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41:59
民间的补血方法二十一则



  补血方
  血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之一,它内养脏腑,外濡皮毛筋骨,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使目能视、脚能步、掌能握、指能捏、神志清晰、精力充沛,这些都是血的功能。若血虚,不能营养人体,则面色无华、视力减弱、模糊、眼球干涩、关节活动不灵、四肢麻木、皮肤干燥、发痒、神志异常、头痛眩晕、惊悸、失眠多梦等,因此,必须重视补血。
  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之人。不是血虚,不能用这种方法。所谓血虚,即血少不够用,常反映为全身性的血液亏损,或血液对人体某一部位的营养或滋润作用减弱。临床以面色苍白无华、口唇淡白、头晕眼花、舌质淡、脉细无力、妇女月经量少、衍期甚至经闭等为主要症状。
  [方一]
  牛乳25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煮至半熟时,再加牛乳,煮至粥成,调以白糖进食。
  本方有大补阴血功效。适用于虚弱劳损,形体羸瘦。
  本方出自《调疾饮食辨》、《本草纲目》等,原方用于“大补阴血”,“老人甚宜”,为滋补虚损常用方。若日久失于调摄,或久病失于调治,脏腑亏损,阴血亏虚,则见虚损,法宜大补阴血。方中以牛乳血肉有情之品为主,大能补阴血,益虚损;以粳米为辅佐,补牌以助牛乳之力,合用而成大补阴血之方。本晶滋补之力较强,尤宜于虚损重症。
  本品滋润补益,对脾胃虚寒泄泻及痰湿水饮者不宜食用。
  [方二]
  鲜乌贼鱼肉250克,桃仁15,克,黄酒、酱油、白糖各适量。乌贼鱼肉冲洗干净,切条备用。桃仁洗净,去皮备用。乌贼鱼肉放入锅中,加桃仁、清水,旺火烧沸后加黄酒、酱油、白糖,再用小火煮至熟烂即成。
  本方有养血调经功效。适用于血虚经闭。
  本方出自《陆川本草》,原方用于“妇人经闭”,为治疗血虚经闭的代表方,血虚冲任失养,血海空虚,则见经闭。方中以乌贼鱼肉为主,血肉有情之品,大能养血调经;以桃仁为辅佐,活血调经。两者合用,一养血以调经,一活血以调经,而以养血为主,故适用于血虚兼有血滞之经闭及血虚经闭。
  《唐瑶经验方》以本方去乌贼鱼,加莲藕煮食,则活血调经之力增强,原方用于“产后血闭”。
  本方孕妇忌食。
  [方三]
  鲜桑椹1000克,糯米500克。鲜桑椹洗净捣汁(或以干品300克煎汁去渣),再将药汁,与糯米共同烧煮,做成糯米干饭,待冷,加酒曲适量,拌匀,发酵成为酒酿。
  每日随量佐餐食用。适用于肝肾阴亏消渴、便秘、耳鸣、目暗、瘰疬、关节不利等症。桑椹滋阴补血力强,辅以糯米补中益气,提高疗效。
  [方四]
  羊乳250克,羊脂60克。羊乳、羊脂放人锅中,煮作羹食。
  本方有补虚劳,益精血功效。适用于虚劳羸瘦。
  本方出自《食疗本草》,原方用于“补肾虚,亦主中风”,为补虚劳,益精血方。久病体虚,脏腑耗损,精血亏虚,则见虚劳羸瘦,法宜补虚劳,益精血。方中以羊乳为主,补虚劳,益精血;以羊脂为辅佐,补虚润燥以助羊乳滋补,合用而成补虚劳,益精血之方。本晶补虚滋润之力较强,对于虚劳羸瘦,肌肤枯憔者尤为适宜。
  本晶温润补虚,对于外感未清及痰火内盛者不宜食用。
  [方五]
  猪里脊、粳米各50克,花椒、食盐、茴香、香油皆适量。将里脊肉洗净,剁成肉末,入食盐、花椒、茴香、香油调拌,待用;粳米煮粥,粥将成时放入上述原料,再煮至肉熟米烂;每日2次。
  猪里脊即猪脊背上的瘦肉,结缔组织较少,质地细嫩柔软,无腥臊异味,入馔效佳。含蛋白质20%左右,并富含B族维生素和铁等,脂肪约为8%。
  据中医古书记载,猪肉味甘咸性平,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本草备要》谓:“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津液,丰肌体,泽皮肤。”《随息居饮食谱》称:“补肾液,充胃汁,滋肝肾,润肌肤。”
  配方中猪里脊滋阴血,润肌肤;粳米健脾益气;花椒、茴香既可调味,又可温中补虚。全方滋养阴血,补中益气,常服可收肌肤滑润光泽之效。
  痰湿内蕴者不宜服用。
  [方六]
  鲜牡蛎250克。将其洗净,用黄酒、食盐、葱姜腌泡半小时后,取出,人火上烤熟,即可。佐餐食用。
  牡蛎的保健作用古已载之。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一书就记载:牡蛎“气味甘温无毒。煮食,治虚损,调中……炙食甚美,令人细肌肤,美颜色。”日本古书也记载牡蛎“甘温,无毒,去脾胃内热,消汗,止渴,解酒,补阴养血,久食皮肤娇嫩。”牡蛎的美容作用源于它所含的蛋白质、糖类、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锌、铜、碘、硒等营养物质,它们既能滋补强壮身体,又对皮肤起保健作用。
  尽管牡蛎营养丰富,但远离海边的人们是很难吃到牡蛎的。为了使更多的人受益,中国和日本科学家联合研制成“牡蛎精”。“牡蛎精”是通过先进的工艺处理,提取牡蛎中的有效成分制成的,它保留了牡蛎的营养,并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方七]
  猪皮500克,黄酒、大蒜、生姜、酱油、食盐皆适量。猪皮去毛,洗净,切成长条,放人锅内,加适量清水、葱、姜、黄酒,以小火煨炖肉皮将熟时加食盐、酱油、待肉皮熟烂,汁液粘稠时即可停火,倒人碗内,冷藏备用。佐餐用。
  猪皮味甘性寒,养阴清热,传统用于解除少阴肾经邪热所致的音哑症。近年来多用于润肤美容。
  猪皮的胶原组织经过熬炼,水解成明胶,它是和构成人体皮肤的胶原结构相似的一种动物蛋白,其分子量较低,易被人体吸收,这种胶质蛋白有增加皮肤弹性,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猪皮需要长期连续使用,才能产生较好的润肤作用。
  有关单位从猪皮中提取出水解蛋白,研制成系列护肤晶。皮肤试验表明,它们无任何刺激性和副作用,易被皮肤吸收,滋润皮肤,有明显的止痒作用;能修补和促进伤口愈合,减退色斑,使皮肤变得光滑、洁白、细腻而富有弹性,可使皱纹变浅。
  [方八]
  大猪蹄1个,松子仁、核桃仁各30克。猪蹄去净毛,人锅煮至半熟,去骨取皮,皮内装上核桃仁、松子仁及零星碎肉皮筋,卷好,外用线扎紧,再煮至烂熟时取出,待冷切片,装入盘中,佐餐食用。
  据古书记载,本方中三味原料皆有滑润肌肤的作用。猪蹄养阴血,“滋胃液以滑皮肤”(《随息居饮食谱》);核桃仁补.肝肾,悦肌肤,“常服骨肉细腻光润”(《食疗本草》);松子仁润肺养液。“润皮肤,肥五脏”(《日华子本草》),三物合用共奏滋养润肤之功。
  本方的美容作用与原料的营养成分是分不开的。猪蹄中的胶原蛋白,是养颜保健之佳品;核桃仁、松子仁属于坚果类食物,含脂肪和蛋白质都比较丰富,脂肪含量高达40%以上,其中主要成分是必需脂肪酸,它在体内有多种生理功能,缺乏时可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在婴儿可能引起湿疹,在成人可能导致一系列皮肤病变。此外核桃仁、松子仁内的维生素E有延缓细胞衰老,减少皮肤色素沉着的作用。
  凡高血脂、肥胖症、大便溏泄者不宜用本品。
  [方九]
  藕适量,粳米二两,砂糖少许。将藕洗净,切成薄片,同粳米、砂糖同入砂锅内煮成稀粥。本方健脾、开胃、益血、止泻,适用于食欲不佳,大便溏薄,热病后口干烦渴。
