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龙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15:52
               毒龙丹原是玄门四大丹之一,后来被江湖医生窃去,更名“黄金顶”,遂成为江湖医生的囊中秘药。唯他们未得到马钱子的真正炼制方法,效力总不如毒龙丹为更有效。江湖医生即民间医生,他们同行中人则称做“老海”,江取其长,湖取其阔,海取其深,说明这类医生真不简单,他们挟技浪游五湖四海,行医卖药,故叫做“走方医”。他们都各有各的特长,用药有枪响鸟落的妙处,但其间也有不少滥竽充数者。
        毒龙丹是我常用的一个有效秘方,最初本未拟在此发表,还是保留一段时间。后来感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垂暮之年,保留起来不仅无益,而且对我国医药学方面是一个损失,故现在把它公开出来,完成一整套玄门四大丹,贡献给人民。(张觉人)
        第二届北京2008年十月扶阳论坛期间,就马钱子的临床炮制与运用向刘力红先生请教,刘力红先生推荐学习张觉人的炮制方法,有幸购得丹道医家张觉人先生医著四书,将平生所学一一介绍,详细披露了丹药的炼制、功用及历代诸家不传之秘,实为不可多得的丹道医学专著。
        今广泛使用的红升丹、白降丹,以及“玄门四大丹”,乾坤一气丹、混元丹、金龟下海丹、毒龙丹等皆由道教医家所传秘法衍化而来。毒龙丹不是炉火炼制的,临床运用广泛,我亦使用多年,并亲身服用颇有心得。现结合丹道医家张觉人先生医著叙述于同道交流。

        毒龙丹处方:马钱子,不拘多少。
        毒龙丹制法:先将马钱子用童便五石、五豆浸泡之,春秋二十日,夏十四日,冬四十九日。五石即丹砂、雄黄、曾青、白矾、磁石等,称五石散;五豆即扁豆、赤豆、绿豆、黄豆、黑豆等。豆须发芽,但不可发的太长,以约三分许即行,扁豆的体积较大,发芽较迟,故必须早两三日入浸,才能及时。五石则打如米粒大小。马钱子泡浸时,有几个阶段的变化,初时黄色,次呈落霞色,到落霞色时,即取出一粒视之,如中心变白色者即为合度之证。此时即全部捞出,逐粒刮去皮毛后,再入甘草水中,煮三小时,取出晒干,干后全部都呈黑色,碾成细末,制成莱菔子大丸子备用,也可直用散剂服用,但不及丸子便利,最好是用胶囊装服。
        张觉人先生认为毒龙丹的制法是用五石,五豆浸泡,此法过于烦琐,况曾青一味,药肆中早已绝迹,珍品也不易得。张觉人先生在实践中,作一改进:马钱子先用童便泡,去尽皮毛后,再用沙炒,以锅中有爆裂声,表面鼓起成土黄色,取出一粒以指压之即碎,里面呈棕黄色为度。若里面成为黑色,是火力太大及时间过长药以炭化,药效即失矣。
        毒龙丹用法:每次0.9克,早晚各服一次,按症用引药送服。
        毒龙丹功能:钻筋透骨,活络搜风,兴奋补脑。
        毒龙丹适应症;此药治症甚多,见引药项。
        毒龙丹禁忌:服此丹时,忌食鱼腥海味,辛辣、莱菔等物,孕妇慎用。
        毒龙丹注意:服此药时,当避风一时。如不慎受风,则发生寒战、呕吐、甚至痉挛强直,失去自由。可服肉桂,或浓生姜汤即止。浓白糖开水亦可缓解反应,并须严格掌握服量,每次最多不能超过0.15克,否则发生危害。各种疾病服用此丹时引药(书中载入内科疾病167种、妇科27种、儿科30种、外科19种)内科疾病部分如下:
1、感冒发热者,用生姜、葱煎汤下。
2、鼻塞者,用细辛、辛夷煎汤下。
3、咳嗽者,用生姜煎汤下。
4、头痛牵连眉棱骨者,用姜皮、竹茹煎汤下。
5、左边头痛者,用柴胡煎汤下。
6、右边头痛者,用桑白皮煎汤下。
7、两太阳穴痛者,用白芷、石膏、藁本煎汤下。
8、巅顶痛者,用藁本、升麻煎汤下。
9、头脑须痛身不发热,口中发渴(是痰火)者,用薄荷煎汤下。
10、时时头晕者(亦系痰火),用灯芯煎汤下。
11、头晕不醒人事者,用半夏、生姜煎汤下。
12、伤寒头痛者,用生姜、羌活汤下。
13、大热谵语者,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煎汤下。
14、伤风久嗽者,用生姜煎汤下。
15、发狂大便实者,用大黄、芒硝煎汤下。
16、久嗽无痰干咳者,用麦冬煎汤下。
17、咳嗽日久不止者,用冬花、五味子煎汤下。
18、久咳有痰诸药不效者,用姜皮、陈酒煎汤下。
19、咳嗽吐黄痰者,用黄芩煎汤下。
20、肺热咳嗽者,用黄芩、桑白皮煎汤下。
21、肺热咳嗽者,用麻黄、杏仁煎汤下。
22、痨嗽者,用款冬花煎汤下。
23、气喘者,用苏子、桑白皮煎汤下。
24、结痰者,用瓜蒌、川贝母、枳实煎汤下。
25、久嗽声哑者,用诃子、麦冬煎汤下。
26、湿痰者,用半夏煎汤下。
27、风痰者,用附子、胆南星煎汤下。
28、痰在两胁者,用白芥子煎汤下。
29、痢属热积气滞者,用黄连、枳壳煎汤下。
30、痰在四肢经络者,用竹沥、姜汁煎汤下。
31、老痰者,用海浮石煎汤下。
32、吐痰涎者,用姜汁煎汤下。
33、呕吐者,用煨姜煎汤下。
34、干呕者,用生姜煎汤下。
35、痢疾初起者,用大黄煎汤下。
36、痢疾初起或纯白者,用生姜煎汤下。
37、痢疾红白相兼者,用姜皮、茶叶、灯芯煎汤下。
38、久痢不止者,用炙甘草煎汤下。
39、噤口痢不止,饮食不进者,用粳米煎汤下。
40、里急后重者,用木香、槟榔煎汤下。
41、水泻者,用滑石、车前、茶叶煎汤下。
42、暑泻者,用香薷汤下。
43、咳嗽吐痰腥臭如脓血,胸中作痛者(肺痈也),用苡仁汤下。
44、劳伤虚损咳嗽带血丝者,用知母、麦芽、童便煎汤下。
45、新疟宜截者,用常山煎汤下。
46、久疟宜补者,用白豆蔻煎汤下。
47、伤暑口渴者,呼水不止,用六一散,新汲水下。
48、伤暑劳力发痧,面嘴手足变色青黑,心窝稍暖者,用元明粉末调黄土水下,顷战汗即苏。
49、寒热疟疾逐日发者,用陈皮、半夏煎汤下。
50、间日疟或三日一发者,用厚朴、槟榔、山查、半夏煎汤下。
51、吐血者,用红花、童便煎汤下。
52、吐紫血成块(宿血也)者,用红花、归尾、甘草梢同煎,加童便、陈酒各半杯冲服。
53、呕血者,用茅根斤许,煎浓汤下。
54、呕血不止者,用京墨汁冲开水服。
55、吐血发热者,用柏叶、茅根、藕节煎汤下。
56、嗽血者,用麦冬煎汤下。
57、溺血管中疼痛者,用麦冬煎汤下。
58、溺血或年老体弱者,宜早服六味丸,晚服本药,用陈皮,煎汤下。
59、溺血于盆中,少顷如虾、如螺、如石(是心肾不足)者,用牛膝30克,煎浓汤下。
60、便前下血者,用归身、白芍、生地煎汤下。
61、粪后下血者,用槐花、地榆煎汤下。
62、大便纯血者,用槐花、地榆煎汤下。
63、大便下血沥脓不止者,用大蓟、红花煎汤下。
64、有梦遗精者,用莲须煎汤下。
65、无梦遗精者,用锁阳、金樱子煎汤下。
66、白浊者,用灯芯煎汤下。
67、淋证兼痛者,用海金沙煎汤下。
68、食米积者,用麦芽、谷芽煎汤下。
