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只是符号吗(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50:02

孔子只是符号吗


为一部《论语》,李零出了二本书。二本书都有<自序>,前书之序,姑且称之为前序;后书之序,姑且称之为后序。

李零在前序中,不只一次提到:

“孔子只是符号。”

孔子不是有很多著作流传吗?《论语》中也有很多孔子的语录,怎么就“只是符号”了呢?

照李零自己的话说:

“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部讲义,就是根据我上课的记录整理而成。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

既然花了两个学期,“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总不至于一个“符号”,要讲两个学期吧?照李零的话说,《论语》太厚,要读薄,照理,既然是“厚厚”的一部《论语》,教也教了两个学期,而且还认为:“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由此可见,孔子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精神的,可以教育人,怎么能说“孔子只是符号”呢?

下面,我们再来看他的依据:

“社会失范,道德失灵,急需代用品。就像戒烟的抽如烟,暂时过嘴瘾。有人呼吁的乡约民规或宗教道德,也都是如烟。代用品,只要能代就行,不定是哪种。比如,咱们的邻居老大哥,人家俄国,就是双头鹰、三色旗、彼得大帝、东正教。”

这段话的内容,与孔子毫无关系,并不能说明“孔子只是符号”,牵强附会来拉上孔子,也无非是说,有些人利用孔子,借孔子来“神道设教”,是借孔子的“符号”。

但问题是,利用孔子的人,虽说是借用了孔子,但孔子本人的学问,仍是真实的。并不因为被骗子借用,孔子也跟着成了骗子似的。骗子仍然是骗子,孔子仍然是孔子,并没有改变。

这只能够说借用的人有问题,并不能说孔子的学问有问题。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另外,从宣传孔子的人来说,可分为二种,一种如李零所说,只不过是借孔子之名,以谋自己之私。还有一种,则是真心实意地发扬传统文化,真心实意地学习孔子、宣传孔子。而这种情况,则孔子就不只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孔子。

现在,就以李零自己来作比方吧,比如李零也象孔子一样,真实地教育学生,那么,学生中肯定也会出现象颜回、子贡、子路一样的好学生。相反,李零如果把《论语》当作“符号”胡乱灌输,那么,学生得到的,也只是一些空洞的符号,而并不是什么真才实学。

那么,出现这种错误,这只能怪老师,而不能怪学生,更不能怪孔子。因为孔子的原话是这样,老师偏要说成那样,这是老师的责任,而不是孔子的责任。

所以,既然只是宣传者的失误,就不能怪罪到被宣传者的头上。因此,李零上面的观点是错误的。

我再扯得远一点,作为宣传,又可分为正宣传与反宣传。正宣传,就是借孔子以抬高自己;反宣传,也是借孔子来抬高自己。一正一反,无非都是为了借孔子这块招牌,来往自己脸上抹金,只不过抹的方法不同而已,一为正抹,一为反抹。一唱红脸,一唱白脸。

在台上唱戏,虽然自我感觉很好,但是,千万不要唱过了头,千万不要误人子弟!记得有一个典故,清朝大将年羹尧十分尊师重教,他题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不敬师尊,天诛地灭;”下联是:“误人子弟,男盗女娼。”上联是讲一定要“尊师”,下联是讲一定要“重教”。“误人子弟”,罪过是很严重的! 李零很喜欢挖掘“典故”,我就把这一个典故送给他,供他好好研究。

至于孔子的学问是否用?事实证明非常有用,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都是以孔子为榜样,忧国忧民,做到了孔子所说的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李零在后序中,为了堵住指责者的口,也煞费苦心地找来了几段孔子的语录。莫非,李零只是在利用孔子,用孔子的“符号”做盾牌而已。

李零说:“道德是个很有弹性的东西,随时都会改变。”

原来,“道德”只是个“符号”,就好象“6”字,顺看是“6”,倒看就变成了“9”,“随时都会改变”。 在李零眼里,大概“杀身以成仁”,可以随时改变为“求生以害仁。”

李零最后说:“我非常感谢,在这场争论中,所有保持清醒、理智,在道义上给我以支持的人。”

原来,李零还是喜欢“道义”的。然而,李零的话就这样算是结束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问题,仍并没有解决。

他说“道德是个很有弹性的东西,随时都会改变。”那么,“道义”呢?“道义”是否“是个有弹性的东西,随时都会改变”?

