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公社:低收入者住宅的优质样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09:51

土楼公社:低收入者住宅的优质样板

2010/11/26 08:49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第一财经日报    周舒 王菲宇

  低收入者住宅,是城市中受到广泛关注的议题。低收入者是支撑城市运转的金字塔底的人,房价几经调控仍然高企,他们只能选择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而这一类住宅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

  刘晓都所在的都市实践(Urbanus)事务所,做了这样一次实验:在交通方便的广东南海,和万科合作,修建了一座现代土楼。

  这个土楼建筑,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租金颇为低廉,现在居住了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土楼内部形成社交空间,有社区商店,还有很多公共空间。与其他的低收入者住宅相比,优点显而易见。

  伫立在深圳的这栋现代土楼,虽然成了当地的一道景观,但在刘晓都看来,这仅仅是一次开发商和建筑师一起进行的实验,还没有规模化。廉租房的议题,最终还应该由政府接手,“土楼公社”则可以是很好的借鉴。

  第一财经日报:当初和万科谈这个项目,他们反应如何?怎么谈下来的?

  刘晓都:其实项目一开始并不是我们想做。提出方案的是王石。他去看过一次土楼,很有兴趣。他也一直想尝试建中低收入者住宅。所以他找了几个不同的建筑师,让各家提出自己的方案。

  我们设计这个方案的时候,考察了很多珠三角地区的城中村,看人们生活的状态如何,这些建筑的结构如何。

  所以我们的提案,等于是以传统建筑的壳,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而其他的一些提案可能就是照搬传统建筑,只是做高一点或做些其他改动。相比而言我们的方案更合适一些。在研究珠三角现有城中村的形态后,我们希望改变现有的状态。

  从我们的角度出发,土楼这种传统民居是我们这些学建筑的人从学习阶段就开始接触的东西。而我本人也对廉租房项目很感兴趣,恰好想做这种比较有实验性的项目。

  日报:现在这个项目的住户有多少?最开始住户有多少,租金是多少?

  刘晓都:总共套数是272套,目前入住率90%以上。租金很便宜,每月500块。入住率不错,是因为从整体条件上说,比同等价格的要好太多了。

  日报:感觉土楼是自成一体的空间,和外界隔绝。这样给住户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会不会妨碍他们融入城市?

  刘晓都:目前任何建筑都是封闭的,我们平时住的花园洋房,其实是最封闭的。进楼房,上电梯,门一关,可能与邻居都不交往。并不因为土楼是圆形,就比现有的住宅更封闭。

  缺乏社区感,并不是建筑能够改变的。但我们在设计时有一些这方面的考虑。入口处是一些商店,也就是说需要经过公共区域才能进入。而上面是一排连着的单廊,社区感一下就出来了。

  日报:如果说这是个实验性项目的话,现在看来效果如何?

  刘晓都:实验效果,让我自己来说的话,我觉得很好啊(笑)。我觉得这个项目最大的意义在于引起很大关注,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住宅议题的兴趣。

  它提供了一种可能,就是低收入者住宅也有很好的质量,而不一定便宜没好货。有的时候设计是具有这种改变的力量的。

  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原型”建筑,对环境不挑剔,放在任何环境下都行。从这个角度讲,它又具有城市策略的意义,可以将城市中一些没有商业利用价值的土地利用起来,建这样的一些城中村。

  我们经常看到北京的一些廉租房,在离城市中心很远的地方,外来人员住到那里,之后需要花很大力气建设交通。实际上,这不是很合理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在城市中生存?郊外成本也并不低。相比而言,深圳稍好一点的地方,在于城市内有大量的城中村,居住了上百万人口。可以说,没有这些人口深圳就无法运转下去。

  土楼项目本来是要批量建设的,不过后来没有推进下去,只建了目前这一栋。

  实际上,这个项目是民间企业介入尝试廉租房议题,真正要解决问题还得靠政府。不过可以说土楼项目提供了一个可能,这种优质的廉租房是站得住脚的。

  日报:这个项目去很多地方办了展览,应该得到很多评价,有没有让你们印象深刻的?

  刘晓都:确实有很多评论,因为这个项目话题性很强,既有传统民居,又融合现代生活。它是复合的,并不是简单的民居。我在国外给很多建筑学教授或建筑家讲过这个项目,他们都很惊讶,觉得中国人竟然能做出这么好的建筑。

  总而言之,这个土楼项目,既有建筑学本身的意义,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所以引发了多种角度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