  [方十]
  干红枣50克,花生米100克,红糖50克。枣洗净泡发,花生略煮后取花生衣,将枣与花生衣同放人煮花生的水中,加冷水适量,文火煮半小时,捞出花生衣,人红糖,溶化后收汁,作点心服用。
  本方益气养血,适用于血虚证。
  [方十一]
  净母鸡1只(约重1250克),桂圆肉、荔枝肉、乌枣、莲子肉、枸杞子各15克,冰糖30克,调料各适量。鸡腹部朝上放在大碗中,桂圆肉、荔枝肉、乌枣、莲子肉、枸杞子置于四周,再加上冰糖及精盐、料酒、葱、姜、清水各适量,上笼蒸2小时取出,调味,撒上胡椒粉。
  本方补血养阴,益精明目,适用于病后、产后气血虚弱,面色苍白,形体羸瘦等症。
  [方十二]
  藕粉、糯米粉、白糖各250克。藕粉、糯米粉、白糖放人盆中,加开水,揉成面团,放在笼内蒸熟即成。
  本方有补虚益胃,养血止血功效。适用于虚弱食少,吐血,便血。
  本方出自《本草纲目拾遗》,为治疗虚弱失血方。体虚胃弱,血不循经,则见食少和失血。法宜补虚益胃,养血止血。方中以藕粉为主,补虚开胃,养血止血;以糯米粉、白糖为辅佐,糯米粉补益脾胃,白糖补虚润燥,合用而成补虚益胃,养血止血之方。本品糯米取粉,则粘滞之性大减,尤宜老年虚弱者食用。
  本品对痰热内蕴者不宜食用。
  [方十三]
  母猪蹄2只,通草6克,黄酒、食盐、葱白、生姜各适量。猪蹄刮毛洗净备用。通草放人纱袋中备用。猪蹄放入锅中,加清水、通草、黄酒、葱白、生姜,小火炖至八成熟,取出猪蹄,剔去其骨。原汤过滤去渣,加入猪蹄、食盐,小火炖至熟烂即成。
  本方有养血通乳功效。适用于产后乳少。
  本方出自《梅师集验方》、《随息居饮食谱》等,方名为后补,原方用于“痈疽发背或发乳房初起微赤”,“妇人无乳及乳痈,发背初起”,为治疗产后乳少代表方。产后血虚,乳汁生化不足,则见乳少。法宜养血通乳。方中以猪蹄为主,血肉有情之晶,大能养血补血以充乳汁;以通草为辅佐,通络下乳以助乳汁排泄。两者合用,一补一通,补中有通,配伍精当,共成养血通乳之方。此外,本方并有托疮功效,故还可用于乳痈和发背。
  [方十四]
  猪蹄1个,葱白2根,黄酒、食盐各适量。猪蹄去毛,刮洗干净。从趾缝处切成两片,放入锅中,加清水,旺火烧开,撇去浮沫,再加入葱白、黄酒、食盐,小火炖至熟烂即成。
  本品有养血托疮功效,适用于四肢疮疡肿痛,败疮不收。
  本方出自《肘后方》。方名为后补,原方用于“毒攻手足,疼痛欲断”,为养血托疮方。血虚不能托毒外出,则见疮疡肿痛或败疮不收,法宜养血托疮。方中以猪蹄为主,补血脉,托疮毒,长肌肉;以葱白为辅佐,通阳解毒以助托疮。合用而成养血托疮之方。本方养血托疮,对血虚毒陷之疮疡尤为适宜。本品养血,还可用于产后乳少。
  本方对热毒疮疡者不宜食用。
  [方十五]
  花生米200克,猪前蹄1个,黄酒、葱白、生姜、食盐各适量。猪蹄去毛,刮洗干净,切成两片,放入锅中,加花生米、清水、黄酒、葱白、生姜,旺火煮沸,改用小火炖至熟烂。再调以食盐略炖即成。
  本方有养血通乳功效。适用于产后乳少,以及一般血虚病证。
  本方出自《陆川本草》,方名为后补,原方用于“乳汁少”,为治疗血虚乳少常用方。血虚不足,乳汁生化无源,则见乳少。法宜养血通乳。方中以花生米为主,养血充乳;以猪蹄为辅佐,血肉有情之品,大能补血脉,通乳汁。两者合用,以增强养血通乳之力。本方养血补血,故还可用于一般血虚病证。
  此外,《千金方》单以猪蹄炖食,用于“乳无汁”。
  本方可用于贫血,白细胞减少症。
  本方补血滋腻,对痰湿重者不宜食用。
  [方十六]
  猪胰1具,淡菜150克,料酒、精盐、胡椒粉、姜片、肉汤适量。将猪胰洗净,放入沸水锅中氽一下,捞出切片,将淡菜(干品)浸泡,洗净,然后放锅内加适量水煮,开锅后捞出洗净,再放锅中加入猪胰、料酒、精盐、胡椒粉、姜片,肉汤烧煮至肉熟烂,盛人汤盆即成。
  猪胰性子味甘,能益肺补脾、润燥。治肺损、咳嗽、咯血、肺胀喘急、脾虚下痢、乳汁不通、消渴等症。淡菜性味咸温,能补肝肾,益精血,消瘿瘤。《日华子本草》说:“煮熟食之,能补五脏、益阳事。”《得配本草》记载它可治:“产后瘠瘦,食之而肥。”用猪胰配淡菜可用于肝肾不足,肺脾两虚所致高血压、虚痨、阳痿、咳喘、糖尿病等症患者。
  [方十七]
  金华火腿2000克,猪肋条肉3000克,白酒1000克,清酱200克,白糖100克,茴香10克,花椒20粒。将火腿有皮的一面在明火上烧至微焦为度,用温火浸泡后,刮去油垢和焦痕。再人锅煮熟,连皮切成小方块,猪肋条肉切方块煮一下后,同金华火腿一起入砂锅,再煮肉汤煨,加入白酒、清酱、茴香、花椒、白糖,文火煮至肉烂为佳。
  肉味香美,俗名佛跳墙。
  火腿性温味咸,有补脾开胃,滋肾生津,益气血,充精髓的作用。
  [方十八]
  连皮五花猪肉500克,大米70克,白薯、苋菜各200克。红糖60克,食盐15克,姜末、醪糟汁、四川豆豉各10克,甜面酱20克,花椒(壳)适量。先将肉刮洗干净,切成6cm长薄片,白薯去皮切滚刀块。大米、花粉人于锅,以微火炒香,炒至金黄色起锅,磨成粗粒粉面。觅菜洗净切3cm长的节,备用。把切好猪肉,放人磁盆中,加盐7克,姜末、醪糟汁、豆瓣酱适量,甜面酱10克,红糖(化为水)以上各味与肉拌匀,腌片刻,再将其放入米粉内拌匀,备用。苋莱和白薯分别加米粉、甜面酱及盐拌匀。后将合好的觅菜和白薯,分别放人大磁器内,各放一边,上面放拌好的米粉肉,锅内加水适量,将盛米粉肉的容器放笼屉内蒸软,即可出锅。色泽金黄发亮,味道咸、甜、辣、香俱全。
  益气生津,补中和血,健脾开胃,其中白薯还具有宽肠通便的作用。据《随息居饮食谱》载,薯尚能防止晕车晕船。
  [方十九]
  猪肘子1000克。红枣50克。好酱油20克,醋10克,葱、姜、蒜、啤酒、淀粉适量。将猪肘以常法处理,客枣洗净。将酱油、醋、葱、姜、蒜盛入碗内再入淀粉,啤酒搅拌均匀,备用。取一砂锅底上垫几块猪骨,加入清水1000克放入猪肘烧开,打去浮沫,再将红枣及搅好调汁倒人,以微火慢慢煨,煨至软烂,原汁成粘稠样即成。
  补脾益胃,滋阴养血,脾胃虚弱,阴虚血虚者尤宜。能辅治血小板减少,并能增强健康人之抵抗力。
  [方二十]
  猪血500克,姜5克,食油30克,料酒3克,味道少许,盐适量。将猪血切成大块,放入开锅水中氽一下,捞出滤干水分,切小块。姜洗净,切丝。锅内放油后,烧至七成热,下猪血及料酒、姜、盐、翻炒,起锅放味精。
  补气养血,适用于并辅治头眩晕,中满腹胀,嘈杂有虫,宫颈糜烂,淋沥等症。
  [方二十一]
  羊肉250克,生姜60克,当归15克,料酒1匙,清汤、葱白、精盐各适量。将羊肉切片,素油炒过,对入清汤约1000ml,加入当归、生姜、料酒、精盐炖至羊肉熟烂即成。食用时,弃药,吃肉喝汤。取其微发汗,食后避风2--4小时。
  温中补血止痛,适用于血虚气寒引起腹部冷痛,恶寒肢冷,大便稀溏,以及寒湿凝滞的痛经,行经腹痛,量少色暗者。



关键词:滋补 中医 保健 医疗 

[ 阅读全文 | 阿木水 @ 2006-11-29 17:57 - WAP ]
民间常用补肾气方法



  补肾气方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与肾气关系密切。可以说衰老与否,衰老速度、寿命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肾气强弱。肾气旺盛,人就不易衰老,衰老速度也缓慢,寿命也长;反之,肾气衰,衰老就提前,衰老的速度也快,寿命也短。正如我国著名医学家叶天士所说,“男子向老,下元先亏”,这里的下元,即指先天元气,而元气藏于肾,元气亏,即肾气虚,故人体变老。由此可见,能否延年益寿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保养人体肾气,那么又有哪些偏方、验方能够保养肾气呢?
