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民企为何纷纷退出垄断性产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4:37

邱林:民企为何纷纷退出垄断性产业

2009年03月25日 13:11中华工商时报【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0条

当前的国有经济扩张、民营经济萎缩,对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伤害,不能不令人担忧。虽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效率与公平并重”、“先富论”让位于“共富论”,更凸现了政府决策层的态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也在法律法规上有众多的条文描述,但是,为国企度身订做的制度没有丝毫被打破的迹象,迫使民营企业纷纷退出垄断性产业

“其实我们还是很看好宁波的项目,也很看好钢铁行业的。”宝钢集团收购宁波钢铁尘埃落定之后,彻底退出宁钢的民营股东方建龙集团高层张伟祥表示。日前,宝钢集团和杭钢集团正式签约,收购宁波钢铁股份。

由于三家民营股东向控股股东杭钢提出“要么你完全退出,股份给我;要么我完全退出,股份给你。”鹬蚌相争之下,渔翁宝钢终于得到了觊觎已久的收购宁钢的机会。

这是我国钢铁产业发生的第二桩大宗的“国进民退”案例。第一桩是2008年11月民营企业——日照钢铁公司被国有企业——山东钢铁集团“拿下”。有分析指出,钢铁行业向来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始终存在不同领域和国企与民企的博弈。刚推出的钢铁产业振兴规划细则进一步明确,以宝钢、鞍本钢、武钢为并购带头企业,推进集团并购步伐,淘汰落后产能,事实上,钢铁业振兴规划“国进民退”的意图明显。

不仅如此,国资委规划局局长王晓齐日前在“2009年经济形势与企业改革分析预测会”上,就目前讨论比较多的“国进民退”问题表示,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首先,目前国有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只有30%,所以必须要有国有企业去配合宏观调控;其次是行业发展的要求,有些行业必须有集中度,虽然不一定都要向国有企业集中,但历史已经形成了大量大型国有企业,目前应该让其发挥整合作用。

这表明,新一轮的“国进民退”将紧锣密鼓地进行,对国企来说,也有其迅速做大做强的冲动。按照国资委确立的调整和重组思路,到2010年,中央企业要减少至80至100家,其中30至50家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对国民经济和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板块。

对民营企业来讲,今后“国进民退”、“去民营化”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国有企业以雄厚的经济实力、独享的政策资源、绝对份额的金融支持以及最终由财政兜底的“不坏之身”成了各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宠儿”。我们看到,在强大的国企群起而攻之的情况下,过去进入垄断行业“淘金”的民营企业纷纷被“去民营化”。

有一例足以证明。5年前,一纸公文踢开了国内民航业的大门,破除垄断箭在弦上,民营资本如潮涌般进入民航业,打上了民营资本烙印的飞机开始翱翔在中国蓝天上。仅仅过了5年,被各色隐性“关卡”击倒的民营航空相继倒下,民营航空在人们的感叹声中从蓝天上依次撤军。近日,继东星航空停飞后,鹰联航空又被四川航空收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国内垄断行业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规制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时至今日仍未启动,使得竞争无法实质展开;另一方面,在垄断行业改革中,政府不断从直接经营活动中退出,竞争性的市场不断被引入,同时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开始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在这个市场逐步扩展、行政力量逐步收缩的过程中,行政力量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有企业的市场影响力的混合,导致那些具有一定的垄断特征的产业得以在市场和行政力量的双重保护中运行,这就构成了我国当前反垄断的复杂格局。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性极强的国企之所以存在对内高工资、高福利,对外服务差、乱收费的现象,根源在于凭借政策和垄断资源获取着超额利润。

实际上,我国经济过去20多年的奇迹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民营经济获得了一定的活动空间,许多人被抑制的创业精神爆发性地释放出来。当民营资本进入越来越广泛的市场领域后,得到了相对自由的运用,它们以远高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效率,为资本持有人自己、同时也为整个社会创造了财富。

然而,当前的国有经济扩张、民营经济萎缩,对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伤害,不能不令人担忧。虽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效率与公平并重”、“先富论”让位于“共富论”,更凸现了政府决策层的态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也在法律法规上有众多的条文描述,但是,为国企度身订做的制度没有丝毫被打破的迹象,迫使民营企业纷纷退出垄断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