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商务之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23:02
当前位置: 主页 > 工作调研 >  正文
郴州市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调研报告
2009-05-20 10:47  文章来源:郴州市商务局 宝骐咨询公司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调研
摘       要
大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是“两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途径。产业转移分为为国家间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地区间区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在我国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是沿海产业转移。国内沿海产业转移发展至今呈现出以下特点及趋势:(1)承接产业转移合作体系初步形成并有进一步巩固之势;(2)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国内产业转移;(3)转移的产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和研发业将成为新的热点。近年来,郴州市凭借自身资源和地缘交通优势,积极承接以珠三角区域为重点的沿海产业转移,取得了一定成绩:(1)逐步完善支持产业转移政策体系;(2)全市加工贸易地区发展逐渐均衡;(3)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逐年提高;(4)加工制造业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5)承接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6)投资区域相对集中,外资来源呈现多样化;(7)承接产业转移对郴州市经济贡献逐渐显现。 郴州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加工贸易总体规模偏小,缺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龙头型加工项目,产业带动能力差;(2)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大,融资困难;(3)物流成本高;(4)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能力差;(5)缺乏熟练技术工人,企业招工难。通过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交叉分析,郴州市在此轮承接产业转移浪潮中,机遇大于挑战,应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采取产业链和产业群招商的思路,充分引进沿海转移产业,扩大本市经济外向度。
郴州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思以建立区域开放型经济中心为目标,遵循市场导向、优势互补、集约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施人才发展、错位发展、开放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本文通过湖南省5年一度的产业关联度数据分析,在更大的范围内,科学指导郴州市有色金属冶炼与深加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与制造、建筑材料、机械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承接产业转移行业目录,为本地承接产业转移指明方向。文章最后从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提出构建郴州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保障措施:(1)探索供应链金融模式,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模式有运用供应链中核心强势企业信用,解决预付款之困;活用企业存货;应收账款融资。政府在帮助商业银行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方面可做以下工作:引入第四方风险投资基金,搭建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新模式——“桥隧模式”;积极引进跨国银行,支持国际保理业务;政府出资建立“过桥应急借款基金”;帮助商业银行建立中小企业资信动态数据库;帮助商业银行建立商品认证制度。(2)通过财税倾斜,制定产业政策。主要举措有加大承接园区的基础设施财税支持力度,政府拨款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税务部门认真做好征、免、抵、退政策的执行和服务职能,积极摸索和实施“先行先试”产业政策,探索两地政府共建双赢园区的新模式。(3)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效机制,包括大规模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职业院校和加工贸易产业联合建立技能人才实习基地,鼓励采取“订单式(2+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需求信息电子平台。
目      录
第一章  对外开放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1
第一节 对外开放的内涵. 1
第二节 承接产业转移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途径. 1
第三节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对“两城”建设的重要意义. 3
第二章  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历程及趋势. 4
第一节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及趋势. 4
第二节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历程及趋势. 6
第三节 郴州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9
第三章 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11
第一节 优势(S) 11
第二节 劣势(W) 13
第三节 机遇(O) 14
第四节 威胁(T) 14
第四章 郴州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思. 16
第一节 发展目标. 16
第二节 发展原则. 17
第三节 发展战略. 18
第四节  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导引. 18
第五章 郴州市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保障措施. 28
第一节 探索供应链金融模式  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28
第二节 通过财税倾斜  制定产业政策. 32
第三节 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效机制. 33
对外开放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一个国家内部某个地区对其他地区的经济依存关系,即区际开放程度;二是指某个地区对国外的经济依存关系,即国际开放程度。对外开放要求对所有的地区或国家都开放,要求对所有的市场都开放,包括商品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等。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产业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区域之间因投资、贸易等所导致的综合要素流动过程。产业转移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对外可称为国际产业转移,对内可称为区际产业转移。
开放作为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施开放战略,构建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更具活力的大开放格局的基本要求。承接产业转移是实施开放战略、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承接产业转移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接产业转移是构建对外开放格局的一种有效方式,对外开放格局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这一有效方式来实现。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本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政策、服务,不断从开放中谋求发展与进步。承接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市产品品种体系完备、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另一方面通过一定时间和阶段的发展,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产业发展与竞争局面,这些都为实施对外开放产生了有利影响,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承接产业转移与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相辅相成
从我国对外开放经历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也是我国承接海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成就。新时期,如何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将对我国对外开放的成效、内涵产生深远的影响。
郴州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一方面有助于构建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更具活力的大开放格局,有助于郴州积极参与国际、区际分工,提高郴州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承接产业的转移引进区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当地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业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基础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三、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途径
全球范围内,国际、区际间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已基本形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加工贸易成为事关一个地区构建对外开放格局成败的关键所在。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公布的《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情况》(2008年8月12日),对加工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精辟阐述。
首先,加工贸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的快捷途径。加工贸易是承接国际和区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加速融入经济一体化的生产合作方式。跨越国界、区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活动是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发展加工贸易既能扩大利用外资,又能较快转化为扩大出口,并能迅速壮大一个地区的产业链,提升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加工贸易取得实现工业化的巨大成就预示,内陆城市通过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也必然极大推动本地工业化进程。
其次,加工贸易是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一是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9860亿美元,增长了近600倍。2007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相当于GDP的19%,顺差增量拉动GDP增长近1.3个百分点。
二是推动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加工贸易为企业融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渠道,使本地形成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业平台,特别是国内企业通过加工贸易的深加工结转方式为跨国公司进行配套生产,使用外方提供的技术、营销渠道实现了“借船出海”。
