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这方热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01:23

 情系这方热土

 

——记丰都龙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兴义镇大池村党总支副书记余  涛

                       

林永蔚     袁洪艳    99900

 

系亲情——— 故乡回报三春晖 

动真情——— 荒山育林再创业

燃激情———  科技兴村闯新路

洒豪情——— 脱贫扶助众乡亲

 

山,好高的山,一声呼唤,一声应答,只需瞬间,但要到达对面,却要走半天。

路,好滑的路,几度盘旋,几度蜿蜒,高低不平,雨天满是泥泞,难于上青天。

丰都兴义镇大池村——这个地处大山腹地,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子,既不美丽也不富饶,相反贫穷落后是它最直接的面貌,但是这方热土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奋、朴实、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生在这方热土,魂牵梦绕、至死不渝。

 

你没有出生这个地方,你能张开眼睛时首先也不是这个地方,但你却与这方热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你的血脉里永远流淌着祖祖辈辈的鲜血。

血脉相连,无形之中的命运最终将你带回了这个地方。

青春是美丽的,你的青春因为与这方热土的紧密相连而熠熠发光,你真诚地热爱这方热土,扎根这方热土,奉献在这方热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定会记住你-党总支副书记余涛!因为你的真情、激情、深情都奉献给了这方热土。

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你痴情不改,尽情挥洒豪情,纵情创业,抒写一曲曲满怀豪情的歌。

 

系亲情 故乡回报三春晖

2000年的深秋,内蒙古乌海市“2000年度首届乌海市十大杰出科技青年评选落幕,工商银行为分理处主任的余涛赫然又榜上有名!这是继1999年当选为第三届乌海市十大优秀青年后,余涛荣获的又一殊荣。

这是全体的光荣!整个工商所一片欢腾,大家一齐庆贺荣誉的又一次取得,心里都明白余涛荣获这个荣誉是多么的不容易,那是脚踏实地、辛勤劳动的付出。心急的人已迫不急待地构思着要找余涛请客了。然而下班后,大家找遍整个办公室也没有发现他的踪影,奇怪!他人躲到哪儿高兴去了?

在回家的路上,主人公余涛却是脚步缓慢,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看不出他的欢喜,仿佛这个荣誉与他无关一样。

是的,他才与父母通了电话,把自己获奖的喜讯告诉了远在重庆的父母。父母都很高兴。分享喜悦是很高兴的事儿,余涛仿佛看见母亲眉开眼笑的脸上满是掩藏不住的笑意,父亲依然话不多,仅仅说了句:“好好努力,别让我们操心就行!”短短的话语却无言地传递着关心和爱护。

这份关心落在余涛心里却是浓浓的担心,不知道远在重庆的父母身体好吗?极为孝敬父母的余涛心里很明白:没有儿女在身边的父母生活得并不十分美满,老年人总是这样,为了不让子女担心有啥问题总是硬撑着。

余涛的父母都是重庆的支边青年,相继退休后,于1998年就回到了遥远的老家重庆,除了1999年因为母亲生病到内蒙治病见过一次面后,因为内蒙气候等条件比较差,所以两位老人很快又回重庆去了,并在重庆买了房子。叶落归根,两位老人决定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安度晚年。

内蒙与重庆,路途遥远,自己工作又忙,平素都是电话联系,尤其对母亲的病极为担心的余涛心里再也不能放下心了,他在忧虑,忧虑自己的父母,同时也在考虑,考虑何去何从的问题!

一连几天,余涛都在考虑,怎么办?

余涛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的抉择!

目前只有两条路:回家?或是继续未竞的事业?

继续未竞的事业?父母有四个孩子,余涛的三个姐姐都已先后出嫁在当地成了家,并都已有了自己的孩子,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独子,如果自己留下,父母身边没有人照顾,作为远在他乡的子女都很忧虑,而且父母年岁又大了,万一……他不敢往下继续想。但是,人生在世,无外乎干两件事:一是做好本职工作,说小一点,为单位、为集体做出应有成绩,说大点,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奉献。二是为养活妻儿、为孝敬父母挣钱吃饭,和睦家庭,进而和睦社会。人各有志,大到爱国,小到爱家,都能达到生活的目的。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讲孝道、讲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国家,我能为传承传统美德尽到力所能及的责任,也算一种活法吧。何况,重庆是新兴直辖市,那里也充满勃勃生机,那里也人才济济,回家也能在照顾父母的同时,干出一番事业来。回家?这当然意味着自己拼搏10年的人生全部都要重新来过,以后还能有今日的成就吗?,反复取舍,反复权衡着,余涛选择了回重庆,另起炉灶,重新趟出一条人生的路来!

