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吁中国经济进一步私有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00:57
记者: 袁野
2008年8月9日
最近的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慢。有学者认为,国有资产比例过高限制了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国内需求的增加。中国要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必须加大私有化力度。
中国在奥运主会场为世界献上了一场视听盛宴。但是在“鸟巢”之外,最新的中国经济数据却很难让人感到振奋。
*中国经济放缓*
7月份,中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48.4。这是三年前该数据引入中国后首次跌破50,标志着制造业出现收缩。雷曼兄弟经济学家本周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全球经济放缓、生产成本上涨、信贷紧缩、能源紧张、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中国的制造业正在进入一段艰难时期。
摩根大通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表达了类似关注。报告说,“在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来临之际,多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的确出现了放慢。”这份报告认为,中国出口增长减速的影响正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扩散,这是最令人担忧的迹象。
*私有化不充分是原因*
耶鲁大学商学院教授陈志武认为,这些分析报告只解释了中国经济减速的表面因素。他认为,中国经济私有化不充分才是导致中国经济正在陷入瓶颈的深层原因。
他说:“在国有制之下,国家往往从国民经济增长中得到大头,特别是国有资产和整个生产资料的增值。按照我的计算,差不多有大约四分之三的资产升值都由国家垄断了。”
尽管中国GDP长期以两位数高速增长,国内消费增幅却远远落后。中国官方数据显示,从1995年到2007年,中国经通胀调整后的政府税收以16%的平均速度增长,而同一时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则分别为8%和6.2%。2007年,中国政府收入增加了31%,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则只增加了12%和9.5%。
*加快私有化步伐*
陈志武教授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中国在过去30年里实行的“工业第一,政府投资驱动,市场化与私有化不同步”的经济政策在中国推进工业化进程,铺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这次全球经济动荡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已经证明,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将来自于国内市场和服务业的驱动。
如何完成这个转型?陈志武教授认为,在工业产能已经过高的情况下,加快私有化步伐是唯一的答案。继续把社会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将弊大于利。
经过的30年的市场改革后,私营经济已经占到中国GDP的70%。但与此同时,政府仍然控制着超过7成的生产资料。陈志武认为,这个反差说明中国私有化的不充分。
他说:“过去这些年中国的私有化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增量方面,就是允许私人开设企业。第二个就是通过所谓的管理层收购,或者地方政府把原来的国有企业拍卖转让给私人。当然,还有中央级的企业到香港、美国、还有在国内上市。”
陈志武教授认为,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流入政府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私有化进程迄今为止对刺激内需和充分释放需求的财富效应的作用非常有限。此外,财富分配对需求结构的不同影响也表明中国的私有化需要进一步放开。财富集中在私人手中,投资会更多地流入消费和服务业;政府控制购买力,则投资流向基础设施、重工业和其它能源和资源消耗产业。
陈志武认为,在中国经济的现阶段,工业的过分投入已经成为制约因素,而不是促进因素。只有把更多的国有资产转向民间,财富效应才能扩散到普通中国消费者。
他说:“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把现在的国资委改组成一个国民权益基金,或者说是私有化基金。具体说,就是把国资委下面的资产和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资产,都划到这样的国民权益基金里面。然后把这些基金分割成股份,平均发散到民间,并允许自由买卖。”
*斯多克斯:过于简单*
不过,在美国时事刊物国家杂志的国际经济专栏作家布鲁斯.斯多克斯看来,陈志武教授的设想可能过于激进,也过于简单。斯多克斯同意中国经济进一步自由化将有利于中国经济从工业向服务业转型。但是他不认为一次到位的私有化改革具有操作性。
他说:“的确,我们不太可能看到中国政府在服务业投资。而更发达的服务业正是中国经济现在所需要的。我承认私人投资是这个环节的关键。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全面私有化带来的难以估量的风险,特别是政治风险。最直接的问题是,陈教授提到的把现有国有企业转为私有所带来的失业。这个过程中失去工作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得到工作的人。”
不过,陈志武教授认为,尽管东欧国家在90年代初采取的激进式私有化改革结果令人失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重复这样的经历。陈志武认为,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之前对于资本市场的运作毫无经验。而中国在经过了20年金融改革后,在操作上已经为扩大私有化做好了准备。 陈志武认为,在短期内,私有化可以帮助中国渡过全球经济不景气的难关;长期来看,全面的私有化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组合、降低出口依赖、扩大就业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