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酱油,又一次多余的添加 2. 铁酱油强推引质疑:科学与利益博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11:07
1.铁酱油,又一次多余的添加2.  铁酱油强推引质疑:科学与利益博弈

导读

10月21日,中国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启动"铁强化酱油"项目二期,这意味着从北京广东等九个省区、从城市到乡村,人们通过酱油“被补铁”了。铁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要微量元素,如果缺乏会导致贫血等症状。但这不表示任何年龄、任何地区、任何性别的人群,全部都处于缺铁状态。20%的中国人缺铁却要让全民一起用“EDTA纳铁”酱油补铁,且对补铁过量带来的副作用目前并无权威部门站出来给予证明。一场盲目的补铁战争在民众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展开,全民补铁是否又会重蹈全民吃碘盐的后尘?这种一刀切对酱油加铁的做法,也许又是一次多余的添加。

20%中国人缺铁贫血,80%人群全被补铁

铁是人体运输氧的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氧是人体所有器官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如果人严重缺铁则会影响生理机能和活动。铁缺乏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也一度是中国内地高患病率的营养缺乏病。然而在如今中国人,特别是城市人口的膳食结构下,我们是否依然需要通过铁强化酱油来补铁?

中国约20%人口缺铁性贫血,其中男性仅为10%

 

按照官方说法,中国居民贫血率平均为20.1%:2岁以内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的贫血率分别为31.1%、29.1%和19.9%,而君石说,中国缺铁人群或为平均贫血率的两倍,即40%左右,但这是2004年的调查数据。而据2008年一份中国营养调查显示,中国儿童贫血率为25%,妇女贫血率为20%,而孕妇的贫血率达35%,已较之前有所改善;其中成年男子的贫血率仅在10%左右,说明“铁缺乏降低中国劳动力质量”的说法并不太能站得住脚。

 

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民平均的膳食铁的摄入量为23毫克/人日,按照3-5%的吸收率换算,铁的摄入量为0.7-1.15毫克,低于0.8-1.4毫克/人日的需要量。但是平均的铁摄入量不足并不代表全民都需要补铁,也不能说明在中国从城市到农村都要掀起吃强化铁酱油的普及运动。有分析认为,中国目前的缺铁人群,是女性(尤其是孕妇)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居民为主,因其生理特点、膳食结构(缺乏肉食)导致的缺铁与贫血,而男性缺铁比例偏低。

 

现代人膳食结构发生变化,肉食比例增大满足日常补铁

 

20年前,全民补铁也许是一呼百应的。那是因为中国人当时消费肉类偏低,而食物中,瘦肉含铁量高可成为餐桌上的主要的铁元素来源。80年代后我国人民的食物消费水平刚刚跨越温饱线,食物消费基本上属于高谷物膳食类型,总体营养水平还较低。动物性蛋白质所占比重仍然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当时我国一部分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还有几千万人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

 

而2010年初有媒体调查中国人的营养饮食问题,调查显示有接近50%的中国人,现在开始重视健康饮食与口味的搭配,以此降低吃肉和高热量食物带来的现代病;调查还显示目前有23.5%的中国人是素食主义者——显然,他们才是最需要补充铁元素的群体。

补铁过度或引发癌症和心脏病

20%的中国人缺铁,但却要在酱油里加入一种铁元素来强行全民补铁,这种做法类似不久前引起强烈争议的“加碘盐”一刀切。不论什么群体,不管是含碘量高的地区还是缺碘地区,为防缺碘就在所有食用盐中添加碘元素,导致出现部分沿海地区出现碘过量情况。对80%左右的健康人来说,补铁过量是否如专家所说的:可以很快代谢掉而不影响健康,业界还存在很多争议。

补充剂纳铁EDTA或影响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

 

所谓的“铁强化酱油”是指在普通酱油中加入一种铁强化剂:钠铁EDTA。它是一种淡黄色粉末,添加到酱油里不影响口感与色泽,而且不受温度的影响,烹饪中性质稳定。这种成分可以增加人体的铁含量。EDTA纳铁是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联合专家组向全世界推荐的一种铁强化剂,中国卫生部在2002年批准用于酱油铁强化中。专家表示选择酱油来普及纳铁EDTA是因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百分之八十用到酱油,因此可以成为餐桌上全民补铁的渠道。但有营养专家表示,过多地摄入铁会影响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对此,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证明铁过多是否会影响其它微量元素吸收过程,欧盟的一份报告也仅仅是针对动物实验得出无碍吸收的结论,并未在人体实验中获得相关数据。上海儿科专家分析补充EDTA纳铁的幼童身高比之前不补铁的明显呈下降趋势,中国301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鲍善芬认为,这是因为EDTA是一种很强的络合剂,可以在人体内络合二价金属离子,入钙、锌、铜等,干扰这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