余涛考虑最多还是自己的发展,34岁,正是风华正茂的热血男儿干大事的时候,他在想自己的一切,10年辛苦、10年默默付出,一步一个台阶,普通职员、经济师,1993年任副主任科员、1996年副科长,1998年分理处主任,终于换来了今天的收获,如果回家继续在银行系统发展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自己以后到底能干什么呢?

有时没有退路就是最好的退路!

经过几天认真的思考,他下定了决心:辞职跟父母一同回家。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姐姐时,首先遭到了姐姐们的反对,她们几乎异口同声:“回家?你回家能做什么?仅仅为照顾父母你的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先回来在父母身边再说,我相信自己还是有能力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的!我是学财会的,考个注册会计师应该不成问题,拿到那个证还不愁没有饭吃?再说我也还年轻,还怕吗?”

思想斗争很久,余涛最终还是决定迈出这一步,在做通了姐姐的工作后,又和父母通了电话。

对于儿子的这种选择,父母开始难以理解并坚决反对。但他只是偷偷地骗父母说是自己已经在重庆找好了工作,都很好,让老人放心,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终于同意了。

在余涛心目中,亲情是唯一的不可替代!

因为他是大山的儿子,血液里流淌着大山那样纯朴的情怀,心膛里跳动着大山那样赤诚的真心!

再见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再见了,生活了30多年的城市!

当余涛登上火车在与从前说再见的同时,对未来他想都不敢想,因为未来到底做什么,其实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

 

动真情 荒山育林再创业

 

 回到家乡后,余涛将父母安顿在县城里,自己在重庆一家高科技公司找到了一份年薪为5万元的工作,干了半年多时间,深受老板青睐,正当余涛干得顺风顺水准备又大干一番事业时,一趟老家过年之行却又一次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

余涛的老家兴义镇大池村是国家级贫困村,这里虽然离县城仅有20多公里,但地处海拔1000左右的大山上。坐在车子上,第一次回乡的余涛幻想着家乡的样子:崭新的房子,碧绿的庄稼,苍天大树……

真难走啊!山峦起伏,山大沟深,余涛深深感到了疲乏。然而,到达目的后,眼前的一幕却让他感到了极度的震惊:破旧的土房子,大片的撂荒地,城里人早已司空见惯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在这里难觅踪影……与自己想像中的景象反差太大了!

站在家乡大池坝村一户村民家里余涛更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土坯房子里,墙上有一指宽的裂缝,冬天的山上,寒冷的北风从裂缝口肆无忌惮地往里灌,一家还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挤在火炉边簌簌发抖。

穷!一家人起早贪黑,肩挑背扛,一年到头也挣不多少余钱。

村民老陈家里两个孩子,一个在读书,一个还小,由于要供一个读书的孩子,父亲在外打工,不出去打工,一年几千元收入根本供不起一个学生,孩子只能辍学。但即便父亲打工,家里依然不富裕,家里没有任何城里的电器,母亲辛辛苦苦操持着家,一个人忙里忙外要种四个人的田地,还要喂牛,看护年幼的小孩子。站在这户人家门口,妈妈下地去了。余涛看见只有几岁的小弟弟在门口无助而又渴望地望着村前通向镇上的路。

“你在看什么呢?”“我在等哥哥回来!”“为什么要等哥哥回来!”

“哥哥回来时妈妈才会买肉回来打牙祭。”稚嫩的童音让余涛感到心里分外的难受和压抑。

他还了解到:这小孩在城里读书的哥哥只有一个月才回来拿一次生活费,意味着这个正长身体的小孩一个月才见一次肉腥,平时就只有饭和青菜。而这家人年复一年的种着粮食蔬菜等老品种,过着单纯复制般的自己自足的生活,除了父亲打工,几乎没有什么收入,而像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个人们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的村子里,既没有欣欣向荣的热烈景象,更没有多少生气,有只是静谧,让人心慌的静谧。

 “为什么,光看到老人和孩子,而没有多少年轻人?余涛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现在还有哪个年轻人会守着这个穷窝窝哟!有点本事的都各人出去了。老人的眼里深深地透露出无奈和悲凉。

是的,因为贫穷,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许多田地抛了荒,到处光秃秃的;因为贫穷,缺乏管理,水土流失严重,显得列衰败……一切的一切是那么刺眼、那么追心。

老人悲凉的眼光、小孩子渴望的眼光都深深地刺激着他的内心,让他心里感到一阵阵牵扯的绞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虽然心里很明白城乡有差距,但没想到差距竞是那么巨大!

