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 段祺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31:26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汉族,安徽合肥人,生于1865年3月6日(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为民国时期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

中文名: 段祺瑞 外文名: 无 别名: 正道老人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安徽合肥 出生日期: 1863年3月6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1月2日 职业: 政治家,军事家 毕业院校: 天津武备学堂,柏林军校 信仰: 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 1912年迫清裕隆太后诏清帝退位 代表作品: 无。     

  

 北洋之虎

家庭

  六安县太平集(今肥西县金桥乡)人。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生于六安县太平集迤北三里祖居,祖父段佩(字韫山)早年曾与刘铭传贩过私盐、办过团练,镇压捻军有功,官淮军统领,领兵在外,父段从文在家务农,以租地耕种为生,母亲范氏。

年幼时期

  1869年初,段从文为避刘姓土豪报复(土豪刘楠、刘枢横行乡里,段佩仗义诛杀,遂结下仇怨),举家搬迁到寿州炎刘庙。1870年,段佩回乡探亲,决定迁至合肥城西桥大陶岗(今肥西县三十岗乡陶岗村)农村定居,购置了百余亩田地。1872年,祖父段佩时任铭军直属马队三营统领,段祺瑞随到江苏宿迁兵营里,到附近私塾读书。1879年4月22日(光绪五年闰三月初二日),祖父段佩(以功累保提督衔记名总兵、励勇巴图鲁,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去世,段祺瑞哭护灵柩归葬合肥城西乡大陶岗,从此家道中落,到侯大卫村续读了一年私塾后辍学。

青年时期

  1881年,段祺瑞怀揣一块银元徒步数十天二千余里,来到山东威海投奔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被收留在军营中作哨书。1882年10月1日,父亲段从文在看望他的归途上被同行的两人害死,段祺瑞请假奔丧未获准,只得致函合肥知县,请求缉凶,不久案破,凶犯被正法。1883年5月10日母亲范氏因悲伤过度去世,抛下大妹启英十二岁,二弟启辅十岁,小弟启勋九岁,段祺瑞返乡治丧后回军营。1885年6月,清朝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9月段祺瑞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备学堂第一期预备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业颇勤敏,以力学不倦见称于当时,治学既专,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与王士珍等齐名于世”,受到李鸿章的器重。1886年,段祺瑞与宿迁举人吴懋伟之女吴氏在合肥结婚。1887年11月,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炮科毕业,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

学习

  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与其它四位同学到德国留学。1889年春到德国,以官费入柏林军校,学习一年半年炮兵,后独自留在埃森克虏伯兵工厂实习半年。1890年秋,段祺瑞学成回国,派任北洋军械局委员。1891年调到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教官。

从军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段祺瑞与学生一道为阵地搬运炮弹,抗击日军。1895年12月,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请荫昌推荐人才,1896年初,段祺瑞被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旋兼行营武备学堂炮队兵官学堂监督、代理总教习。1898年9月9日,以北洋新建陆军创设随营武备学堂期满告成,清廷给于炮队学堂监督段祺瑞等升叙加衔。12月新建陆军编为武卫右军,段祺瑞仍统领炮队,并赴日本观操。1899年12月,随工部右侍郎、山东巡抚袁世凯率武卫右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编撰了许多本操练章典,是北洋三杰(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豹冯国璋)之一。

官运

  1900年5月18日,段祺瑞原配吴氏在济南病故。1901年5月31日,袁世凯将义女张佩蘅(江西巡抚、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芾之孙女)嫁与段祺瑞为继室。11月7日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补用,并加三品衔”,“兼充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1902年5月参与镇压广宗县景廷宾起义。6月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全面主持编练新军,7月9日升“道员留直隶补用,并加二品衔”。8月9日因镇压直隶广宗、威县反洋教团众“劳绩”,被袁世凯保奏,准赏戴花翎,加“奋勇巴图鲁”勇号。1903年12月4日清廷成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为襄办大臣,徐世昌为总提调),段祺瑞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加副都统衔,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

练兵

    

1904年6月,“武卫右军”改为“北洋陆军”,段祺瑞任第三镇统制官,辖第五协(统领雷震春)、第六协(统领张永成)、马标(统带张国泰)。1905年5月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成立,段祺瑞调任统制官,辖第七协(统领杨善德)、第八协(统领陈光远)、马协(统带孟恩远)。9月转任第六镇统制。10月清北洋军在河间府举行第一次秋操,段祺瑞任“北军”总统官。1906年2月复任第三镇统制,驻宝鼎,兼督理北洋武备各学堂。3月17日补授福建汀州镇总兵,仍留北洋原任。5月8日清在保定创办“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段祺瑞兼任学堂督办,北洋军官多是他的门生故吏。10月清政府在河南彰德举行南北两军第二次秋操,段祺瑞再次担任“北军”总统官。11月20日清廷准袁世凯开去各项兼差,陆军第三镇等收归陆军部统辖。