69、肉积者,用山查、草果煎汤下。
70、酒积者,用干葛、黄连、乌梅煎汤下。
71、面积者,用麦芽煎汤下。
72、冷积者,用巴豆少许煎汤下。
73、热积者,用大黄或槟榔、莱菔煎汤下。
74、泄泻者,用白术、茯苓、马鞭草煎汤下。
75、久泻者,用诃子、肉寇、柴胡、升麻煎汤下。
76、脾胃虚弱者,用白术、山药煎汤下。
77、呃逆者,用柿蒂煎汤下。
78、痞满者,用枳实、黄连煎汤下。
79、胀满者,用大腹皮、厚朴煎汤下。
80、水肿者,用猪苓、泽泻煎汤下。
81、实肿者,用丑牛、甘遂煎汤下。
82、虚肿者,用党参、黄芪煎汤下。
83、大便秘结者,用当归、枳壳煎汤下。
84、背上时常作麻作疼作冷,或伏天亦怕冷者(乃五脏各处多有停痰),用煨姜煎汤下。
85、肥人素善饮无病,忽然昏沉,如醉如痴,或蹲坐不起,眼生黑花者,痰也,用生姜汤下。
86、眼眶下忽煤黑者,痰也,用姜汁冲开水下。
87、心火者,用黄连煎汤下。
88、肝火者,用柴胡煎汤下。
89、脾火者,用芍药煎汤下。
90、肺火者,用黄芩、桑白皮煎汤下。
91、肾火者,用知母煎汤下。
92、小肠火者,用木通煎汤下。
93、胃火者,用石膏煎汤下。
94、膀胱火者,用黄柏煎汤下。
95、惊悸怔忡者,用石菖蒲煎汤下。
96、夜不能寐者,用炒酸枣仁煎汤下。
97、自汗者,用浮小麦、元肉煎汤下。
98、盗汗者,用浮小麦、麻黄根煎汤下。
99、老人痰火,夜不能寐,气血不和者,用广皮、木香煎汤下。
100、中风卒倒不语者,用牙皂、细辛煎汤下。 

       有人说:用引药是完全依靠引药治病,主药则是一个幌子,没有什么作用。这话诚然有一定的道理,单用引药的确也是可以治病的,可是单用引药而不用主药配合,其疗效是不能尽如人意的。我国古代的丹道医家,用丹药治病,就是要用引药,而且还重视引药。因为引药是把主药的药力从经络循行道路直接引向病区,使其能顺利达到治疗目的。这样一来,不但主药能充分发挥它的固有作用,而且也可利用引药来完成他的治疗作用,使所患疾病得到迅速痊愈,丹道医家则把这类主要丹药叫做丹头。丹头药理都是霸道而不是王道的,因此,病愈后就应停止使用,否则会把好事变成坏事。(张觉人)
       马钱子临床应用千年而不衰,说明它具有显著的效果,可谓是“毒药猛剂善起沉疴”。但同时由于它是一味“毒药”,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我自1997年临床应用马钱子,初用时炮制方法,我是先用清水浸泡,用刀刮尽皮毛后,再用沙炒,以锅中有爆裂声,表面鼓起成土黄色,取出一粒以指压之即碎,里面呈棕黄色为度。若里面成为黑色,是火力太大及时间过长药以炭化,药效即失。后来感到马钱子去毛较为困难,后来改进为直接沙炒法,而且无需脱毛,过筛时毛既分离,使用多年未见中毒反应。常以九分散加全蝎、土元等,入散剂装胶囊,具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效,内服或外用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顽痹、疼痛、麻木、瘫痪、肌肉萎缩、脊柱相关疾病等疑难杂病效果显著。现正在试用毒龙丹加生白术治疗慢性胃病和便秘。马钱子治疗量可以兴奋脊髓,并可寻找病灶发挥效力,非众药可及。