同样作为大山的儿女,自己在享受着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但家乡的父老乡亲却还是那么的贫穷。

余涛在认真的思考,自己如何才能为贫穷的老家做点什么?

如果仅有同情心这不是热血男儿真本色,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是要为自己的理想打拼的。

慢慢地如何让乡亲们富起来这个想法就在心里生了根?

心动了以后就是行动。在堂兄弟们的陪同下,他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了解家乡农作物生长规律和土地政策,寻找发展机遇。

因为最早回重庆时就在一家高科技公司任高管,所以对一些高科技东西是比较了解的。

如今经过发展国民经济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一些偏远山区,我国农业相对比较薄弱,机械化、产业化程度很低,生态脆弱,几乎还是处于靠山吃山状态,资源开发率极低,高科技投入更低,导致荒地多利用少产出率更低。

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每年木材消耗的60%需要进口,而且这个需求量还在逐年增加,在水果方面老品种品质产量都低下,需要更新换代。虽然有眼光的村民已开始在种粮食经济作物,但山高气候受限,产出率很低,都没有成气候。

利用高科技公司工作上的接触,平日计划周密的调查,经过经济价值比较和地理环境的考察,余涛从贫脊广袤的土地上,寻找到了他人没有捕捉到的商机:第一、这些荒地是最宝贵的不可再生原生态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转移流通的政策,将农户分散零星地土地集中连片起来经营,不仅成本低廉,而且能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个吹粮见米、立竿见影的好项目。第二、这里乡亲们勤劳,纯朴,少了些城市的斤斤计较,劳力低廉。第三、重庆作为三峡库区,国家正在大力改变库区的生态环境,有政策上的优势,还可以争取到资金的扶持。第四、虽然现在种植粮食收入较低,但如果把这些荒地都利用起来,改种经济作物,实际上潜力还是比较大,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带领乡亲们致富。

找到了致富点,余涛将自己准备第二次创业的想法告诉了父母,没想到这马上就遭到了父母坚决的反对。

老人们心疼儿子,更想不通城市那么好的条件不要,为何还要下乡去遭受第二遍苦,况且有这么好的发展前途?从农村出来当然知道农村艰辛的二老都异口同声的坚决反对。甚至包括一些朋友们也表示不理解。

就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余涛不过是头脑一时发热所做出愚蠢决定的时候,有着大学本科毕业的余涛却默默地为自己设定了第二次创业的人生座标:依托大山、承包土地、寻找致富路、实现新的人生价值。大山的儿子总有大山一样的情怀:为责任义不容辞、为目标执着追求。

机会总是特别眷顾有准备的人。

2002年初,经过多轮协商,他在毗邻的几个社租赁了3000亩荒地,租期25年,决定在家乡的黄土地上干一番事业。他拿出全家积蓄,又找亲戚朋友借了大笔资金,共筹措了近百万元,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从此以后,高科技公司少了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但是大山却多了一个赤诚的怀揣带领乡亲致富梦想的热血青年。

燃激情  科技兴村闯新路

 

万事开头难。简直可以用困难重重来形容,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阻力远远不是父母仅仅能想到的生活上的困难所能比拟的。

满嘴北方口音的余涛,首先就给人了距离感,他们不信任他,拿他当外人看。

而对他承包土地更是不理解,他们自己没有承包意识,但他们那种落后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挑战却让余涛应接不睱:有的认为失去土地就没有了生活的前景;有的普遍认为从来没有承包给别人,土地承包期满不会再还给他们;有的认为土地是自己家的,情愿让它空着放牛,也不愿意有人来碰它。

还有说什么“懒惰的人自己不种才给别人承包的”, 什么风凉话都有。

有个别的甚至还仅仅是因为怕别人说自己懒,做不了活路才承包给别人。

各种阻力、压力让余涛忙于应付,并且当时在做村民工作中,在一个院子和一家人才基本谈好了承包事宜。

他的邻居,一位已经快80岁的老人知道后马上在院子里跳着脚大声嚷嚷:缺胳膊少脚的才把地包给别个种,好吃懒做,祖辈都种地,好不容易分给自己田地不种做什么?