江北提督

  1907年9月,清政府调袁世凯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削去兵权,10月16日段祺瑞被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专意督办陆军各学堂。1908年10月17日,段祺瑞任会考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试大臣。11月慈禧和光绪先后病死,摄政王载沣欲杀袁世凯,段祺瑞制造假的兵变,致使载沣不敢动手。1909年1月2日,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被“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临走前将北京私宅赠与段祺瑞,段祺瑞仍留军中,常赴河南彰德与袁世凯密议。12月29日又任陆军第六镇统制。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办北洋陆军学务有功,赏头品顶戴。12月18日加侍郎衔,外放任江北提督,驻江苏清江浦,负责本地治安。

一造共和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震动,清兵与革命军在汉口激战,23日清廷谕江北提督段琪瑞,尅日由海道北上,径赴湖北参与战争,25日派段祺瑞任第二军总统官(也称军统,即军长),直接由复起的钦差大臣袁世凯指挥。11月13日,袁世凯令段祺瑞急赴山西处理“吴禄贞刺杀案”善后。18日袁世凯令段祺瑞南下兼任第一军总统官,并署湖广总督,官位正二品。12月14日与冯国璋移交第一军军统关防要卷,驻师湖北孝感,全权主持前线和革命军作战任务,以武力压迫革命军。

逼清廷退位

  1912年1月5日段祺瑞自汉口退驻孝感,7日派总参赞官靳云鹏自汉口到北京,谋联合各军,要求共和。1月26日,段祺瑞秉承袁世凯意旨,联名四十六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立定共和政体”注(1),袁世凯、徐世昌、冯国璋、王士珍致电段祺瑞,请其劝告各将领切勿轻举妄动。2月5日,段祺瑞又联合第一军八名协统以上将领发代奏电注(2),声称将“率全体将士入京”,10日将司令部从湖北孝感迁到河北保定,作出进京逼宫的姿态,11日到京。2月12日,清裕隆太后迫于各方面压力终于下诏清帝退位,此即段祺瑞“一造共和”。

二造共和

1912年度

  2月15日袁世凯被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7日袁令段祺瑞署理陆军部总长,有训练、调遣军队和提拔军官的权力。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1日任命唐绍仪为内阁总理,29日通过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北京第一届内阁组成,段祺瑞积极参与袁世凯打击责任内阁与革命党人的活动。8月16日,段以陆军总长身份副署,使袁世凯、黎元洪杀害武昌首义元勋张振武的阴谋得以实现,22日参议院对段祺瑞提出弹劾,23日段祺瑞赴参议院答辩。9月7日,袁世凯颁令段祺瑞授为陆军上将。10月9日特授勋一位,给予二等嘉禾章。

1913年度

  1913年3月10日,段祺瑞与德国捷成洋行签订二亿两借款合同,用于购买军火镇压革命。5月1日,段祺瑞以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面对众议院国务委员的质询(关于善后大借款)傲然不答。7月17日卸代总理。7月19日再代理国务总理,参与调兵镇压国民党的“二次革命”。8月26日新任国务总理熊希龄到任,段祺瑞仍任陆军总长。12月8日,段祺瑞受袁世凯命到武昌以“磋商要政”为词“迎接”副总统黎元洪入京,9日晚黎元洪等十数人在陈宦的押解式的陪同下登车北上,10日袁世凯就公布了以陆军总长段祺瑞暂代领湖北都督的命令。

1914年度

  1914年2月1日,袁世凯召段祺瑞回京供职,另遣段芝贵署理湖北都督。2月13日兼领河南都督(原都督张镇芳因白朗起义被撤职),调集豫、鄂、皖等省军队镇压白朗起义。4月3日袁世凯招段祺瑞进京重任陆军总长,以田文烈署河南都督。5月8日,袁世凯设立“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为政府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将陆军部的权力收归己有,陆军总长降为办事处的一个办事员,段祺瑞对此极为不满,经常借故缺席会议,公务也交陆军次长徐树铮处理。6月30日,袁世凯下令于京师建立将军府,并设将军诸名号,同时任命段祺瑞为建威上将军,管理将军府事务。10月8日给予一等文虎章。

1915年度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2月1日段祺瑞、冯国璋领衔十九省将军致电北洋政府表示反对,谓“有图破坏中国之完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中国虽弱,然国民将群起殉国”。3月19日袁世凯召开对日会议,段祺瑞主张强硬。5月2日,参谋总长黎元洪、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率三部之远赴关岳庙宣誓,以示军人忠诚卫国。5月8日,内阁讨论日方关于要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最后通牒,段祺瑞独持异议,主张动员军队,对日采取强硬态度,袁世凯决定屈从,30日段称病辞职,31日袁世凯以王士珍署理陆军部总长,并就段祺瑞养病下抚慰令注(3),段祺瑞给假两个月,隐居西山。8月3日,因日本报纸谓段祺瑞与袁世凯将决裂,段通电辟谣,斥报纸挑拨离间。8月14日北京成立“筹安会”,段祺瑞对袁世凯帝制行为表示不满。8月28日,袁世凯下令正式免段祺瑞陆军总长职。12月袁世凯称帝大封爵位,段祺瑞并未授爵。