如果,是。那么,道义会变,好象变色龙一样,变化无常,那么,这样的道义,还能够称之为“道义”吗。

如果,不是。那么,请问:“道德”的“道”,与“道义”的“道”,到底有什么不同?一个随时会改变,一个又不会改变。

总之,在李零文中,到处充满了“言伪而辩”。

 

李零的怪调很多,但是,还唯恐他打孔不力,所以连幕后的捉刀手也匆匆上场了,他要为李零撑腰抹粉,把李零打扮得更有文采,更有力量(那个人到底在哪里露了马脚,以后再引文分析)

现在,继续看李零“孔子只是符号”的怪论。

下面一段序文,李零很可怜,文章被他的老师改得一塌糊涂。看来,在老师眼里,李零同学的作文不及格,写了一篇作文,错误这么多!居然还拿它当作檄文,这不是给老师丢脸嘛!所以这次趁再版的机会,李零的老师要为李零修改作业了。

为了便于分析欣赏李零的作业,复录原文如下:

修改前:

“孔子只是符号。

国民党不是传统文化,港英当局不是传统文化,共产党大陆更不是,所谓传统文化,都是以现代化为前提,只有摆脱现代化的压力,才能腾出手来保一保,就像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陆的现代化,基础薄弱、铁桶合围、孤立无援,态度最激进,水平最低下,保古的生态环境不一样,现在喘过一口气,不要忘乎所以。

80年代,大家骂中国太传统,现在又骂太不传统,到底哪个对?自己抽自己耳光,到底能抽几回?”

这篇作业,哪此地方需要修改呢?我在前文已作了点评,为了大家方便,省得再去寻找,我复制如下:

第一句:“国民党不是传统文化”。

啊哟,不好,出漏子了,刚才还把国民党代表儒家“传统”,马上又说不是,这不是“自己抽自己耳光”嘛?得赶紧改过来!

再看第二句:“港英当局不是传文化”。

啊哟!也不对!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港英当局”啊?

作为一个“博古通今”的学者,怎么能这样不明世事,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怎么“不知今夕是何年”呢?所以,得赶紧改过来。“自己抽自己耳光,到底能抽几回?”

再总括拢来看:

“国民党不是传统文化,港英当局不是传统文化,共产党大陆更不是。”

这意思不是“传统”都断了嘛!那上面不是说:“传统中断,是危言耸听”。这不是自相矛盾嘛?

“自己抽自己耳光,到底能抽几回?”也不怕痛!

接下去再看:

“所谓传统文化,都是以现代化为前提。”

大概脸抽多了,脑子有些浑,所以说话有些乱了。

“传统文化”,以前就有。“现代化”,现在才有。在没有现代化以前,中国早已存在着传统文化,怎么能说“以现代化为前提”呢?

可能,李零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

“所谓(要发扬)传统文化,都是(要)以现代化为前提。”

“传统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现代化”,则属于“物质文明”。照道理,现在提倡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一起抓。这二者并无矛盾之处。

但是,李零觉得两条腿走路不好,还是一条腿好。

也许他觉得话还不够明确,恐怕读者不理解,深负他一番苦心。所以在修订版里,又添了一句话,改成:

“所谓传统文化,都是以现代化为前提,都是现代化的边角料。”

话虽仍然不太通顺,但意思总算表明白了。就是要请传统文化靠边,请孔子退位,请洋大人上座!