  [方一]
  鹿肾1具,肉苁蓉30克,粳米100克,葱白、胡椒粉、食盐各适量。鹿肾去除筋膜,冲洗干净切碎备用。肉苁蓉切碎备用。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煮至半熟,加鹿肾、肉苁蓉、葱白、胡椒粉、食盐,再煮至粥成。
  本方有补肾壮阳,益精填髓功效。适用于虚弱劳损,肾虚阳痿,耳聋耳呜,宫冷不孕。
  本方出自《圣惠方》,原方用于“五劳七伤,阳气衰弱,益气力”。为补肾常用方。若日久失于调摄,或久病慢性耗损,肾虚精亏,阳气衰弱,则见劳损、阳痿、宫冷不孕等,法宜补肾壮阳,益精填髓。方中以鹿肾为主,大能补肾益精,温肾壮阳;以肉苁蓉,粳来为辅佐,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粳米补虚益损。诸料合用,则补肾之力更强。本方即能壮阳,又能益精,补肾之力较强,阳痿或宫冷不孕者尤宜之。其它肾虚之证,也皆可食用。
  《食膳正要》载鹿肾粥,方用鹿肾、粳米、豆豉,用于“肾虚耳聋”。《调疾饮食辨》载鹿肾粥,用于“一切.肾虚之症”。本晶与猪肾粥,羊肾粥虽都能补肾,但本品为最,羊肾粥次之,猪肾粥则又次之。
  [方二]
  粟米50克。粟米淘洗干净,放人锅中,加清水,旺火烧沸,改用小火熬至粥成。
  本方有益肾补虚,清热利尿功效。适用于虚弱劳损,脾胃虚热,泄泻下痢,热淋。
  本方出自《本草纲目》、《医通》、《调疾饮食辨》等,原方用于“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热痢,热淋”,为补虚清热常用方。久病失治,耗损肾虚,则见虚损;脾胃虚热,运化失常,则见泻痢;下焦虚热,膀胱气化不利,则见病淋。法宜益肾补虚,清热利尿。本晶单用粟米一味,益肾补虚,清热利尿,方简力专。本晶以清补见长,诸虚热者皆可食用。
  本方用于清补止痢,宜用陈粟米。
  [方三]
  麻雀1只,粟米50克,葱白、白酒各适量。将麻雀去毛取肉,切碎,炒熟,放适量白酒煮少时,再加水,下米煮粥,粥将成时人葱白再煮1-2沸即可,每日2次。
  麻雀为文鸟科动物麻雀的全体或肉,别名家雀、老家贼。味甘性温,功善壮阳益精,暖腰膝,缩小便,是增强男子性机能,疗阳痿的常用保健食物。
  方中以麻雀为主,辅以粟米健脾养胃,濡润宗筋;葱白辛温,振奋阳气;又得酒助,助肾兴阳,以增强麻雀的作用效力,四物相合而成益肾壮阳之方。原方用于“脏腑虚损,羸瘦,阳气乏弱”之症。经常食用本品可增强体制,提高性功能。对男性阳痿,早泄,不育,女子阴冷。不孕皆有调养之用。《养老奉亲书》也载有此方。
  本品性质温热,阴虚内热者忌食。
  [方四]
  狗肉1000克、糯米1000克,酒曲适量。把狗肉洗净,煮烂,捣如泥,糯米煮成千米饭,与狗肉泥拌匀,待冷,加酒曲适量,发酵成为酒酿。每日晨起空腹饮20--30毫升。
  狗肉为犬科动物狗的肉,又称犬肉。它除有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外,还含有嘌呤类和肌肽及钾、钠、氯等化合物。狗肉味咸性温,主补肾气,壮阳道,强腰膝,暖下元,健脾胃,下无虚弱者食之最宜。合糯米加酒曲酿酒,更助元阳之气,又培补中焦之气。全方大补元气,温肾助阳,健脾养胃。元阳虚弱的阳痿、早泄、滑精者可酌情选用。
  阳盛、火旺、热病者不宜使用。
  [方五]
  粟子肉100克,干藕粉25克,糖桂花2克,蜜饯青梅半颗,玫瑰花2瓣,适量白糖。将粟子肉洗净后切成薄片,锅置旺火上,放人清水适量,烧沸,倒人粟子肉、白糖,再沸时,撇去浮沫;再把干藕粉用水调匀,均匀也倒入锅内,调成凌羹状时出锅,盛入碗内,把青梅切成薄片放于羹面,再撒上糖桂花和玫瑰花瓣即成。
  本方补肾益气,健脾开胃,活血化瘀,适用于更年期脾胃虚弱之人食用。
  [方六]
  白色鸭子1只,去肠脏,并将其洗净,黑芝麻、桃仁、桑椹、水发莲子、芡实、红枣、薏苡米仁各20克,糯米适量(以填满鸭腹为度),盐、黄酒、味精各适量。将黑芝麻、桃仁、桑椹、莲子、芡实、红枣、薏苡米仁填入鸭腹腔,再填加糯米至满用线缝合腹腔口,放置在汤盆中,加盐、黄酒、味精和水,上笼屉蒸熟,食前拆线,即可食用。
  本方补肾,健脾,固齿,尤其对体质久虚、消瘦、牙龈痿缩者适宜。
  [方七]
  栗子、粳米,冰糖各100克,清水l000克。将栗子用刀砍开,去壳取肉,切成碎米粒大小,将粳米淘洗干净。放人锅内加清水,栗子上火烧开,加人冰糖熬煮成粥即町。
  本方补肾气、厚肠胃、对肾虚引起的牙齿不固有疗效。
  [方八]
  当归(酒浸)、小川芎、荆芥穗、香附末、白芍药、甘枸杞、熟地黄各75克,川牛膝(去芦,酒浸)60克,细辛9克,补骨脂45克,升麻15克,青盐9克。将为末,用老米枷克,煮饭合成丸,阴干,入瓦砂罐封固,炭火或桑柴火,烧成灰存性研为末,用铝盒盛之。清晨以药粉擦牙,然后温水漱咽服下。
  本方为固齿补肾散,适用于肾虚牙齿不固之患者。
  [方九]
  鹌鹑1只,枸杞子30克,杜仲15克。将3味水煎取汁,饮汤食鹌鹑。
  本方补肝肾,强腰膝,健筋骨,适用于肝肾虚所引腰膝酸软,牙齿不固者。
  [方十]
  莽草、生姜、柳树皮(刷去表面绿皮,取里面之白皮)、牛膝(去苗)、胡蒜子、生干地黄、菟丝子、无食子、桐子漆、猪牙皂角各1肋克。共研成细末,放入瓶内,瓶口用食盐调稀泥封固,放火内烧锻1日后,埋入土内半日许(选阳湿地,要挖深一点),取出放室外露3夜,白天收入用凉处,不得见太阳;后研为细末,筛过备用;每用时以手指蘸药末少许揩于牙齿上,过一会儿即以清水洗去,日用2次。应坚持揩法,不可中途而废。
  本方补肾气,常用可使牙齿坚固不脱,光洁白净。
  [方十一]
  上肉桂2克,熟附子5克,西党参、北黄芪、怀山药、淫羊藿、巴戟天、枸杞子、菟丝子、淡大云、蒸黄精、制锁阳各1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连服5剂,—般需要服30-60剂,直至病愈为止。
  本方为湖南著名老中医萧佐桃验方,功能扶命火,培脾土。养正气、益精血,可主治肾阳虚证(命门火衰),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气血虚弱证。特别是慢性肾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性生殖机能减退症,下丘脑垂体性闭经,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患者,有上述证候表现的疗效尤佳。
