即可。

例文:

    病床上,我静静地躺着,透明的药液一滴一滴顺着长长的塑料管输进我的血管里。我好害怕,害怕第二天在考场上像陈士成一样神志不清。我好孤独,孤独得像孔乙己跪在柜台下面一样,无人同情无人怜悯。突然,门开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是语文老师。顿时,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我赶紧背脸去擦干泪水。老师那慈爱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摩着我。她好像明白了一切,轻轻地打开一本书,念起了我最喜欢的那首诗:“别让我为免遭危难而祈祷,而让我无所畏惧地面对危险,别让我为止息痛苦而恳求。”啊!师爱如一阵春风,吹走了我心头的阴霾;像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我,催我奋进!

 

教材过关六

八年级上册(3、4、6单元)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河堤(    )       记载(    )         煞风景(    )       摄影(    )

镂空(    )       蟠龙(    )         簌簌(    )         萌发(    )

濒临(    )       诞生(    )         两栖(    )         脊椎(    )

地壳(    )       褶皱(    )         属引(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一舸无迹(    )   hú(    )形         推chóng(    )     chù(    )立

zhàn(    )蓝     nà(    )凉         shàn(    )长       休qì(    )

wéi(    )幕      shuāi(    )草连天  yùn(    )育        草长yīng(    )飞

繁yǎn(    )     匍fú(    )         追sù(    )         斑lán(    )

物jìng(    )天择

答案:dī  zǎi  shā  shè  lòu  pán  sù  méng  bīn  dàn  qī  jǐ  qiào  zhě  zhǔ  yù  gě  弧崇  矗  湛  纳  擅  憩  帷  衰  孕  莺  衍匐  溯  斓  竞

2.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2)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4)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5)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6)是日更定。

(7)至于夏水襄陵。

(8)晓雾将歇。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1)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2)这里形容描绘的十分精妙逼真  (3)枯瘦的样子  (4)动作轻快的样子  (5)原义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是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6)完了,结束  (7)上  (8)消散  (9)只是

3.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之称。谢中书即______________。

(2)苏轼,与其父____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__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选自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______首,本诗是第______________首。作者______________,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______________。

(4)《使至塞上》是作者___________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___________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游山西村》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诗人。

答案:(1)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山中宰相谢微

(2)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欧阳修  曾巩  韩愈  柳宗元

(3)《陶渊明集》  五  三  陶渊明  《桃花源记》

(4)王维  山水田园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5)《剑南诗稿》  陆游  务观  放翁  南宋

4.默写。

(1)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

(2)《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

(3)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的目的。

(4)《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6)《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

(7)《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征蓬出汉塞  长河落日圆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二、语言运用

6.2010年6月,某重点中学“新蕾文学社”举办“走近大自然,认识植物”的文学活动,假如你是文学社的一名成员,请你参照下文对“竹”的多角度认识,选择你熟知的一种植物,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含义至少两个方面,有无反差皆可;表述时有否引用诗句均可),做一段较生动的表述。(100字左右。)

    竹在文人笔下含义多多。东坡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乃文人雅士钟爱之物;杜甫对竹却另有看法“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此时之竹乃恶之代表;俗语有云“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摹竹之腹空状,而喻人之虚怀若谷;宋人韩元吉有词云“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此处之竹又被喻为报平安的青鸟。

提示:能够按照题目要求,表述一种植物至少两方面的含义即可。可以引用诗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所赋予的含义可以具有反差性。示例:杨柳呈现在人们眼中的是姿态婀娜,柔美飘逸,它随遇而安,极易生长;但是它材质疏松,难做栋梁,俗话说:“杨柳不成材。”

也可不具反差性。示例:菊花历来被人们所赞美,东晋陶渊明有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用菊花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致;唐代元稹有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更直接赞美了菊花的经霜不凋,成为人们坚强品质的化身。

7.伟大的儒学大师孟子有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人性本善。”孟子认为,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同为儒家的大师,荀子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请发表你的看法,也可以与同学辩论。

答案:人性本善: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人性本恶:人性本恶是古往今来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晶。早在两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荀子的性恶论与犹太教的原罪说便遥相呼应。而到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一语道破天机,“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从李尔王的不孝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这些事例都说明人性本恶。

三、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翻译下面加点的词。

(1)沿溯阻绝(        )

(2)属引凄异(        )

(3)每至晴初霜旦(        )

答案:(1)逆流而上  (2)延长  (3)下霜的早晨

9.翻译下面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案:(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2)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10.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答案:作者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11.选文最后一段写山峡哪一季节的景致?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案:秋天。从“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可以看出。

12.请你试着自选角度对文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几句简短的评析。

答案:这是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这里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

(二)(2010山东烟台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3.从整体结构上看,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是独拱石桥,一个是联拱石桥。

14.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将关键词语用曲线标示出来。

答案:示例: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或“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15.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写在空白处。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答案:水平和价值显示智慧和力量。

16.“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作者引用张 的话,既说明了赵州桥的_________________,又突出了桥的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外形  形式优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生物入侵者

            梅  涛

    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

    一些生物学家们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其数量将很难控制。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有删改)

17.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为什么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答案: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人为干预很少,大规模的物种迁移难以形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18.“生物入侵者”带来的不良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造成经济损失  威胁生物物种

19.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请给“生物入侵者”下个定义。

答案:“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来生活在某地区的、通过非自然途径转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物种。

20.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说明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案:①生动形象,②准确。举例略。

四、写作实习

21.桥,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人们情不自禁地用诗文来赞颂它,关于它的故事传说也十分丰富。古今中外的桥,姿态万千,各具风采。你的脚下经常走过桥,也许你走过的桥是一座最古老的桥或者是最大的桥……请你仔细观察它们,并了解、搜集有关它们的修建情况的资料,拿起你的妙笔,介绍一座你熟悉的桥,你一定能行。期待着你的佳作!

以“我心中的桥”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文。

思路点拨: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其次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再次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也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