接着往下看:

“只有摆脱现代化的压力,才能腾出手来保一保。”

言下之意:现代化一天没搞好,就一天不能搞传统文化。只有等现代化搞好了,才能再搞传统文化。现代化五十年搞好,就等五十年再搞传统文化。再等五十年,洋大人早已稳坐天下,还有传统文化的地位吗?恐怕到那时,中国已沦为第二个印度了。

所以,这种言论,不但属于“言伪而辩”,而且属于“心逆而险”了。如果广为流传,则成为“顺非而泽”了。

“心逆而险”,意思是:违反道义,违逆人情,用心险恶。

“顺非而泽”,意思是:散布错误的言论思想,好象洪大水一样泛滥,不但影响广,而且危害大。

接下去,李零掉书袋了,他说:

“就像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原来孔子还真是圣人!早就知道要搞“现代化”,还在《论语》里写好了指导意见:

先搞现代化,后搞传统化。

当真这样嘛?我们来看看这段语录的全文:

《论语·学而》载: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指什么?是指前面的“孝”、“弟”、“信”、“爱众”、“亲仁”的各种行为。并不是什么“现代化”。

在此,李零又暴露了“言伪而辩”的伎俩。

现在,再来看李零的老师修改后的作业(红字是老师添加、修改的部分,蓝字是老师修改后删去的部分)

“孔子只是符号。

国民党不是传统文化,港英当局不是传统文化,共产党大陆更不是,(大陆不是传统文化,台湾、香港也不是。两岸三地,彼此彼此。)所谓传统文化,都是以现代化为前提,(都是现代化的边角料,)只有摆脱现代化的压力,才能腾出手来保一保,就像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1.6)(过去,中国)大陆的现代化,(孤立无援,)基础薄弱、铁桶合围、孤立无援,态度最激进,水平最低下,(西化不强,保古不力)保古的生态(乃)环境(使然)不一样,现在喘过一口气,不要忘乎所以。”

看看,老师毕竟是老师,手段就是不一样,这效果就出来了吧!文字通畅,简洁明了,椽笔似刀,刀刀杀向“传统文化”,厉害吧!

好了,刚才欣赏了前半部分,现在继续来点评后半部分:

“大陆的现代化,基础薄弱、铁桶合围、孤立无援,态度最激进,水平最低下,保古的生态环境不一样,现在喘过一口气,不要忘乎所以。”

也许李零说得有些气急了,看到现在这么多人都去学“传统”,影响了他的“现代化”进程,所以说话就带了情绪,表达就出现了毛病。

“大陆的现代化,基础薄弱、铁桶合围、孤立无援。”

这话就不对了,这是指过去,现在都改革开放三十年了,还“铁桶合围、孤立无援”哪!该卖的企业,也都卖了;该送的金矿,也都送了;该拆的电信,也都拆了;该放的金融,也都放了;该涨的楼市,也都涨了;该升的货币,也都升了;该开的门户,也都开了;该得的利益,也都得了;该充的角色,也都充了;该唱的高调,也都唱了;该搞的阴谋,也都搞了;该毁的传统,也都毁了。还“铁桶合围、孤立无援”啊!

这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斗牛士。”

所以,这段话表达问题,文气也不够通畅,应该改一改,改成:

“过去,中国大陆的现代化,孤立无援,基础薄弱。”

加上“过去”,这样就通顺多了。

接着再看:

“态度最激进,水平最低下,保古的生态环境不一样,现在喘过一口气,不要忘乎所以。”

这一段话古里怪董,让人琢磨不透,比读《论语》还吃力,原来,白话在李零口中,可以讲得比古文更古奥的。

看来,现在也得学习考古,慢慢地考古李零的白话:

先看“态度最激进”,到底是指赞成现代化最激进,还是反对现代化最激进?不太明白!

如果指赞成现代化的态度最激进,那么,有这些人的激进支持,怎么能说“铁桶合围、孤立无援”呢?

如果指反对现代化的态度最激进,那么,这就不应该叫“激进”,应该叫“保守”。

反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褒?是贬?到现在还没弄明白!

再看下面:

“保古的生态环境不一样”。

这句话也不明所以!不知道什么意思?

