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向(什么是回向,为什么要回向,如何回向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26:02
首页 博文目录 图片 关于我个人资料  



   

 

《入菩萨行论讲记》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开示  

有关窍诀书里说了,回向一定要具足四个条件:1)对境:是一切众生;2)意乐:一定要遣除他们的痛苦;3)誓愿:他们的痛苦要由我来遣除;4)祈祷:由我来遣除的话,必须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具有这四种条件来作回向,这个功德非常大。汉传佛教的有些论典中,“回”和“向”是分开的,如隋朝慧远大师在《大乘义章》中说:“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宋朝法护翻译的《般若经》中,回向又叫舍向,藏文中的回向,也有舍施、施给之意。概言之,法王如意宝讲过,回向就是把自己的善根送给众生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文殊大圆满》时说过:“我们的回向就是愿众生获得佛果,这是最究竟的目标,在此之前让众生获得各自所求,只是暂时的回向。诸佛菩萨的回向都可包括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当中,这十大愿归纳起来,就是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快乐。此乃回向的所有内容。”

我们平时所做的善根应该回向给一切众生,并心里观想:以此善根,愿众生获得快乐、佛法兴盛。这两个问题大家不能忘记,如果这样回向,无量的众生肯定能得到真实利益,这就是佛菩萨不共的加持、功德和威力。

《华严经》中说:“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愿皆获善妙。”未来、现在、过去的所有善根,都可以回向普贤如来地,可见,未来的善根是可以提前回向的。

我们现在的善根,未来的善根,包括过去在漫长轮回中所造的善根,全部要回向天下无边的众生,让他们的快乐一分一秒也不离开,究竟得到佛陀的大乐。《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过,回向善根的时候,不能回向获得声闻缘觉果,甚至十地菩萨的果位也不希求,唯一就是要获得佛果。这个目标一定要搞清楚!表面上看来,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的善根非常广大,但《中般若经》说:“此善根当唯为成佛作回向,切莫为声闻、缘觉及十地作回向。”

而且,回向要具足三士道的修法首先,明白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均由往昔所造的善业、恶业成熟所致,故对因果生起虔诚的信心;其次,懂得三界轮回犹如火宅,因此想从中获得解脱,有这样的出离心;最后,见轮回中的老母有情没有生起出离心,如今被苦因和苦果折磨着,发心一定要让他们脱离痛苦,有这样的悲心。信心、出离心、悲心,这三者分别为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的修行,我们回向的时候,也要具足这三种心态。

 

三殊胜之回向殊胜

堪布慈诚洛珠开示 
  回向的含义是什么呢?譬如,有十个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却没有,现有的食物本来可以被拥有者独享,但是他却舍不得,而愿与其他九个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义也与此类似。人们在行善时所造的善根,能够获得善报,但大乘的修行人却不愿独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将它分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这就是回向的内涵。
  回向有两种,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无毒的回向。所谓“有毒的回向”,就是有执着的回向。《般若波罗密多经》里讲过,凡是有执着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虽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时候,也许还会感觉味道鲜美可口,但当毒发之时,就会痛苦异常。同样,有执着的、不是三轮体空的善根,虽然会带来一些临时性的善报,但因其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终脱离轮回的痛苦,反而会引发众多苦受。
  无毒的回向是指无执着的回向、无缘的回向,也即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

无毒的回向又分为两种:一是真实的无毒回向,二是相似的无毒回向。

所谓“真实的无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萨在无缘禅定中的回向,这是薄地凡夫所无法做到的。我们现在只能做相似的无毒回向,这种回向不是指以中观的逻辑来抉择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忏悔文》里所讲的方法进行观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这样真心诚意地回向,就是相似的无毒回向。
  很多经书上说过,这虽然不是真实的无毒回向,却可以代替无毒回向。例如,在放生过程中所造的善业,该如何回向呢?我们应一心一意地想: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如何回向他们的善业,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业,这就是无毒的回向。当然,我们也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胜的回向。如果不会念或没有时间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诵从“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的八句两个偈颂。

龙树菩萨说过:这八句两偈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以,仅念这八句就等于念诵了全部的《普贤行愿品》。这种回向不但简单易行,同时又是相似的、清净的无毒回向。

做了善事以后,一定要如理回向。因为善业在没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损坏。何种情况会毁坏善业呢?