村民思想观念的落后,仅靠余涛个人的力量已很难有大的起色,他找到了当地政府。

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镇长亲自带领一班人马上门积极做农民思想工作:土地不种首先就更容易板结,其次闲置一点价值也没有,如果把它承包出去,年年还有些收入……通过多次上门细致地摆谈、讲道理,艰苦地做思想工作,经过长达四次的努力,余涛终于租赁了3000亩荒地。

隔行如隔山!

虽然荒地有了,资金也逐步到位,但毕竟不是专业对口。不懂农业生产技术成为余涛首先要迈过的难关。空有一腔热情没有技术做支撑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一个学经济学的改行去钻研农业技术,这个方面的困难有多大,可想而知!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激情燃烧的事业,余涛多次跑到重庆主城区的大书店去购买农林牧种养殖方面的书籍,向各种各样的人学习生产技术,了解农村商情,寻找商机。

当他从书中了解到现在的最新科研品种欧美速生杨生长比较快、适应性强,土质好,管理到位,一般48年,可长到816厘米,这时是造纸的上好原料,而长812年,直径可达1624厘米,就可以造成板了,并且与丰都的土壤、气候条件相符,很适合栽植。获知这一情况后,非常兴奋。丰都当时刚好被列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造林前景看好,他决定在山上大量栽种速生杨。

余涛一手一脚地规划自己的初步目标:为了购买合格种苗,余涛辗转数省,行程近万里,最后终于从江苏沭阳县这个全国最大的苗木基地购回了4万株欧美107108速生杨。

树苗有了,余涛又亲自联系了一辆载重40吨的货车,连续几昼夜不睡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将树苗运回了丰都。

那真的是辛苦,当时下了车,人基本上都快瘫痪了一样,然而第二天还得照样起床,因为树苗不能离开土地太久,得赶快种到地里去。余涛轻描淡写地描述当时的紧张情况,但平淡的话语里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当时的紧张和急迫,无异于在跟时间赛跑。

余涛马不停蹄地运回树苗后,让乡亲们精心栽种到他租赁的荒山上。

树苗种下去同时,余涛也种下了希望。

他天天在山上忙碌,每天请来200多名当地村民开荒栽树、施肥管理,同时自己忙前忙后指挥,将全部心血倾洒在这片土地上。

从一个草原上的机关干部到山区农民,余涛几乎忍受了人们难以想像的痛苦:夏天酷暑袭人,到处热得像蒸笼,但他还要顶烈日在田地里奔波。经常浑身是汗,由于水土不服,身上长满了湿疹身上全是湿毒、水泡;山上的蚊蝇十分厉害,经常盯得他周身红肿。冬天,山上的气候又十分寒冷,他手脚长满了冻疮……

如果说这些生活上的困难余涛都可以克服,那么以下遇到的困难却几乎是不可逾越的。

辛苦却不一定有回报!一天,余涛到田间管理树苗,眼前的景象使他惊呆了:栽下的树苗叶片黄了,树枝枯了,一片片干涸的土地上,到处是枯枝,一株株枝杆,在阳光下慢慢趟向死亡,一片片败叶,在微风中瑟缩飘舞!这是寄托着他改变山村面貌的希望啊,这是承载着他报答父老乡亲的心血啊!刹那间,希望似乎破灭了,心血付之东流了!由于技术有些失误,第一年树木种下去,死亡率却高达70%

打击对余涛来说几乎是巨大的,他几乎赔进了自己的所有。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眼看着一棵棵枯萎的小树苗不停地死亡,自己却毫无办法,余涛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他心里在不停地哭泣:这究竟是为什么?自己受了那么多苦,糟了那么多罪,却没有能够感动上天,老天为什么都不帮自己呢?看着一棵棵枯萎的小树苗,余涛心里难过极了。

