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维护平等并非是要一切平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45:08

3、维护平等并非是要一切平等

【原文】分均则不偏,势齐1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2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3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译文】分配平均了就不会偏差,权势平等了就不能统一,大家都平等了就不能使用了。有天有地就有上下的差别,明智的君王一开始立国处理国事就有一定的等级制度。两人同样尊贵就不能互相侍奉,两人同样卑贱就不能互相役使,这是大自然的方法。权势职位平等,而且欲望和厌恶相同,对待物如不能淡泊相待,就必然会争夺,争夺必然就会产生混乱,混乱了必然就会产生穷困。古代君王厌恶这种混乱,所以制定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以区分人们,使人们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使他们足以互相督促,这就是古代君王治理天下的根本。《书》上说:“维护平等并非是要一切平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论述的是人才的等级差别的问题。所谓人才,并不是说个个都一样,工农兵学商,农林渔副牧,各行各业都有各种不同的人才,就象大自然一样,没有什么绝对的平等。所以,懂得不平等才能懂得平等,只有利用不平等才能使之平等。这与孔子的思想完全一致,孔子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正名”原则,在同等同样的名份下才谈得上平等,比如父母亲的儿女,在父母亲面前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个意思是说,为政之道之所以要用政治理论,就是要与典范人物平等,人民因此会勉励自己而没有耻辱感。为政之道之所以要认识客观规律,就是要用平等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人,即使有了羞耻的行为自己也会度量、衡量的。这也就是《易·损·象》所说的:“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之意。也是《易·剥·象》所谓的:“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之意。而在管理体系中,在管理制度中,在管理层次上,就不能要求平等,因为管理层(不论任何国家和组织)都是塔形建筑,由上到下逐层扩大,由下到上逐层收拢,最后的决策权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如果人人都有决策权,那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在家庭里面也是如此。

——————————————————

【注释】1.齐:《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诗·小雅·小宛》:“人之齐圣,饮酒温克。”《诗·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诗·商颂·长发》:“帝命不违,至于汤齐。”《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礼记·中庸》:“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孟子·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荀子·脩身》:“齐明而不竭。”《韩非子·安危》:“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史记·平准书》:“齐民无藏盖。”这里用为平等之意。

2.数:(shù竖)《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老子·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荀子·荣辱》:“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韩非子·饰邪》:“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这里用为道数,方法之意。

3.澹:(dàn淡)《老子·二十章》:“我独澹兮,其未兆。”贾谊《鹏乌赋》:“澹乎若深渊之静。”这里用为淡泊、恬静、安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