第一、发瞋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烦恼中最严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严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
  第二、自诩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亿文殊心咒以后,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谈地宣传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善业;
  第三、于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生起后悔心:“我当时的放生是在浪费钱财,是不应该做的。”像这样的后悔,就会立即毁坏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业;
  第四、颠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后,如果这样回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人,从而消灭我的怨敌某某人。”这就是颠倒回向。凡是以贪瞋痴为根本的回向,都叫颠倒回向。这样回向以后,虽然有可能成熟其所发的恶愿,但在此果成熟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其它的善报。
  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都会被毁于一旦。在这些毁坏善业的因素当中,最容易出现的是瞋恨心,它能毁坏无以计数的善业,对凡夫人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后必须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后,善业是否便不会被毁坏呢?如法的回向,特别是在为菩提而回向之后,在一般情况下,善根是不会被毁坏的。这就像在计算机中保存文件一样,在文档保存好以后,通常是不会丢失的。
  此外,回向应当与发心相应。我们的发心如果是为一切众生而行善,最后也要为一切众生而回向。前后不应该是矛盾的,如果发的是菩提心,回向却是为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们既不能为这一世的圆满——自己的健康、长寿、发财而回向;也不能为了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为证得菩提、获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这是最殊胜的回向。这样回向后,善根生生世世也不会穷尽,其善果虽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却永无完结之时。因为善根已经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证得菩提之前,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回向和发愿有何差别呢?行善(如放生)时,造了善业,以此善业为前提,于行善后所发之愿,即是回向。平时,不以所造善业为依托的发愿,即是普通的发愿。如看到佛像、佛塔时,于其前发愿“祝愿我生生世世……”,这就不是回向而是发愿。回向和发愿的差别在于有无行善,有无所回向的善业。
  在此,还有一些需要强调、值得注意的事项:
  第一、作为一位大乘修行人,无论在发愿或回向时,首先应当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不伤害任何一个有情的性命,即使众生的一根毫毛也决不损坏。”当然,因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这种发誓暂时无法完全做到的话,做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这样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决不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修学大乘佛法就无从谈起。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让自己尽早发起并实现前一种无上、伟大的誓愿,将其作为目前的修行目标与奋斗方向。
  第二、佛经中记载:每当我们回向时,无论所做善业是大、是小,决不能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从而获得转轮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长寿……”等人天、声闻乘之愿;而是应该发愿:“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生生世世成为众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众生的人),成为度化众生的人。”这样专心致志地发愿回向,就是大乘菩萨的回向
  有关回向的比喻,是一个人舍不得将食物独自享用,而将它与众人分享。那么,在回向之后,自己的善业是否也随之而减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圆钱来用于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圆钱一样。但是,善根却不是这样的,越是回向给众生,善根就越增长;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减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点,是与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万不要忘记回向。
  回向时,如果想简单,就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广繁,也可以选择其他较长的回向文。如《入菩萨行论》的最后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内容都是大乘菩萨的回向,念诵这一品的颂词也很殊胜。
  但值得注意的是,发愿文、回向文有无加持力,与其作者有极大关系。像我们这样的凡夫能否写回向文呢?如果自己发心清净,此清净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们写的回向文本身却没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萨,至少也应该是加行道高层次的证悟者,只有他们的语言才会有加持力,平时我们也应念诵这种回向发愿文。
  无垢光尊者讲过,所有的善业,无论大小,都不能离开这三个框架,都要夹于此三殊胜中间。如果不离开三殊胜,则所做的一切善业皆为解脱道;如果离开这三种殊胜,即使表面上再伟大、再深广,也不是解脱道。所以,这三个殊胜非常重要。
  对我们多数人而言,虽然目前很难做到无缘殊胜,但也可以暂时以相似的无缘殊胜来代替。如果想真正做到发心与回向殊胜,肯定也要以一定的修行为基础。正如体肓运动员为了取得异于常人的成绩,就要提前锻炼一样,要发如此伟大的誓愿,肯定是要提前修行的。没有修行,就不可能发此大愿。希望每一个修行人都能重视、实践这三个殊胜,尤其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至于其它的修法,在将基础打牢以后再修也不迟。

 

 如何回向才能让功德享用不尽?