       去年我患巨大型腰间盘突出症,腰臀剧痛,下肢麻木无力,小便排出时感困难,CT示腰椎4-5腰间盘突出症、髓核向右侧突出0.8cm压迫神经根及硬膜囊,右侧侧隐窝被淹没消失。早晚服用自行配制得马钱子胶囊一天天逐渐康复。经本人亲身服用及十几位病人临床验证认为马钱子临床应用最佳治疗剂量应在1.0~1.5克之间效果显著。
       本人痛疼剧烈是一天最大剂量达到2.8克除感吞咽困难及头晕外无其他不适,但实际应用中应因人而异,以病去为度,效显量减,中病即止,长期服用应间隔服药并定期检测肝肾功能。
       历代对马钱子毒性的认识经历了从“无毒”到“有毒”到“大毒”的过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士的宁)、马钱子碱(布鲁生)、γ-可鲁勃林及β-可鲁勃林、番木鳖次碱、马钱子新碱、番木鳖甙等。主要的生物碱为士的宁及马钱子碱。治疗量首先兴奋脊髓的反射功能,其次兴奋延髓中的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并可提高大脑皮质感觉中枢的机能。中毒量可抑制呼吸中枢。士的宁还能增强阻止胆碱脂酶破坏乙酰胆碱的作用,使肠蠕动加强,致腹痛、腹泻。马钱子碱和士的宁极大剂量时均可阻断神经肌内传,呈现箭毒样作用。马钱子也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口服士的宁1次5~10毫克可发生中毒,30毫克可致死亡;服马钱子生药7克可致死亡。中毒潜伏期为30~180分钟。

  马钱子炮制质量的优劣,一般以炮制品士的宁含量作为标准,以降低疗效差、毒性较大的马钱子碱含量为目的。传统炮制方法较多,目前全国应用较多的主要有两种,即砂炒法和油炸法,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为法定方法。砂炒法至有爆烈声,表面鼓起,压之即碎,外表变为棕黄色内核为紫红色。经砂炒或油炸等高温处理,药效低、毒性大的马钱子碱大量破坏损失,而士的宁被部分破坏,同时生成异马钱子碱,异士的宁碱等毒性小的生物碱。   
       研究表明,麝香、延胡索可增强马钱子的毒性,故不宜同用。赤芍可降低马钱子毒性,马钱子配伍一定量的赤芍可降低其毒性,随着赤芍用量增大,马钱子毒性降低程度增加。甘草对马钱子毒性亦有影响,有报道,马钱子与倍量以上的甘草同煎,可减少或解除马钱子毒性作用。
  马钱子的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临床应用时必须谨慎小心,可按药典小剂量开始,药量为0.3~0.6克,炮制后入丸散剂。士的宁含量控制在6毫克左右。因患者体质、年龄等差异,实际应用中应因人而异,以病去为度。
   丹药多源于道家,古时巫、医不分,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与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
