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1月20日在宿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10:19
发布时间:2006-10-17 作者: 来源:
【字体:大中小】
(市长 张新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建市六年多来的工作回顾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宿迁市。建市六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政府紧紧团结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务实苦干、负重拼博,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段时期,是宿迁历史上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两个文明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建市以来,全市GDP累计实现1288亿元,年均递增12%;财政收入累计实现74.6亿元,年均递增10.9%,其中市本级财政由建市之初的零基数达到现在的1.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建市之初的47.7:30.8:21.5调整为34.6:37.3:28.1,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历史性转变。农业的粮经比由建市之初的85:15调整为65:35。全市已形成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建材、农用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和畜牧、水产、林业、花木、蔬菜、蚕桑等六大产业为支撑的城乡经济结构体系和龙头产业群。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变化巨大。建市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53.6亿元,相当于“八五”时期的8.3倍。其中,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4亿元,市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1.8亿元,水利建设投入9.6亿元,电力建设投入19.8亿元,通信建设投入25.6亿元。新长铁路的通车运行,结束了境内无铁路的历史。县乡道路黑色化和乡村道路砂石化,由建市之初不足50%到现在基本完成。新建或优质化改造国道、省道480公里。京沪高速公路、宁宿徐高速公路宿迁段以及宿新公路、运河二号桥、三号桥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一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由建市之初的零达到现在的220公里。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市区总体规划面积达到5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建市之初的13.3平方公里增加到30平方公里;道路面积372万平方米,比建市之初增加1.7倍;绿化覆盖率达35%,比建市之初提高了11个百分点。县城和小城镇加速崛起,城市化水平达到28%,比建市之初提高了15.5个百分点。电力方面,由建市之初的30万农户不通电,发展到现在的城乡电网同网同价、抄表到户;新增变压电站101.8万KVA,比建市之初增长118%。通信方面,每百人拥有电话由建市之初的2.1部,增加到现在的17.3部。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发展活力日益显现。强力推进工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社会事业和城乡经营性基础设施四大领域产权制度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农民人均年合同内外负担由税改前的162元降至78.7元,综合减负率为51.6%。在确保“普九”教育、卫生防疫和药品监督、严肃文化、竞技体育的前提下,社会事业产业化、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全市民办教育机构已达761所,122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了民有民营。大力开展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着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最初为584项,现在仅保留审批事项20项,核准事项69项,告知承诺事项30项。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开放型经济快速增长,对外贸易额年均增幅达21%,市、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已达到162平方公里,一大批项目落户开工,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小康建设取得突破,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97年全市实现以乡镇为单位基本脱贫,2000年实现以县为单位基本达小康,完成了由脱贫、温饱到基本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小康指标综合得分由建市之初的82.9分提高到现在的96.8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建市之初的2946元增加到50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建市之初的1993元增加到3255元。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20平方米。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建市之初的39.4亿元增加到87.2亿元,人均储蓄达1705元。农村改房、改水、改厕工作成效显著,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比建市初提高4个和4.7个百分点。“普九”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共改造危旧校舍230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50万平方米。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入学率由建市之初的37%提高到65%。高等院校从无到有,宿迁学院2002年挂牌成立,当年招收本科生1000名。实施改水攻坚项目,累计新增受益人口263.1万人,饮用卫生安全自来水人口由原来的13.6%上升到67.1%。计划生育水平不断提高,计划生育率比建市之初上升了22.2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下降了4.2个千分点。文化、广电、体育事业发展较快,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市进程加快,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反腐败斗争深入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刚刚过去的2002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一年来,我们深入推进加快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放开搞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基本实现了市一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年实现GDP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财政收入14.3亿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6亿元,增长19.3%。全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主体培育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扎实开展“工业突破年”活动,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万人招商、百日竞赛”活动。全市先后在东莞、台州、上海、泉州、金华等地,组织了五次规模较大的集中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宿迁生态农业招商会、中国(宿迁)江苏首届名酒节、中国宿迁城建旅游招商会以及首届中国沭阳花木节和第四届中国泗洪洪泽湖螃蟹节,一大批项目落户宿迁。市、县、区经济开发区共引进项目350个,其中开工投产项目66个。2002年,全市列统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8亿元,同比增长14.1%。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新增个体工商户14621户、私营企业2620户;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税收4.2亿元,同比增长22.5%,对全市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9%。开放型经济长足发展,全年自营出口5444万美元,增长59.2%;直接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增长53.8%;完成外经营业额895万美元,增长136%。