 梭巴仁波切开示

 回向的时候先观空。观我所造做的行为、一切法都是自性空、都是名言假立的。在观空当中,将自他三世所累积的一切名言假立的功德,回向名言假立的我,成就名言假立的正等正觉,以便带领一切名言假立的众生,成就名言假立的正等正觉。这样回向空性,可以把功德保护起来。还有,因为你的功德是回向成佛,并以空性保护起来,这样功德才能让你源源不断地一直享用不尽,一直享用到成佛,就算成佛之后,功德都还够,还可以用这个功德来利益其他众生。

 回向功德有两个要点。依照这两个要点如理回向,就可以让你的功德源源享用不完。

 第一个要点是,虽然你自己累积的功德很小,但回向的时候,可以回向你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累积的功德,以及一切诸佛、菩萨、众生三世所累积的功德,以增广回向的功德及力量。

 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只有一块钱,但你找一百万个人来各捐一块钱,就有一百万,这就成为一个大数目,可以成办很多事。回向功德也是一样的道理。集合自己、众生和诸佛菩萨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所累积的功德,功德就变得很大,就像你把一滴水,滴到大海里去一样,水就变得很多,让你源源享用不尽,一直到成佛。

 第二个要点就是,要把这么大的功德,回向要成就圆满正等正觉,这样也是和刚刚讲的一样,就像把一滴水放到大海里,能让你源源享用不尽。

 如果你没有回向像成佛这样高的目标的话,那么你的功德在成熟的时候,用一次就没有了。这就好像香蕉树,一年只结一次果实,以后就没了。如果回向成就圆满正等正觉的话就不一样,其功德会让你源源享用不尽,直到成佛。就算成佛之后,还可以用这个功德来利益其他众生。

 很重要的是,无论我们为自己回向什么,我们同样也回向给一切有情,因为一切有情都跟我们自己一样,他们只想获得安乐,不想受苦。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回向功德,我们也同样回向给一切众生。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耳朵所听到的、眼睛所看到的每一件事情,其实都是完全自性空的,只是因为我们的心被无明(也就是轮回的根)所障蔽,所以无法时时观到空性。其实六根所对的境,例如眼睛所看到的形色、听到的声音、闻到的味道、舌头尝到的味道等等,一样都是自性空的。只是我们的心被无明所障蔽,无法时时观到空性而已。

 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跟别人讲了那么多话,其实我们谈的内容全都自性空,只是我们没有察觉到而已。所以,我们还没有证空性之前,就必需努力地去想:“自性空的我,讲自性空的话,那些内容全部都是自性空,都是心所假名安立的…等等”,要故意地努力思惟才能想到空性,否则就不会想到。

 若是已经证空性的圣者,他的心是直观空性,他就不用故意去想,其六根所对到的境,全部自然而然就在空性中。我们现在应该要串习,当有人来讲他的问题或故事给你听的时候,你在听的时候要忆念,所有的内容一一全部都是自性空、都是由心所假名安立的而已。我们还没有证空性之前,要这样不断地去串习。

 当你每次念到回向文时,如同我之前所说的,要确实由你自己个人方面来观空。如此一来,自己花这么多精力成就的功德,往后当沉重的嗔心生起的时候,才不会被完全摧毁。

 现代的生活非常忙碌,有很多责任、很多事要做。一个人需要找时间去闭关或做其他修行。当你找到时间修行,做前行也好,做广大布施也好,供佛或闭关也好,如果你没有用观空的方式好好回向功德,那么当沉重的嗔怒心生起的时候,那些功德就会完全被摧毁。它就完全没有了。所以当你修行的时候,要确实观空回向功德。