  本方系萧氏在临床上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研制的有效方剂之一。他认为疑难杂症所表现的证候往往与“命门”系统自身功能的损害,即真阴真阳的亏损有关。真阴真阳亏损可以造成“五脏之阴气不生,五脏之阳气不发,五脏之正气失调”。因此在立法制方时要注意调阴阳、纠偏颇,意在相济,勿忘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益精血、养正气,贵在调和,勿忘精血互生,气为血帅;补虚损,扶五脏,重在脾肾,勿忘脾肾双补,兼顾他脏。“扶命培上汤”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制订的。
  以肉桂,辛甘、大热,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温邪;党参,甘、平,补中益气,健脾益肺;黄芪,甘、温,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山药,甘、平,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淫羊藿,辛、甘、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菟丝子,甘、温,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巴戟天,甘、辛、微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枸杞子,甘、乎,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黄精,甘、平,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锁阳,甘、温,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肉苁蓉,甘、咸、温,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共奏调整命门真阴真阳亏损之效,从而使命门系统能正常行使上行于脑,主精神活动;下行于生殖系统,主性行为和生殖;内行十二脏腑,主各脏腑阴阳平衡;外行主卫外的生理功能,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阴虚火旺者及孕妇慎用。口干喜饮者去向桂、附子;腹胀便溏者去大云、黄精。
  [方十二]
  山药100克,鸭梨2个,苹果1个,金糕、瓜仁、葡萄干、瓜条、青梅各10克,白糖300克,桂花卤少许。山药去皮后入沸水氽一下,切成9厘米长、手指粗细的山药段,再人沸水中氽一遍;梨,苹果去核切小丁;砂锅肉放白糖,加2小碗水,用武火烧开,人山药段,待沸,改用小火煨,加入梨、苹果丁,煮30分钟;然后把山药捞出放在盘内,将所有的果料撒在山药上,并将余汁过箩,除去果皮杂质,再熬浓,人桂花卤,浇人盘内的果料上即可。日2次服食。
  本方,健脾益肾,补肺润燥,固涩止遗,适用于病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久泻久痢,痰喘咳嗽,皮肤干燥,腰痛酸软,下肢痿弱,消渴尿频,遗精早泄,带下白浊等症,乃病后体虚者理想的食补佳品。
  [方十三]
  山药粉、茯苓粉各100克,面粉、白糖、红绿丝、糖桂花、熟猪油各适量。山药粉、茯苓粉放入盆中,加清水,调成糊状,上笼蒸约半小时后取出,加白糖、猪油、红绿丝、糖桂花,调制成馅心,面粉合好,与馅心作包子蒸熟进食。
  本品有补脾固肾功效,适用于脾肾气虚,食少便溏,尿频,遗尿。本品出自《儒门事亲》,方名为后补,原方用于“小便多,滑数不禁”,为补脾固肾方,脾虚运化失常,则见食少便溏;肾虚膀胱不约,则见遗尿,法宜补脾固肾,方中以山药为主,补脾固肾;以茯苓为辅佐,补气健脾以助山药之力,合用而成补脾固肾之方。本方可用于糖尿病。本方重在滋补,有实邪者不宜食用。
  [方十四]
  牛膝10克,鹿蹄筋100克,鸡肉500克,火腿50克,蘑菇25克,胡椒粉、味精、料酒、姜、葱、精盐、肉汤各适量。将牛膝洗净后切成斜片,鹿筋放在钵中,加水适量,上笼蒸约4小时后,待鹿筋酥软时取出。再用冷水浸泡2小时,剥去外层筋膜,洗净。火地洗净后切成丝。蘑菇水发后切成丝。姜、葱洗净后切成姜片、葱段。发涨后鹿筋切成长段,鸡肉剁成2厘米的方块,取蒸碗将鹿蹄筋,鸡肉放入碗内,再把牛膝片摆放在鸡肉上,火腿丝、蘑菇丝混匀后撒在周围,姜片、葱段放人碗中,再用胡椒粉、味精、料酒、盐、肉汤,调好汤汁灌人碗中,上笼蒸约3小时,待蹄筋熟烂后即可出笼,拣去葱、姜即成。
  熟牛膝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尚有引药下行之力,加入壮筋骨,治劳损之鹿蹄筋,补虚羸,益气血之鸡肉,共具强筋健骨,补益肝肾之功效。适于五脏虚损,四肢拘挛,腰痹病人食用,对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瘘痹以下肢为甚者有明显疗效。
  [方十五]
  鹿肾1对,猪瘦肉250克,精盐、胡椒粉、葱末、肉汤各适量。将鹿肾用温水发透,约10--12小时,水凉换几次温水,刮去粗皮、杂质,剖开再刮去里面的粗皮、杂质,洗净切成丁。猪肉洗净,放沸水锅中氽一下,捞出切丁。锅中放入鹿肾、猪肉、盐、胡椒粉、葱末、肉汤,共煮至鹿肾丁、肉丁熟烂,盛人碗中即成。
  本汤菜以鹿肾、瘦猪肉为主料。鹿肾又名鹿鞭,其性温,味甘咸,具补肾壮阳,益精之功。《日华子本草》谓之“补中,安五脏,壮阳气。”《别录》中谓其“主补肾气。”猪肉滋养脏腑,补中益气。合用则具有补肾壮阳,益精暖官之效用。适于阳痿早泄、遗精、肾虚、耳聋,女子宫寒不孕,慢性睾丸炎等病人食用,对于健康人有强身壮体之功效。
  阴虚火旺者慎食之。
  [方十六]
  九节菖蒲不拘多少。将药生捣,绞汁5000毫升,加糯米625克,蒸熟,再加细曲250克,相拌令匀,人瓷缸,密盖3周,即成,温服,1日3次。
  本方补肾气,能使白发变黑。
  [方十七]
  水发海参50克。水发鲍鱼20克(切丝),鲜蚌肉、鲜蚝肉各50克,水发干贝20克,熟海螺肉50克(切片),枸杞子50克,整鲍鱼贝壳1个,鸡汤、味精、黄酒和笋片各适量。将各原料放人砂锅中,兑人鸡汤以小火煨炖九成熟,再加调料和笋片,熟透即可。
  本方平补肝肾,明日,增强视力,可预防弱视、近视、早花,对夜盲症、青光眼等症亦有辅助治疗功效。
  [方十八]
  炙何首乌10克,鲜猪肝250克,水发木耳31克,小白菜叶50克,料酒10毫升,精盐2克,味精l克,醋5毫升,酱油20毫升,生姜15克,葱10克,水豆粉25克,混合油500毫升(实耗70毫升)。何首乌洗净,用砂锅加水熬2次,收药液对毫升待用;猪肝剔去筋膜洗净后,切成4厘米长、2厘米宽、0。5厘米厚的片,葱、生姜洗净,葱切成短节,姜切片,白菜叶、木耳淘洗干净;猪肝用何首乌汁药液、精盐、水豆粉约一半浆好。另用碗把酱油、料酒、精盐、醋、味精、汤、水豆粉兑成汁。锅置武火上,注入混合油,烧至七、八成熟,放入拌好的肝片浸透,用漏勺沥去油,锅内留底油约50毫升,下人姜片、葱节,炒出香味后下入猪肝片,同时将小白菜叶、木耳下入锅内翻炒几下倒入液汁炒匀,起锅即成。