三是促进利用外资的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吸收外资已突破7000亿美元,目前运营的外资企业30万家,其中有70%从事加工贸易业务。
四是优化了出口结构。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的转变。据统计,2007年我国出口计算机的96.7%、笔记本电脑的99.9%、移动电话的94.6%、数码相机的95.3%、彩色电视机的94.3%都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
五是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伴随加工贸易的发展,大量成熟的中间性技术乃至某些高新技术向我国转移,促进了我国总体产业升级,加快了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总体来看,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和环保水平均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
六是促进了就业,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目前,全国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达3000万至4000万,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5000万至6000万。加工贸易产业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也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技术、管理人才。
将郴州建设成为“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是郴州市委、市政府立足郴州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做出的战略决策。扩大开放、承接转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就是要承接产业转移,这为郴州提高开放程度和增加经济实力明确了发展方向。
一、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郴州打造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
郴州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交往将更加密切,有利于打破部门、地区的封锁和垄断,增强区域间分工协作观念,提高区域对外开放度,横向经济联合得以广泛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郴州要抢抓机遇,先行先试,打造沿海产业转移第一梯队城市的区域中心,逐步壮大自身实力和影响力,带动湘粤赣省际城市重视本地区优势的发挥和跨地区协作,以获取分工效益和协作效益,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进程。
二、承接产业转移为郴州快速发展过程中资金瓶颈找到突破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企业做支撑、大量的资金作保障。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居民收入偏低,民间资金积累较少,政府财力吃紧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投资发展企业。当地政府财政主要是公共财政,主要用于提供外部经济的公共产品服务,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所以要解决发展企业资金不足的矛盾,需要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从下表可以看出,在基础条件接近的情况下,一个地区引进外资的规模与其经济实力呈正相关,即利用外资越多,其经济总量越强。
城市
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赣州
701.68
7.5
韶关
482.54
1.5
郴州
649.4
3.31
注:数据来源于2007年各市统计公报
三、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促进郴州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郴州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来说,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人才相对匮乏,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吸引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这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溢出效应能起到对其他的企业起的示范作用,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配套水平。
四、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带动郴州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带来更多的工商企业进驻郴州,加快本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创造更多的商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从而繁荣本地经济,推动郴州全面、快速发展。
趋势
一、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产业发展历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伴随着产业空间布局上的区域转移,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前沿。经过市场机制引导和产业政策调整,全国大致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三大产业和城市集聚区,它们成为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变迁的主要动力源,搭起了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空间框架。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1年以沿海区域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承接海外发达国家的基础性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对外开放中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阶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
第二阶段:1992年—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一阶段,外资开始大规模流入,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使我国经济更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有所上升,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第三阶段: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加入WTO后,我国实现了与世界多边经贸体制的顺利接轨,基本完成了从政策性开放为主向全方位制度性开放的转变;开放领域由传统的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等领域扩展。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出口产业和新型能源、服务业,为实现对外开放的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改革注入了新的内涵。
二、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及趋势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以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成为新的重点
首先,制造业仍然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1998年至2007年,外商对制造业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当年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均在50%以上,且所占比重逐年增长。由此可见,制造业和绿地投资(外商独资或合资)仍然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和主要方式。
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中国由于缺乏严格的产业准入限制,正逐渐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中心之一。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
再次,服务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2005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9160亿美元,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比重约为70%。在我国,外商对服务业直接投资的项目数近十年来成倍增加,使其占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比重紧随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这表明服务业已成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以产业服务为主服务业国际转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项目外包,即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他公司;二是跨国公司将一部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三是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为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或是服务企业为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国际转移。
2.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以东南部为主,向中西部延伸
东部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所谓东多西少,南强北弱。但因近年来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快速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东部地区承接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已越来越不现实。
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国家鼓励东部外资企业到中西部再投资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多。虽然现阶段中西部地区在产业配套等方面与东部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尚不能完全适应所有跨国公司投资的要求,但中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中西部进行投资。而且,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投资软硬环境不断优化,也为承接东部外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国内地区之间产业转移的背景
产业和要素在沿海发达地区的集聚规模经济效应推动了沿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提升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但持续的要素和产业集中也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由于产业和要素的高度集中,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活动分布出现“过密”问题。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开始出现集聚不经济现象。在沿海某些大都市不同程度出现交通拥堵、用地用水紧张、能源短缺、民工荒等问题,迫切要求东部地区适时进行产业升级和优化调整,撤退和转移衰退产业。
其次,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向沿海少数地区高度集中,又将导致中西部地区经济活动分布出现“过疏”问题。要素和产业的过度集中沿海地区不利于发挥中西部劳动力和资源丰富的优势,造成加工制造能力与资源、能源产地以及就业岗位与劳动力所在地之间的严重脱节,加剧了交通运输紧张状况以及资源和能源供需矛盾,使广大中西部地区难以更多地分享工业化推进的利益。