当你去超级市场或上百货公司,看到数百千万种物品时,你可以观它的空性。无论你看到多少的东西,你就观多少的空性。东西越多,空性也越多。用空性将功德封存,就可以将功德保护起来,往后有邪见或嗔心生起时,就不会被摧毁,就好像你把金钱放在一个安全的袋子或地方来保护它。否则的话,当邪见或嗔心生起时,功德就会完全被摧毁,尤其是没有回向菩提的功德。

邪见或嗔心也会损害回向正觉的功德,虽然不能完全将之摧毁,但会使它变少。发菩提心回向正觉的功德是如此广大,邪见或嗔心无法将之完全摧毁,但会使它变少。帕绷喀碟千宁波引述经典说明,犹如一座大山上的石头被卡车载走,山是变小了,可是这一整座山还是在。所以邪见或嗔心还是会损害回向菩提的功德,但不能将之完全摧毁。如果你有用空性将功德封起来,那么连这样的损害都不会发生。所有的功德就会被保护起来。这很重要。

通常我们会回向功德祈请佛法常住世,如果实现的话,众生的安乐自然就会来。没有实现的话,安乐就不会来。如果回向功德祈请佛法常住世,并祈请来到世间利益众生的圣者们长寿,一般而言,这样回向的利益包含了许多事。

(编自梭巴仁波切2002年3月12日于台中释迦牟尼佛中心传授金刚萨埵灌顶前的开示)

印光大师:论回向

回向是重要的修行法门,关于回向,《大乘义章》卷九之中,曾提出三种回向,即

(1)菩提回向:谓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种德。

(2)众生回向:谓深念众生,故愿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给与他人。

(3)实际回向:谓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回自己的善根,求平等如实法性。印光大师在其文钞中多回向多所开示,除了采取了一般回向的意义,又具有净土宗的鲜明特色,下面试概述之。

一、回向的一般含义

印祖在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九中开示:“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人各有志,人各有业(业谓职业)。但随缘随分即可,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此说三种回向与《大乘义章》相同,而同生净土为归宿。

二、净宗中回向的含义

净土宗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为宗旨,所以净宗之回向必指归往生净土。所以,印祖在与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中开示:“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净宗回向以发愿求生净土为本,这是观经三心之一,回向发愿心的要求。印祖开示:“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三、回向与菩提心

回向就是菩提心的体现和修法,可以上契佛心,结缘释怨,成就大乘胜行。印祖在与徐福贤女士书中开示:“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印祖在文钞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中又开示:“须知无论诵经持咒,均以恭敬至诚为主。均以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则其利大矣。若世间无知之人,事事为己,则其利益随心力而下劣矣。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灯光明了无减损。若不相燃,其光亦不增大与久。回向时当知此意。不但为自己父母恩人如是,即怨家亦如是。方能上契佛心,下结众缘而解众怨。”印祖对一位受魔扰的居士开示:“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增广文钞卷二复某居士书)

四、回向之功德无量

在增广文钞卷一复周孟由昆弟书中大师又开示:“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是知凡施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知此义,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长,无孝心者,亦当发起孝心。”在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一中又开示:“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有一种疑问:圣者有功德回向,凡夫有什么可回向的呢?印祖在增广文钞与徐蔚如居士书三中回答了此疑:“读太夫人汲汲流通《大藏》,刻印契理契机之书,直欲愧死。而朝暮礼诵时回向,乃摅我愚诚。尚望太夫人慈愍,挽弥陀圣众,以速度我,何可谓为法施?然不妨借此缘事,以增长自利利他之心。故博地凡夫,当礼诵时,尚为诸佛回向,况示居凡位,于理又有何妨。”

五、回向的具体修法

印祖开示:“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六、回向是导圣道修行归于净土的纽带

1、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回向求生极乐世界,既显示了净土法门的高尚地位,对治骄慢知见,又成就净土法门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之义,还成为末凡的指路明灯。印祖开示:“须知净土法门,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普贤菩萨犹令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着也。世有狂人,不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增广文钞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又开示:“良以末法众生,自力微弱,匪仗佛力,决难即生解脱。华严会上,华藏海众,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况末世之学者乎。”(上海世界居士林《佛学研究丛书》序)

