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治通鉴》看官吏品性的偏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52:11
□董伟
《资治通鉴》显示,在官吏的品性(性格、气质与价值倾向的总和)与他们的行为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进而影响到政治效果——关系到事业成败或者个人命运。从《资治通鉴》中的例子来看,一般来说,人的品性罕能合“中”,多偏执,偏则易失,这是为官者在个人修养当中应特别注意的。
一 偏于良的一些品性。
一是廉则多不容人过。一个官吏具有此种品性,若是逢一宽厚上级,则无事,否则易被废。如,西汉文帝丞相申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曾揭发文帝宠臣邓通,致使邓顿首出血求释。好在文帝宽大。有些人就不那么幸运。汉宣帝时杨恽,“廉洁无私,然伐其行能,又性刻害,好发人阴伏,由是多怨于朝廷。”终被杀。
二是宽则不能断。199年,杨阜评袁绍:“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南北朝时北凉王段业,“儒素长者,无他权略,威禁不行,群下擅命。”401年,败于沮渠蒙逊。
三是明察则易细。北齐孝昭帝高演,“明习吏事,即位尤自勤励,大革前朝之弊,时人服其明而讥其细。”
四是喜施恩而难以及下。西晋末,北地太守麹允“性仁厚,喜以爵位悦人。然恩不及下,故诸将骄恣而士卒离怨。”316年,刘聪来攻,将士多不出力,麹允被迫自杀。
五是喜小恩小惠而不识大体。206年,韩信对刘邦评项羽:“项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383年,石越评秦主苻坚父子:“公父子好为小仁,不顾大计。”
六是慎而柔则易媚。东汉灵帝时太傅胡广,“练达故事,明解朝章,然温柔谨悫,常逊言恭色以取媚于时,无忠直之风,天下以此薄之。”
七是刚直则易受疾。后唐任圜“性刚直,且恃与帝有旧,勇于敢为,权倖多疾之。”后被谮死。
八是过细则下易推诿。316年,割据凉州的张寔求能举其过者,有隗瑾言道:“明公为政,事无巨细,皆自决之。万一违失,谤无所分。群下畏威,受成而已。”寔悦而纳之。
二 偏于劣的品性。一是苛察。西汉文帝时,吴王刘濞因自己儿子曾被文帝太子误杀而称病不朝,朝廷治问其使者,吴王恐,再派人至朝廷,文帝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者不祥。’”西汉末,公孙述称帝于西川。“为政苛细,察于小事”,大臣皆怨。
二是峻深险刻。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外宽,内深次骨,治狱,二千石(太守及以上官)系者,新故相因,不减百余人,一岁(上劾书)至千余章。”汉成帝丞相方进,“以经术进,其为吏,用法深刻,好任势立威;有所忌恶,峻文深诋,中伤甚多。”后失势,被迫自杀。
三是刚愎自矜。三国末邓艾被杀,人皆冤之,然无为之辨者。273年段灼上书晋武帝:“艾性刚急,矜功伐善,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东晋桓玄“性苛细,好自矜伐,主者奏事,或一字不体,或片辞之谬,必加纠挞,以示聪明。”后败事。
四是报于睚眦。西汉元帝时宦官石显巧慧习事,能深得人主微指,“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然也多受人攻击,终失势,自杀。
五是褊急。东晋时,王如降。王敦弟王稜爱如骁勇,“请敦配己麾下。敦曰:‘此辈险悍难畜,汝性狷急,不能容养,更成祸端。’稜固请,乃与之。如数与敦诸将角射争斗,稜杖之,如深以为耻。”终杀稜。
六是猜忌。204年,陈平对刘邦评项羽:“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唐德宗“性猜忌,官无大小,必自选而用之。宰相进拟,少有称可。及群臣一有谴责,往往终身不复收用。”
在传统社会,一个官员事业的成功与否,因素众多。单就品性来说,既不能“偏执”,还要与时、地、人等因素相配合,这就增加了许多偶然性。就如唐宪宗宰相杜黄裳,“有经济大略而不修小节,故不得久在相位。”宪宗号称明君,尚有如此之举,所以官员行事要随时注意检讨自己的品性,正如西汉元帝时太子少傅匡衡所言:“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馀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