 

补铁过度引发患癌风险,铁为癌细胞繁殖提供营养

 

但对于普通人补铁过量的反应,专家尚存争议。在1929年,医生就已经发现,如果人体内的铁元素过多,会引发肝硬化与肝癌。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召开过第二届铁过多专题研究讨论会上,专家也警告过:铁过多已构成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不可等闲视之。人体内过量的铁会储存在肝脏等处,会通过两种独立又密切联系的方式增加癌症的发病几率:它会促进人体产生大量的自由基(free radicals)。自由基是人体内的一种含氧化合物,它可以破坏(即氧化)人体细胞的DAN导致人体细胞“失控”,癌细胞也会相应地“失控”;其次,铁是癌细胞繁殖发育的营养。癌细胞在人体内消耗大量微量元素,使人体内正常的细胞处于“饥饿”状态,而铁则是癌细胞最喜欢消耗的元素。科学家认为,铁是癌细胞成活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这就意味着,癌细胞在人体内能够获得的铁越多,繁殖发育的速度就越快,杀死人体正常细胞的机会也就越多。最新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含铁量超标的人患癌症的机率远远高于含铁量正常的人。

 

补铁过度会产生过多自由基,引发心脏病

 

除此之外,人体内铁所产生的自由基还会引发心脏病。自由基能够通过氧化的方式破坏血液里的胆固醇,胆固醇被氧化后,会在向心脏输送营养和氧气的动脉血管中梗塞。当大量的胆固醇被梗塞在动脉血管里后,动脉血管输血功能不畅通,输送到心肌的血液就会大量减少。心脏如果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一些组织在长期“饥饿”的情况下,就会慢慢死亡,最终导致心脏病发作。目前,心脏病是美国名列前茅的“杀手”之一,美国很多男性的死亡都是由心脏病导致的——这也与美国肉食文化有关。因此,体内含铁量过高的男性最易于患心脏病。而男性与女性生理特点之不同,导致男性无法向成年女性那样可通过月经将铁排出体外,因此补铁过量对男性和绝经期妇女来说风险非常高。

“强化铁酱油”缺乏监管也未曾向民众通报

虽然补铁是解决中国铁缺乏和缺铁贫血症的重要手段,但是“强化铁酱油”并未有严格的部门监管,补铁项目此前也并未向公众通报。并且在超市销售中,加铁酱油虽然仅比普通酱油贵一元钱左右,但销量并不好,很多人也不知道这类酱油的功能作用和安全性。

 

 

欧盟酱油不添加EDTA铁,中国厂家未注明含添加物

 

对于食品补充剂,欧盟委员会并没有建议具体的摄入量,但指出应该与当前被批准用于食品补充剂的其他铁类似。以EDTA铁钠形式摄入的铁量,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不应超过22.3毫克,体重30公斤的儿童每天不应超过11.1毫克。在一份欧盟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提供的补铁意见报告中,曾指出“如果将EDTA纳铁作为一种铁强化剂,添加进所有3种来源——特殊营养用途食品、强化食品和食品补充剂”。很显然,日常用的盐、酱油这些调料,并非欧盟选择添加剂的目标,而酱油却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都涉及到的必需品。如果权威机构经科学认定认为负面影响微乎其微(或长期大量食用才可能产生问题),那么,也应以法律性的规范要求生产厂家在产品中标明或注明。在卷烟类产品上不是明文规定应标注“吸烟有害健康”吗?对于“铁强化酱油”而言,如果确实存在补铁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应让公众知悉。

 

补铁,改变膳食结构才是根本

 

所谓的“铁强化酱油”项目,已被中国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进行过一期,现在要启动第二期。从2004年开始,这个强化铁酱油项目进行了6年了,但是中国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没有向公众通报过有这样一个项目,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日常食用的酱油是强化铁酱油,在很多酱油的包装上也并未注明含这EDTA纳铁添加物;很多消费者也不知道什么是铁强化酱油。

