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屠夫:民间歌曲的衰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09:32
近日在某论坛看到有人说自己不喜欢周杰伦,喜欢许冠杰,还有喜欢听邓丽君.这发现让其辗转反侧,认定自己心理过早衰老.没有达到80后的理想境界.
我看了以后很惊讶.我一直喜欢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个<八月桂花遍地开>,甚至是<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延边赞歌>这些.当然这和我老头的品位是一脉相承的.我其实很不喜欢爱来爱去的.有次我听到一个50多岁的老头怒吼一声"我早已为你种下,999朵玫瑰..."我差点没吐出来.你老人家老年斑怕是比玫瑰还多那么几坨.
我喜欢那些老歌的理由在于,这些老歌来自于民间.通常是收集整理所得.譬如王洛宾系列和<康定情歌>等等.而现在第一流行歌曲出现了媚俗化、抄袭化风潮.譬如有次我听到金巧巧小姐在CCTV穿个快露屁股的小白短裙唱"巧克力,巧克力.你是我的巧克力.不分离,不分离,不分离啊不分离."当时我心想,这狗日的词写的太弱智了。不过旋律怎么那么欢快好听呢.我寻思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在浴室洗澡,自己在那哼,巧克力巧克力.天知道,我最讨厌吃巧克力.后来有天我放了我的印度歌曲碟,突然发现原来旋律来自于某印度舞曲.
一个东西若是没有原创性又没有高度.就不应该得到大家莫名其妙的尊崇.譬如一个丑陋的非处女,一般都必须考博士才能维持她的生计.不然就要降格以求.卖衣服的找的老公要卖鞋,搞业务的找的老公搞破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原创是一种独立的姿态.而来自民族的东西自然有其高度.
譬如<茉莉花>,词非常之简单.但是舒缓清新,朴素甜美.很配合主题.给人以美的享受.<挑担茶叶上北京>起首那几句啊了啊了.简直直接形容了洞庭湖上波光粼粼的美景.<小儿郎>里的曲子,俏皮开头,到最结尾突然有一丝小小哀愁.这是多么好的歌子.这就好比床前明月光那首诗歌一样.完全是浑然天成之作.
我们也知道.天然的东西总是比较难生长.罗马和波霸,都不是一天建成的.人民有耐心等着自己的民歌,也有耐心去创造自己的民歌.民歌不是一个题材.我认为民歌是一种原生态.原生态不是一种唱法如阿宝那种被捏住睾丸的惨叫.原生态是一种和谐,是一种尊严,甚至是一种积淀.
当代社会少的就是积淀.马克思他老人家说得好"只要有100%的利润,资本就可以冒绞刑的危险."商人掌握了传播工具和话语权,他们推歌打榜,制造新闻.所以实多粗制滥造之作.尤其是中国大陆的流行乐,纯粹有土财主戴红花的剧烈丑态.在歌手都不完备的情况下.草船借箭.陆毅、赵薇、陈好等一律成为几栖明星.其实我知道有些"明星"一般来说,栖得最多的是富豪富婆的大床.但是可以省推广费嘛.就那么对付着上吧.
真正的流行乐,也是民间乐.他代表一个时代的风潮,一个时代的思想.我认可大陆的摇滚时代,因为那是一个充满了怀疑的时代,那是配合着"告诉你,世界,我不相信!"社会风潮的时代.所以黑豹当年那张<无地自容>与唐朝的那首单曲<梦回唐朝>以及崔健的<一无所有>、<假行僧>都充满了一种重金属的摧毁感.体现了那时候的当代青年对社会的迷惑、怀疑、甚至是伤感.而同时期的香港BEYOND乐队体现了香港当时一种殖民地文化派生.也就是他们有基督教的思想, 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关注家庭,譬如<光辉岁月>、<真的爱你>、<不再犹豫>等曲子都体现了一种小布尔乔亚的轻摇滚思路.这是什么,这就是经典的分别.民间俗语说得好.到哪个山上唱哪个歌.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刘欢同志的<千万次的问>和<从头再来>,这是一代知识分子迷惘和一代下岗工人拼命的铁证.当然他那年在春节晚会上唱的那个"你太累了,也该歇歇了"是狗屎,顺路提下广受老年朋友欢迎的<常回家看看>,体现了中国家庭观念在年轻一代中的淡漠.
歌曲歌颂时代就好比女人去做鸡,歌曲应该反映时代.无论是阴暗还是光明.古代周王都不曾让那些奴隶把<硕鼠>等篇章修改成<大周>等.我话多一点.说一下当年被禁的迟志强的<囚歌>,人民欣赏的其实不是旋律.而是一种被囚禁的心态引起了共鸣."社会只是一个大一点的监牢罢了".
不体现民族原创,不反映时代特色的歌,那不叫歌.那叫手淫叫床.手淫没有错.叫床也没有错.但是打个手枪还要鬼叫鬼叫,闹得别人还以为你射精数斗似的就是你的错了.而我只是很难过地发现.
如同作家再也不去窑洞里一住三四年.如同诗人再也不去边陲上感觉那猎猎的寒风.如同画家再也不曾夜行险恶山道.现在这帮人.再也不去我们的民间了.
祖国风光如画,千里江山只是用来组团旅游,社会悲欢离合,平凡世界只是用来编剧宣传.我们中国人的思想,真的就该一直低下去,低到尘埃里.然后还开出他娘的一朵花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