如果联系上下文来看,“保古”,应该是指“保护传统文化”。

再来看,“生态环境”有什么不一样?现在污染严重了,破坏严重了,浪费严重了,犯罪严重了,堕落严重了,这些“生态环境”,的确与以前不一样了。这是现代化带来的副作用。

既然“生态环境不一样”了,生态环境被破坏了,那不是更要着手保护生态环境嘛!而从前生态环境没被破坏之前,用的正是传统文化——勤俭节约。现在生态环境被破坏了,正是因为引进了美式文化——侈奢浪费。

接着看他的结论:

“现在喘过一口气,不要忘乎所以。”

又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不概是指三十年前,传统文化被打倒了;三十年后,改革开放出问题了,所以,现在又开始反思传统与西化的问题,传统文化又喘过一口气来了。所以李零很不高兴,指责说:“不要忘乎所以”!

因为在李零(和他的老师)看来,传统文化“都是现代化的边角料”,现在要把传统文化当作大作料来用,所以李零很着急,急得跳了起来,道理也不讲了,说话也语无伦次了。

 

上面只分析李零的一段话,就花了一大篇文字,好在现在节约用纸,弹弹指也就解决问题了。

下面再来分析,复录一部分:

“态度最激进,水平最低下,(西化不强,保古不力)保古的生态(乃)环境(使然)不一样,现在喘过一口气,不要忘乎所以。

(资本主义是个全球化的体系,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个世界,只有‘主流国家’和‘非主流国家’,名字叫什么,喜欢不喜欢,并不重要。‘传统’(过去叫‘封建’)的尾巴就算是割不断,也早就不成其为‘社会)。”

上回说到,李零的一段话语无伦次:

“态度最激进,水平最低下,保古的生态环境不一样,现在喘过一口气,不要忘乎所以。”

后来,他的老师也发现词不达意,就帮他改了一下:

“态度最激进,水平最低下,西化不强,保古不力,乃环境使然,现在喘过一口气,不要忘乎所以。”

加了一句“西化不强”,又把“保古的生态环境不一样”,改成:“保古不力,乃环境使然。”这样通顺了许多。

在“过去”(改革以前),“西化不强”,这是肯定的。

“保古不力”,也对。因为当时经过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毁文物,批林批孔。其实,在当时,不是“保古不力”,而是“毁古尽力”。

“乃环境使然”,大概指三十年前的形势,就是这么个环境趋势。

“现在喘过一口气”,也对,不再糊里糊涂,自毁文化了。

“不要忘乎所以”。说着说着,口气就变了。

李零想警告什么呢?李零没有下文,李零的老师则觉得,在此可以大加发挥一番,于是便添加了下面一段话:

“资本主义是个全球化的体系,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个世界,只有‘主流国家’和‘非主流国家’,名字叫什么,喜欢不喜欢,并不重要。‘传统’(过去叫‘封建’)的尾巴就算是割不断,也早就不成其为‘社会’。”

在这里,幕后的捉刀手,捉着捉着,手有些发痒,就露出马脚来了(后面还有马脚,另文再述)

刚才的李零,还阴阳怪气,含沙射影地表演一番。在这里,幕后的人物,竟有些按纳不住,歌唱起“资本主义大一统”来了。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很有文学色彩,意思是说,资本主义这个全球化体系,已经象天罗地网,笼罩了全世界,谁也跑不掉。中国这头羊,也只好等美人来餐用了。

当然,中国并不是一头羊,中国是一条龙,龙的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老鹰最害怕的!所以就雇来了“屠龙手”,想把中国的一条龙,驯服成一头羊。

驯服的最佳办法,就是从思想入手。因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控制的,控制了思想,也就等于控制了人的一切。而思想又与文化有关系,接受了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险恶用心的人,就要从摧毁文化入手。而李零,就充当了走狗的角色。李零以爱国为名,散布祸国之论,不但影响广,而且危害大,这就属于“顺非而泽”,罪过极大。

接着再看:

“这个世界,只有‘主流国家’和‘非主流国家’,名字叫什么,喜欢不喜欢,并不重要。”

强大,就能成为“主流国家”。可以肯定,中国一定会强大!但是,也可以肯定,中国的强大,不是象美国一样靠掠夺,中国靠的是:自强不息。

“名字叫什么,喜欢不喜欢,并不重要。”

是的!名字并不重要。中国的强大,就是中国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也不是奴役式的。

这恐怕会使美国鹦鹉很失望,也会使美国主子很害怕。为什么?因为中国已经在强大!否则,又何必这样气急败坏,这样象热锅上的蚂蚁呢!