 

之前研究认为中国人会贫血,是跟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有关系。中国人的膳食一般是以米、面和蔬菜为主,这类植物性膳食本身含铁较少,主要是植酸铁、草酸铁,不容易被人吸收。但实际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准的改善,中国人吃肉类比例一直在增长,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份近20年来,国人饮食结构的研究报告发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动物性食品中,蛋白质含量较低且耗粮较多的猪肉比重高达80%,肉类的补充显然已经足够铁的日常摄入量,此时若还按照2002年的补铁计划来“全民补铁”,显然是不科学的。

 1995年全国开始强制推广加碘盐,十几年间,碘缺乏病基本消除的同时,甲状腺疾病却有所增加,因此,卫生部近几年一直在考虑出台方案,以因地制宜地调整碘量。可以预见,如若“铁强化酱油”坚持一刀切的推广方式,加碘盐的今天就是铁强化酱油的明天。

(发现者163..COM) 

铁酱油强推引质疑:科学与利益博弈

2010-12-13 14:50:00 来源: 《新世纪》-财新网 

核心提示:关于“铁强化酱油”的争论已持续一月有余,至今余波未了,疾控中心和“维他系”公司盘根错节的关系,为铁酱油的安全性和推广的合法性投上阴影。

《新世纪》-财新网12月13日报道 专家、律师、媒体轮番质疑,组织者再三“声明”“回应”,关于“铁强化酱油”的争论已持续一月有余,至今余波未了。

随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疾控中心)加大在全国推广铁强化酱油(下称铁酱油)的覆盖面和力度,舆论对铁酱油安全性和推广模式合法性的质疑也纷至沓来。而在有关机构未能提供铁酱油安全性充分可靠的依据之际,本刊记者调查发现,铁酱油专用铁强化剂“依地?铁”的生产企业——北京维他公司,与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下称食品所)以及该所多位研究人员关系密切:在至少三家带有“北京”和“维他”字样的公司的法人代表或股东名单中,均出现食品所现任或退休研究人员的身影。

业务范围均涉及营养素、添加剂的生产,是这些“维他系”公司的共同点。而事实上,疾控中心食品所的性质,原本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的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这些情况愈发增加了外界对疾控中心推广铁酱油的质疑。

铁酱油是否绝对安全?

2010年10月21日,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在北京宣布启动“铁强化酱油”项目二期,将“用三年的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全国推广”。

此前,“铁强化酱油”在中国推广已有六年。自2004年起,铁酱油一期在贵州、江苏、河北、广东、吉林、北京、广西、山东、浙江等省、市、自治区试点。食物强化办公室称,“约有6000多万人群长期食用”。但多个地方的相关报道称,“购买市民寥寥”。

项目二期启动会上,食物强化办公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疾控中心研究员陈君石介绍,中国居民缺铁性贫血率为20%,2岁以内幼儿、60岁以上老人及某些特定地区居民的贫血率更高,“在不改变烹饪方法和菜肴味道的前提下,改变这种现状最安全、经济和有效的方法就是推广使用铁酱油”。

质疑的声音随即出现。在次日的《新京报》上,解放军301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鲍善芬针对“铁强化酱油”中使用的铁强化剂“NaFeEDTA”表示了忧虑。她认为,EDTA是一种很强的络合剂,可以在体内络合二价金属离子,如钙、锌、铜等,因此会干扰这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她还担心,这种没有严密监管的推广,很可能因铁元素摄入过多而导致慢性中毒,对儿童而言风险尤高。

食物强化办公室迅速回应。10月23日,该办公室发布《关于铁强化酱油安全性郑重声明》,称“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在酱油中添加的少量(175-210毫克/100毫升)NaFeEDTA不但不会降低人体内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而且对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还有促进作用;同时,人体对于铁的吸收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多余的铁可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每人每天通过铁酱油摄入的3-4毫克铁,不会对不缺铁和不贫血的人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声明”还指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早在1992年就对NaFeEDTA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评估,结论是:NaFeEDTA是适合在食物强化中应用的一种铁剂。

疾控中心食品与营养科主任、研究员霍军生也在多个场合表示,对铁酱油安全性问题,“完全不必要担心”。

11月14日,在由专家、媒体、律师自发组织的会议上,鲍善芬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JECFA从来没有说过,也不敢说已对NaFeEDTA的安全性作了‘全面评估’。相反,委员会根据新的可靠的研究报告,在不断对安全性作出新的评估。”

