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飞跃浪花的那条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43:14
                                                                   父亲父亲的一生很不平凡,很早的时候,我就想为他写一点东西,可是却一直没能如愿!没有提笔,是因为我把握不好,到底该怎样去描述我的父亲。不平凡的是他的经历,倔强的性格又注定着他征途的普通,性格决定命运,说到底,本应该有个好前程的父亲,最终却也没能逃脱他只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草根百姓。平凡从不拒绝伟大,尽管他一生中没有显赫的地位,但他的慈祥于无声的关爱,留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一生都享用不尽的如山的父爱;作为男人,他不够出色,没有潘安的相貌,也无伟岸的身躯,但他的宽厚与包容,温情与体贴足以让我的母亲受用一生的幸福!

   父亲出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正是我们的国家处于多灾多难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家境也还算殷实,小时候父亲上过几天私塾,后来又念了四年高小。随着家境的破败,父亲就辍学回家,帮着祖父侍弄田间地头的事情了,那时候,父亲大概只有十一二岁吧。胸中充满着无限的希望,而现实的铁锤又将他的希望击得粉碎,尽管满心的不甘,却又只能任希望的泡沫飘荡于无奈的风中。

    十五岁那年,被抽去做国民党壮丁的大伯突然逃回家来,而当时家中又的确需要一个精壮的劳力侍弄农田。逃离部队的人又必须找到新的替补,否则将会株连家族的利益,没有办法,祖父只有把年仅十五岁的父亲送去军营,去接受那战火的洗礼。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就这样被推上了战场,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在还没由来及悲哀地时候,就不得不驰骋于战场,在枪林弹雨中穿行。

    战火无情,不会对任何一个人仁慈。年少的父亲在孟良崮战役前夕不幸被流弹击中腿部,而又幸运的是他没有参加到那次战役,没让自己的血无辜的在那次战役里流淌,没让自己的生命在无奈地消逝于国民党的阵营中,撤离于武汉的医院里修养,父亲躲过了那场战争,也躲过了生命中的那次浩劫。伤好的时候,父亲和他原先的部队失散,他又只身一人,跋山涉水,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新中国的诞生,百废待兴,大量需要各式各样的建设人才,这也给了我父亲一次重生的机会。通过考试,父亲被录取与阜阳地区粮食系统的干部人才培训学校。

    那时的培训学校和现在完全不同,培训生活和实际工作是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边学习边工作,当时父亲是在一个叫做太和县城的下面的一个粮站工作。新参加工作的父亲对一切都觉得新鲜,对一切又非常努力,不管是分内的还是非分内的工作,他都一样努力做好,而且做得很完善,常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年年的先进和劳动模范的光荣榜上,始终都有父亲的名字。

   态度的认真,工作的积极,是父亲做人的准则。思想上追求进步,不断地向组织靠拢,年纪轻轻的他就成了当时培训学校里表现最好的两个学员之一,并被内定为重点的入党积极分子。但命运也就在这时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四清运动的突如其来,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所有的人员,那时候都要向组织交代自己的历史,而父亲曾做过国民党士兵的这段历史,让他再也抬不起头来。虽然说一切重在表现,但再好的表现又那能抵得过根红苗正呢?更何况腿上的那块枪伤,更是一块历史的“罪证”。他终于无奈地向组织交代了一切,与此同时,他也无奈地掐断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永远的入党积极分子,而终身却没能加入到党的行列,这是父亲的遗憾,也是他难以逃脱的宿命!

    无法改变历史,也就意味着他政治前途的沦落。但父亲是一个务实的人,他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依然是努力的工作,依然是年年的先进、劳模,工作做的没有话说。面对这样一个务实的人,领导又能挑出什么养的毛病呢,面对这样一个好的员工,领导有何乐而不为呢?

    同时父亲又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虽只有高小四年级的文化,但在日常的工作中他能够不断地读书识字。书读得很多,涉猎的也较为广泛,后来他不光能读书看报,也能试着写写日记、短文通俗一点的诗文之类的。也正因为如此,又给他后来的一场灾难埋下了伏笔。

    文革当中,由于父亲倔强的性格及他特定的历史原因,导致了他必然受到社会的冲击。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又从他被抄收的日记里,发现了所谓的一些反动的言论---其实不过是一个年轻人苦闷时所发的一个牢骚罢了。但当时,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硬要牵强附会地给他挂一个反动的罪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这样,我的父亲在文革当中,也遭受了一次次严厉的批判。好在他们还没有将他逮捕入狱,只是一页公文将他开除公职遣回原籍劳动改造。

     开除公职后的八年乡村生活,父亲并没有沉沦,他又重新回到二十几年前的田间地头,侍弄着农活,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学。在那个年月,面临无米之炊是常有的事,父亲以他男人的艰难而又快乐的支撑着我们的家。

     1978年后,平反昭雪后的父亲又重新回到了他原先的工作岗位,默默无闻、尽心尽力的工作,直到退休。

    我的母亲是一个贤淑而善良的农村妇女,自从十八岁嫁给父亲以后,一直费心费力的操持着家计,从没有让父亲的工作有所分心。而我们姐弟五人从小也基本上由母亲一手带大。在我的印象中,父母一直是感情笃厚、相敬如宾的。记忆里从未见过他们大动干戈的争吵,甚至两个人连红脸的机会也难得一见。我很羡慕我的父母,60多年的婚姻生活,一直是那么稳定安详,犹如两棵并肩而立的大树,历经多少风雨而依然静静地、无限关爱地挺立着,为儿女们遮挡着风寒雨露。相比下现今社会那些所谓的自由恋爱、没有感情绝不结合的婚姻,我的父母为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特别是年老以后,父母一直生活在一块,那种相濡以沫、永恒关爱生活状态,让我犹为感动。儿女们大都不在身边,而母亲身体较弱,在母亲生病的日子里,多数的时候都是由父亲亲自伺候。母亲年老后的听力较差,常常需要我们极大的声音她才能听得见,有时候我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而母亲不以为杵,只是笑着说,谁让我听不到呢?而父亲和母亲间的默契就比我们儿女强烈的多,根本不需要多么大声的呼喊,就能明白彼此的意义。常常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出所有的思想,那是做儿女的孝心永远都不能企及的。

    每每我们回家一趟,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但却是寥寥无几的事情,大部分的家务及生活琐事还学要父母亲自去做,我80多岁的父母啊,在长期的共处中,产生的那种日益独厚的感情,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清的,也绝非一两篇文章所能言诉详尽的,我爱我的父母,我不是作家我只能用自己这点微薄的力量来描述一下他们的生活,也给他们60多年的婚姻有所注解。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儿子,孩子也常问及他的爷爷,问及我对父亲的感情。我没有具体的对他说些什么,只是常常无来由得道一句----父爱如山啊,孩子,你还太小,好些事情你是不懂的。说得多了,儿子也已能够耳熟能详了,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爸爸,就让我为你画一座山吧,把它贴在你的背上,你不是常说父爱如山吗!”我一下愕然,然后又笑了,父爱如山、父爱如山,想想我的父亲的确就是一座大山,如此沉重而又快乐的背负着我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