1916年度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洪宪帝制,为对南方用兵只好请段祺瑞复出,23日令段祺瑞任参谋总长。4月22日,段祺瑞代徐世昌为政事堂国务卿,23日兼陆军总长,免参谋总长,5月8日撤销政事堂恢复国务院和总理名称,实行责任内阁制,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但袁对段并不放心,不但不采纳段祺瑞的建议,反而暗嘱梁士诒以掣其肘,这加深了段的怨恨,对当时军事政局的变化也不尽心。5月12日,段祺瑞下令中国、交通两行停止兑付现金,促使人们对袁更加不满。6月6日袁世凯病死,7日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此为段祺瑞“二造共和”。

三造共和

    

  

6月22日段祺瑞通电,反对恢复民元约法,仍以民三约法为行政标准。6月23日公祭袁世凯,以段祺瑞代表北洋政府主祭。6月29日废“国务卿”,段棋瑞再次被任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组织责任内阁,皖系势力逐渐形成。8月21日特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了北京政府实权,而段棋瑞独断专行,演成“府院之争”。10月10日授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11月8日,段祺瑞因孙洪伊、徐树铮矛盾与黎元洪闹翻,不到国务院办公,徐世昌入京调和。11月20日黎元洪免内务总长孙洪伊职。12月24日,段祺瑞亲自与日本首相代表密谈,商讨“中日亲善”问题。  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协约国,黎元洪表示反对,因对德宣战问题府院发生激烈冲突,段祺瑞操纵督军团胁迫反参战势力。3月4日,段祺瑞及全体国务员在总统府会议对德问题,即请总统黎元洪令驻协约国公使,向驻在国政府磋商与德国绝交条件,黎元洪主绝交案应先俟国会同意,段祺瑞负气去天津,5日黎即派冯国璋、汤化龙挽留,6日回京,9日招待参众两院议员,说明对德绝交案。5月10日众议院开全院委员会,审查对德宣战案,段祺瑞嗾使公民请愿团包围该院 (靳云鹏、傅良佐指挥),迫于当日通过该案,殴打反对派议员,百端辱詈,众院即改开大会,请段祺瑞等出席,公民团始散,19日众议院议决缓议对德宣战案,须先改组内阁,各省督军责要求解散国会,20日段祺瑞对各督军解散国会呈文,决定不退亦不批,矛盾已不可调和,21日黎元洪告督军团,请解散国会于法无据,惟有请段祺瑞辞职一途。  5月23日,黎元洪免段祺瑞国务总理之职,以伍廷芳为代理总理,通电各地注(4),督军们闻讯后暴跳如雷。27日黎元洪任命李经羲为国务总理,随后,安徽、河南、浙江、山西、山东、陕西、福建、奉天、直隶和黑龙江等省纷纷宣布独立。6月14日张勋以调解黎段冲突为名带兵进京,7月1日竟拥清废帝溥仪复辟,2日黎元洪只得下令免去李经羲的总理职务,重新起用段祺瑞为总理,并令段以总司令名义兴师讨逆,段祺瑞立即到马厂准备讨逆。3日原副总统冯国璋在南京通电代理总统,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4日在马厂誓师,并与冯国璋联电数张勋八罪,5日发表讨伐张勋檄文注(5),即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派段芝贵为东路司令,曹锟为西路司令,倪嗣冲为皖鲁豫联军司令,并以梁启超、汤化龙、李长泰、徐树铮为参赞,靳云鹏为总参议,傅良佐、曲同丰为军事参议,张志潭为秘书长,曾毓隽、刘崇杰、叶恭绰、丁士源分任军需、交涉、交通、军法处长。7月5日,段祺瑞回到天津,宣布正式就任国务院总理之职,6日讨逆军开始进攻,12日即攻入北京,张勋狼狈逃避,复辟乱平,黎元洪被迫去职,14日段祺瑞进京视事,15日兼陆军总长,17日正式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此为段祺瑞“三造共和”,其声威如日中天。