(二)载体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建设快速推进。进一步加大城市规划的修改编制力度,全市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以及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王故里、乾隆行宫扩建改造等规划顺利完成,市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90%。生态宿迁的特色日趋明显,市区64平方公里内新增公共绿地45公顷,绿地率达到22.7%,人均绿地6.4平方米。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宿淮高速公路和中运河、古黄河综合整治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骆马湖环湖路、新区“十路”、霸王举鼎广场、项王桥、古楚桥等一批重点工程按期竣工。推行综合执法和“棋盘式”管理,中心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积极推进中心城市的开发经营工作,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方式,市区当年土地出让收益1.2亿元。
(三)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5.5亿元,比上年增长6.6%。油料、花木、蔬菜、食用菌的种植和水产品的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农作物复种指数和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全市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0万亩。“杨树产业年”活动成效显著,全市新栽植杨树3159万株,新建林网61万亩,新造成片林20万亩。建成国家和省、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0个,总面积25.8万亩;有75个农产品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全市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个,省、市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2个。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超过102.6万人,其中劳动力外输达到60.8万人;农村土地流转累计达到108万亩。
(四)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四大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洋河、双沟、箭鹿集团已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泗绢、分金亭集团退出了国有领域,宿迁啤酒厂破产重组再现生机。泗洪县人民医院在全省县级医院中第一家拍卖改制到位。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成效显著,全市累计化解乡村债务18亿元,占乡村债务总额的79.9%。全面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全面彻底,实现了“三年并一年、一步推到位”。市、县、区行政事业单位4209名干部职工离岗创业、在岗兼业成效显著。认真做好策应扶持工作,与苏州挂钩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五)坚持统筹兼顾,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5项,申报专利100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个。人才总量快速增长,全市各类人才总量已达到10.9万人,比上年增长9.8%。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433所农村中小学完成了布局调整任务。新建校舍38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校舍60万平方米。降氟改水新增受益人口26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5‰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88%。“三条保障线”得到进一步落实,保证了34809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23786名失业人员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实施了对34488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开展了对913户下岗失业困难家庭的再就业援助,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之内。市政府62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了60件。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双拥”共建、兵役、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听取政协参政议政的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政府依法行政有了较大进步。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了全市社会政治稳定。人事、民政、文化、广电、体育、审计、统计、药监、法制、仲裁、无线电、信访、地矿、气象、地震、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建市六年多来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为宿迁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是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指引,靠的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靠的是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离退休老同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工青妇、工商联等群众团体,向省驻宿机构、人民解放军驻宿部队官兵、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宿迁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全市经济总量较小,经济运行质量特别是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财政金融运行比较困难,资金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民增收渠道不宽,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下岗职工和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部分群众的生活仍比较困难;社会保障能力较弱,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人口基数较大,计划生育工作的任务还很重;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一些部门工作人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办事效率、服务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我们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这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当前和今后几年,宿迁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逐步加快,给我们带来了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新技术革命进程特别是信息化步伐加快,给我们带来了后发快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后发机遇;省委、省政府继续重点加大对宿迁的扶持力度和实行南北挂钩帮扶,给我们带来了全面放开搞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机遇;十六大的胜利召开,给我们带来了新一轮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的动力机遇;特别是建市以来,我们全方位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宿迁实际的发展路子,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我们必须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把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平台。
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加快发展、扩大经济总量为第一要务,以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创新、彻底放开搞活为主要动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奋发有为,加快实施五大发展战略,集主要精力实现工业突破,举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力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小康建设实现新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按照这一要求,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三步走战略,到2007年,实现第一步目标,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年均递增12%;到2014年,实现第二步目标,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年均递增11.2%;到2019年,实现第三步目标,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年均递增10.4%以上。与之相适应,到200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7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财政收入超过25亿元,年均递增12%以上;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3.7牶42.7牶33.6,由现在的“二、一、三”变为“二、三、一”;基本实现“工业突破”的战略目标,使宿迁成为加工制造业基地。
