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的经济学漫笔及摘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05:48
休闲的经济学漫笔及摘记               宋 圭 武 

从经济学角度看,休闲就是对一种所谓“闲”的商品的消费过程。所以,休闲属于消费的范畴。

休闲并不是工作的休止,而是另一种类型的工作------是一种具有人性意义的工作,好比节日的庆典活动。(《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1页)

休闲活动的内容主要是由富人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休闲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产方式。

休闲是人生的目的之一。

休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种方式。在休闲中,人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了恢复和积累。

缺乏闲暇,人类永远会是工作的奴隶,被束缚于狭隘的世界之中而脱身不得,没有闲暇,人就不可能有思想活动,文化就无从产生。(《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7页)

许多伟大真知灼见的获得,往往正是处在闲暇之时。在我们的灵魂静静开放的此时此刻,就在这短暂的片刻之中,我们掌握了理解“整个世界及其最深邃之本质”的契机。(《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1页)

对一个具体的个人而言,休闲的生活意义和生产意义是不等同的。

对于富裕者而言,休闲的生活意义将大于生产意义。

对于穷困者而言,休闲的生产意义将大于生活意义。

但休闲的生活意义与生产意义的实现是与外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的。

如在一些落后地区,一些穷困的人偏好闲暇是与这些地区落后的边际生产力密切相关的。

当闲暇的边际收益大于劳动的边际收益时,理性的人就会选择闲暇。

社会发展,应正确处理好休闲和生产之间的关系。

人类既要顾及自身和当代人的休闲,也要为未来人类的休闲创造一个好的条件,而不能将自身的休闲建立在后代痛苦的基础上。

休闲中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从个人看,休闲是心灵的宁静和真正解脱。没有心灵的解脱,就没有真正的休闲。

休闲是一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不同的偏好导致不同的行为。人对休闲的追求也是一种偏好方式的表现。

理性的人应当具有正确的休闲观。应追求休闲与忙碌的统一。

休闲要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否则,就如监狱里的犯人,只是一种变相的奴役。

休闲是一种文化。不同的同是在野外转悠,但在文化里是有不同含义的。

休闲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阶段,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表现。

休闲既可以表现为一种“动”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一种“静”形式。

休闲实质就是在消费一种叫做“闲”的商品的过程。而什么商品属于“闲”的商品的范畴,则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当代,野外旅游可以成为一种休闲活动,但在原始社会,野外旅游就不会成为休闲活动。因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没有为野外旅游成为休闲品提供基础。

休闲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否则,休闲就是伪休闲,休闲就是蹲监狱。

休闲必须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上,否则,休闲就是不均衡的,一部分人休闲的开始就是另一部分人痛苦的开始。

休闲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没有爱的休闲是不和谐的。所以,休闲必须符合和谐的要求。

休闲商品的特点是:一是生活收益与生产收益的统一;二是生活收益与生产收益存在边际替代现象;三是生活收益与生产收益的边际替代关系与生产力水平有关。

休闲社会的基础是:自由、公正、普遍性。

休闲社会就是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实现。在休闲社会,劳动将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劳动本身成了目的。

当劳动仍是手段时,社会就只有一部分人休闲,而没有社会休闲。

实现休闲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生产力发展是基础;制度的公正是关键;人文精神的理性和爱是灵魂。


实现休闲的途径是多元的。

从个人看,需要心灵和肉体的放松。

休闲是一种心灵态度,也是灵魂的一种状态,可以培养一个人对世界的观照能力。(《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5页)

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欲望在人的内心世界会产生的一种张力,这种张力越大,人的内心世界就越劳累,这种张力越小,人的内心世界就越休闲。

从社会看: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制度要更加公正和公平;三是要建设休闲文化,休闲文化核心是要体现和谐,而不是竞争。

什么是工作?休闲是相对于工作而言的,工作就是不休闲。但休闲与工作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一个人可以在工作中休闲,也可以在休闲中工作。可以将工作看成是休闲,也可以将休闲看成是工作。

工作就是对社会提供奉献的一种活动。工作就是为社会生产,休闲就是落实个人消费。

休闲产生的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是外部条件。内心的需要是主观条件。

休闲方式的来源:富人的生活方式是主要的来源。

休闲与工作的区别:休闲是向内的,工作是向外的;休闲是消费的,工作是生产的;休闲是自由的,工作是压抑的。

休闲与懒惰不同。休闲是积极的,懒惰是消极的。休闲是自由的,懒惰是不自由的;休闲是主动的,懒惰是被动的;休闲是一种肯定,懒惰是一种否定。

“懒惰”在英文里是idleness,在西方中古世纪,“懒惰”一词在拉丁文里叫做acedia.