武力统一

  8月1日原副总统冯国璋到北京代理总统,段祺瑞掌握实权,14日对德宣战,他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段决定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受到冯国璋为首领的直系的阻挠,段祺瑞仍命令部队南下作战。10月14日,前方将领王汝贤、范国璋通电请求停战议和。11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辞陆军总长职务,22日辞国务总理,但他策动督军团主战。12月18日冯国璋被迫请段复出,特派督办参战事,北洋军立即开始对南方用兵。  1918年3月1日督办参战事务处成立,靳云鹏任参谋处长,张志潭任机要处长,罗开榜任军备处长,陈箓任外交处长,各部总长为参赞,次长为参议。3月7日北洋集团形成了段祺瑞把持的官僚政客组成“安福系”,实际控制者为徐树铮,给以财政支持者为曹汝霖。3月19日,曹锟(直)、张作霖(奉)、倪嗣冲(皖)、王占元(鄂)、杨善德(浙)、卢永祥(沪)、李厚基(闽)、阎锡山(晋)、陈树藩(陕)、张怀芝(鲁)、赵倜(豫)、鲍贵卿(黑)、张广建(甘)、姜桂题(热)、田中玉(察)、蔡成勋(绥)等十五省联电请段祺瑞组阁,徐世昌即命田文烈劝告冯国璋,非段出恐兵变,23日冯国璋被迫复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29日第三次段内阁组成。4月天津裕元纱厂正式投产,董事会成员有段祺瑞、倪嗣冲、徐淑铮、曹汝霖、王揖唐、段芝贵等,王郅隆任董事长。4月20日,国务总理段祺瑞偕吴鼎昌、曾毓隽、叶恭绰自北京赴汉口前线视察,21日段祺瑞抵汉口,河南督军赵倜同行,晤曹锟、王占元,商湘粤军事,调奉军两旅南下,23日偕王占元赴汉阳,查看兵工厂,24日在汉口召曹锟、张怀芝、王占元、赵倜会议,并晤日法英领事。4月25日段祺瑞由汉口东去,随行之“楚材”兵舰在黄州附近撞沉招商局“江宽”轮船,溺毙约四百人。25日段琪瑞到九江晤江西督军陈光远,27日抵南京,与江苏督军李纯、安徽督军倪嗣冲、上海护军使卢永祥会议,28日回北京。  5月16日,徐树铮在京促成《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签字,18日北京《京报》抨击中日军事协定,斥段祺瑞卖国《京报》主编陈友仁因是被捕;19日《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签字,6月7日拒绝留日归国学生宣布中日条约之要求;5月29日,曹锟因不满权力分配,又听闻徐树铮竟欲夺取直隶,以养病为名离开汉口返回天津,段祺瑞拟将第一、第二两军合并,任张怀芝为援粤总司令,结果6月8日张怀芝自江西回济南,南征受挫。8月20日新国会成立,安福系成为第一派系。8月21日,直系将领吴佩孚在衡阳接连发出罢战主和通电,并攻击段政府的亲日卖国政策,24日段祺瑞发电痛斥,直皖矛盾加剧。8月31日因南方战事不顺通电辞职,带有“政治倒冯”意味。9月26日、10月3日,吴佩孚发动湖南前线南北将领两次联电反对段祺瑞的主战政策,段琪瑞无可奈何,10月3日致书参议院主选曹锟为副总统,以拉拢直系将领。10月10日冯国璋代理总统期满下台,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任总统,段亦去总理职,11月15日专任督办参战事务处督办,仍把持朝政。12月3日,大总统徐世昌召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王占元、倪嗣冲、张怀芝、孟恩远及全体阁员会议,商南北和议问题。

直皖战争

  1919年5月4日,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爱国运动爆发,段祺瑞公然袒护卖国的曹、章、陆,并主张在“巴黎和约”上签字。7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要求惩办段祺瑞、徐树铮、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释放被捕学生,收回青岛,废除一切有损国权条约。7月20日裁撤督办参战事务处,改设督办边防事务处,仍以段祺瑞为督办。9月15日晋授大勋位。11月5日段系大将靳云鹏组阁,段祺瑞以“太上总理”自居,对靳云鹏处处刁难,二人渐渐不睦。12月冯国璋死后,曹锟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直皖冲突继续。  1920年3月18日,驻湘直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混成旅旅长王承斌、萧耀南、阎相文等开始撤防北上。3月28日段祺瑞自北京出居团河,闭门谢客。5月17日在团河召开会议,命边防军集中北京一带,准备对吴佩孚军事(段拟自驻郑州迎击吴军),未施行。6月4日段祺瑞、徐树铮宣称动员讨伐南军。6月14日边防督办处宣布废止中日军事协定,表示愿开南北和会,示好孙中山等。6月19日张作霖入京“调停”直皖之争。22日直奉两派的主要人物赴保定会商,秘密商定联手反对皖系,23日段祺瑞答覆孙中山表示悔祸赞同,27日段祺瑞自团河回北京,与张作霖商时局。7月3日曹锟、张作霖、李纯通电讨徐树铮,宣布其六大罪,5日段祺瑞下令边防军动员,6日边防军开始向长辛店、廊坊等地出动。8日段祺瑞自团河回北京,召集将军府会议,即呈劾曹锟、曹锳、吴佩孚。9日大总统徐世昌在段祺瑞压力下,令免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职,令交陆军部惩办,曹锟褫职留任。7月10日,段祺瑞自任“定国军”总司令,徐树铮为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段芝贵为前敌总指挥,曲同丰(边防军第一师长)、魏宗瀚(第九师长)、陈文运(边防军第三师长)、刘询(第十五师长)等分任各路司令。7月12日,曹锟、张作霖、李纯、王占元、陈光远、赵倜、蔡成勋(绥远都统)、马福祥(宁夏护军使)等通电讨安福系,并责边防军之出动。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顺直省议会、天津总商会、直隶商会联合会通电宣布段祺瑞三大罪状。段祺瑞任命段芝贵为西路总司令、徐树铮为东路总司令,皖系兵力为五个师有三个混成旅共六万人,曹锟则联合奉系,授予吴佩孚前线军事指挥权,直军四万人,数日内皖系彻底失败。16日广州军政府岑春煊等电讨段祺瑞,19日段祺瑞通电饬前方一律停止进攻,并自请罢免官职,解除定国军名义注(6),京汉、京奉线战事停止。7月21日直奉军宪兵入北京,段祺瑞自戕未成。28日大总统徐世昌准督办边防事务兼管理将军府事务段祺瑞免本职,撤销督办边防事务处,撤消西北边防军名义,此后段移居天津,与奉系张作霖及南方孙中山联合反对直系统治。