“委员会指出:以NaFeEDTA形式补铁,应限制在缺铁性贫血流行地区的人群,而且要在严格监管下进行,并不推荐个体普遍应用。”鲍善芬说。

对于“长期使用铁强化酱油是否会造成铁过量摄入”,鲍善芬认为,使用补铁酱油后,每天每公斤体重总铁摄入量高达1mg-1.54mg,大大超出了人体每天对铁0.8毫克/公斤的最大耐受量。而每天每公斤体重EDTA摄入量高达2.03mg-1.43mg,也超出了EDTA每天可接受摄入量1.9mg的限定。

鲍善芬尤其强调,评估铁强化酱油是否安全,不仅要评估人体摄入铁的量,还要评估人体摄入EDTA的量。

196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的鲍善芬对本刊记者称,她仍记得化学课老师对EDTA毒性的提醒。

试验报告存疑点

本刊记者查阅了WHO和JECFA的相关文献。其中2008年《WHO食品添加剂系列:59》发布了JECFA第68次会议对NaFeEDTA作为食物强化剂的使用进行的集中评估,评估对象包括越南的“铁强化鱼露”、中国的“铁强化酱油”以及肯尼亚的“铁强化小麦(2617,4.00,0.15%)粉”。该报告由荷兰和瑞士两名公共卫生与环境毒理专家执笔,与之相关的各类研究文献为评估依据。

报告认为,根据现有研究,NaFeEDTA比之其他的铁强化剂,具有更利于吸收等优势;饮食中强化NaFeEDTA不会增加铁过量摄入的风险;EDTA的摄入也不会对其他微量元素如锌的摄入,带来负面影响。

这份报告同时指出,少量的NaFeEDTA将不能有效治疗婴儿和儿童的缺铁;但是,一旦将NaFeEDTA的摄入量提高到一个能有效改善所有年龄人口缺铁现象的最高限值,那么对于13岁以下的婴儿和儿童来说,其EDTA的摄入量又势必会超标。而这些还未将其他形式的EDTA摄入考虑其中,比如,在摄入NaFeEDTA的同时,这些儿童还可能同时摄入了EDTA钙。

鲍善芬在11月14日的会上也有提及。“目前,NaFeEDTA铁强化剂,不仅酱油里有,饼干、饮料,甚至婴儿奶粉里都有,还缺乏明显标识”,鲍善芬说,“这种没有任何监管的过度强化和滥用,将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而这些后果将由谁来承担,谁来买单?”

关于中国的铁酱油项目,WHO评估报告的主要分析依据是两篇论文。第一篇论文以中国疾控中心食品所在贵州毕节开展的“双盲安慰剂对照干预实验”为基础,该实验自2000年开始,为期18个月,涉及14000人。论文第一作者为陈君石,2003年首次在国内《卫生研究》增刊上发表。第二篇论文则以在河南南阳开展的一项三个月的人群干预试验为基础。论文发表于2001年9月的《卫生研究》,第一作者为中国疾控中心食品所研究员霍军生。

在各类证明铁酱油效果与安全性的文章中,这两篇论文的引用最为广泛。它们同样遭到了鲍善芬等人的质疑。

质疑的焦点之一是,“铁强化酱油是否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从关于贵州毕节的研究论文可见,服用铁酱油组的身高、体重增长的绝对值不及未服用铁酱油组。对此,鲍善芬称,“有上海的儿科专家就曾说,为什么吃了铁强化酱油的小孩身高比较矮?就是EDTA的络合作用,干扰了锌的吸收。”

不过,该论文作者之一,中国疾控中心食品所研究员霍军生对本刊记者表示,并不以身高、体重增长来衡量儿童发育情况,而以“儿童Z评分”变化为衡量标准。该论文指出,“干预组的身高和体重在基线调查时虽低于对照组;但是,一年后干预组的年龄别体重、身高别体重和年龄别身高的Z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但只有年龄别体重有统计学显著性。”

本刊记者发现,关于贵州毕节试验的论文分别提供了“3-6岁儿童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和“3-6岁儿童Z评分变化”两张表格,但同一篇论文里,两张表格中对照组和干预组的人数却截然不同——后者总数不足200,而前者总数超过300。究竟有多少3岁-6岁儿童参与了试验?该论文中并未提供答案。

