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报反驳发改委:食用油企确实停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39:45
',1)">
有无“食用油荒”?中国报纸与发改委各执一词
路透北京12月14日电---
对于国家发改委指责媒体关于“中国即将出现食用油荒”的报导失实一事,《第一财经日报》作出回应,坚称其报导无误。
发改委周一发表声明,谴责媒体所谓食用油供应吃紧的报导失实。
《第一财经日报》周二也发表声明,称其刊发的《食用油企业再现停产现象》一文有确切信源,且有数据、文字和录音作为证物。
声明称:“作为一份始终坚持“对时代负责”的报纸,我们对发改委的有关说法持保留意见。”
随着中国通胀速度的加快,负责控制物价的发改委对任何暗示物价压力增加或物价控制失效等内容的媒体报导都高度敏感。(完)
编译:靳怡雯 发稿:段晓冬
关于食用油企业再现停产现象一文的声明
2010年12月14日 01:16  第一财经日报
12月13日,发改委网站刊文称:近日,《华夏时报》称“食用油企业大面积停产已现先兆,业内担心此情况会导致春节食用油供应紧张”。搜狐、新浪、《重庆晚报》、《第一财经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经我委核实,此报道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
12月13日,本报刊出了《食用油企业再现停产现象》一文,经仔细对照和调查,现向广大读者澄清如下:
一、该文为本报记者独立采写稿件。
二、该文中提到的“黑龙江部分食用油企业停产”,有确切信源和电话录音。
三、对食用油企业的盈利状况,本报采访了某相关企业总经理,并得到另一相关企业书面材料,表明如果按照限价令,食用油价格下调,而原料大豆价格保持不变,企业资金链将出现严重问题。为平衡报道,记者还采访了第三方咨询公司,并引用中华油脂网分析师观点,指出食用油企业盈利现状不容乐观。
本报的报道内容,有数据、文字和录音作为物证。
作为一份始终坚持“对时代负责”的报纸,我们对发改委的有关说法持保留意见。
本报编辑部
2010年12月14日
食用油企业再现停产现象
2010年12月13日 01:19  第一财经日报
胡军华
与此前国产大豆价格高企,食用油生产企业收不到大豆而遭遇停产情况不同,最近,部分食用油生产企业再次面临停产现象,这次却是因为食用油价格下滑。
昨日,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食用油价格不能上涨,但是作为原料的进口大豆价格却依然保持高位,食用油企业如果支撑不住关门停产,缺货会比涨价更令人忧虑。由于无利可图,黑龙江部分油厂已经出现停产现象。
近段时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向市场投放国家储备的大豆和食用油,食用油价格迅速下挫。中华油脂网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1月11日,天津一级豆油价格每吨10500元~10600元,12月10日,该价格已降至每吨9620元~9650元,每吨下降约1000元。
不过,让食用油企业难以支撑的是,进口大豆价格却并没有随着国内食用油价格的跳水而走低。根据中华油脂网数据,12月10日,广州黄埔港进口大豆价格每吨4150元,与11月11日的价格相同,浙江宁波、江苏张家港、山东青岛、天津等进口大豆的分销价格也与一个月前基本保持一致,每吨仅有50元~100元的降幅。
国内一家大型食用油企业的高层此前对记者表示,由于进口大豆价格居高不下,再加上食用油限价,企业每加工一吨进口大豆亏损180元。食用油价格的走低也使国产大豆加工业受到拖累,业内人士介绍,由于无利可图,黑龙江一些油厂开始选择停产。
对于食用油限价令引起的连锁反应,一位企业界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油价远低于国际市场。国际油价每吨在10700~10800元之间波动,比国内每吨高1000多元,这直接导致国际市场的小包装食用油价格也比国内每吨高1300元~1400元。考虑到散油供应70%以上依赖国际市场,国内的小包装食用油企业肯定无法长期承受这种内外高价差。一旦企业承受不起,资金链压力加大,就会影响正常的生产,从而威胁到市场供应的充足。缺货比涨价更可怕。”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也显示,2009~2010市场年度,中国消费了2320万吨食用油,其中60%来自国际市场。
博朗咨询负责人刘兆福告诉记者:“有些油厂前期采购的进口大豆价格较低,每吨只有3500元左右,这样还可以撑一段时间,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购买大豆,赚钱的难度较大。因为利润情况不理想,国内港口积压的进口大豆数量达到650万~700万吨,库存量很大。”
中华油脂网分析师沈永跃认为,自今年7月以来,国际大豆价格不断上涨,国内大豆进口成本也不断抬高,豆粕(3348,69.00,2.10%)和豆油是加工后的两种主要产品,国内豆粕现货价格较11月上旬已下跌400~500元/吨,而四级豆油价格的跌幅则更是一度高达800~900元/吨,如果按照当前到港的进口大豆完税成本4000~4200元/吨来计算,国内沿海大豆油厂的压榨利润已经较之前大幅缩水,且不断接近盈亏平衡点。摄影记者/任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