临时执政

    

1922年1月奉直交恶,2月13日段祺瑞自北京到天津,作反直系活动,5月直系军阀战胜奉系掌控了北京政局。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派于右任赴天津晤段祺瑞,会商联合反直;8月6日段祺瑞对日本记者谈话,声称“将领导反直系运动”。1924年3月7日,被孙中山任命为北洋招讨使的曲同丰离粤北上,将赴津、奉与段祺瑞、张作霖商谈倒直。3月13日为段祺瑞六十寿辰,尽管他一再登报表示谢绝隆重祝寿,然而本日参加寿筵者竟达千人之多,段祺瑞见各派政治力量代表集聚一堂,恐难措辞,乃托辞久病新愈,绝不见客。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日段祺瑞通电讨伐曹锟,15日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10月12日冯玉祥派贾德耀自滦平赴天津与段祺瑞密洽,请段出山,18日段祺瑞代表宋子扬到滦平晤冯玉祥。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贿选总统曹锟,前线直系部队全线溃退,26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通电拥段祺瑞为国民军大元帅,并电请孙中山即日北上指导,29日段祺瑞通电响应冯玉祥等,30日张作霖、卢永祥等联名推段祺瑞为联军统帅。11月10日张作霖、冯玉祥到天津,与段祺瑞会议,段主和平,意在保存直系一部份势力,以维均势,15日张作霖、冯玉祥、卢永祥等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22日入京,24日就任临时执政(总揽军民政务,统率海陆军)注(7),再次上台,成为中华民国的元首,实际上仅仰奉系鼻息,28日各国公使因日使之斡旋,分班贺段祺瑞,但不含承认之意。12月1日段祺瑞电劝吴佩孚放下屠刀,勿碍统一。12月6日段祺瑞令监视曹锟,听候公判。12月18日段祺瑞派许世英、叶恭绰赴天津迎孙中山,31日孙中山抱病入京,段祺瑞却已提出召集“善后会议”以抵制孙中山所主张的国民会议。  1925年1月1日段祺瑞下大赦令,又命废止将军府,邀请孙中山、黎元洪参加善后会议。2月1日善后会议在北京开幕,段祺瑞发表政治建设宣言,4日电令各省区停止军事行动。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段琪瑞并未参加祭奠。3月16日段祺瑞公布十四年八厘公债条例,债额一千五百万元,以停付之德国庚子赔款项下之款为担保。4月13日段祺瑞公布临时参政院条例。4月21日善后会议结束,24日段祺瑞公布善后会议议决之《国民代表会议条例》、《军事善后委员会条例》、《财政善后委员会条例》,下“取消法统”令。5月7日,北京学生为纪念国耻日集会请愿,被警察捕去十八人,10日段祺瑞下令诰诫学生,11日学潮结束。7月1日南方国民政府成立,1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对段祺瑞发最后忠告,请开国民会议预备会议,以议决废除不平等条约。7月30日临时参政院开幕。11月22日奉军郭松龄部反奉,与直军冯玉祥部联合宣布与执政府断绝关系,段祺瑞无所适从。11月28日,北京工人学生举行国民革命大示威运动,北京大学教授朱家骅、顾孟余等指挥,包围段祺瑞宅,要求段氏下野,组织国民政府,大众捣毁章士钊、李思浩、梁鸿志、朱深、曾毓隽住宅,29日北京各团体继续行动,在天安门开国民大会,冯玉祥表示对段祺瑞仍然支持。30日段祺瑞准备修改政府制,设责任内阁。12月5日段祺瑞电请冯玉祥、岳维峻、孙岳、萧耀南、孙传芳、方本仁、邓如琢、郭松龄八人会议法统、内阁、东三省及直鲁问题,无人理睬。12月25日令增设国务院。12月30日,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被冯玉祥密令部下枪杀,段祺瑞闻讯晕倒,醒后大哭,悲痛异常。  1926年1月9日,段祺瑞通电表示随时可以下野。1月14日北京举行反日国民大会,要求惩办段祺瑞等。2月21日段祺瑞下令讨伐吴佩孚。3月17日,北京各界人士请愿驳覆八国通牒,被段祺瑞卫队刺伤十余人。3月18日,北京各界反帝人民群众五千余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会后游行示威,执政府卫队向请愿队伍开枪,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五人,造成“三一八惨案”。段祺瑞当时不在执政府,也未命令开枪,但作为最高军政长官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贾德耀内阁对三一八惨案引咎辞职,段祺瑞亦下令抚恤。27日国民政府因三一八惨杀案通电讨段祺瑞,上海及各地市民均开会追悼被害者。4月段祺瑞图谋联合奉、直,打击冯玉祥国民军,被鹿钟麟察觉事泄。4月9日晚,鹿钟麟派兵包围执政府,将卫队缴械,10日段祺瑞应允辞职,要求出京,鹿钟麟不准。4月11日晨,段祺瑞逃入东交民巷,令外交总长胡惟德代理国务。15日国民军退出北京,16日段系吴光新部唐之道师自通州入北京,自称警备总司令,拥段祺瑞复职,17日段祺瑞出东交民巷,宣告复执政职,并电询张作霖、吴佩孚对时局意见,不为吴佩孚、张作霖所重视,遂于20日通电下野,退居天津日本租界当寓公,自号“正道居士”。1927年4月8日段祺瑞等自天津赴大连。