事实上,“数据为何发生变化”也是鲍善芬等人质疑的另一个焦点。对于另一篇关于河南安阳试验的论文,前述WHO报告也提出了疑问。“委员会注意到,这一研究报告是不准确且缺少细节的。” JECFA委员会指出,“(报告中)这三所学校的4008名符合条件的学生中,有304名被诊断为贫血或缺铁性贫血,从当地贫血发病率计算,应该有600多人贫血,但是他们补铁前平均血清铁蛋白水平在42ug/L至48ug/L,说明并不缺铁。而且,虽然有304人参加了此项研究,却只有240人有结果,研究报告中并没有说明原因。”

对此,该论文第一作者霍军生对本刊记者表示,“尽管按发病率有600多人贫血,但我们仅选取其中部分进行试验,这是符合试验规范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并不是衡量是否缺铁的‘金标准’”;“现场试验不同于实验室试验,参与人数和持续观察均不可控,试验人数出现减少也是正常的”。

霍军生还强调,WHO报告中,JECFA委员会提出的疑问,并不是评价论文本身,而是指论文不能为他们所要作的结论提供更多证据。“这篇论文既然能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其学术价值已经被期刊编辑认可了。”

“维他系”公司疑云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本刊记者发现,作为公共卫生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疾控中心食品所,和铁酱油原料的指定生产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

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网站上数篇文章称,“北京维他公司生产的依地?铁(NaFeEDTA),是卫生部批准的惟一可用于酱油强化的铁营养强化剂”。

与之对应,“北京维他公司”在宣传网页上也称:“1998年5月,VITA公司NaFeEDTA产品经CCDC(疾控中心)审定后,确认为中国铁强化酱油干预铁缺乏和贫血项目的NaFeEDTA供应单位。VITA公司成为项目参与单位。”“公司参与和支持正在进行的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公司从1999年开始参与我国‘铁营养强化酱油项目’的研究推动工作,为1999年NaFeEDTA被卫生部批准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和2002年批准在酱油使用做出了贡献。”不过,该网站11月19日后便无法登录。

但是,在北京的各级工商机构,本刊记者未能找到“北京维他公司”的登记备案资料。根据“北京维他公司”在其网页上留下的地址和相关信息,“北京维他公司”有可能是两家公司——“北京维他营养保健品公司”和“北京维他科技有限公司”。

工商资料显示,“北京维他营养保健品公司”是食品所全资子公司,1993年成立,目前为“全民所有制”,第一任法人代表为殷泰安,现任法人代表为食品所研究员杨晓光。业务范围最初为“加工制造复合营养素”,目前则为“生产保健食品(异地);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经营保健食品;销售食品添加剂。”

一家招商网站对“北京维他营养保健品公司”如此介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与多家国际组织合作,公司成功地将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研究成果开发为新型铁营养强化剂——依地?铁,该产品获得中国发明专利 ,并于1999年被卫生部批准为食品添加剂。”

本刊记者就此致电食品所研究员杨晓光,他说,“我不太清楚。”

而一前食品所研究人员透露,“国家当时鼓励事业单位自己想办法创收、发奖金,所以成立了这个公司。”

根据“北京维他公司”网站上留下的位于大兴的地址,本刊记者找到了“北京维他科技有限公司”。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原名为“北京恒毅利科贸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之一是食品所研究员霍军生。2002年,该公司就“经营范围”申请变更,增加了“真实补铁口服液”。这一口服液的原料正是NaFeEDTA。

在向霍军生求证此事时,霍军生说:“这个公司和我没有任何关系。”

但本刊记者发现,“北京维他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权曾几经变更,2006年后由五人共同所有。其中四人——霍军生、孙静、黄建、于波均为食品所研究人员,而且是多篇有关铁强化酱油干预效果研究的论文作者。孙静的另一个职务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副主任”。另一名股东名叫王汝华,担任公司的法人代表。

2006年12月11日,由北京正衡东亚会计事务所出具的一份验资报告显示:北京维他科技有限公司(原名北京恒毅利科贸有限责任公司),是由霍军生、赵志国二人各出资25万元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8月28日股东会决议:同意霍军生将其所持出资额25万元转让给王汝华。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06年5月26日换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06年11月22日北京维他科技有限公司第九届第一次股东会决议:一是同意王汝华转让出资24万元,转让给霍军生、黄建各10万元、转让给孙静4万元;二是同意赵志国转让出资25万元,转让给孙静15万元、于波10万元;三是决定增加注册资本50万元。