进入21世纪以来,沿海发达地区为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开始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实行产业区域转移,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扩散出去,以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方向是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其固有的区位劣势在不断被弱化,外加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是大规模承接这种产业转移的理想区位。
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沿海地区约有1万多家企业到西部投资创业,投资总规模达3000多亿元,截止到2008年仅浙江省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就已达到18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表明,200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8.9万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万亿元,增长27.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增长1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有近50%集中在东部地区,但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投资增速开始加快并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相应地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比例也有所提高。同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成为外资流入的新热点。2005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为672亿美元、96亿美元、46亿美元和63亿美元,分别增长19%、31.3%、38%和124.4%。
近5年来,从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建立“两型”社会和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形势来看,外资涌入中西部的速度和规模逐年创新高,并还将延续下去。
二、国内区际产业转移特点及趋势
区际产业转移的规律一般表现为:最开始工业设置选择在靠近原材料,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后来由于运输条件的变化,工厂更倾向于设在靠近产品市场的地区。
国内区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及趋势主要表现在:
1.承接产业转移合作体系初步形成并有进一步巩固之势
从产业转移的区域方向上看,产业转移已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合作体系,如福建省主要转向江西、湖南等地;江苏省主要转向苏北地区以及湖南、河南、江西、安徽;上海主要转向重庆、安徽;山东省主要转向本省的西部地区,广东省则积极推荐向省内粤北转移。而从沿海地区角度看,也在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呈现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双推动”的格局。如广东省出台了山区、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新举措——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把民间自发的产业转移提升为由政府引导、适应市场规律的有序转移,未来5年内,将用500亿元左右资金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的省内转移。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了产业转移进程。
2.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国内产业转移
回顾过去两年内次贷危机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
次贷危机演变时间
次贷危机演变阶段
2006年底—2007.6
信贷危机
2007.6—2008.3
债券危机
2008.3—2008.9
银行危机
2008.9月以来
全球金融风暴
在当前情况下,美国金融危机极有可能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格局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加速了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这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新的契机。
沿海地区的大发展得益于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加工贸易模式,但从2008年以来,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沿海很多加工贸易企业生存艰难。目前产业转移加速是受市场主导和国家调控双向作用。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转移是产业布局重新调整的结果,也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既有利于沿海地区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结构优化,也可以使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通过承接加工贸易,扩大与全球的联系和开放度,实现快速发展。
3.转移的产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和研发业将成为新的热点
2008年重庆市统计局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万亿元。转移的产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集中于纺织、服装、制鞋、塑料等轻工产品及机械制造、铁合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以及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产业。下一步产业转移将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单个产业转变为产业系统整体性转移。另外,在制造业转移的同时,服务业和研发业也将转移。
一、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的成绩
1.支持产业转移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郴州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先后制订出台了《加快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意见》以及《实施细则》、《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郴州市委托专业公司招商奖励规定(试行)》、《郴州市重大项目“一事一议”暂行办法》等文件,为转移企业提供用地扶持、用电扶持、用工扶持、财政扶持、通关扶持、物流运输扶持、融资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全市加工贸易地区发展逐渐均衡
目前郴州拥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省级经济园区9个,县市属工业园7个,规划面积6316公顷。其中,出口加工区一期工程1.4平方公里已完成建设,正式封关运行,正在开展二期工程;郴州市经济开发区和有色金属产业园规划面积都在20平方公里以上;建设中的郴州市公路口岸是湖南省第一个二类公路口岸;以北湖工业园为基础多种功能的湘南国际物流园区基地正在加快建设。郴州市政府决定连续两年(2009、2010)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打造承接产业的平台,着力建设好一个国家级重点承接产业园(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两个重点承接试点县(宜章县、桂阳县)、三个重点承接工业小区(石盖塘工业小区、良田工业小区、华塘工业小区)。
3.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逐年提高
郴州市加工贸易是从2001年起步的,至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为326万美元、813万美元、1220万美元、1705万美元、2052万美元、2615万美元、5640万美元、6789万美元,整体呈稳步快速发展态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4.3%。
4.加工制造业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
目前,郴州市承接了一批沿海加工制造型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15家,其中外资10家,内资5家,涉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机械电子、纺织印染、黄麻制品、塑料包装、竹木地板、服装饰品和体育用品等8个领域近100种产品的出口。
5.承接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
目前郴州承接过来的产业仍然以服装、婚纱、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为主,电子信息技术型为辅。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于当地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便利,劳动收入的提高又对于当地娱乐、餐饮、教育、金融、物流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进而起到繁荣经济和稳定社会。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引进将会极大吸引配套企业的跟进,延伸产业链条。两类产业不仅有利于提升地区产业结构,而且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联合推动发展,对于引进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起到“示范效应”,为当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提高提供参考。另外,电子信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比较小,在金融危机下,郴州的电子信息产业仍然稳中前进,应为未来一段时间重点引进对象。
6.投资区域相对集中,外资来源呈现多样化
郴州市引进省外项目中,珠三角的引资占了整个投资的一大部分,而其外商投资主体已经涵盖了世界五大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的形式开始多样化,而且利用资金的质量不断提升,重大项目明显增多。
7.承接产业转移对郴州市经济贡献逐渐显现
承接产业发展,对于郴州的经济发展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从数据上来看, 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增长23.8%;实际到位内资123亿元,增长13.4%,实际利用内、外资金总量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项目47个,占新批外资项目的71.2%。;2008年全市承接产业转移外资项目25个,占当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的53%;承接产业转移内资项目34个,增长88.9%;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17.8%,其中实际利用产业转移外资2.5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64.3%;到位内资137.1亿元,增长11.5%,其中到位产业转移内资79.1亿元,增长112.7%。2005年,郴州市总产值为477.68亿元,进出口额为26214万美元;2006年,郴州市总产值546.2亿元,同年进出口额28058万美元;2007年,总产值为649.4亿元,进出口额为47021万美元。承接产业转移扩大了经济的外向度,对相关行业的带动力将逐步增大,对经济及社会的贡献将逐渐显现。
二、郴州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中,郴州市商务局组织编写《对郴州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调查与思考》。事隔两年,通过本此调研,报告中呈现的郴州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改观,金融危机下,出口加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问题集中于以下几点:
1.加工贸易总体规模偏小,缺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龙头型加工项目,产业带动能力差
2.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大,融资困难
本地中小企业多为“两头”在外企业,普遍有做强做大的愿望,在原材料采购、产能扩张、技术研发上普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例如郴州本地有色金属精加工企业,以拥有某项先进技术见长,拥有自己的研发和生产队伍,积极拓展海外销售市场,但其原材料供应和和生产能力不足。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显示的固定资产量小,技术抵押手续复杂的情况下,企业很难获得银行抵押贷款。
3.物流成本高
郴州地处内陆地区,较沿海地区具有交通运输上的劣势,相对广东的韶关、清远欠发达地区物流成本较高,也制约了企业的转移。
4.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能力差
当前郴州正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工业基础薄弱,没有什么大的龙头企业。工业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很多企业都看中配套企业。
5.缺乏熟练技术工人,企业招工难
在目前产业转移中很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很大,特别是郴州在近几年,随着大力的招商引资和企业的进入,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甚至有的企业都严重缺员。
SWOT分析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自身内部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外部遇到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因素用系统的思想加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制定对应有效的发展战略。
一、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郴州为湖南的“南大门”,历来被称为“楚粤之孔道”,毗邻广东,靠近港澳,交通四通八达。郴州目前已形成了高速公路、国道纵贯南北,高等级公路、省道横卧东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国家“大动脉”京广复线电气化铁路和即将建成的武广高速铁路纵穿郴州南北,为南来北往的人流和物流提供了畅通的渠道。未来郴州将形成“六纵(京广线、武广客运专线、京珠高速及复线、岳汝高速、107国道)二横(厦蓉高速、郴资桂嘉高等级公路)”的交通网络,对郴州实施对接珠三角、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阶段,正在建设中的厦蓉高速、岳汝高速为郴州成为中部地区与华南地区的区域性交通和物流枢纽提供了条件。郴州正全力打造郴州与广州和长沙的一个半小时经济圈。在北湖工业园区正在建设的郴州公路口岸和国际物流园、加工贸易区是郴州市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目前郴州市外向型经济的三大重要平台,建成后的公路口岸将成为湖南省面向港澳的公路运输口岸物流中心。
二、地区资源丰富
郴州先后获得 “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微晶石墨之乡”、“温泉之乡”、“中国银都”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矿产、农产品、淡水、生态等资源丰富。
1.矿产资源储量大
郴州是全国19个重点产煤市州之一,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地,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设在中国的唯一综合性基地。全市已探明各种矿物110多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2651亿元。全市有色金属储量390万吨,其中钨、铋、钼、微晶石墨储量居全国第1位。煤炭储量11.5亿吨,年产原煤1400万吨左右,火电装机容量200多万千瓦,水能理论蕴藏量170万千瓦。
2.农产品品质高
郴州是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宜章拥有湖南省最大的湘南脐橙基地,已列入国家综合实验基地;临武的舜华鸭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麻鸭养殖加工企业;临武的香芋,汝城、桂东的反季节蔬菜,东江鱼等农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和地区。
三、发展环境优越
湖南省委、省政府实施包括郴州在内的湘南开放开发战略,并赋予郴州首个“先行先试”政策试点城市,为郴州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投资环境营造方面,郴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扩大开放战略,致力于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定有序的法制环境和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
郴州市工业和商业供地价格低于沿海地区,拥有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39所,每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初、中级技术工人2.3万人,可以满足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目前,郴州的综合运营成本比珠三角地区低20%左右。实施“属地报关、口岸验放”新的通关模式后,可以降低企业50%的运输成本,加上弥补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的60%,郴州的综合营商成本将低于珠三角地区25%~30%,是中西部地区最具投资潜力和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市之一。2006年郴州市被跨国公司评为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之一,2007年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先后吸引了香港高级经贸代表团、香港青年商会代表团等众多粤港台投资者来郴州进行商务考察。
一、经济总量较全省其他地市州不靠前
与湖南省内其他地市州相比,郴州地区经济实力处于中等水平,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省第五位。对承接产业转移而言,郴州地区经济总量吸引力并不明显。从GDP来看,2007年郴州GDP为649.4亿元,居全省的第6位,不极周边的衡阳市(820.87亿元)和赣州市(701.68亿元);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59.1亿元,高于衡阳的50.49亿元,但远远落后长沙、株洲等省内其它地区。从工业总产值来看,2007年,郴州工业总产值为298.82亿元,只占湖南工业总产值的8.7%;居全省第6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8.54亿元,位于湖南省第6位。根据倪鹏飞(2007)。
二、资源优势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缺乏行业龙头企业
2007年郴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07.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0.4亿元。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7%、53.2%和42.1%。工业在郴州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郴州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有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加工产业,机械化工产业等。郴州虽然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但目前却没有一家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成为上市企业。除了食品加工中,有舜华鸭业和裕湘面业等著名的龙头企业外,其它产业发展面临着共同的龙头企业缺失的局面。
一、“两城”建设为郴州市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吹响号角
把郴州建设成为“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科学依据和现实基础。“两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创新,它的提出为郴州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条件。有利于郴州在更高层面上展开与江西赣州、广东韶关的合作与竞争,加强区域间的资源整合和要素的流动,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合作打下基础。
二、沿海产业转移的浪潮更加高涨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沿海产业在升级与破产间的选择更加艰难,企业为了生存必须选择成本更低的内部迁移,郴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基础。承接产业转移为郴州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带来契机。
三、“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带来利好
湖南省委、省政府支持郴州市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先试”,赋予郴州在产业承接上的关于土地政策、财政体制、对口扶持、金融服务、融资方式、矿权改革、交通建设、物流发展、项目审批、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共三十七条“先行先试”政策。这些内容是目前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或国家和省里尚未出台相关政策,这些新举措的出台为郴州市承接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T)
一、金融危机下国内外市场疲软
通过对郴州已转移过来的企业的调研发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市场疲软使得这些企业的生产受到影响。承接的企业大多涉及劳动密集型的服装、鞋、婚纱等产业,随着企业订单的减少,企业开工不足,生产扩大困难,只能处于维持阶段。部分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如俊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郴州市十大出口企业之一,在金融危机面前,希望转向成衣制造,但目前资金缺口在600万左右。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道路受阻
产业转移的大势虽然已定,但郴州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的竞争对手除了包括湖南的本省城市外,还有来自于江西的赣州和广东的粤北地区。广东省于2005年发布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鼓励本地沿海产业省内转移,广东省政府认定15个占地面积为12.52万亩的产业转移园,来大力承接省内的转移企业。赣州实施“无缝对接”承接产业转移,解决政策落差,解决体制性的障碍,解决时空距离,解决大通关的问题。
三、资源型支柱产业竞争力差
与赣州的金属加工业相比,从“九五”末到“十五”末,有色金属产业工业增加值从3.56亿元增至30.1亿元;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7亿元,增长5.64倍,利税总额达到14.7亿元。根据郴州市统计局信息,2007年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仅为86.7亿元。韶关市2008年加工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全年进出口总额14.03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3.17亿美元,从出口商品看:玩具出口0.36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2.51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3亿美元。2008年郴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56524万美元,一般贸易出口额48891万美元;出口的大宗商品主要有白银、石墨、卫星通讯设备、铋等资源型产品。
导致差距的主要原因有:
1.产业群尚未形成
在支柱产业中没有形成强势的产业群,产业专业分工协作能力低,不利于大项目的承接。
2.产业规制不适应产业发展
在垄断性、资源性产业中,又存在规制不到位的现象,如郴州市现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无序和掠夺性开采影响了其整体竞争力。
3.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集群效应