正气晚年

    

1928年5月,段祺瑞联络徐世昌、王士珍、曹锟、熊希龄等北洋元老,发起“和平运动”,呼吁南北双方停止战争,召开和会。7月5日蒋介石因安福系在天津、大连活动,致书警告段祺瑞,10日段祺瑞函复蒋,否认活动。10月1日赴大连休养。1929年回天津日租界居住。1931年9月日军侵占东北,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曾经数次到津密晤段祺瑞,请段出面组织华北政府,日本愿以全力支持,段祺瑞坚持不与日本人合作。1932年1月22日被聘为“国难会议”会员。8月27日,“废止内战大同盟会”在上海成立,段祺瑞被选为名誉会员。10月21日到北平参加“时轮金刚法会”。  1933年1月18日上海各团体忠告段祺瑞、吴佩孚勿受日本人利用。1月21日,在蒋介石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下,段祺瑞悄悄离开天津,以脱离日本人的势力范围。22日蒋介石通令所有少将以上的军官一齐到南京浦口车站迎接,蒋自己一身戎装,等候在下关码头,见到段祺瑞就上船敬礼,执弟子礼。1月24日段祺瑞移居上海,住在法租界霞飞路1487号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公馆。5月21日,段祺瑞等嘱旧属,制止华北冒名滋事者,有记者登门采访,他铿锵作答:“日本横暴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备战,合力应付,则虽有十个日本,何足畏哉?”    

1934年春,段祺瑞胃溃疡发作,引起胃部出血,被送进医院,经医治暂愈。3月11日被推举为“时轮金刚法会”理事长。7月17日应蒋介石邀到庐山避暑,9月9日回沪后体质日衰,家人劝他开荤,以加强营养,但被他拒绝:“人可死,荤不可开。”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急送上海宏恩医院救治,2日在医院病逝,终年七十二岁,3日行政院决议国葬段祺瑞,5日国民政府明令特予国葬注(8),按佛教礼仪大殓,于右任、张群、居正等军政要员前往致祭,上海下半旗致哀。11月11日灵柩运抵北京西山卧佛寺后殿。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段祺瑞家人匆匆将段埋葬于北平西郊白石桥附近。1949年1月北平解放,段墓移到北郊清河镇。1963年秋移葬于北京西郊香山附近万安公墓。章士钊题写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性格

  段祺瑞信佛吃素,为人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朴素,清廉如水,无积蓄房产,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大批围棋手(包括吴清源),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还好打牌;段祺瑞喜用私人,刚愎自用,在军事上并无出色战功和理论,有非凡的组织才能,善于利用政治手腕和军事手腕维护自己的统治,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凯称帝和讨伐张勋复辟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注释

