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船,拉近與大溪地的距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7:28

泉州古船,拉近與大溪地的距離


2010-11-23 15:43:03   華夏經緯網

相關專題:

    早報記者 賴勁松 顏雅婷 王柏峰

  實習生 羅昊 文/圖

  經早報記者牽線搭橋,橫渡太平洋的南島語族“尋根之路”成員一行5人昨日抵達泉州,在參觀了海交館後,他們對於泉州與大溪地的聯繫有了更多感性的認識。

  據了解,我省經過與法屬波利尼西亞聯繫,正計劃兩地聯合將“南島語族遷徙”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屆時,泉州悠久的造船和航海史跡將成為重要的申遺佐證。

  昨日上午9時15分,早報記者與“尋根之路”的5位成員一同乘坐D6221次動車,從福州前往泉州。一路上,“尋根之路”的成員們都很興奮,特別是南島語族“尋根之路”發起人易立亞,他對記者說,他以前就經常聽說泉州這個地方,但一直沒有機會到這個古老而現代的城市來,這次總算實現了這個願望。

  10時25分,D6221次動車平穩地停靠在泉州火車站。在早報專車的迎接下,南島語族“尋根之路”一行于上午10時50分順利到達泉州海交館。“哇,這裡這麼多古老的船,真是太神奇了!”這是南島語族“尋根之路”成員們踏進泉州海交館後說的第一句話。看到各種各樣的船舶模型,他們很是驚訝,更為驚喜。

  在泉州海交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客人們仔細地觀看了“中國舟船世界”等展館。他們對中國舟船的起源與形式、各地海船與航海活動,以及人類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等內容都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閩南沿海製造並使用的獨木舟。

  泉州海交館館長丁毓玲對波利尼西亞的遠方來客表示熱烈歡迎,並希望經過雙方的交流進一步增進兩地關於南島語族學術方面的研究。

  易立亞對東南早報與泉州海交館組織的這次活動表示衷心感謝,並當場表示要把此次橫渡太平洋的獨木舟做成模型,贈送給泉州海交館,以作為南島語族與泉州交流的珍貴史料永久保存下去。

  據悉,由於橫渡太平洋的那艘獨木舟為外籍船舶,如果獨木舟要上岸,涉及各種各樣的海事政策及規定。因此,要確定獨木舟的最終去向,須與有關部門協商並在辦妥所有手續後,方可確定。目前,這艘獨木舟仍然停留在福州馬尾客運碼頭。

  此次“南島語族來閩尋根·泉州行”的主辦方為東南早報和泉州海交館。

  會中文的易立亞當翻譯

  “真是感謝你們的接待,我很興奮。”近11時,專車停靠在海交館大門前,易立亞一下車就技驚眾人。誰都沒想到,一個老外的中文說得如此流利。

  在海交館丁館長的安排下,易立亞一行跟著解說員小吳參觀了海交館的中國舟船世界展區。有趣的是,“尋根之旅”一行除易立亞和他夫人會說中文外,其餘三人均不會中文,而解說員小吳不懂法語,參觀時,易立亞和夫人反成了隨行翻譯。

  早報系列報道成為禮物

  “這真是太好了,太好了。”昨日上午,乘坐動車抵泉後,“尋根之旅”活動成員一行又坐上了早報專車前往泉州海交館。途中,早報記者遞上早報關於“尋根之旅”連日的系列報道時,易立亞顯得十分激動,他認真地翻閱每一篇報道,並將報紙遞給同伴看,一邊用法語介紹著,“看,‘回家了’。”

  “我可以將這幾份報紙珍藏嗎?”在得到記者肯定的回答之後,易立亞像個孩子得到寶物般滿足地笑了,“回家後,我要認真地讀一讀。”

  同樣的海帆筏還在使用

  “一樣、一樣,就是那個帆不一樣。”在泉州海交館的中國舟船世界展廳,易立亞指著一艘中國古代海帆筏模型興奮地說:“這個船和我們國內現在還在使用的一模一樣,只是我們的帆是三角形的,而你們是梯形的,這樣的海帆筏至今仍被波利尼西亞土著居民用於往來各個島嶼之間。”

  當聽解說員小吳介紹,捆綁筏子所用的是椰子纖維所做的繩子時,易立亞不住地點頭,“是的,我們那邊也是。”

  在另一展館中,易立亞和同伴看著展館中的海螺、指南針這類航海用品時,易立亞興奮地說,“我們那現在還在用海螺呢”,說著,易立亞還用手比劃了吹海螺的姿勢。

  “獨木舟”發音驚人相近

  “你們知道嗎?在我們波利尼西亞,‘獨木舟’的發音和你們幾乎一樣,我們稱之為獨木侯(hou)而你們稱為獨木舟(zhou)。”易立亞告訴記者,“我們沿途經過了太平洋很多國家,我們發現其實很多地方,對這個單詞的稱呼幾乎是一樣的,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就是走我們的路線。”

  易立亞接著說,對於波利尼西亞人的來源,考古界一直有著兩種觀點:來自南美洲或來自亞洲。經過多個國家的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植物學家的研究,能夠比較確切地說明南島語族就是從福建東南沿海遷徙而去,一個直接的證據就是波利尼西亞現有75%的植物DNA都與中國的植物吻合。

  神奇原始航海術兩地均有

  “這一次航行,我們所依靠的,都是最原始的海航方法,完全沒有用到現代化的東西。”4個月的漂泊,“尋根之旅”終於到達福建。易立亞告訴記者,這一路上,他最佩服的就是同行的一個老船員,他似乎有著未卜先知的能力,“完全是通過看星星、波紋、嘗海水等原始的航海術來完成此次航行。有些兩天后才能到達的島嶼,他兩天前就能夠知道在什麼方位。”

  “這樣神奇的原始航海術,我們這的老船員也會呢。”由於“尋根之旅”時間有限,丁館長和易立亞對未能拜訪泉州當地老船員表示遺憾,但同時也表示,若有機會,將就這些相似的古老遠航知識等進行進一步的交流。

  “尋根之旅”緣于兒時夢想

  說起發起“尋根之旅”的原因,易立亞說,這是他兒時的夢想。原來,易立亞出生於一個考古世家。不僅父母是考古學家,連爺爺奶奶也是。

  “我一直很想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從哪來的。”易立亞說,他們那邊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他們是來自於東萊,另一種說他們是來自於中國。於是,他們就發起組織了一個船會,籌備這次的“尋根之旅”。易立亞的中國妻子王辛告訴記者,易立亞從20歲開始著手這個計劃,直到前幾日他40歲生日時終於完成夢想,為了此次航行,他辭掉了工作,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這個計劃中來。

  他們從法國巴黎的博物館中找到了1820年繪製的獨木舟圖紙,依照圖紙仿製出重達4噸的獨木舟。今年7月27日,易立亞等幾位船員駕駛獨木舟在祝福聲中從大溪地起航,千辛萬苦,最後到達福建。

來源:東南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