  丹道著名医家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内篇》;陶弘景撰《肘后百一方》、《太清诸丹集要》、《服饵方》、《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服食草木杂药法》和《服气导引》等;杰出的医药学家孙思邈,集唐以前医学(包括道教医学)之大成,以行医和修炼闻名于世,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以“千金”名其书为《备急千金要方》。他亲自采药制药,广泛搜集民间验方、秘方,对医学发展有较大贡献,后人尊其为药王。史载其著作有30余种,现仅存《备急千金要方》、《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和《枕中方》等,将道教内修理论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相结合;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技术领域,并将炼丹术作为制药手段。宋、金元前后六百年中,内丹术成为道教医学的重点。张觉人先生亦精通五禽气功和静坐内丹修炼之法,以丹医济世,活人无数。 

    道教医家的医疗实践为本草药的发展提供了依据。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 推动了古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国药物学的内容。

                                     华佗一粒丹
      [歌诀]吴香山传宝寿九,原为华佗一粒丹,地龙血竭共研粉,油外炸马钱炼蜜团。       [方药]油炸马钱子100克,地龙粉160克,血竭粉70克,炼蜜1000克。
       [用法]马前子油炸研粉,地龙砂烫研粉.血竭研粉,按比例混合,用四君子汤药粉起模,在糖衣锅中制水蜜九,每丸重0.24克。一日服 2次,每次2粒,儿彦酌减。马钱子有毒,服时勿过量。
       [功效]通经络,搜风止痛,强筋健胃。
       [主治]癫痫、骨瘘(慢性骨髓炎)、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痹症(关节炎)、筋骨痛、瘫痪、四肢麻木等。
       [方义]本方是安微老中医吴香山之祖传经验方,原方为三国华佗一粒仙丹。方中马钱子通络止痛,消肿散结;地龙清热通络,镇痉,可缓解马钱子的毒性作用;血竭行瘀止痛,敛疮生肌。诸药配合,有通经活络、推陈致新之功,可用于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半身不遂、口眼歪邪、跌打损伤等症。若误服过量出现中毒症状,可以冷茶水或甘草30克或绿豆60克煮汤
灌之,毒性可解。
                                  
                             总论制度诸药法

       今人制药,势不能悉根据雷公矣!然如地黄犯铁,男损荣,女损卫,久服令人肾消沉木香、乳香、没药、豆蔻、砂仁等,取气味,不取形质。世俗常配入药中,殊不知见火则辛香尽失,惟存其热性助火损血。凡取香气者,皆宜另研末,调入服。如人参不去芦,反不效。山茱萸固精,核反滑精。麦门冬清心,其心反烦心酸枣仁安神而得睡,生用则反不寐之类。不胜枚举,必宜遵之。又制药专在取效,不必胶泥古法。