2、回向成就助行和圆修的往生意义。印祖在增广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三中开示:“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 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是助行。在《近代往生传》序中开示:“或圆修万行以回向,或专持佛号以求生。”善巧回向可使一切行门成为净土助行,如在徐福贤女士书中开示:“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我们注意到凡开示回向必与信愿念佛正行之外的种种助行关联,按照善导大师弘愿与净土要门的判教,就可以知道,信愿念佛正行全仗佛力,自然往生,而定、散诸善则必须通过回向发愿才能变成往生净业。故回向求生净土对于净土要门自他二力行者要而又要。印祖开示:“然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增广文钞复周智茂居士书)。

净土要门的具体内容就是观经说的净业三福,也可以代表一切圣道门的修行,这些修行未到断尽见思惑地位,不能了分段生死,而回向求生净土,就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从这里可以看出印祖之所以说净土法门统摄一切禅教律之义。印祖在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中开示:“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

 

重在回向

 

摘自道源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诸位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你除了会布施,还得要会回向,就是要注意‘回向法界’这四个字。前面有讲过地藏经有两个经眼:一个是‘业力甚大’大到不可思议:‘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在事相上发明业力。这一品经文的经眼就是‘回向法界’,就是回向法性,法性就是理体,就是真理的实体,要回向真理而不著相。前面业力是事相,这里回向法界是理性,合起来就是理事无碍,理事圆融,所以地藏经并非你所认为是浅显的经,凡是能回向法界就是最深的义理。

 

佛经上说回向有三种:

回者转也,向者趣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趣向三处,故名回向,三处者

 

一者菩提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而趣向于佛果菩提所谓回因向果也;

二者众生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而施于一切之众生,所谓回自向他也;

三者实际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趣求真如实际,所谓回事向理也。’

 

第一种是我自己所修功德一定要回向佛果菩提,我不求人天福报,也不求二乘小果。第二种众生回向就是把我的功德施给一切众生,我不求自己的福报。第三种实际回向,就是把功德回向趣求真如实际,就是真如之理,所谓回事向理,你所修的功德就是属于实相,你不著实相回到真如实际理地上,或理性上。‘法界’在佛经上有三种解释:一者界限义,一个界两个界等十法界等就是界限;二者因义,法界是诸法之因。;三者法界就是法性,这里就依法性解,所以回向法界者,就是回向一切诸法的本性。一切诸法就是真如理性,回向真如法界。

 

金刚经里讲‘无住行施’。住就是执著。‘就是不要执著去行布施。’内不著能施之我,外不著受施之人,中不著所施之物,所谓‘三轮体空’,即是回事向理也。这布施是个妙法、是个成佛之最大功夫,能度你的烦恼,了脱你的生死,他是总摄六度法门,你一执著我是布施之人,则别人不如我,慢心一起,不但度不了烦恼,更增加根本烦恼。你若执著受施之人,则不能平等布施,亲者布施,疏者仇者则不布施,是起分别心冤亲不平等。要是执著所施之物呢?则著财物之相,是你所喜爱,则不肯舍,好的贵的不肯舍,所以也不能执著所施之物。这三项就叫‘三轮体空’。所以能以三轮体空的心来布施,则同样是一件布施行为,却因你能将功德回向法界,所得果报亦是种种不同。而且是千差万别。

 

这个‘回向法界’就是地藏经的经眼,太重要了。这第十品的较量布施功德缘品,几乎每一段都会劝导众生要回向法界。

 