城乡建设展示新形象。继续大力实施“北扩西进、南拓东延、引湖纳山”战略,2004年把宿迁建成省级园林城市;200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市农田一级林网以上的高标准林网化率达100%;2007年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到2007年,全市城市化率提高到40%;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人;绿地率达到30%,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城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60%;全市交通路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平台,形成5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中心城市框架,把宿迁建设成为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滨湖生态城市。
全面改革形成新机制。到2007年,国有资本基本退出国有工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产权明晰到位,外来资本、民营经济成为主导。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电等事业形成多元化投入、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巩固提高“普九”教育,高中入学率达到80%,高校在校生达到1.5万人,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78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彻底告别行政审批体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体制和机制创新走在全省最前列。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到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00元,年均递增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元,年均递增6%以上;城乡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为45%;文教娱乐及生活服务支出比重为27%,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5.5‰。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力争实现全覆盖。
没有宿迁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率先基本现代化。2020年前全面实现小康,既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市广大人民的期盼,也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战略目标。之所以把今后5年的GDP和财政收入年均增速目标都确定为12%,主要是体现紧前不紧后、自加压力、奋力赶超的要求。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有相当大的难度和压力。从GDP增长看,我市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弱,近几年之所以能保持GDP的较快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但随着交通、城建等重点工程的竣工,靠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将会有所减弱。从财政收入增长看,由于我市的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太低,税源不足;虽随着招商引资成效的显现,工业经济比重会逐步上升,但这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保持财政收入和GDP同步增长也有相当大的难度。从人口自然增长看,今后五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必须由目前的6‰左右降到5.5‰以下,由于人口基数大,即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仅超过0.2个千分点甚至0.1个千分点,也难以保证2007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目标,因此计划生育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只有用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进一步放开搞活,培育竞争新优势;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通过项目大推进,实现工业大突破;始终坚持把特色城市作为目标方向,建设生态型中心城市,加速生产要素的富集;始终坚持把富民强市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步伐,从而顺利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2003年工作重点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调控目标是:实现GDP275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收入16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480元、3450元,分别增长8%和6%。围绕上述主要目标,今年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项目推进,集主要精力实现工业突破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实工作。紧紧抓住产业梯度转移逐步加快的机遇,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突破的关键措施,采取多种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招商引资。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一、二、三产业一起上,重点在利用外来资本和启动民资上下功夫,积极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成本低廉型、市场拓展型项目。实施更加灵活优惠的招商政策,进一步放大宿迁的“洼地”和“温棚”效应。扎实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2003年,全市实施投入200万元以上项目970个,其中进入市、县、区经济开发区200万元以上工业开工项目600个。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项目开工百日竞赛”活动,实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把项目引进、跟踪落实、后续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千方百计促进意向变合同、合同变项目、项目变开工、开工变投产、投产变效益。金融信贷部门在“项目推进年”活动中,要积极开展信贷营销,改进信贷服务,增加信贷投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加快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坚持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施工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加快修订编制市经济开发区、县工业园区和专业园区的近、远期规划和详细规划。加快市、县、区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区内“五通一平”的范围,确保新增35平方公里建成区。加快市开发区东区、南区联动建设,形成规模效应。坚持谁引进、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外来企业和个人参与园区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合一、特区模式、封闭运行、实体运作、自强自立”的管理模式,走出具有宿迁特色的园区发展路子。