现代人把懒惰看成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古代人并不这样认为,古代人对懒惰有特别的意思:人放弃了随其自身而来的责任,他不想成为上帝要他成为的样子,换句话说,他不想成为他自己的真正样子。克尔恺郭尔曾经这样说,懒惰是一种“软弱的绝望”,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绝望地不想做他自己”。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懒惰的意思指的就是,人不肯和他自己的存在相符,一个人在他自己的一切努力活动背后,他想脱离自己,如同中世纪的说法,哀伤取代了活在他内心的神圣善良的位置,这种哀伤正是《圣经》上所说的“俗世的哀伤”。 (《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36页)

松姆巴特把懒惰解释为“蛰居家中无所事事”的懒散行为,借此和主动而勤于任事的工作者相对比。(《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37页)

从古代眼光看,懒惰和闲暇的共通之处可说很少,许多时候懒惰只是“非闲暇”的一种先决条件,然后才是真正成为“缺乏闲暇”。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一个人和自己成为一体时,和自己互相协调一致之时,就是闲暇。Acedia指的意思则是:人和自己的不协调。如此看来,懒惰和缺乏闲暇可以说互为表里,是一体的两面,而闲暇正是此两者的否定。(《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40页)

闲暇是一种内在的无所忧虑,一种平静,一种沉默,一种顺其自然的无为状态。(《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40页)

闲暇同时也是一种无法言传的愉悦状态,并由此认识这个世界的神秘性格,带给盲目信仰某种信心,让事物顺其自然发展。在闲暇身上我们会看到“对于形成历史的生命与本质的片片段段之信任。”(《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41页)

闲暇的态度不是干预,而是自我开放,不是攫取,而是释放出去,达到忘情的地步,好比安然入眠的境界。(《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42页)

闲暇之所以成为可能,其前提必须是:人不仅要能和自己和谐相处,同时必须和整个世界及其所代表的意义互相符合一致。(《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43页)

节日活动是闲暇的一种形式。

节日的庆祝活动可以说正是闲暇的起源,也是闲暇最内在且是最核心的根源。(《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44页)

闲暇并不是为了工作的目的而存在。(《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45页)

闲暇的肯定必须取决于执行工作功能的人是否合乎人性。此意味着,人不可局限于他狭隘的工作功能所塑成的局部世界之中,他必须能够以更为宽广的眼光去看待整个世界,然后借此实现自己并将自己导向一种整体性的存在。(《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46页)

我们惟有能够处于真正的闲暇状态,通往“自由的大门”才会为我们敞开,我们才能够脱离“隐藏的焦虑”之束缚。(《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47页)

一个人能否真正进入休闲状态,需要一种境界。

亚里士多德这样说过:“人若只是人,便不能够过这种生活,惟有某种神性居存在他身上时才有可能。”(《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47页)

将自己束缚于工作中的原因:一是可能缺乏自主性;二是可能具有工作至上的精神;三是可能来自个人内在的贫乏。

解决的办法:从薪资给付中建立自己的财产、限制政府的权力以及克服内在的贫乏。(《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56页)

蒲鲁东认为,礼拜天的设定有其重要意义,他说:“仆人可以利用这一天重获他的人性尊严,籍此和他的主人站在同一地位水平。”(《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60页)

闲暇的真正核心所在是“节日庆典”。在节日庆典的活动中,人们是轻松、不卖力和自由的。在庆典中,人们以别于日常生活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共同体验一种和谐,并浑然沉醉其中。

有一句古老的俄国谚语这么说:“工作不会让你致富,只会压弯你的腰。”(《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67页)

一旦和崇拜分开,闲暇就会令人厌烦,而工作也会违反人性。(《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67页)

在柏拉图看来,闲暇起源于节庆的崇拜活动,以节庆的方式和众神沟通,人因此而重获自身的尊严,并重新挺立于天地之间。

闲暇从不具有功利的手段。从手段角度去享受闲暇,闲暇就不会成为真正的闲暇。人在这种情况下,仍是外在于自我的,仍没有进入“我”的世界的核心。

闲暇应当是一种自我的真正解放,闲暇本身就是目的。当闲暇成为目的时,闲暇才是真的,而不是伪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就进入到了“我”的核心,人就回归了人的本质。

《有闲阶级论》【美】凡勃伦 著  商务印书馆1964年8月第一版。(摘记与思考)

凡勃伦(1857--1929),制度学派创始人。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挪威移民的家庭里。

1899年发表《有闲阶级论》是其成名作。

凡勃伦认为,制度是由思想和习惯形成的,而思想和习惯是由本能产生的。本能分为三类:父母的天性;工作的本能;随便的好奇心。

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缺点就是根源于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之间的对立。解决办法是经济控制权有工程师等组成的技术人员委员会掌握,以代替企业经营的统治。

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是和财产所有权同时出现的。在凡勃伦看来,占有财产并不是为了剥削别人,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和自尊心。

作用于自然的产业低贱,作用于社会的产业高贵。

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有闲阶级的涌现与所有制的开始是同时发生的。(《有闲阶级论》【美】凡勃伦 著  商务印书馆1964年8月第一版,20页)

在有闲阶级看来,有闲生活,就其本身来说,就其所产生的后果来说,都是美妙的,高超的。(《有闲阶级论》【美】凡勃伦 著  商务印书馆1964年8月第一版,32页)

要懂得礼貌,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期锻炼。归根到底,礼貌的价值在于它是有闲生活的确凿证据。(《有闲阶级论》【美】凡勃伦 著  商务印书馆1964年8月第一版,41页)

有闲是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

代理有闲。

休闲就是和谐,和谐是休闲的本质。在和谐的状态下,闲与忙是统一的。当闲与忙是对立状态时,闲就是异化的。

荣誉消费准则:为荣誉而消费。

富裕阶级生来是保守的。

有闲阶级富于掠夺性,是具有遗传特征的一种表现。(凡勃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