对于前述“北京维他营养保健品公司”,霍军生表示,“营养保健品公司已经停了,早就不弄了。”“依地?铁技术最初是我们研究出来的。当时国外的产品贵得不得了。那么贵怎么用呢?只好自己生产。”他说,“但现在这项技术已经推广到其他一些企业了,我们正在慢慢撤出。”

除了这两个公司,另有三个含有“北京”和“维他”关键词的公司中也出现了数位食品所现任或退休研究员的身影。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前食品所研究人员表示,“所里的公司成立后,并未给我们带来多少奖金收入,反而是几任法人代表不久都下海经商,据说现在非常富有。”

不可忽视的知情权

与对“碘盐”和“面粉增白剂”的反感不同,几位营养专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并未否定“铁强化酱油”的作用。

“我国的贫血率达20%,高于西方国家;相比而言,铁强化酱油确实是一种比较便宜的补铁方法;而且,它给了消费者选择权,所以我支持铁强化酱油。”北京友谊医院营养师顾中一对本刊记者说。

11月25日,铁酱油倡议者之一陈春明向媒体发布了题为《关于补铁酱油的安全性 究竟是谁在撒谎?》的文章。年逾八十的陈春明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卫生部防疫司司长,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首任院长。

陈春明对本刊记者表示,“根据WHO标准,只要贫血率高于9%就有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而我们的贫血率达到了20%,需要进行公共卫生干预。对营养不良的公共卫生干预不可能只筛选一部分人群,而要进行普遍改善,以保证缺铁地区的人群都能覆盖到”。

“怎么能因为一篇文章将一个团队十多年的努力否定掉。”陈春明对当前的质疑感到不解。在前述文章中,她写道:“读了11月15日北京晚报第18版的《补铁酱油 有人在撒谎》一文,心里非常不是滋味,究竟谁在撒谎?”

问题是,面对紧迫的公共卫生干预需求,如何保证这些强化食品的安全性?现有制度能否把关?

除了鲍善芬,多年来铁酱油还有另一位质疑者石惠民,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现为四川自贡盐厂退休工程师。自2004年铁酱油推广以来,石已数次向铁强化酱油办公室、疾控中心、卫生部、多个地方疾控中心以及数位国内外研究者写信,表达他对此事的担忧,但从未得到任何回应。

与鲍善芬不赞成强化添加不同,石惠民对本刊记者说:“我绝不反对把NaFeEDTA作为食品添加剂来研究,反之我还希望加强铁强化项目(不只是NaFeEDTA)的研究。我反对的是未研究清楚前就大规模推广。”

除此之外,围绕铁酱油,疾控中心和“维他系”公司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也为铁酱油的安全性和推广的合法性投上了重重阴影。

10月27日,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振宇律师,曾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向卫生部提出了两份信息公开申请,想知道以下情况——在决定铁酱油推广前,卫生部有无专家论证程序?若有,参与论证的专家的立场、观点是什么;铁酱油推广前,有无组织实验,实验数据是什么;负责“铁酱油”推广具体工作的中国疾控中心及食物强化办公室自设立之日起的财务收支情况,有无捐助,捐助者的名单及金额。

11月2日和11日,王振宇收到了卫生部的两份回复。一份回复称,要求公开的中国疾控中心财务情况不在卫生部职能范围,应向中国疾控中心提出申请;另一份回复称,铁强化酱油推广前做过试验,推广后适用人群也无不良反应,但是专家名单和实验数据信息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此后,再未收到最新答复。”王振宇对本刊记者说。

 

在王振宇看来,严肃而公开的决策程序非常重要:“如果‘铁酱油’推广单位不会从该工程中获利,就能够保证其中立的立场;如果‘铁酱油’工程经过了认真且科学的论证程序——最好是公开的听证程序:让持有不同观点的专家进行辩论,让公众通过公开渠道获取各种意见并形成判断,把那些持有支持意见和反对意见的专家名单记入历史,就能保证其严肃性;而一切讨论的基础又是建立在实验数据之上的,就能保证其科学性。”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副教授吴景明指出,无论是联合国的消费者法则,还是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规定了消费者的两项重要权利:知情权和安全权。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急需加强。

(本文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作者:戴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