现在讲地藏经就是大乘经典,你听了一部地藏经功德很大,甚至于你只要听闻一句或一个偈颂也好,发起殷勤郑重的心,赞叹大乘经典,是度人到彼岸成就佛道的舟航,就是因为你懂得经里的道理,才会更加恭敬这大乘经典!因为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你才会赞叹啊,因为你赞叹恭敬,所以你就布施种种香花灯涂果乐来供养经典,这个善男女就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大果报。这是指获得人天殊胜美妙的快乐,但若能将此功德,都把他回向法界,则这个福报更大,大到能令这善男女成就佛道。’因为这大乘经典的道理是与法界契合的,是遍法界,而我们的心也是遍法界的,以这个殷重诚恳的心,来跟那个遍法界的真如实相相应,所以所得的福报自然是无量无边了。相反的如果你以轻浮的心,妄想纷飞的心来听经,则这个福报就很有限了。所谓大乘经典,就是佛对大根机众生所说的六度万行之教法,如华严般若,方等诸经等。普贤观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

 

然而这大乘经典,任何一句一偈都是成佛之因,成佛之种,就如同摩尼宝珠一般,只要一句一偈就能获大果报!也只有大乘经典才会叫你将功德回向法界,大乘经是叫你度众生,是为众生才成佛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机会成佛,

 

而这部地藏经,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教导在家人:‘如何培福修福,如何避祸、如何不堕三恶道,如何超度祖先,如何使生儿育女平安获福!如何外出平安事事如意,简直就是众生的无限保险公司,如能回向法界,最后还能成就佛道。’这才是真真不可思议的大乘经典。

常用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的回向文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或者《入菩萨行论》第十品,回向品等

在回向的时候要如果有自己的事情要做特殊回向,那么也必定是在念完广大回向之后再自己默默心中发愿回向的。

遣疑问答

普皆回向后是否要做特殊回向?

有无必要,我们的观现世量无法了达,依靠佛经及论典中的公案看,还是有必要的。

如,佛陀为王舍城城民的父母,转生为饿鬼的众生回向。《入行论讲记》中,“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弘扬佛法时,有个比较富裕的女人对尊者生起极大的信心,将身上佩带的金银珠宝全部供养了,她回去后,丈夫十分生气,对她又打又骂,她受不了就跳河死了。阿底峡尊者知道后,显现上非常伤心,为她念经作了回向。以此供养功德,她又再得人身,在阿底峡尊者面前出家,后来成为噶当派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德。”

《入行论讲记》中,无著菩萨“出关后前往任耶瓦上师处,趁此机会,侍者偷偷将房屋作了修整。尊者回来后非常不高兴地说:“在你修盖房子的过程中,肯定会死许多虫子,我们一定要念经回向给它们,好好给它们作超度,这些有情实在是太可怜了!”

特殊回向的众生可以得到多少功德?

您的问题是基于执着善根是实有的基础上发出的。

如果您的善根实有,有形色,把您的善根回向给众生时,给了这个众生,就不能给那个众生。您要回向所有众生,只能把您那个善根分割,每个人平均下来,不知能否得到您的善根的0.0000000000001?而且,您已经把这个善根分割,送完,不可能还有一个善根再送给您的那条鱼。所以,如果有必要回向给那条鱼,那条鱼得到的善根是0.0000000000001?还是一个完整无缺的善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因为您的善根已经送给了所有的众生。您没有善根送给那条鱼,更何来鱼得到的利益是一部分还是全部的答案。

网络学员提问

辅导员师父及众道友:
  如果我做完某项功德后,以下面两种方式回向,请问对张三来讲,其得到的功德利益一样吗?
  方式一(普回向+张三):愿将我这次所做的功德回向给众生,愿众生都能清净业障,消除违缘,福慧双增,早证菩提。特别回向给张三,愿他暂时得到人天安乐,究竟解脱轮回苦海。
  方式二(只回向张三):愿将我这次所做的功德回向给张三,愿他暂时得到人天安乐,究竟解脱轮回苦海。

辅导员法师回答

这种说法是缘于执着善根是实有的,如果善根实有,“则专一,力量大,所得功德多”,实有的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则每个人平均分下来少得可怜。