接着看:

“‘传统’(过去叫‘封建’)的尾巴就算是割不断,也早就不成其为‘社会’)。”

大概是因为气急了,所以李零的老师也语无伦次了,“传统文化”,不同于“传统”,“传统”与“传统文化”,不是同一个概念。当然,也可能是有意为了混淆,故意这样说。无非是想把“传统文化”,指责为“封建社会”,想得虽然美,但是,现在还是一个可以愚弄的时代吗?

 

上回说到,李零师生联手出击,要把孔子描黑抹倒,使“孔子只是符号”,省得大家都去学习传统文化,盼望着中国“一江春水向西流”。结果,功夫 花了不少,效果却是不大。整段内容,虚张声势,言不及义,议不切题,却好似唐吉诃德在痴语。唉,李零哪,真为你失望!

有关“符号”的话题,也已经写了三篇,这篇算是结束,以后另开话题。

下面,再来看李零的作文:

“80年代,大家骂中国太传统,现在又骂太不传统,到底哪个对?自己抽自己耳光,到底能抽几回?”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过去一时糊涂,现在反省,改正过来,这不是很正常嘛!如果知错不改,倒是真的错了。

用孔子的话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李零不是也知道:“有错不改是最大的错”嘛!

在这里,李零为什么就不肯让人改正错误呢?偏要指责人家?

是李零《论语》没读好,还是故意这样说?李零说:

“用《论语》代《修养》,可以满足某些人的需要,但我不需要。”

由此可见,虽然李零也吃《论语》米饭,也教了二个学期的《论语》,也出了二本有关《论语》的册子,但是,里面的东西,自己是并不相信的,也不会去实行的,李零“我不需要”,借句流行的话说:“那是淘淘浆糊的”。

李零的老师则觉得,这几句话还不够狠,所以得加料,就改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1980年代,大家骂中国太传统(“太封建”也“太专制”),现在又骂中国太不传统(“太不民族”也“太不世界”),到底哪个说法对?自己抽自己耳光,到底能抽几回? 两种危言耸听,都高估了传统文化。”

料是加了,看上去也锋利多了。可是,一加又加出了问题:

本来李零说“80年代”,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年纪稍大一点的人都知道:1980年到1989年,过去统称叫“80年代”,如果是1990年到1999年,则统称叫“90年代”。是十年代表一个年代,现在李零的老师这么动手一改,就错了!

什么叫“1980年代”?1980只是一年,而不能加“代”。要说“年代”,就不能加“19”。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零的老师还很年轻,缺少对历史的经验(后面还有露马脚的地方,另文再叙),文采虽然有一点,但火候毕竟还不够。李零虽然老 是够老,但是文采不行,火候也还不够。所以,这一老一少,还得加紧锻炼,还得等下一回。这一回要打倒孔子,恐怕是不自量力了。

紧接着,李零的小老师又加了一段话:

“传统是过去,没必要当祖宗供着,不分好坏,闻之必拜,谁敢说个不字,就跟当年的‘反革命’一样。”

应该纠正,不是“传统”,而是“传统文化”。

“不分好坏,闻之必拜。”也没有这回事,发扬传统文化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换句话说,是“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谁敢说个不字,就跟当年的‘反革命’一样。”

“说不”,也有二种说法:一种是学术之争,合理否定。一种是别有用心,一笔抹杀。

不知道李零的师徒,是那种的“说不”呢?

如果是学术之争,肯定是就事论事,用不着去一打一捧。

而今,李零师徒,表面上是要论证“孔子只是符号”,结果到最后,也没有提供“孔子只是符号”的可靠依据。有的只是漫无头绪、毫无理由地大肆吹捧西化,大力贬低传统文化,这哪 里是学术之争,只能说他是别有用心。

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

现在,李零也是这样,把西方的鬼神,“当祖宗供着,不分好坏,闻之必拜。”这在孔子看来,是胁肩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