  注(1)——电文如下:“内阁、军谘、陆军并各王大臣钧鉴:为痛陈利害,恳请立定共和政体以巩皇位而奠大局,谨请代奏事。窃维停战以来,议和两月,传闻宫廷俯鉴舆情,已定议立改共和政体,其皇室尊荣及满、蒙、回、藏生计权限各条件:曰‘大清皇帝永传不废’,曰‘优定大清皇帝岁俸不得少于四百万两’,曰‘筹定八旗生计蠲除满蒙回藏一切限制’,曰‘满蒙回藏与汉人一律平等’,曰‘王公世爵概仍其旧’,曰‘保护一切私产’。民军代表伍廷芳承认列于正式公文,交万国和平会议立案芸芸。电驰报纸,海宇闻风,率土臣民,罔不额手称庆,以为时机至顺,皇位从此永保,结果之良秩越古今,真国家无疆之休也。想望懿旨,不遑朝夜,乃闻为辅国公载泽、恭亲王溥伟等一二亲贵所尼,事遂中沮,政体仍待国会公决。祺瑞自应力修战备,静候新政之成,惟念事变以来,累次懿旨,莫不轸念民依,惟国利民福是求,惟涂炭生灵是惧,既颁十九信条,誓之太庙,又允召集国会,政体付之公决。又见民为国本,宫廷洞鉴,具征民视民听之所在,决不难降心相从。兹既一再停战,民军仍坚持不下,恐决难待国会之集,姑不论牵延数月,有兵溃民乱、盗贼蜂起之忧,寰宇糜烂,必无完土,瓜分惨祸,迫在眉睫。即此停战两月间,民军筹饷增兵,布满各境,我军皆无后援,力太单弱,加以兼顾数路,势益孤危。彼则到处勾结土匪,勒捐助饷,四处煽扰,散布诱惑。且于山东烟台,安徽之颖、寿境界,江北之徐州以南,河南之光州、商城、固始,湖北之麻城、襄樊、枣阳等处,均已分兵前逼。而我皆困守一隅,寸筹莫展,彼进一步,则我之东、皖、豫、即不自保。虽祺瑞等公负自励,死生敢保无他,而饷源告匮,兵气动摇,大势所趋,将心不固,一旦决裂,何所恃以为战?深恐丧师之后,宗社随倾,彼时皇家尊荣、宗藩生计,必均难求满志。即拟南北分立,勉强支持,而以人心论,则西北骚动,形既内溃,以地理论,到江海尽失,势成坐亡。祺瑞等治军无状,一死何惜,特捐躯自效,徒殉愚忠,而君国永沦,追悔何及?甚非所以报知遇之恩也。况召集国会之后,所公决者尚不知为何项政体,而默察人心趋向,恐仍不免出于共和之一途,彼时万难反汗,是徒以数月水火之患,贻害民生,何如预行裁定,示天下以至公,使食毛践土之伦,歌舞圣明,零涕感激,咸谓唐虞至治,今古同揆,不亦伟哉?祺瑞受国厚恩,何敢不以大局为念,故敢比较利害,冒死陈言,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以现在内阁及国务大臣等暂时代表政府,担任条约、国债及交涉未完各事项,再行召集国会,组织共和政府,俾中外人民,咸与维新,以期妥奠群生,速复地方秩序。然后振刷民气,力图自强,中国前途实维幸甚,不胜激切待命之至。谨请代奏。”此电稿由徐树铮草拟。  注(2)——电文曰:“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致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现在全局威迫,四面楚歌。颖州则沦陷于革军,徐州则小胜而大败。革舰由奉天中立地登岸,日人则许之。登州、黄县独立之影响,浸遍于全鲁。而且京津暗杀之党林立,稍疏防范,祸变即生。是陷九庙两宫于危险之地,系皆二三王公之咎也。三年以来,皇族之败坏大局,罪实难数。事至今日,乃并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安富尊荣之典,四万万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见许。祖宗有知,能不恫乎!盖国体一日不决,则百姓之因困兵燹冻馁死于非命者日何啻数万。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祖宗神明实式鉴之。挥泪登车,昧死上达。请代奏。” 军界将领的态度震动清廷。  注(3)——令文如下:“前据陆军总长段祺瑞呈称:‘自去冬患病,饮食顿减,夜不成寐。迨至今春,遂至咯血,多方诊治,时轻时重。医言血亏气郁,脾弱肺热,亟当静养服药,方能有效。迄今四月有余,方值国家多故,未敢言病,现大局稍事平定,拟请开去差缺,俾得安心调理,冀获速痊’等情。当传谕少给假期调养。兹据‘续请开去各项差缺,俾得安心调养,庶获就痊’等语。查自辛亥改革以来,该总长勋劳卓著,艰辛备尝,民国初建,忧患迭乘,数年经营,多资臂助,因而集勤致病,血衰气弱,形容羸削。