郴州市园区间规划定位不明确,县域经济特色不鲜明。在招商引资上,不同乡镇不停加大优惠条件来吸引企业,而不考虑本地发展特色。产业关联度低,产业关联效应得不到发挥,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
4.机械设备不够先进
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对机械的要求高,但现阶段郴州的机械装备并不能满足当地要求。
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矩阵分析
优势和劣势
机遇和挑战
内部优势(S):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的软环境优势。
内部劣势(W):经济总量较全省不靠前;产业内没有形成龙头企业,产业关联度不高经济外向度低,利用外资额少。
外部机会(O):“两城建设”的提出;沿海产业转移的浪潮更加高涨;省委省政府对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的落实。
SO(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依靠本地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利用“两城建设”的机遇和产业转移的浪潮,落实先行先试的政策抓住发展不放松。
WO(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利用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采取产业链和产业群招商的思路,充分引进沿海转移产业,扩大经济外向度。
外部威胁(T):金融危机下市场疲软;承接产业转移的道路受阻;周边城市产业竞争力增强。
ST (依靠内部优势,抗击外部威胁):利用自身的区位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加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吸引沿海产业的转移,增加本地区经济竞争力。
WT(克服内部劣势,抗击外部威胁):积极发展经济,培育区域性的龙头企业,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并实现区域产业链整合。
构思
瞄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开展招商对接工作。要充分利用郴州市现有的各种优势资源,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产业集群的壮大和产业链两端的延伸,积极寻找对接项目。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间优势互补,吸引“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国内外知名公司到郴州市兴办加工贸易企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完善鼓励矿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扶持现有矿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循环利用型转变,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与制造、建筑材料、机械化工等主导产业,借此带动新兴服务业、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经过5-1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产业结构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良性外向型经济结构,促进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树立郴州市区域开放型经济中心地位。
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是承接方和转出方实现双赢的过程。郴州市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沿海发达地区和本地区自愿合作为前提,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整合各种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尽快形成经济优势。
优势互补原则
充分发挥本地区土地、资源、水电和劳动力等方面资源,以及发达地区伴随产业转移而来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实现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
集约化发展原则
各加工园区应相对集中布局,位置主要选择在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要合理选择产业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注重发展配套经济和特色经济。与此同时,发展壮大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以核心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要切实按照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规划,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鼓励实行集中供能和污染集中控制,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生态保护。防止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不加甄别地转移到本地区。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节能降耗技术,不断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科学发展与文明发展道路,确保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方式。政府要围绕本地产业发展需要来培训熟练工人,加强对企业人才培训的鼓励措施,形成用人单位与劳动力间技能的平衡。
各园区和县市间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选择发展重点,实现产业错位发展、相互互补的良好局面。
不断增进区域间或国际间经济交流,尤其是“红三角”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
产业聚集能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在产业聚集群内,劳动分工更细,交易效率更高。政府在园区的规划中,要自觉的考虑到相同企业的集中分布。
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导引
郴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省中等水平,初步形成有色金属冶炼与深加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与制造、建筑材料、机械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产业链发展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地经济发展。下面,通过湖南省范围内5年一度的投入产出统计数据分析,借此为郴州市完善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由于2002-2007年度国家最新投入产出统计数据还未公布,这里采用1997-2002年度公布的投入产出数据展开分析。考虑到经济活动周期一般为8-10年,所以全省范围内1997-2002年度投入产出数据折射出来的关系和规律,将从更大范围内有助于挖掘本地产业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把握当前产业发展走势,且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部分隐去关联度数理分析过程。
一、郴州市五大主导产业关联度分析
产业关联指的是在国民经济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一个产业的发展对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产业间的关联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前向关联;二是后向关联。在产业经济统计分析中,一般把某一产业的生产(产品)对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部门的影响定义为“前向关联”,而把它们对生产中间投入品部门的影响定义为“后向关联”。可简单理解为产业链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产业间的关联度量的指标主要有两种:“直接关联”和“完全关联” 。直接关联是度量某产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与其他产业的直接技术经济联系程度的指标,反映该产业因直接消耗而对其他产业产生影响作用。产业间的直接关联度可由直接消耗系数表示。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需求越大,直接关联效应越明显。产业间的完全关联度可完全消耗系数表示。一个产业或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消耗和全部的间接消耗之和构成了该产业的完全消耗,完全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产业之间的完全关联度越大。
1.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分析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
产业部门
前向关联效应
产业部门
后向关联效应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农业
0.07161
0.11204
农业
0.27560
0.42987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0.15303
0.22821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0.15303
0.22821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0.19187
0.30494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0.03245
0.07805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0.00231
化学工业
0.03739
0.10804
化学工业
0.01302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03544
0.08600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00251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12086
0.23219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00343
住宿和餐饮业
0.26705
0.3432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0.03011
0.07773
旅游业
0.02727
0.09581
从上表分析得出,住宿和餐饮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等4大产业与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产业关联度较大,另外,郴州本地农产品加工业发达,与其相关的造纸包装印刷业应增强。
2.有色金属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分析
与有色金属产业相关的产业主要有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金属制品业。
金属矿采选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
产业部门
前向关联效应
产业部门
后向关联效应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金属矿采选业
0.04236
0.07783
金属矿采选业
0.04236
0.07783
化学工业
0.02358
化学工业
0.05172
0.10455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17495
0.24983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09163
0.16147
金属制品业
0.03000
0.11704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0.0252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01341
0.07025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06949
0.14070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04834
0.09356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03716
0.10786
金融保险业
0.02375
0.06455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
产业部门
前向关联效应
产业部门