       如鹿茸、虎骨、龟板酥炙(久无真酥)焦极成末,气味何在?(宏)变煮法。世以阿胶炒珠同煎,滚起粘于药罐之口。(宏)阿、鹿、龟胶必切片顿化,作丸,酒蒸和入。如地黄、胞衣等,酒蒸煮,捣膏和入,虽不犯铁,春夏霉蛀。至于炒枯研末者,滋润之性全无,血少阴虚何赖,无利而有害矣。用药必要求真,如阿胶、腽肭脐、丁皮、马兰花、紫草之类,难得其真,莫如不用。人参(亮润)沙参玄参丹参苦参防风白芷桔梗秦艽本升麻(绿)胆草灵仙抚芎漏芦茜根前胡柴胡(软苗性柔)银柴胡(细润)续断(川)地榆羌活独活(羌活内拣黄白色者是,香者名土当归。无,用羌)胡黄连(折有烟起)大小蓟(并去芦)乌药木通防己天粉猪苓泽泻(俱白)良姜干葛萆(川、赤)姜黄(并洗净)蔓荆决明牛蒡白芥槐角韭子蒿子红豆 草蔻黑丑白丑(并细研)薄荷泽兰益母(紫花)青蒿蕲艾侧柏柴苏(叶,散邪;子,降气;梗,下气;以上并取叶)金银花凌霄旋复密蒙款冬花甘菊山茶葛花槐花红花(并取花)枳壳枳实绿枳实(麸炒)橘皮(广东,去白,消痰下气;留白,暖胃和中)陈 香橼青皮(并去穣)桃仁杏仁(泡,去皮尖)栝蒌仁柏子仁(去壳,研并去油)益智草果 郁李核(并取仁)肉桂海桐樗皮(臭椿根,去粗皮)牡丹皮地骨皮五加白藓皮桂枝(并去骨)薏苡仁神曲(并炒)萝卜子麦芽酸枣仁(并炒研)苍术(炒)白术(土炒,并米泔浸) 荆芥香薷瞿麦刘寄奴夏枯草(并取穗)三棱蓬术川芎天麻(并火煨,切)山茱萸金樱金铃(去核)诃子(煨,剥去核)石斛(川)射干贯众石菖蒲(并去根须)茯苓(白补,赤利) 茯神(去皮木,并取云南坚白者)天门冬麦冬百部贝母莲肉(并去心)胡麻青葶苈地肤子蛇床子(并拣净)桑寄生山豆根三七(并广西佳)蒺藜苍耳(并炒,擂去刺)海藻昆布 全蝎(并洗去咸)血竭芦荟孩儿茶(并取脆嫩)黄桑皮(并拌蜜炒)藜芦瓜蒂(微炒,研末)骨碎补知母(去毛)赤芍延胡(并酒洗)远志巴戟(甘草、黑豆煮汁,泡透剥肉) 半夏南星(汤泡七次)蓄淡竹叶地丁(并去根)百合莲蕊覆盆(去蒂)五灵脂荆芥蒲黄 (生用行血,炒用止血)皂刺辛夷(并去枝)茵陈(铃儿)藿香(枝、梗者真)浓朴(紫浓,姜炒)黄柏(黄浓补肾,盐炒)杜仲(去皮,切,姜汁炒断丝,有丝再炒)槟榔(鸡心)山药 怀庆者佳)五味子(,肥润紫)黄连(川者,苍黄多须,心空、性坚,先煎数沸;土者,外光内实)郁金(蝉肚)枸杞子(甘州)麻黄(去根节,根止汗)黄芩(枯片泻肺火;条实泻大肠 火;调经、头痛、遍身痛,酒炒)海石(研细)连翘(黑色闭口)甘遂(用一分,研,勿多) 当归(头,止血上行;身,养血中守;梢,破血下流;全,活血不走)兜铃(用仁)肉果(面裹煨熟)斑蝥(用一个制,勿多)甘草(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健脾胃而和中;解毒药用节) 紫菀(取茸)白附子(略泡)木鳖(一二个,多发寒)白芍药(生用泻脾,止腹痛后重;酒炒补脾,止泻痢,益血)苏木(打细)栀子(研碎,炒)使君子(肉色如栗)车前子(有壳粗大者真,取鲜草捣绞汁入药服,更效)白芨(明亮)牛膝(去芦,酒浸)紫草(取茸,久无真者) 山楂(肉能消痰下气;核能消食健脾。伤荤、腥肉食者加用) 常山(酒煮)细辛(北,细而香)竹茹(去外青,刮内青)大黄(锦纹滋润者,去大热,生用;欲缓,酒润,纸包煨;煮又缓)蝉蜕(去土)芜荑(微炒,取仁)青黛(水淘去标、去脚)犀角(劈,直开如竹丝者真,斜开者伪。入药磨或锉细末)蜂房(火炙)吴茱萸(汤泡)京墨(火,烟尽研)羚羊角(明亮光泽,照近稍有血色者佳,枯憔燥裂不堪)丁香(去枝)赤小豆(广东)黑大豆(细马料豆)沉香(紫黑色,上火成油珠者真;黑绿色,上火成炭灰者伪)故纸(炒盐)淡豆豉(江西)白扁豆(研,姜汁炒)乳香没药(新瓦上略炙,出汗,研细末,调入药服,效)粟壳(取皮)川椒(去闭口目)鳖甲(童便或醋炙研)枇杷叶(刷去毛,涂蜜,炙)皂荚(炙,去皮弦。