  本方滋补肝肾,明目、乌发,不但能乌发美颜,而且可消除因过度看书、看电影引起的眼疲劳,使两目炯炯有神。
  [方十九]
  黑牛髓、生地黄叶、白沙蜜各250克。将3味和匀煎熬成膏。晨起空腹食1匙,用温黄酒调之。适用于因肾虚弱而引起的腰膝无力,形体瘦弱,或创伤骨折等症。
  本方出自《饮膳正要》,方名为后加。原方用于治疗瘦病。牛髓功专补肾填髓,合地黄、蜂蜜以滋阴血,故可用以辅助脊骨劳损或外伤的恢复。
  本方对于脾虚泄泻,胸膈多痰者慎用。
  [方二十]
  对虾4对,素油1两半,黄酒、糖、姜、葱丝、味精适量。对虾洗净去须、脚,从脊背割开用签子剔去沙包,再自虾背剪到尾根处,挑去壳下的尿线。开油锅,油温4成锅离火,将对虾排好人锅,文火将虾的两面煎至深红色,将虾捡出。煎虾的余油烧热,下进葱、姜丝煸出香味,入黄酒、对虾,加进1两开水,撒入糖、盐、味精,烧开后盖好锅,文火焖烤10分钟即可。
  此菜可补肾壮阳,通乳托毒,也是滋补身体的美味佳肴。
  [方二十一]
  小猪肉 (或全小猪)3000-3500克。奶酥油、好酱油、黄酒适量。将小猪宰杀后,以开水烫洗,刮去毛除内脏,以竹签或铁条穿在炭火上烧烤,并不断摇动,直至四面烤至深黄色为度。然后以奶酥油慢慢涂抹,边烤边抹,并加抹少许酱油和黄酒,使其缓慢渗入肉内。至皮酥为佳。
  本方可疗虚劳、补肾气,对体虚病损之人确是补虚开胃之佳品。



关键词:滋补 中医 保健 医疗 

[ 阅读全文 | 阿木水 @ 2006-11-29 17:52 - WAP ]
民间的补气方法十五则



  补气方
  俗话说:人活着就是一口气。民间人们检查——个人是死是活,通常摸一摸这个人还有没有气,可见,气对于人体是多么重要。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祖国医学认为:人身三宝精、气、神。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它充满全身,运行不息,关系着人体的健康与寿夭。祖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早就指出过:“百病生于气”,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人体气的运行有关。因此,要养好生,必须注意补气。
  补气法,适应于气虚之人,不是气虚,不能用这种方法。所谓气虚,即气不够用,动则即喘。经常感到疲倦乏力、少亩懒语、面色胱白、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即有牙印),脉虚弱无力。
  [方一]
  椰子1个。将椰子剥去外皮,去壳,取白色肉瓤,切成小块食之,每次数块。
  椰子肉,异名椰子瓤,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胚乳,色白,嚼之似肉质。味甘性平,“益气,去风,食之不饥,令人面泽”(《本草纲目》)。
  椰子果肉含油量为60%一65%,油内大部分脂肪酸为饱和脂肪酸,仅有很少的油酸与亚油酸。这与一般植物油有很大不同。饱和脂肪酸尽管有一些弊端,但也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为了维持良好的健康水平,营养学家建议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好各占1/3,即保持1:1:1的比例较为适宜。此外椰子肉尚含有一些蛋白质、蔗糖、葡萄糖,对皮肤的健美也有益处。
  老年人、高血脂症、肥胖者慎用。
  [方二]
  豆浆200克,粳米59克;白糖适量。豆浆加水与米同煮为粥,或粳米如常法煮粥,临熟时加入豆浆,继续煮至粥成,以白糖调味,每日2次。
  本方补虚羸,肥健人,适合于体弱多病,形体消瘦者食用。
  [方三]
  大麦100克,草果6克,羊肉50克。将羊肉洗净,制成肉末,备用;大麦煮汤,临熟时,加人羊肉末、草果、黄酒及食盐,搅拌均匀,小火继续煮至熟烂,遂停火,佐餐食用。
  本方温中、养胃、肥健,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消渴、体弱消瘦者食用。
  [方四]
  生黄芪30--60克,粳米2两,红糖少量,陈皮末1克。每次取生黄花浓煎取汁,选用粳米、红糖少量同煮,等粥将成时,调入陈皮末,稍沸即可。
  本方补益元气、健睥养胃、利水消肿,适用于劳倦内伤、慢性腹泻、体虚自汗、老年性浮肿、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疮疡久溃不收口等一切气血不足的病症。
  [方五]
  芡实、山药、茯苓、莲肉、薏苡米、白扁豆、党参、白术各6克,大米100克,糖适量。将前8味中药,加水共煮40分钟,捞出党参与白术之药渣,再人淘干净的大米,继续煮烂成粥,分顿调糖食用,连吃数日。
  本方健脾益气,温阳利湿,适用于体虚无力,虚肿,泄泻等症。
  [方六]
  干山药、白术各30克,人参3克,面粉500克。山药、白术、人参研成细粉。加面粉,清水合面,斡薄切片煮食。
  本晶有补气健脾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疲倦无力。
  本方出自《圣济总录》,原方名“山芋丸”,用于“脾胃虚弱,不思进饮食”,为补气健脾常用方。脾胃虚弱,运化无权,生化无力,则见食少便泻,疲倦无力。法宜补气健脾,方中以山药为主,补气健脾;以白术、人参、面粉为辅佐,白术补气健脾,人参大补中气,面粉补养肠胃。诸料合用,更增强补气健脾功效。本方补气之力较强,对于元气虚弱也可应用。
  本方对外感及实热病证者不宜食用。
  [方七]
  水发燕窝10克,水发竹荪40克,鸡腿肉150克,水发香菇100克,火腿丝10克,精,盐、味精、白糖、胡椒粉、水淀粉、姜汁、猪油、料酒、高汤各适量。鸡肉、香菇、竹荪切成条。竹荪、香菇下锅氽透捞出。锅加入猪油、姜汁、料酒、水,先将燕窝下锅滚片刻捞出,放人竹荪、香菇、鸡肉滚煮,待鸡肉熟后倒出放人碗内,加人燕窝火腿丝。后烧锅,加入高汤、猪油、味精、白糖、胡椒粉,待沸后用水淀粉勾稀芡,淋在面上即成。