做大做强现有工业企业。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搞活企业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围绕企业的品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贴息和建立企业担保基金,落实优惠政策,支持现有企业尽快发展。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加强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适用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着重抓好江苏苏华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2户企业省级技术中心报批工作,确保年内新建5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把最强的力量充实到营销工作第一线,切切实实达到“两个30%”甚至更高的要求。采用现代营销策略,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不断扩大我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加大建管力度,提升中心城市特色品位
拉开总体框架,切实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按照53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做好各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指导、监督工作。继续坚持举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走以交通兴城建、以水务带城建、以绿化促城建的路子。继续抓好通湖大道、引湖大桥、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城区道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宿邳公路、市府东路运河桥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宿沭一级公路、运河三线船闸等工程建设。抢抓南水北调机遇,围绕提高中心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和生态城市建设,实施中运河综合整治工程、六塘河和民便河疏浚工程、市区排涝泵站工程和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加快热电工程建设,完善主输变电站网建设,完成县城城网改造。加速移动基站、电信骨干传输网、数据通信网和宽带接入网建设。
突出生态特色,不断做优做美中心城市。围绕建设“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的目标,加快推进环城生态林、古黄河和中运河风光带、骆马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嶂山森林公园等各项工程建设。抓好中运河两岸产业带和风光带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实施工作。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绿色屏障”工程,对中心城市规划区内的道路及市区广场、街头园地、居住小区、公园、风光带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绿化;扎实推进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和异地补绿工作。进一步加快城乡绿化的步伐,确保年内城乡植树3500万株。沿高等级公路和市县公路两侧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生态林。
加强城市开发,着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以争创“江苏人居环境奖”为目标,全力推进骆马湖、古黄河、中运河的综合整治。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城市管理的根本性措施,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全面推行城市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公开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城市经营性用地交易一律进市场,收益一律进财政。全面推行城市各类经营性无形资产的公开拍卖,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筹集资金。总结和完善城市“棋盘式”管理方法,不断探索“规划集中、建设多元、管理下移、执法统一”的城市工作新机制。支持和鼓励发展城市商贸流通业、社区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办好各类批发市场。有计划地引导和培育特色化的商业街道,建设“产品质量信得过一条街”,鼓励发展超市、连锁店、物流配送、专卖店、夜市等各类新型商业服务。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经济,加强旅游资源开发,重点抓好乾隆行宫游览区、项王故里风景区等旅游景点建设,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性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规划并着手修复宿迁泗水国王陵公园,开工建设市级博物馆。
三、构筑农业新优势,进一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全力组织和发动,全面启动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中国农科院拟定的规划,以及“大干2003,拼搏2004,冲刺2005”、“一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要求,把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进一步完善区内道路、电力、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加快项目和资金向示范区集聚。在抓好和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发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广泛吸引工商企业的资本、市外的资金、农民的土地折价等投向示范区,鼓励机关干部到示范区内投资创业,形成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突出抓好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为基础,多元化、多形式地创办各类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对外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技术、人才投向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对内鼓励和支持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干部职工出资入股搞农业产业化经营,创办龙头企业。今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额2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0个以上,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个以上。引导农民围绕龙头企业调整种养结构,鼓励企业与广大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突出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着力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使农产品加工业尽快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注重特色和规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围绕现有农业特色,放大区域效应。重点扩大林业、花木、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规模,确保新建成片林20万亩,新增花卉18万亩,新扩水产养殖8万亩,蔬菜、食用菌面积力争达到180万亩和1.2亿平方尺。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促进土地向能人集中、向大户集中。大力推广林粮、林油、林果、林草、林菌等多种套作模式,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迅速改善道路、水利、电力等生产条件,促进土地升值,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开发农产品品牌,大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快市、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质量认证工作。集中力量打响几个品牌,在保证质量、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努力培育一批粮油、蘑菇、西瓜、蔬菜等方面的知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着力扩大名优产品的品牌效应,鼓励更多的符合要求的农产品实行贴牌经营。全年增创省级名牌产品5个以上、著名商标5个以上。瞄准人们崇尚自然、注重安全、追求健康的消费需求,加快推广应用新型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全市今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数量不少于5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180万亩以上。重点培育水产、木材、花木、蔬菜、食用菌等大型专业市场,在南京、上海、苏州等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专卖店和批发中心,推广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等新型营销方式,使更多的农产品“上专柜”、“进宾馆”、“入超市”。大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确保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50个、农民经纪人3.5万人。加强对专业大户的计算机培训,提高网上交易水平。