猪皮者佳)芒硝(化服)僵蚕(洗净,炒,研)大腹皮(黑豆汤洗)熊胆(置水上一丝挂下,真)商陆(治肿效必,复可外敷)石苇(去毛)干漆(炒,烟尽)蛤粉(松江,大浓壳,)牡蛎(火醋淬三次,研细)木香(形如枯骨,咬之粘牙)决明(火)龙骨(五花者佳)穿山甲(炙黄,研末)大小茴香(盐水拌炒)冰、麝(诸香气药,皆忌见火)制附子平正重一两者,灰火炮去皮脐。或切开,姜汁浸透,用甘草、黄连(各二钱)童便煮干,天雄(大)川乌(小)乌喙(双尖)侧子(五名一种)制香附捣光。散寒理气生用,散郁醋炒。如四制∶一米醋,一童便,一人乳,一盐酒。浸透,晒、焙干。或同艾醋煮,捣作饼,晒。制胆星南星白腻圆小者真,粗黑脐凹扁大皆非。以姜汤泡透研末,拌入腊月牛胆,挂至次冬又拌,如此七年。牛黄同功。 半夏曲汤泡七次,为末。九两,面一两,姜汁拌踏饼,竹纸包,挂久佳。南星、半夏、姜、矾、甘草、皂荚水浸透,煮干、切、晒,用效。制神曲面二十斤,辣蓼草汁八合,青蒿汁六合,苍耳汁四合,赤小豆、杏仁各二合,研细和匀踏饼,霉过,晒,藏。制麦芽大麦(水浸一周时)滤,竹箩内作窝,上盖湿草,日晒,水三遍,芽出。地黄末怀酒浸透,入甑蒸,或入瓶包固;或蒸、或重汤煮一日,捣膏。诸药为末。将地擦匀,重晒磨末,入蜜和丸。如生地(浸、捣、擦、晒、磨。)苁蓉末取大者酒洗去鳞甲,晾干捣膏拌末晒,重磨丸。天门冬、五味、枸杞皆可用此法。如炒,涸滋润之性。地黄犯铁俱无功。制河车先用米泔水洗净,以银簪脚挑去血筋,好酒砂锅煮至极烂,重十五两,干重一两二钱,首男胎。预成药末,候煮干,捣,擦匀,晒,重磨。未有末,新瓦焙干切磨。 竹沥法淡竹现砍者,截断打碎,插新大口乌坛(高尺许者)内,一新钵掘地坑埋,钵口平地,竹坛合上,钵口坛肩缝布条塞紧,布外堆泥,坛背上堆砻糠三斗,点火,煨三时后扫去灰,泥并布,沥在新钵内。每沥一杯,夏入姜汁一分,冬二分。(糠成灰即取出,经宿味酸不堪。)制虎骨胫骨一对锯八片,好酒一斤,砂锅慢煮酒汁小半杯。将骨上筋膜剥下捣膏,骨切极薄片 ,研末,同膏汁入末,加蜜丸。制鹿茸茸截下劈八条,如前煮。将茸条捣膏,同汁入药,加蜜。用胶法鹿胶、阿胶、龟胶,入煎药切片,药煎成汁蒸化服。入丸药用酒少许蒸化,同蜜和匀。如蒸不化者,伪胶也。取麻仁新鲜麻子拣净,入小苎袋,下百沸汤滚透,悬过夜,次早芽出,倾碗内饭上蒸过,晒燥。操板二块,合磨碎,播去壳。 巴豆霜取肉(一两)研细,草纸包打油尽,霜重一钱用(琉璃店铁板打,甚便。) 菟丝饼菟丝子绢袋淘净,好酒浸二日,砂锅添酒煮,皮搭丝出酒干,石臼捣膏捏饼,晒燥入药,形细性坚,否此不成末。炼血余壮盛入乱发,米泔洗,次豆腐浆洗黑亮,入坛中封固。外以盐卤泥搪灰渗干,先微火,次炭火烧青烟尽取起,待冷开。 玄明粉真来路硝(切,勿误用皮店硝,皮中出,可入洗药。)每斤用萝卜一斤切片,铺锅底上放硝,水煮化,麻布绞去卜汁,倾净钵,去脚,次早结成芒硝。再煮,或铺豆腐上蒸一遍,取硝。滤干,纸包挂当风(火炼费力。)飞朱砂鲜红光明墙壁砂,研极细,水搅,轻者随水飞过,定下之粗者,又研飞尽,澄出清水,晒燥,重研二万下,扬之不坠乃佳。珍珠、雄黄、滑石、礞石、石膏等同法。青黛亦水中扬过,澄出者用。药法蛇含石,先微火煨数日,次用销银罐或瓦上烧红,投米醋中淬之,再烧再淬,如此七次,色红可研为度,未酥打碎烧淬。 代赭石法同前。芦甘石(广东旧坑)点眼药,先煎黄连浓汁,次以甘石入销银罐,瓦盖,烧红透,投入黄连汁内,如此三遍;再烧,投童便内一遍,将酥化者洗下研、水飞,烧不化,硬青石去之。蒸药法何首乌(满斤者佳,雄赤、雌白,对用。)