  本汤莱以竹荪燕窝合鸡肉、香菇、火腿而成。竹荪又名竹参,竹笙,为世界上著名的珍贵食用真菌,被誉为“山珍之王”,“菌中皇后”。竹荪菌体洁白细嫩,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价值很高。据测定其中含粗蛋白20.1%,粗脂肪2.6%,碳水化合物38.1%,并含有多种氨基酸,特别是谷氨酸含量特别丰富,竟高达1.76%。所以它不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而且是一种上好的调味品。竹荪历来被作为高贵的馈赠礼品,也只有在帝王御膳中才能见到它。竹荪具有补气益肾,止痛止咳,防腐解毒之功效,且能减少腹壁脂肪的贮积,对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也有一定疗效。竹荪配用大补元气、润肺益肾之燕窝,健脾滋肾之火腿,补血益气之鸡丝,开胃化痰之香菇,则具补元气、益肺肾、开胃健脾之功。对于体虚痨瘵之人食用效果更佳。此汤菜味鲜;素为人爱。
  [方八]
  黄羊肉250克,党参50克,精盐、味精、料酒、姜丝、猪油、肉汤各适量。将黄羊肉洗净,切片。党参润透洗净切片。先在锅内加油、姜丝、料酒、味精、盐及肉汤,烧开后加入黄羊肉、党参共煮,至肉熟烂,调味即成。
  黄羊肉具补中益气功效,常用治劳伤、虚寒。党参益血补肺,补益中气,两者相合为用,则此汤菜补中益气之效更著。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反胃,饮食减少,消瘦之人。健康人食之能健脾胃。
  [方九]
  水发鱼翅1000克,熟火腿50克,香菜、豌豆苗各25克,料酒、精盐、味精、白糖、白胡椒粉、葱、姜、熟猪油、鸡汤各适量。先将热火腿切成3厘米长的细丝,豌豆苗掐根留尖洗净,葱切段,姜切片,均拍松,备用。将水发鱼翅滗去碗内原汤,用沸汤烫一次,重新放在碗内,上放葱段、姜片,倒入鸡清汤,加料酒、精盐,放在笼中蒸20分钟,取出滗去汤,拣出姜葱。另坐锅于火上,倒人熟猪油,油热后,投入葱段、姜片,倒入鸡汤,放人蒸过的鱼翅,加精盐、白糖、料酒,烧开后,移至小火上将鱼翅炖至软烂。同时,另取锅于火上,倒入鸡汤,加料酒、精盐,烧开后,加味精调好口味,把炖烂的鱼翅拣去葱姜,捞在一个大罐子内,将烧开的鸡汤浇于罐中,撒上火腿丝、豌豆苗、香莱末、白胡椒粉即成。
  鱼翅,为海味珍品。内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物质,为上乘名菜。中医认为此物性味甘、平,人于脾胃经。具有益气、养胃、补五脏、益肾、强筋骨的作用。可治疗病后,年老体弱,并有强壮健身作用。
  [方十]
  葱刃克,猪蹄4只。食盐、味精各适量。将猪蹄拔净毛,洗净,用刀划口置锅中,葱切段加入锅内,加盐、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炖熬至熟烂即成。吃肉喝汤。
  本汤菜补气消肿,适用于血虚四肢疼痛,浮肿,疮疡肿痛等。
  [方十一]
  老鸭2只,猪蹄1对,葱1根,姜1抉,花椒少许,料酒、食盐各适量。将老鸭宰杀后,热水煺毛,剖腹去内脏,切成小块,放入开水锅中氽2分钟捞出,控去血水,洗净备用。猪蹄刮尽毛垢,洗净,劈破为两块。生姜切片,葱切长段。砂锅内放水适量,将老鸭与猪蹄同入锅内,先用武火烧开,撇去汤面上浮沫,然后投入姜片、葱段、料酒、花椒,用文火炖约2小时,至猪蹄与鸭均脱骨为度,放食盐入锅再炖数分钟,即停火起锅,分次食之。
  补气肥体,健脾开胃。适用于身体赢弱,病后体虚,产后少乳。
  [方十二]
  鳖甲30克,鸽子1只,料酒、精盐、味精、胡椒粉各适量。将鸽子去毛和内脏,洗净。将鳖甲打碎放人白鸽腹内加清水适量,料酒、胡椒粉、盐,放瓦盅内炖熟,以味精调味,装汤碗即成。
  鳖甲味威性平,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之功效。《医学入门》谓之“主劳疟、老疟、女儿经闭、小儿痫疾。”《本草衍义补遗》谓之“补阴补气”,是一味补阴软坚常用之晶。鸽肉能滋肾益气。《本草逢原》谓之能对“久患虚羸者,食之有益。”《四川中药志》记载它能“治妇女干血劳,月经闭止。”二料共用,具有滋肾益气、散结通络之功效。适用于妇女因身体虚弱而致月经闭止之人。另对于肾虚、气虚、身体瘦弱者食之有益。
  脾胃阳衰、食减便溏及孕妇忌食。
  [方十三]
  羊肉、牛奶各250克。生姜20克,山药100克。将羊肉洗净切小块,生姜洗净切片共入砂锅中,加水适量,微火炖7—8小时,用筷子搅烂匀。另取砂锅一只,倒人羊肉汤1碗,加人山药(洗净切片)煮烂,再倒入牛奶煮沸即成。
  奶香浓郁,色泽明亮。温中补虚,益精补气。适用于病后、产后经常肢冷,疲倦,气短者。
  牛奶中含大量的钙、镁、铁等金属元素,可与某些有机碱类如四环素类药物发生结合
  反应,减弱二者疗效。故服食本方时不宜吃其它食物。
  [方十四]
  牛肉250克,红枣10枚,盐、味精少许。将牛肉切成小块与红枣文火炖熟。
  补中益气,助肌生长,促进伤口愈合。
  [方十五]
  醋炙五味子5克,枸杞子10克,白糖适量。五味子和剪碎的枸杞子放人瓷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再调入白糖。
  趁热频饮,随饮随兑人沸水适量至味淡。经常饮用本品有益气补肾功效。适用于素体或病后倦怠,乏力,虚汗,腰膝痛等肾气亏损诸症;也可作为养生补益之剂。
  本方出自《摄生众妙方》,品名为后加,原用于治“注夏虚病”,为脾胃虚弱或气阴不足者常用之品。五味子以酸为主,温而不燥,敛气滋阴;枸杞子甘平,既滋肾阴,又助肾阳。适用于常人或病者诸百损之症。本方注解适合用治“夏虚”,说明对气阴耗散征象者尤为适宜。



关键词:滋补 中医 保健 医疗 

[ 阅读全文 | 阿木水 @ 2006-11-29 17:47 - WAP ]
临床常用的能够补精方



  益精方
  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原因是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若阴精充盛,则生命力强,身健少病;若阴精衰虚,则生命活动减退,正如《黄帝内经》里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气神三者,古代养生家誉为人身三宝”,是养生的关键,但在这三者中,精能化气生神,故精又是气神产生的基础,如《黄帝内经》主张“保精全神”,以却病延年,并认为五脏之精不藏,则阴虚无气,乃致天亡。因此,平素一定要重视对阴精的补益,临床常用的能够补精的药方主要如下:
  [方一]
  猪胰1具,淡菜150克,适量料酒、精盐、胡椒粉、姜片、肉汤。将猪胰洗净,放人沸水锅中,氽一下,捞出切片,将淡菜浸泡,洗净,然后放锅内加适量水煮,开锅后捞出洗净,再在锅中加入猪胰、料酒、精盐、胡椒粉、姜片、肉汤烧煮至肉熟烂,盛入汤盆即成。
  本方益精血,润燥,补五脏,适用于身体虚弱者。
  [方二]