如果执着善根实有而回向有什么过失?《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将其称之为“有毒回向”。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云:“《善贤请问经》中云:‘何人布施谁,不缘受施者,平等而布施,愿善贤圆满。’若以有缘或贪执心认为善根是实有存在,则不应理。《般若摄颂》中云:‘佛说如食杂毒食,缘于白法亦复然。’又云:‘无相回向菩提因,有相回向非如是。’因此我们应当做到无缘、无执而回向善根。这样作回向要成为圆满正等觉的因还必须以三轮无缘智慧摄持,否则,如果被三轮实执的垢污所染,就叫做具毒回向。”

关于回向的本体,《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说:“回向主要是依靠施主的欲乐与谛实语之威力而转向菩提等的……回向文应当是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成实语,不能是随随便便而作的一般回向文,因此我们也应当念诵圣者所造的回向文。回向时,作回向者观想前方虚空中诸佛菩萨如云密集,念诵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此福愿获遍知果,摧毁作害之怨敌,救渡众生皆摆脱,生老病死三有海’。

缘起法非常甚深微妙,我们应按高僧大德的金刚语来行持,最好按印光大师的开示,先将善根回向给法界一切如母众生,然后再进行别的回向。

 为什么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可以替我们回向?

《大乘义章》云:“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
    上师仁波切讲解道:“意思是,使自己所作的善法有所趣向,也就是说依靠发愿,使善法在特定的方面成熟。以比喻说明,一块黄金是用来做马桶、装饰品还是佛像,这取决于主人的想法,同样的道理,我们所作的善法如何成熟,这也取决于回向。”
  如果本人没有回向的意乐,或者后人还未降生,佛菩萨以其大悲愿力,等持力,任运自成的自在力,已为未来的学习《入行论》的众生做了回向,按照上述回向的定义,也就是依靠寂天菩萨的发愿力、加持力,使我们这些后学者学习《入行论》的善法已决定向一个“特定的方面成熟”。
  正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所说包括刀能理发与衣能着色在内,完全来源于佛陀事业的加持,但人们却对此一无所知。”
  所以说,《入行论》中说:“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是有很深刻的含义的。
  依此也可以类推:佛经论典的话,句句都是真实不虚

有师兄诵地藏经,从此不敢回向给别的人,怕把别人的冤亲债主招来影响自己更不顺。这样的见解对么?

辅导员A法师答:这个想法非常悖理:我们回向给别人的冤亲债主,则自己更不顺;我们不回向呢?自己会更顺

这个推理的根据是什么?

我们回向给别人的冤亲债主会把别人的冤亲债主招来。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因为回向了,别人的冤亲债主可能会发现了那个将功德回向他的人,而聚集到他身边,伺机加害他。尽管他没有对他们做过任何杀害和伤害的行为,相反,一直在饶益他们。

如果是这样,我们学佛了,就会更不顺,不学佛,自己会更顺,因为学佛才知道回向。

世间人不知道回向,别人的冤亲债主四处寻觅,无法寻得那个没有杀害伤害过他的人,我们知道回向,一念“一切众生”,别人的冤亲债主的火眼晶睛前骤然显现了我们的身影?

这样,我们不仅不能回向,也不能发心,为一切有情誓证菩提,一切有情中有别人的冤亲债主,我们一作意,就会把他们招来,加害我们。我们也不能观想并带领一切有情皈依,别人的冤亲债主可能不想皈依而嗔心大作;我们也不能观想一切有情和我们一起顶礼十方诸佛,别人的冤亲债主可能冥冥中将我们暴打。

即无皈依、发心,也无回向,无法积资,不能净障,这是否是大乘佛法?

这种作意是说:只要不回向,别人的冤亲就不会来找我麻烦,而我的冤亲,我已经逃不掉了,没有办法。

道友回复

上面那个回向做意似与《地藏经》本经的旨趣不相符合。

要缘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的教证在本经中比比皆是,如云:

“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光目闻已,啼泪号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等正觉。“

此外关于回向,经中也有明确开示“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经中已经明确说了“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其次上面引用教证“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但是却有意无意地放在一个不恰当的语境当中,经中的原意是如果要真实利益亡人,就要“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反之,如果“杀害,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则会“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而后就用了这个比喻“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这样就很清楚经中在鼓励什么反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