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给予利益而不索取利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07:50

15、给予利益而不索取利益

【原文】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矣。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也。不利而利之,不爱而用之者,危国家也。

【译文】不给予百姓利益却向百姓索取利益,不如先给予百姓利益再向百姓索取利益才有利。不爱护百姓却使用百姓,不如先爱护百姓然后使用百姓才有功效。给予百姓利益之后再向百姓索取利益,不如给予利益而不索取利益更有利。爱护百姓然后使用百姓,不如爱护而不使用更有功效。给予利益而不索取利益,爱护而不使用百姓的统治者,就可以取得天下。给予利益再索取利益,爱护百姓然后使用百姓的统治者,可以保有社稷国家。不给予利益只索取利益,不爱护百姓只使用百姓的统治者,是很危害国家的。

【说明】本节亦是论述人才以及管理的作用问题。荀子在这里探讨了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国家管理办法的问题,这个关系就要靠人才的作用。统治者由于维护国家的需要,必然要向人民征收一定的赋税,但如果把老百姓弄得贫穷不已,老百姓又拿什么来交纳赋税呢?所以荀子认为,只有先让人民富裕起来,国家才能收缴更多的财富。这个思想与《周易》的思想也是一样的。《易·家人·六四》:“富家,大吉。”这个意思是说,要使所有的家庭都富裕,才是大吉祥。“周文王的政治,与商朝正相反,他禁止饮酒打猎,他施行裕民(使民富裕,《康诰篇》:‘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的政治。所谓裕民,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家有些蓄积,发生劳动的兴趣。《尚书·无逸篇》载周公训戒成王说,文王勤俭,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到田地上劳作,借以知道农夫的辛苦(‘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文王亲自种田,与‘不知稼穑之艰难’的商纣王,恰好成显著的对照。他又针对着殷纣招诱奴隶,为其他小国所怨恨的形势,定出一条‘有亡(奴隶逃亡)荒(大)阅(搜索)’(《左传·昭公七年》)的法律。就是说,谁的奴隶归谁所有,不许藏匿。据春秋时楚国申无宇说,这是周文王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二节。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五版第二次印刷。)周文王提出的裕民,“怀保小民”(《尚书·无逸篇》)的政策,即是“富家”。他认为,只有人人富其家,国才能强盛;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称为“吉”,才能推翻残虐无道的商王朝,才能雪耻复国。这个卦从家人着手,实则是想要一国人就象是一家人一样,大家团结齐心,每个人都能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小家富裕,不要忘记大家,只有国家强盛,小家才能强盛。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报仇雪耻,才能推翻荒淫无道的商王朝,才能真正获得自由与幸福。如果是不顾一切地急于报仇雪耻,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在还是黑暗的时期就轻举妄动,那就会使自己也陷于黑暗之中,从而迎不来光明,也创造不出光明的社会。所以周文王实行的是爱护百姓而不向百姓索取的政策,百姓之缴纳赋税,那是国家规定。百姓按规定缴纳赋税后,周文王就再也不向百姓索取了。这种方法比当时商纣王的政策好得多,也比后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方法好得多。就拿我们现代企业来说,给予员工利益而不向员工索取利益,爱护员工然后再使用员工,那么员工就会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地为企业工作。如果我们不给予员工利益,不爱护员工而拼命使用他们,那么员工就会产生逃离之心,企业最后就会倒闭。再说,不给予员工利益,员工们也就没有购买力,那么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呢?所有的员工们都有了购买力,企业产品才能畅销,企业也才能发展。社会购买力差,那么所有的企业也就难以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