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对四大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彻底扫尾和全面验收。所有改制企业都要全面推进企业产权、土地使用权和职工身份“三个置换”。重点抓好洋河、双沟、苏玻、箭鹿四户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完善。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面推广以“收入集中入库、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政府集中采购、资产集中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制模式。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产业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县级以上医院与大医院、名医院的联合,把产权置换到位;抓好防疫保健,放开医疗市场。抓好义务教育,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改革。繁荣文化创作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群众文化事业。抓好竞技体育,活跃群众性健身休闲活动。进一步巩固农村费改税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推行职工全员聘用和多元化分配等方面的改革。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实施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不断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优势和竞争优势。放手让民营经济进入一、二、三各类产业和行业,鼓励民营经济向信息咨询、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进军,实现无门槛进入、无障碍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投资多元化、动力群体化和管理科学化。继续大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离岗创业、在岗兼业,鼓励和支持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个人出资和技术入股投资创业,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坚持把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作为宿迁大地上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进一步营造“三最四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基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勇于探索和实行形式多样的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灵活措施。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努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全年直接利用外资(新口径)1330万美元,增长20%。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私营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新增出口主体8个以上。全年自营出口创汇额达到6800万美元,比去年增长25%。培育外贸龙头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进一步扩大纺织服装、五金工具、水产品、速冻蔬菜、水果罐头等产品的出口。不断扩展外经合作领域,扩大成建制劳务输出,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档次和质量。全年新派境外劳务1500人,同比增长80%以上。完成外经营业额1200万美元,增长30%。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办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和承包境外工程。进一步做好策应扶持工作,切实加强与苏州市的挂钩合作。
五、强化社会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城乡社会政治稳定
全力发展就业型经济。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着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餐饮娱乐业、社区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就业容量大的各类产业。积极探索和鼓励发展钟点工、临时工、季节工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挖掘非正规就业的巨大潜力。推行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再就业服务体系,实施1000名生活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援助计划,实现10000名城镇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切实落实促进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培育年输出1000人以上的劳务公司20个。突出劳务输出的专业特色,形成地域性的品牌效应,争创劳务输出的新优势。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年”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鼓励职业中介组织和培训机构向劳务输出型企业发展。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新增有组织的劳务输出10万人。加快全市劳动力市场建设,全面实现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乡乡通”。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依法查处职介欺诈和恶意拖欠、克扣打工者工资等违法行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筹措资金,强化财政“兜底”责任,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人员保险金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加强劳动保护监察执法力度,坚持依法办事,加大社会保险基金“扩面征缴”工作力度,确保包括市外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在内的城镇所有用人单位都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履行缴费义务。加强断保、停保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制定困难企业大病救助和住院统筹办法,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城市“低保”对象家庭备案制度,把所有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国家规定的标准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关心群众疾苦,帮助困难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解决突出问题,一个不漏地认养2929名孤弃儿童。关心重视残疾人事业,切实帮助生活困难的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好老红军、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以及农村五保户的实际困难,认真落实对义务兵家属的优待政策,做好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对城镇中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在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
努力维护城乡社会稳定。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所能承受的程度相适应,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肃查处制假售假、欺行霸市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加大惩治邪教组织犯罪活动的力度,坚决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继续深化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盗窃、抢劫、凶杀等影响社会安全的多发性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和严重暴力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加快民主法制建设进程。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全面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健全民主制度,保证公民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进一步推进厂务、村务、政务公开。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其决议、决定;听取政协参政议政的建议,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街道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深入开展“文明市民标兵评选活动”。不断深化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户的创建工作,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提倡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借机请客送礼、大操大办、加重人情债等不良社会风气。