竹刀刮去皮,切片(拌细黑豆、牛膝,九蒸九晒。)大胡麻(拣净,)好酒浸透,九蒸九晒。草,酒拌和蜜少许,九蒸九晒。煎胶法鹿角(截断、)龟板(去肋、)鳖甲(俱换水浸三日,刷洗极净,打碎。)新砂锅,桑柴煎汁多次,煨过夜,汁浓粘为度,汁滤入砂锅,慢火熬稠,和药,欲成饼,瓷盘晒干。炼膏法止嗽、益金诸膏,新砂锅煎首汁,滤渣煎二汁,再煎三汁;麻布绞去渣,滤第三汁,入锅煎减半,入二汁,又减半,下首汁熬。入糖蜜,慢火收稠,倾碗中,坐水内一周,每半杯,重汤顿温服。 人中黄竹截断,两头留节。外余寸许,钻一眼系绳,节上钻一眼入甘草末,装满,竹钉楔紧。竹筒外劈去青,浸粪缸内,绳悬缚。四十九日,劈开取甘草晒燥用。若空筒浸久,纳汁即粪清(粪制功同。) 人中白僧房数十年夜壶,入米醋满,瓦盖口,铁丝扎定,用盐泥搪固,砻糠火煨至醋干,炭火红,待冷打开刮取。或长流水多浸刮用亦可。圊桶底垢,凿取火,或置屋上日晒、雨露数月亦可用。黄,治一切热毒。白主养阴退阳,皆能除伤寒大热,过经不解坏证,退骨蒸劳热神药。粪清解一切毒(坛成埋久更佳,童便说见火证。) 
         三法神功     张子和治病,不离汗、吐、下三法,本疗暴病,而久病亦可以奏捷。暴病者,如伤寒冒邪者,汗之;及大头瘟面肿胀,并热为寒包,喘急难眠,诸风湿证,一汗可安。痈毒初起,经曰∶汗之则疮已。此皆邪随汗解也。如食积痰滞者,吐之。及喉风、乳蛾,而头面颈项大肿,点水不入,音声不出,命悬须臾,慎勿刺破,破者多立毙,唯一吐,则肿消索食。并干霍乱、绞肠沙类,皆赖吐全。经曰∶木郁达之是也。如里邪实热者,下之,及头目周身火热炽盛,皆可下之。痢疾腹痛等证,下之即畅。经曰∶痛随利减,胀以利宽是也。久病者,如风寒久伏肌髓,微热恶风,或累月疟,诸寒湿肿胀,皆可汗之。年远厉风,大汗驱之。如积月关格或小便癃闭等患;或伏痰滞气,时痛时胀,恹恹数年,不能发越,百药无功,一吐可愈。如痢证始初失下,大痛口渴,肛门肿闭,小便不通,粒米不进,气息机微,一下霍然。至于气结痰凝,蓄血留积,必以攻下,推陈致新是也。可见此三法之妙,毋论暴病,即久病亦甚神。又毋论少壮,即衰老亦多奏功。今人能以此治暴病,而不敢用诸久病。又并遇暴病而谬虑虚弱,疑畏不用,以致病邪深入,渐不可救。虽然病属有余。极至困笃,用可立起;病属不足亦难行之,最宜详审。
       煎丸服法     煎药大法∶每剂水二钟,煎八分。渣用水钟半,煎七分。如剂大,再水一钟,煎半钟,剂轻水减。小儿药水量用之,补汤须是熟,利药不嫌生。熟者多水煎,生者少水浸透,数沸即滤服。用桑柴火不缓烈,取几分者,必准其数。汁有余则药力未得尽出,汁过少则药味耗涸焦枯,及倾番滚出皆无效。必宜至亲监督,切勿专委仆婢。若外有煎成磨调、化入之药,并煎药引,极宜点检。服药大法∶如细丸汤送。大丸及末药先以汤少许调匀,添汤咽下。服煎丸时候,如头目咽舌、止嗽安神,心肺上焦药、末药,大丸噙化,及水叠细丸,俱宜食后临睡服。煎药少哈细咽。喉项药,去枕卧床徐服,令药气在上也。如散郁、宽胸快气、进食、脾胃中膈药,水叠桐子大,及黄米粉、神曲糊丸,宜半饥饱、午饭前服,药居中也。如腹病、泻痢、膝股腿足、肾肝下部药,宜蜜蜡酒醋糊丸,空心食前顿服,更以干物压或顿足使药行于下也。寒药热服,热药温服,附子药冷服。如呕证药不能下者,另捣生姜及陈皮数钱,炒糯米百粒泡汤,哈药一口,饮汤送之,令人摩胸,药可咽下。如医留药多剂,倘病有变迁,天时寒暄更改,药宜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