  鸡蛋2个,枸杞10克,熟猪油40克,精盐1克,酱油8克,味精2克,湿淀粉10克,鲜汤120克。选用新鲜鸡蛋破壳入碗中搅散,加精盐、味精、湿淀粉,用冷鲜汤调成蛋糊。枸杞用温开水去泥沙,开水浸胀,将装蛋糊之碗入笼,用旺火开水蒸十分钟,撒上枸杞再蒸五分钟。熟猪油与酱油一起蒸化,淋在蛋面上即成。
  此菜质地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老幼均宜。
  功用:补肝肾,益精血。适用于消渴、目昏、腰痛、膝痛等症。
  [方三]
  枣皮、枸杞、熟地各15克,淫羊藿20克,巴戟15克,龟胶(烊化)、鹿胶(烊化)各10克,黄芪、党参各30克,当归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本方为重庆著名中医段亚亭方,功能补肾填精,补益气血,适用于因肾精虚亏,气血不足所致的各种疾病。
  若精血亏甚者,加制首乌、紫河车、黄精;若肾阳虚,阴寒内盛者,加制附片、肉桂;若遗精、滑精者,加金樱子、桑螵蛸、芡实、莲须;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腰痛剧者,加川断、杜仲、狗脊。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摄不当而素体亏虚,或久病失养,或七情劳倦过度,或饮食内伤,房室不节等等是导致肾精虚亏、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临证可见:头晕目眩、神倦乏力、面色苍白、耳鸣形寒、腰膝酸软,或见女子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男子遗精、滑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疾病,均可以双补汤加减运用。该方集补阴补阳药为一体,宗《素问·五常政大论》“虚者补之”的原则,滋阴填精,温肾壮阳,补益气血,以此调补人体阴阳之不足,达到阴平阳秘之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以上补虚药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又能使紊乱机体恢复正常,并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起到消除疲劳、强壮体质、防病治病的作用。
  [方四]
  白果、莲子各100克,糯米50克,乌骨鸡1只,食盐、黄酒、葱白、生姜各适量。乌骨鸡去毛及内脏,放入开水锅中略烫后捞出备用。白果去壳,莲子去心,糯米淘洗干净,共装入鸡腹内,乌鸡放人锅中,加清水、葱、姜、黄酒、旺火烧沸,改用小火炖至熟烂,再加食盐,略炖即成。
  本方有补肾精,止带浊功效。适用于肾虚精亏,带下量多,淋浊。
  本方出白《濒湖集简方》,方名为后补,原方用于“赤白带下,下元虚惫”,为补肾止带常用方。肾虚精亏,下元虚惫,任带不固,气化无力,则见带下和淋浊。法宜补肾精,止带浊。方中以乌骨鸡为主,补虚损,止带下;以白果、莲子、糯米为辅佐。白果收涩止带,莲子益肾固精,糯米补虚益气,诸料合用,共成补肾止带之方。本晶和枸杞头炒鸡蛋同用于肾虚带下,但本品固涩之力较强,多用于肾虚带下量多清稀者;枸杞头炒鸡蛋侧重于补肾益精,多用于一般肾虚精亏及带下。又本品补肾固涩,还可用于肾虚遗精。
  [方五]
  水发海参2印克,火腿50克,素油、黄酒、湿淀粉、白糖、生姜、葱白、酱油、食盐各适量。水发海参洗净,切成条块,放人开水中略烫后捞出备用。火腿切片备用,素油倒人炒锅,烧热,放入葱、姜略煸,再放人海参、火腿翻炒,再加黄酒、白糖、酱油、食盐、清水,小火煨靠,烧至汤汁浓稠时,湿淀粉勾芡即成。
  本方有补肾益精,养血充髓功效。适用于精血亏虚。虚弱劳怯,阳痿遗精,产后虚羸,久病体虚,衰老瘦弱。
  本方出自《随息居饮食谱》,方名为后补,原方用于“产虚,病后,衰老,妊孱”,为治疗虚弱劳怯常用方。虚弱劳怯。多由久病体虚,气血耗损,精血亏虚所致,法宜补肾益精,养血充髓。方中以海参为主,血肉有情之晶,大补肾气,益精血;以火腿为辅佐,益气血,充精髓,以增强海参补肾益精之功。两者合用,共成补肾益精,养血充髓之方。本晶气血并补,阴阳并调。主要用于气血两虚,阳衰精亏之虚弱劳怯。
  此外,《随息居饮食谱》还以海参配猪肉煨食,重在温补养血,主要用于虚冷劳伤。《调疾饮食辨》以本品去火腿,加虾仁煨食,重在温肾益精,专用于阳萎;以本品去火腿,加老鸭炖食,重在滋补肺肾,主要用于虚劳咳嗽咯血;《药性考》以本品去火腿,加木耳、猪大腿炖食,则专人大肠,用于虚火燥结。
  本晶对外感未清及痰湿盛者不宜食用。
  [方六]
  山药150克,水磨糯米粉、白糖、胡椒粉各适量。山药洗净,蒸熟后去皮,放人盆中,加白糖,胡椒粉,制成泥状,作馅心备用。糯米粉加开水合面,包山药馅心作汤圆煮食。
  本方有健脾止泻,固肾益精功效,适用于脾虚久泻,肾虚遗精,尿频,消渴,精亏不育。
  本方出自《刘长春经验方》。方名为后补,原方用于“久泄食减”,“大有滋补,久服令人精暖,有子”,为健脾益肾方。脾虚运化失常,则见泄泻;肾虚精亏,固摄无力,则见遗精,法宜健脾止泻,固肾益精,方中以山药、糯米粉为主,山药健脾止泻,固肾益精,糯米粉补脾益肾以助山药之力;以白糖、胡椒粉为辅佐,白糖补虚以助山药,胡椒粉温暖脾肾以助糯米,诸料合用,共成健脾止泻,固肾益精之方。
  本品偏于温补,对脾虚寒者尤为适宜,中焦有热者则不宜食用。
  [方七]
  干蛤士蟆油25克,果脯200克,葡萄干少许。冰糖50克。将干蛤士蟆油用温水泡开,择去黑线,洗净。用开水氽一下捞出,切成小丁。将果脯、葡萄干洗净,果脯切成小丁。
  将冰糖化成水,放碗内,再放入蛤士蟆油丁、果脯、葡萄干,上屉蒸30分钟取出即可。
  此为甜汤菜,高级滋补品蛤士蟆油,能补肾益精,润肺养阴,配以补中益气,和胃润肺的果脯与冰糖,其滋补作用增强。本菜具有补肾益精,润肺养阴、并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常治疗体虚乏力,肺肾虚弱、肺虚咳嗽,肺痨吐血,以及神经衰弱等。
  [方八]
  赤首乌500克,幻:枣90克,白首乌500克,莲肉90克,生地120克,当归60克,生姜汁120克,蜂蜜60克,胡桃肉90克,糯米2000克,枸杞子60克,麦冬30克,酒、油各适量。先将赤白首乌用水煮过,捞出,生地以酒洗净,再用煮过何首乌煮,煮至水渐干,加入生姜汁,以小火煨到水尽,然后将地黄捣烂,备用,糯米煮成干饭,待冷,加适量酒油拌匀,发酵酿酒;待有酒浆浸出时,将地黄拌人酒糯中,三日后去糟取酒液,再将其它原料装人绢袋,悬于酒中浸泡,密封容器,隔水加热1.5小时,取出,三日后可开取饮用、每次30--50毫升,每日2次。
  本方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