促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扩大“普九”成果,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努力做好中小学危旧房改造的巩固提高工作,不断加快高中和高等教育发展步伐。进一步做好农村降氟改水工作。加强科技工作,大力普及适用科学技术知识,加快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坚持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依法治育,计划生育率达到88%以上。依法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全面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开展国防教育,切实做好军(警)民共建工作,争创双拥模范城(县、区)。做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的各项工作,建设妇女、青少年、职工活动中心。关心支持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人武、人防、审计、统计、民政、扶贫、文化、体育、广电、法制、信访等方面的工作。
七、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水平
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政府各部门以及国家工作人员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坚决克服在困难和差距面前怨天尤人、无所作为的畏难情绪,坚决克服一味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以排除万难、志在必得的勇气,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意志,大力度推进各项工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敢闯敢试,奋力开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学习当作一项硬任务和基本功,作为一种修养和境界来追求,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努力构建学习型政府,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社会,带动群众,努力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务实苦干,强化抓落实工作机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情、体察民意、集中民智,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大兴苦干实干之风,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少空谈、多实干,少索取、多奉献,少花钱、多办事;深入到工作具体环节中去,深入到最困难的地方去,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坚持重点工作重点抓,对重大工作、重点工程紧抓不放,一抓到底,务求突破。下决心精减会议和文件,腾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抓好工作落实。大兴务求实效之风,克服官僚主义,力戒形式主义,坚持重实际、求实效,决不追求表面上轰轰烈烈,做到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加大督查力度,做到各项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结果,形成一套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
坚持勤政为民,切实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深怀爱民之心,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心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多办
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今年,市政府将为民办好10个方面66件实事:(1)交通方面,建成徐宿高速公路(宿迁段),建设通湖大道、引湖特大桥等10件。(2)城建城管方面,完成新区“八路”建设,建设老城区“九路一桥”等9件。(3)水务方面,完成古黄河护坡及绿化工程、县乡河道疏浚工程等11件。(4)农业方面,完成“两区四带”城效型生态观光农业工程等8件。(5)市场建设方面,新建市场10个等3件。(6)外经方面,实现对外劳务输出1500人。(7)就业和群众生活方面,实现3.4万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100%、实施贫困残疾人“送光明工程”等7件。(8)社会事业方面,完成宿迁学院二期建设的四项单体工程、全市中小学新建校舍20万平方米等7件。(9)通信方面,完成交换机和无线市话扩容工程等5件。(10)供电方面,开工市火力发电厂一期工程等5件。
坚持艰苦奋斗,树立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坚决贯彻执行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深入开展“两个务必”教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量力而行,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坚决制止讲排场、比阔气、乱花钱等奢侈浪费行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和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工作,继续抓好专项治理,坚决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人民。
各位代表,今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承启之年,也是工业突破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各方面工作都要开好头、起好步。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宿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作出新的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1月20日在宿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1月12日在宿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1月13日在宿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月10日在宿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许立全市长在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潍坊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1月10日在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宿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2008.1张新实在大会结束时发表了题为“人民的利益高于天”的重要讲话 政府工作报告——在河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总理温家宝6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政协宿迁市二届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07-01-13 22:43:13) 温家宝总理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马凯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全文)-2007年8月26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 巴特尔代主席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姜大明省长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温家宝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巴特尔代主席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温家宝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11月7日,草庵居士在美国德州中美关系会议上的发言--草庵居士的花园 复兴中华,哈哈——朱成虎将军7月6日在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内部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人民网: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