迭于会议之时,而谕该总长酌于一星期抽两三日赴西山等处清静地方调养休息,以期气体复强,而该总长以国事为重,仍不肯稍就暇逸,尽瘁事国,殊堪嘉敬。兹据恳请开缺,情词肫挚。本大总统为国家爱惜人才,未便听其过劳,致增病势,特著给假两个月,并颁给人参四两,医药费五千元,以资摄卫。该总长务以时局多艰为念,善自珍重,并慎延名医,详察病源,多方施治,切望早日就痊,立即销假。并在假期内如有军务重要事件,仍著随时入内会议,以抒嘉谟,而裨国计。”  注(4)——总统府通电云:“段总理任事以来,劳苦功高,深资倚畀,前因办事困难,历请辞职,叠经慰留,原冀宏济艰难,同支危局,乃日来阁员相继引退,政治莫由进行,该总理独立支持,贤劳可念。当国步阽危之日,未便令久任其难,本大总统特依约法第三十四条,免去该总理本职,由外交总长暂行代署,俾息仔肩,徐图大用,一面敦劝东海出山,共膺重寄。其陆军总长一职,拟令王聘卿继任。执事等公忠体国,伟略匡时,仍冀内外一心,共图国是,本大总统有厚望焉!”  注(5)——檄文云:“天祸中国,变乱相寻,张勋怀抱野心,假调停时局为名,阻兵京国,至七月一日,遂有推翻国体之奇变。窃惟国体者,国之所以与立也,定之匪易。既定后而复图变置,其害之中于国家者,实不可胜言。且以今日民智日开,民权日昌之世,而欲以一姓威严,驯伏亿兆,尤为事理所万不能致。民国肇建,前清明察世界大势,推诚逊让,民怀旧德,优待条件,勒为成宪,使永避政治上之怨府,而长保名义上之尊荣,宗庙享之,子孙保之。历考有史以来廿余姓帝王之结局,其安善未有能逮前清者也。今张勋等以个人权利欲望之私,悍然犯大不韪,以倡此逆谋,思欲效法莽、卓,挟幼主以制天下,竟捏黎元洪奏称改建共和,诸多弊害,恳复御大统,以拯生灵等语,擅发伪谕。横逆至此,中外震骇。若曰为国家耶,夫安有君主专制之政,而尚能生存于今之世者?其必酿成四海鼎沸,盖可断言。而各友邦之承认民国,于兹五年,今覆雨翻云,我国人虽不惜以国为戏,在友邦则岂能与吾同戏者?内部纷争之结局,势非召外人干涉不止,国运真从兹斩矣。若曰为清室耶,清帝冲龄高拱,绝无利天下之心,其保傅大臣,方日以居高履危为大戒,今兹之举,出于迫胁,天下共闻,历考史乘,自古安有不亡之朝代?前清得以优待终古,既为旷古所无,岂可更置诸岩墙,使其为再度之倾覆以至于尽?祺瑞罢斥以来,本不敢复与闻国事,惟念辛亥缔造伊始,祺瑞不敏,实从领军诸君子后,共促其成。既已服劳于民国,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分裂,而不一援。且亦曾受恩于前朝,更不忍听前朝为匪人所利用,以陷于自灭。情义所在,守死不渝。诸公皆国之干城,各膺重寄,际兹奇变,义愤当同。为国家计,自必矢有死无贰之诚,为清室计,当久明爱人以德之义。复望戮力同心,戢兹大难,祺瑞虽衰,亦当执鞭以从其后也。敢布腹心,伏维鉴察。”此文出自梁启超之手。  注(6)——段祺瑞电文曰:“……查祺瑞此次编制定国军,防护京师,盖以振纲饬纪,并非黩武穷兵。乃因德薄能鲜,措置未宜,致召外人之责言,上劳主座之廑念,抚衷内疚,良深悚惶!查当日即经陈明,设有贻误,自负其责!现在暨应陈沥自劾,用解衍尤,业已呈请主座,准将督办边防事务、管理将军府事宜各本职,暨陆军上将本官,即予罢免,并将历奉奖授之勋位勋章,一律撤销,定国军名义亦于即日解除,以谢国人共谅。寸衷奉达,即祈鉴察。”  注(7)——当日段祺瑞发临时执政令:“祺瑞于本月二十四日就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之职。自维德薄,重以时艰,惟有勉矢公诚,求孚民意,刷新政治,整饬纲纪。所望官吏士民,协力同心,共臻治理。此令。”  注(8)——国民政府令:“前临时执政段祺瑞,持躬廉介,谋国公忠。辛亥倡率各军,赞助共和,功在民国。及袁氏僭号,洁身引退,力维正义,节慨凛然。嗣值复辟变作,誓师马厂,迅遏逆氛,卒能重典邦基,巩固政体,殊勋硕望,薄海同钦。兹闻在沪阖逝,老成殂谢,惋悼实深。应即特予国葬,并发给治丧费一万元,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用示国家笃念耆勋之致意。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