后向关联效应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金属矿采选业
0.09163
0.16147
金属矿采选业
0.17495
0.24983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21728
0.34618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03913
0.08923
金属制品业
0.27790
0.43490
化学工业
0.02090
0.08982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0.13338
0.2598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0375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12215
0.26510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21728
0.3461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15520
0.26538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06186
0.16852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06777
0.16256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05027
0.12231
建筑业
0.21423
0.33872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03697
0.13119
金融保险业
0.02431
0.08154
金属制品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
产业部门
前向关联效应
产业部门
后向关联效应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非金属矿采选业
0.09561
0.12283
农业
0.05815
0.1001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02480
0.04516
金属矿采选业
0.03000
0.11704
金属制品业
0.07601
0.09638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27790
0.43490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0.02074
0.03799
金属制品业
0.07601
0.09638
建筑业
0.02652
0.05070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03291
0.12654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03871
0.11006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06036
0.16328
从上表分析得出,有色金属产业除与自身产业(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金属制品业关联度)较大外,建筑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等4大产业与有色金属产业关联度也较大。
3.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分析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
产业部门
前向关联效应
产业部门
后向关联效应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01514
0.02975
化学工业
0.03569
0.0399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25096
0.3445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1725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02611
0.05552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06777
0.0302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01926
0.03754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25096
0.0375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0.02274
0.0400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01292
其他社会服务业
0.02166
0.0371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2243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01007
0.06560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05519
0.04016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08703
0.23955
金融保险业
0.04090
0.08256
依据前述分析方法,与电子信息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等产业。
4.建筑材料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分析
按照42产业部门划分标准,建筑材料产业属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建筑材料产业关联度较大的产业部门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建筑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
产业部门
前向关联效应
产业部门
后向关联效应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金属矿采选业
0.01168
0.0297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10998
0.1901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06718
0.08781
非金属矿采选业
0.04998
0.06169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03758
0.06825
化学工业
0.03757
0.09569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0.01772
0.0511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06718
0.0878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03035
0.07021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02792
0.0878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07459
0.11137
金属制品业
0.02480
0.0451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17258
0.26445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08285
0.16925
其他制造业
0.02427
0.04276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05652
0.11225
建筑业
0.15364
0.19103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05159
0.14182
教育事业
0.01053
0.02464
金融保险业
0.03352
0.08295
5.机械化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分析
与机械工业关联度较大的产业部门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和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
产业部门
前向关联效应
产业部门
后向关联效应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01108
0.01893
化学工业
0.10542
0.20122
金属矿采选业
0.01026
0.0204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07459
0.11137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0.04070
0.06214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15520
0.2653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04940
0.0789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0429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04293
0.05954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03588
0.1298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01110
0.02066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03910
0.11423
其他社会服务业
0.04277
0.05338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08032
0.19482
与化学工业关联度较大的产业部门除自身外有纺织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及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
化学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
产业部门
前向关联效应
产业部门
后向关联效应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直接关联系数
完全关联系数
纺织业
0.13397
0.2745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05483
0.12574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09419
0.1942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02181
0.09326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0.06211
0.15699
金属矿采选业
0.02358
0.04324
化学工业
0.20360
0.3056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05353
0.1039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09197
0.20671
化学工业
0.20360
0.3056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10542
0.20122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05578
0.13397
其他制造业
0.10063
0.20820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05489
0.11808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13423
0.22501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08514
0.19280
金融保险业
0.02440
0.07978
二、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引导
通过五大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分析,根据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和《郴州市承接转移产业引导目录》中产业划分标准,郴州市在完善和优化上下游产业链过程中,应优先承接引进以下产业和企业:
郴州市承接产业引导表-1
主导产业
应大力承接产业
食品加工制造产业
引入食品制造企业,大力发展住宿和餐饮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另外,郴州市要大力引入包装企业,以延伸食品加工产业链。
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产业
有色金属产业作为郴州市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除应大力引入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外,还应大力发展建筑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等关联性产业。引入重点是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