余涛的心在流泪,但是有一些村民却在冷嘲热讽却无疑给余涛的心雪上加霜,他们说什么的都有:“本来就不是泥腿子能种地吗?”、“不好好种庄稼,种什么树?没有种过瞎搞,这下种着了吧”……

风言风语像冷冰雹一样砸在余涛心坎上,让余涛的心在滴血!他的心在哭喊着:自己这么辛苦这么累,这又到底是为什么呢?他甚至一度对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产生了怀疑,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自己是否错了?也许真像他们所说的,自己不适合种地,自己是否还要坚持下去?他思想里有些想打退堂鼓了。

这里张政府出面了,他们安慰余涛,“别灰心!干事业哪有不失败的?一次不行,从头再来,总有成功的时候!…有困难找政府,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给予帮助…”

尽管给自己带来的打击几乎就是毁灭性的,但还好,没有全军覆没,就还有希望!

30%就是希望!

有希望自己就不能低头!对,从头再来!

大山男儿的执着秉性只能驱策他劈波斩浪,开拓向前!倔强的余涛很快振作起来:从头开始,坚决不向困难屈服。

第二年,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余涛顺利地享受到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在这种大力支持下,余涛的事业得以继续。

而且当地政府部门还派了当地林业站站长定期到他的承包土地上作指导,有了这些坚强的后盾,余涛利用这些所具备的条件,克服重重困难,慢慢地事业终于步入了正轨,一年比一年地好起来。

余涛承包的土地分布在好几个社,相隔十来里路,加之全是山路,为尽快让荒山披上绿装,开头几年,余涛每年有300多天,都是在自己的土地里耕作。

对于习惯在北方走平路的他来说,首先要克服的是行走的困难,每次在山上走一圈下来都需五、六个小时。虽然脚磨肿了、鞋磨破了,但从未影响他前进的信心。

他经常说想干点事,不受点苦、受点累怎么行?就这样,近3000亩土地陆续栽种了十多万株速生杨、100多亩九叶青花椒树、100多亩叶叶红反季节晚熟桃树、100多亩黄金梨,同时套种了大量的桉树、柏树、甜竹等。

现在除每年长期请3名当地村民帮忙管理外,他还要请大量劳动力进行季节性管理,每年用工1万多个,支付务工费达20万元,他自己每年在山上要干近300天。每天跟泥土打交道,他让自己深深地融入了这方热土、扎根这方热土、奉献这方热土。

 “只有依靠技术才能种好管好树木。余涛购买了大量专业书籍,四处奔波向果树专技人员请教,并建起了自己的试验田和果苗场。三年多来,余涛刻苦自觉、小心求证,经过几年学习和探索,余涛从一个只有瞎子摸象半罐水外行长成了一位林业方面的土专家

自己在收获成功的同时,牢扎在心里那个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梦想越来越清晰,并逐步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余涛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为带动乡亲共同致富,他还经常给周围的群众上果木培训课,如果谁有困难找到他,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知道的无偿告诉别人。

本村一户姓黄的村民家很穷,余涛不仅无偿提供给他300株晚熟叶叶红桃树苗,并帮助他解决技术难题,手把手地教他翦枝,经常性地到他地里现场辅导,帮助施肥、打农药等,预计他今年收入可达6000元。

当初那位跳着脚骂人的老人,子女全部在外打工,有的还在外安了家,由于做不动了,现在也自愿主动把土地承包给了余涛,因为他相信余涛。

有个村民以前在外地打工,回来后看见自己种植树木,受到受到启发,想到他打工在武汉有些名优果树,早熟桃和枇杷,于是去买了很多回来种植。也在余涛的带动,小有收获,今年预计有收入3000多元,还没有到丰产期,到了应该有1万多元收入。

  林果产品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余涛在这片土地上累计已投入了200多万元,许多钱是发展短线产品的收入。2005年他种植青蒿300多亩,收入20万元;他办起了种苗场,生产销售优质苗木,每年收入5万多元;他的土地有1000多亩被列入国家退耕还林范围,国家补助了近百万元。他将这些钱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实行滚雪球似发展,3000亩土地开发已初具规模。

因为对科技兴农的重要贡献,2003年余涛被县里评为丰都县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2004年又被评为丰都县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誉称号。

 

洒豪情 脱贫扶助众乡亲

 

八年多的辛苦打拼,余涛终于成了带头致富的能人,他先后4次承包了近3000亩土地,陆续投资160万元,栽种了十多万株速生杨树、九叶青花椒树、叶叶红反季节晚熟桃树、甜竹等经果林木。今年进入试果期,年产值360万元,利润80万元;进入盛果期后,年利润可达400万元。此外,预计今年其他生态林产值900万元,药材产值200万元左右;所有产值将达到1500万元,利润150万元。

地方政府公布:村民收入由过去的人均收入2000元上升到现在的3000元,余涛带领村民在致富的路子上迈着实实在在的脚步!

为壮大产业,余涛于2005年成立了丰都龙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

信息是市场制胜的法宝。这家专门为农业科技咨询和农产品种植销售而成立的公司,无疑能更好地为当地村民服务。

兴义镇是重庆龙眼之乡,种植户数多,产量高,但由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往往丰产时单打独斗,相互杀价,造成丰产却不丰收。针对这种状况,余涛牵头成立了兴义镇果农科技服务协会,为农民传授市场经济知识,统一收购价格,统一促销,使农民的水果卖到了较高的价格,增加了收入。

2004年,镇党委任命余涛为大池村党总支副书记;2005年换届选举,他再次以高票当选。

如今身兼数职的余涛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为乡亲们办好事、办实事的心却更迫切了。

2004年秋,他无偿提供价值5万元的3000株反季节晚熟桃,4000株人参果,2000株梨枣给当地群众,帮助村民调整产业结构。

为减少群众种植新产品的风险,在试种青蒿时,2005年他还推行公司+农户的办法,与当地200名群众,合种300亩经济价值较高的青蒿等药材,自己出土地、种子、肥料,农民出劳力,收入实行按比例分成,全村200多户农民参与,有的家庭仅这一项当年就收入了6000多元。每年可为群众增加收入20余万元。

除了在大项目上带领村民致富,此外,余涛还热心公益事业。

大池坝村好几个社不通公路,乡亲们肩挑背扛,十分艰苦。2003年,七社修建一条长两公里的道路,资金不足,余涛主动捐资了2000元。公路修到一半时因无钱而停工,余涛尽管也处于事业刚起步的困难时期,仍筹了两万元,借给七社,使这条路按时通了车。

2006年4月19日,丰都团县委办公室里,两名贫困学生双手接过余涛叔叔的捐助款,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办公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原来余涛得知团县委建有全县贫困学生档案库时,便主动打电话到团委要求资助两名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这些都只是他常常为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的一个侧面。

村民陈天标妻子有病,家中又失火,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余涛主动和他结成帮扶对子,捐款让他孩子上学,现正着手帮他发展种养业,以助他尽快脱贫致富。为改变穷山村的一些积习,余涛总是无私付出、出钱出力,默默地改变着山村的落后面貌。

余涛作为重庆市党代表,更时刻在关注一些三农问题,希望能有些有益于三农的呼吁,并着重在调查农民工进城后希望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关于培训等方面的,他把自己的一生都与土地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谈到未来,作为公司董事长的余涛豪情满怀:现在速生杨的生长状况比我预想的还要好,对于速生杨成材后的处理我有两种打算:一是办一个年产40万张的纸板厂,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创税300万元,可解决300人就业。二是直接卖给县里引进的大纸厂,将自己的精力用在2005年成立的龙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用科技服务乡亲,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作为副书记的余涛还在着重思考:如何一步一步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用务实作风来支撑的。

余涛还有更进一步的打算:我下一步的打算借鉴石柱的经验,因为前不久我去石柱,那里搞的海椒百里长廊很有特色,就是专门为小天鹅等知名火锅提供海椒,我希望借鉴这种模式,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以公司的名义和一些大销量的公司、商场签定协议,规模种植一些农产品,带领周围乡亲致富。

务实的余涛挥流汗热土、情系热土、扎根山区,科技兴农,做出重要贡献,受到社会好评。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他的事迹被重庆电视台双培大讲坛节目专题制作,并被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商报等争相报道,成为当代青年的杰出的代表。

余涛很年轻,却通过两次创业均取得不同凡响的成绩,作为青年,他这无疑是成功的。

市场无限、商机无限、发展无限,余涛站在坚实的黄土地上,获得了无限的能力和发展动力,他和他所带领的乡亲们将奋勇跋涉、永不停步,一步一步把致富路走得更坚实、更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