在引入电子信息企业的同时,应引入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关联性较大的企业,大力引进和培育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企业,扩大电子产品流通。
建筑材料产业
郴州市发展建筑材料产业,优先引进建筑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机械化工产业
郴州市要做强机械化工产业,除属于机械化工产业的企业外,还需重点引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卫生医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及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
郴州市承接产业引导表-2
主导产业
关联产业
食品制造企业
1.蔬菜、果品、水产品、禽畜产品储藏及加工企业
2.天然食品添加剂、食品配料生产企业
3.食用油脂生产企业
4.脐橙、冰糖橙等果品保鲜及深加工企业
1.住宿和餐饮业:餐饮企业
2.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服装、皮革制品企业
3.农业:优势果蔬种植基地、水产养殖、蓄禽养殖
4.批发零售贸易业:食品代理销售企业
5.其它:(1)包装企业(2)生物饲料、蛋白饲料的开发与生产企业(3)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4)复混肥料生产企业
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产业
1.钨、钼、锡、铋、白银等深加工企业
2.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企业
3.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企业
4.有色金属合金冶炼、压铸产品开发企业
5.铅锌冶炼产品(新工艺)、铅锌加工产品(新工艺)企业
6.再生金属冶炼产品(新工艺)企业
.建筑业:(1)建筑安装业(2)装饰公司装饰设计服务
2.化学工业:(1)氟化盐产品(2)盐化工产品(3)磷化工产品(4)煤化工产品(5)环保用无机、有机和生物膜产品(6)塑料改性材料及制品(7)高效低毒安全新品种农药
3.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矿产物流企业
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火力、水力、生物能源发电站
5.批发零售贸易业:有色金属制品代理销售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
1.移动手机和电话机
2.电子元件
3.电子功能材料(对环境污染大的或国家限制,淘汰类产品除外)
4.通讯器件
5.音响产品、激光视盘
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企业:(1)计算机服务企业(2)软件服务企业(3)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
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电子真空器件制造企业(2)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企业(3)集成电路制造(4)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制造(5)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6)印制电路板制造(7)通信传输设备制造(8)通信交换设备制造(9)通信终端设备制造(10)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11)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12)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13)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
3.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企业:电工仪器仪表制造
4.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电子信息产品销售企业
建筑材料产业
1.4000吨∕日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
2.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生产
3.新型墙体材料生产
4.优质节能复合门窗及五金配件生产
5.新型管材(管件)生产
6.石材深加工
7.环保型涂料
8.玻璃、陶瓷、 窑炉用高档耐火材料
1.建筑业:(1)建筑安装业(2)装饰公司装饰设计服务(3)郴州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电机制造(2)电线电缆制造(3)绝缘制品制造
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企业
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力、火力、生物能源发电站
5.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建材物流企业
6.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建筑材料销售企业
机械化工产业
机械产业:
1.粮油加工机械生产
2.小型农机具生产
3.筑路机械生产
4.矿山机械生产
5.小型柴油机生产
6.机械通用基础件生产
7.数控机床零部件
8.发电设备生产
9.环保设备生产
10.电镀件(限电镀集控区)
11.黑色铸造件、锻造件(工艺协作件)
12.汽车零部件、配件
13.制冷设备
14.焊接设备、电焊条
化工产业:
1.氟化盐产品
2.盐化工产品
3.磷化工产品
4.煤化工产品
5.环保用无机、有机和生物膜产品
6.塑料改性材料及制品
7.橡胶管板、带、鞋靴及密封件
8.高效低毒安全新品种农药
9.新型生物化工产品、专用精细化工产品
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郴州汽车制造业
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电机制造(2)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 (3)电线电缆制造 (4)光纤、光缆制造 (5)绝缘制品制造
3.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锅炉及发动机制造业
(2)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 (3)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 (4)轴承齿轮传动驱动部件制造业 5.风机、衡器、包装设备制造业 (6)通用零部件制造及机械修理业 (7)金属铸、锻加工业 (8)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业 (9)化工木材非金属加工设备制造 (10)食品、饮料、烟草及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制造 (11)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12)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业 (13)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业(14)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
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业 (2)贵金属冶炼业 (3)稀有稀土金属冶炼业 (4)有色金属合金制造业 (5)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
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 (2)炼焦业
6.纺织业: (1)纺织服装制造业 (2)纺织面料鞋制造业
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力、火力、生物能源发电站
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企业
9.卫生医药:(1)化学药品原药制造 (2)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3)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
10.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机械化工物流企业
11.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机械化工产品销售企业
综合分析可知,优先引进的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纺织服装业处于突出位置,应重点引进,即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型贸易企业和物流企业,做大机械装备业,做强能源开采和生产业以及电子、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郴州市本地和引进的出口加工型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贷款难是这类企业共同面临的困难,如何在金融危机中,帮助这些企业解决融资瓶颈,走出困境,抓住机遇,向前发展,成为当前商务部门扶商、富商的工作重点。经过对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实践经验来看,供应链金融不失是当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有效方式。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中小企业的信用,实现企业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的转换。供应链金融实施的关键是选对核心企业和创新融资方式。
一、供应链金融的提出
在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供应链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对供应链更为全面的理解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和模式。其中核心企业可处于供应、制造、分销中任何一个体系。核心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在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中处于支配地位,与其建立伙伴关系的成员企业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甚至完全依附于核心企业。
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可以用“1+N”来形容。就是银行以一个核心企业为中心,依靠核心企业良好的信用等级和资产担保来给其上下游的供应商或采购商提供一定的融资服务,该业务涵盖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等多个领域,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金融创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深圳发展银行2006年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规模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坏帐比率仅为0.4%,这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信贷坏帐比率要低得多,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因此获得深圳市第二届金融创新奖,也被商界评论杂志评为2007年十大商业模式第4名(李彤,2007)。
二、供应链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描述
供应链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主要通过三大模式。
1.运用供应链中核心强势企业信用,解决预付款之困
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有长期而良好的合作关系,大企业、中小企业和银行可以签订三方协议,预先设定中小企业为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代理人,代理大企业背书,然后由中小企业凭商业承兑汇票和保贴函向银行申请贴现。贴现后,银行将贴现款直接转入大企业的指定账户,大企业接款发货,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2.活用企业存货
如果大企业只接受银票或贷款,不愿让中小企业代理贴现。银行、大企业及中小企业,可以协商后签订三方协议,先票后货。银行直接将原料款支付给大企业,大企业接款后,发货到银行指定地点,由银行指定的物流监管方进行24小时监管,形成存货质押融资。中小企业每接一笔订单,交一笔钱给银行赎货,银行就指令仓储监管机构放一批原料给中小企业,从而完成这一轮的生产。
3.应收账款融资
如果中小企业被下游的大企业拖欠货款即拥有一笔应收账款,中小企业只要将应收款委托给银行管理,银行就可以根据这些应收账款的数额,给予中小企业一个融资额度,中小企业凭此额度可获得连续的融资安排支持,无需提供其它保证或抵押担保。
由此可见,出口加工企业“贷款难”并不等于“融资难”,关键在于从企业的业务特点中,寻找到企业资金紧张的根源。在国内发达地区,首先由跨国银行推行的国际保理业务成功化解了这一矛盾。国际保理业务( INTERNATIONAL FACTORING)又称国际保付代理,承购出口应收账款业务等,其核心特色在以收购出口债券的方式向出口商提供出口融资和风险担保,将一揽子金融服务综合起来由一个窗口提供,并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灵活的服务项目组合。企业在拿到订单出货发票给银行,获得发票金额70-80%的远期贴现资金,等到账款到期后,银行在扣除手续费和利息之后,再将剩余的20-30%支付给企业。这样,企业不仅盘活了资金,并且还可以规避海外买家的信用风险,以及账款到期前的汇率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1.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在借款时,企业了解项目的风险情况,而倾向于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样银行就不能获得与借款有关的全部信息,银行为了避免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一般会对信息透明度比较低的中小企业收取较高的贷款利率,提高抵押门槛,并实行信贷配给。
如此搜寻到的信息一般是有关中小企业的“硬信息”,如财务报表,抵押担保以及信用记录等,而对形成正确的中小企业融资决策作用更大的“软信息”如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的交易状况、技术等级、销售市场等却基本被忽略了。这种方法不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不能有效解决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供应链金融是围绕一个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针对其它多个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跳出了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站在供应链的全局和高度,从更宏观的高度来考察中小企业的发展,从关注静态转向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银行服务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中小企业本身,而是整个供应链;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也从对中小企业的静态数据评估转到整个供应链交易风险的评估。中小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可能不充分,而由供应链上相关企业提供的信息就更充分、更真实,可见银行通过与供应链上的企业合作可以减少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激励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2.促进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的转换
供应链金融通过应收或预付账款融资能有效实现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的转换,大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对于预付账款融资,供应链金融可以运用供应链中核心强势企业信用,解决预付款之困。
3.扩大抵押品的范围
供应链金融打破了以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融资思维,创新地引用动产质押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供应链金融允许中小企业利用原材料以及商品做抵押进行贷款,解决了中小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与扩大发展的融资问题,有效地盘活了沉淀的资金,提高了资金的流转效率,总之,通过供应链金融动产抵押融资可以将死钱变活钱、慢钱变快钱。
四、政府在帮助商业银行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方面可做的工作
供应链金融由于能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的转换,丰富抵押品的内涵,因此,不失为一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金融创新。既然是一种创新,就必然会伴有一些不确定性或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等。从政府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应努力营造金融安全区,激发商业银行积极试探供应链金融的勇气和信心。:
1.引入第四方风险投资基金,搭建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新模式——“桥隧模式”
传统担保融资模式涉及企业、担保公司、银行三方,担保公司收取一定保费,几乎承担了企业破产或违约不还贷的全部风险。由于国内担保公司实力普遍不强,通常要求中小企业出具反担保。而中小企业需要担保,正是因为自身信用低,没有合格担保品。如此,中小企业和担保公司陷入“死结”,融资难上加难。
“桥隧模式”就是导入第四方(风险投资公司、政府投资基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的参与。通过第四方承诺,贷款企业无法偿付银行贷款时,以股权收购等形式进入企业,使企业得以偿付银行债务,持续经营,最大可能地保留企业潜在价值。“桥隧模式”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建起“第二道风险控制防线”。该模式使企业获得资金支持时尽可能少的释放股权,特别适合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该方式打通了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通道与桥梁,故名“桥隧模式”。
2.积极引进跨国银行,支持国际保理业务
跨国银行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通过提供国际保理业务,如应收账款融资、出口押汇、福费廷等融资产品,帮助中小企业融资。跨国银行(如汇丰、渣打银行、中国银行)凭借丰富的海外服务经验,可帮助本地企业调查海外买家的信用等级,同时,同为银行系统内几百万个的工商企业,在支付结算方面将比跨行交易更加划算和快捷。
3.政府出资建立“过桥应急借款基金”
过桥应急借款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应流动资金不足向政府短期借贷的行为。凡是通过审核的出口加工企业,都可以较短的时间之内有偿使用这笔资金(如2-3个月),不因定单在手,无钱开工,还贷到期,暂时无力支付,政府给予雪中送炭,帮助企业度过暂时的难关。
4.帮助商业银行建立中小企业资信动态数据库
为帮助商业银行及时了解客户企业资信信息,开展应收或预付帐款融资业务。在政府职能范围内,帮助商业银行开展服务客户持续、动态监督,了解其资信变动情况,给客户企业建立资信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非常重要。调查的内容除企业本身的硬信息(如财务报表,抵押担保以及信用记录)等外,还要注重与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背景、规模、税收状况、就业人数、发展前景、产品品质、工艺水平、行业的风险程度、企业高管的变动情况等等。
5.帮助商业银行建立商品认证制度
在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商品认证制度,根据货物或产品的质量等级、用途等品质属性对其流通、转让存在的相关政策限制和潜在影响,对可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品品种进行认证,有针对性的根据将行业或产品区别,提有效降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此外,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撮合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银行与物流企业对接的信息系统,对商品的有关信息能做到实时监测,比如: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限、库存周转率、安全库存的大小、在途运输状况等等。
一、财政税收政策
1.加大承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设立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基础设施扶持基金,用于建设承接园区内的路、电、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建设,建立劳动就业培训补贴以及转移来的中小企业融资担。加快构建现代物流平台,大力支持和推进以北湖工业园为基础的物流储备、商品配送、海关监管、集装箱中转、保税业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郴州物流园区的基地建设,构建现代物流运作、物流运输、物流信息和政策平台,多元化发展现代物流,降低本地企业走出去和外地企业引进来的经营成本。
2.政府拨款推进标准厂房建设
政府鼓励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各县市区和产业园区要利用短暂的产业转移低迷期,抓紧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做好“筑巢引凤”的准备工作,一旦经济复苏,才能抢抓先机。今明两年全市重点加快9个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湘南国际物流园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当地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转移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
3.税务部门要认真实施征、免、抵、退政策的执行和服务职能
税务部门要主动与加工贸易企业联系沟通,提供税务政策咨询;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所购置的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落实好国家有关享受所得税减免、免征进口环节及增值税等政策。
二、产业政策
1.积极摸索和实施“先行先试”政策
湖南省委、省政府已发文《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措施涉及到财政支持、环保审批权限、建设用地、建设规划等方面给予郴州承接产业转移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我市政府应依靠政策优势来打造城市竞争力。
2.探索两地政府共建双赢园区的新模式
我市可探索与沿海发达城市合作共建工业园区。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区和郴州工业园区共同设立“区中区”、“园中园”,按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分享利益,这样既可以有计划引导沿海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又可以节约企业调研费用,以获取经济规模效益。共建园区是一个共赢的选择,实行“利益共享”机制,对园区产生的税收和各种规费的地方分成部分,由合作双方按协议分成,从而实现了产业输出地和承接地的“双赢”。这种合作模式不可避免地面临 “分产值、分税收”的问题,涉及到财税制度的调整,需要积极争取省市和国家的统筹支持。
首先,规模引进高层次人才
打造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人才政策环境。实施“百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为引进人才提供可以大力施展才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激励为郴州发展贡献自己的才能,从而全面增强郴州的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
其次,持职业院校和加工贸易产业联合建立技能人才实习基地
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成为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阵地,而且也是开展产学结合,使人才培养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
第三,鼓励采取“订单式(2+1)”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2+1)”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在学校完成前2年的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等方面的学习后,第三年学生在企业接受专业实践、岗位技能训练以及完成企业管理规范、职业素质、专业课和毕业实践等环节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达到上岗的要求,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拓展了新的途径。
第四,建立人才信息需求电子平台
政府应联合企业建立起企业用工电子信息平台,向社会发布企业用工需求,解决本地企业招工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