  [方九]
  制何首乌、茯苓各200克,当归、菟丝子、牛膝、补骨脂、黑芝麻各50克。将何首乌、茯苓、当归、枸杞、菟丝子、牛膝、补骨脂、黑芝麻、水各适量,浸泡透发,再放在锅内加热煎煮,每20分钟取煎液一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并煎液,先以大火,后改为小火继续煎熬浓缩,至汁液稠粘如青时,加入蜂蜜一倍,后改为小火继续煎熬浓缩,至汁液稠粘如膏时,加入蜂蜜一倍,搅拌均匀,加热煮开即可停火,待冷装瓶备用。每次1汤匙,以开水冲化饮用,每日2次。
  本方固精气、乌须发、壮筋骨。
  [方十]
  磁石50克,猪肾1对,葱花、豆豉、姜末、胡椒粉、食盐各适量。磁石捣碎研细,水淘去赤汁,用绵布化裹备用。猪肾去除筋膜,冲洗干净,细切备用。磁石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汤,去除磁石,加猪肾及上述调料,煮作羹,空腹食之。
  本品有补肾潜阳,益精聪耳功效。适用于肾虚阳浮,耳鸣耳聋。
  本品出自《圣惠方》,原方用于“久患耳聋,养肾脏,强骨气”,为肾虚阳浮耳聋代表方。久病失于调治,或老年虚衰,肾精亏虚,虚阳上浮,耳窍失聪,则见耳聋,法宜补肾潜阳,益精聪耳。方中以磁石补肾潜阳,以猪肾益精聪耳,合用而成补肾潜阳,益精聪耳之方。本方对老年肾亏耳聋尤宜。
  [方十一]
  水发海参400克,水豆腐300克,蛋清6个,牛奶150克,水发冬菇片15克,青菜心3棵,熟火腿片25克,熟鸡片25克,料酒、葱姜汁、盐、味精,肉汤、猪油、水淀粉各适量。水豆腐加入蛋清、牛奶、盐、味精、搅拌均匀,上笼用温火蒸20分钟即可。海参片用沸水焯段时间。炒锅内放人猪油,下人海参、料酒、葱、姜、盐、味精、肉汤,烧焖人味后,加入火腿片、冬菇片、青菜心、熟鸡片,烧炖2分钟即可用水淀粉勾芡,起锅装入汤盘内,用汤匙将芙蓉豆腐舀在海参四周围上即可。
  此汤菜,用补肾益精,养血润燥的海味珍品海参,配以和中、生津润燥的豆腐等品。实为高蛋白、低脂肪,补肾壮阳、滋阴养血、生津润燥的高级滋补强壮的膳食。常用于精血亏损,身体虚弱,消瘦乏力,阳痿遗精,小便频数等症。亦可作为高血压、冠心病、血管硬化等病的辅助治疗食谱。
  [方十二]
  干蚝豉、火腿片各200克。料酒、精盐、味精、白糖、酱油、姜片、葱段、芫荽、麻油、水淀粉、生油、肉汤。蚝豉用水洗净,下锅加入清水滚,煮片刻取出洗净。锅烧热放人生油,投葱、姜煸香后,烹人料酒,放入蚝豉略煸,放入清水,滚烧片刻倒出,再用水洗净。取砂锅放人蚝豉、火腿片、酱油、糖、肉汤,用文火炖至蚝豉熟烂,捞出放入盆中。将原汁倒入锅内,加入味精、盐,滚透后用水淀粉勾稀芡,淋人麻油,盛入蚝豉面上,撒上芫荽末即成。蚝豉肉味甘、性温,具有治虚损、调中的作用。古代医书中记有“令人细肌肤、美颜色”的功效。火腿为咸甘之物,能健脾开胃、生精益血。两物相合而用,具有补气、养血、益精、美容的功效。常可治疗气血亏虚、脾胃虚弱、怔忡、食少,或病后虚羸、虚痢、久泻以及毛发、皮肤不荣等病症。亦可作美容食谱使用。
  [方十三]
  淡菜30克,鲜猪蹄1只,笋干100克,冰糖、料酒、精盐各适量。将淡莱用冷水浸泡一夜,换滚水煮段时间,再换料酒渍半天,笋干水发后洗净,撕成长条。猪蹄刮净后放人砂锅,加淡菜、笋干和水久煮。猪蹄熟透,拆骨,下料酒、盐,用文火焖烂,加冰糖收汁起锅。
  淡莱是贻贝科动物厚壳贻贝和其它贻贝类的贝肉。性咸温,人肝、肾经。功能补肝肾、益精血、消瘦瘤。《嘉祜本草》说它可治“虚劳伤惫、精血少者及吐血、妇人带下、漏下,久痢。”《得配本草》记载它“治产后瘠瘦,食之而肥。”猪蹄具“行妇人乳脉,滑肌肤、去寒热之功。”猪蹄配淡菜可加强其补益功能,尤善治妇人乳汁不足。
  [方十四)
  水发龟皮300克,鲜海虾仁100克,熟火腿丝10克,鸡蛋清。料酒、精盐、味精、葱段、姜汁、水淀粉、熟猪油、鸡汤各适量。将鱼皮切成长6厘米、宽3厘米的块,放沸水锅中焯一下,去掉腥味,捞出。将鲜虾仁洗净放人钵中,加精盐、鸡蛋清适量,用竹筷子顺同一方向搅拌至有粘性时,放入味精,少量水淀粉搅匀,放置㈠小时使之涨透使用。炒锅加热,下熟猪油,烧至四成热时把虾仁倒人锅内,用筷子划开,倒人漏勺,沥去油,盛人碗内待用。锅中留油下葱段煽至有香味,放入酒、姜汁、鸡汤。汤沸后,将葱段捞出,把鱼皮倒入锅内,加入盐拌匀,待汤沸后,加入味精,起锅装碗,撒上虾仁,淋上鸡汕,撒上火腿丝即成。鱼皮与虾仁均为食中土味,海产珍品。鱼皮具有补益五脏的作用。虾仁具有补肾壮阳、滋阴健胃的功效。两物相配成汤,重在滋补五脏,填补精血。其味道鲜美,可作为虚痨、病后、体虚者的食谱。
  [方十五]
  生鸡脯肉150克,鸽蛋10个,豌豆苗25克,料酒、精盐、味精、鸡清汤各适量。将鸡脯肉剔去筋,片成薄片,鸽蛋分别打在10个汤匙中,上笼蒸10分钟,取出,豌豆苗择下嫩尖,洗净,备用。坐锅,倒人鸡清汤,加精盐、料酒、味精烧开,放下鸡片烫透,捞在大钵子内,锅内的汤再次烧开,撇净浮沫,撤入豌豆苗,起锅倒在有鸡片的大钵子内,再将已蒸好的鸽子蛋从汤匙中取出,轻轻地拖入汤内。
  此汤菜以鸡脯肉、鸽蛋、豌豆苗为主料。家鸡为老幼皆知的滋补强壮之食品,中医认为鸡肉味甘,性温,有温中、补气、益精、填髓之功。鸽蛋能补虚益肾。豌豆苗和中生津。三料合用,则具有温中补气,补精填髓,益肾之功用。
  此汤菜对有寒邪、邪毒未尽者忌用之。



关键词:滋补 中医 医疗 保健 

[ 阅读全文 | 阿木水 @ 2006-11-29 17:42 - WAP ]
常用补津液方法十一则



  补津液方
  祖国医学认为,津有濡润皮肤、腠理的作用;液有滑利关节、濡润孔窍、补益脑髓、滋养脏腑的作用。若人体津液不足,即可出现肠燥便秘、咽干、口燥、口渴唇燥、舌干等症以及皮肤于燥粗糙、甚至出现面容憔悴,头眩耳鸣、胫酸无力等。临床常用的能够补津液的偏方、验方,主要如下。
  [方一]
  猪油、生姜汁各100克,黄酒50毫升。猪油、生姜和黄洒同置锅中煮沸,待冷,装瓶备用。每次1汤匙,以沸水冲化饮用,每日2次。适用于产后体虚,忽冷忽热,常出虚汗等症。
  香油具有补虚润燥作用,配以生姜、黄酒、蜂蜜,除湿开胃,增进食欲,散寒活血,缓急止痛。
  [方二]
  猪油、蜂蜜各100克。猪油和蜂蜜分别用小火煎煮至沸,停火,晾温。油混合调匀即可。每次直接食用1汤匙,每日2次。适用于肺燥咳嗽,肠燥便秘以及身体消瘦等症。
  猪油、蜂蜜均为甘味,可以共同发挥补虚、润燥、解毒作用。蜂蜜性平,而猪油性凉,所以二者制膏治疗肺热燥咳效佳。
  [方三]
  鲫鱼1条,绿茶20克。鲫鱼去除内脏,保留鱼鳞,冲洗干净。茶叶装入鱼腹内。用纸包裹鱼,放人盘中,上蒸锅蒸至熟透即成。
  本方有清热生津,补虚止渴功效。适用于消渴多饮。
  本方出自《治人心绞》,原方用于“消渴饮水”,为治疗消渴常用方。燥热伤津,则见消渴多饮,法宜清热生津,补虚止渴。方中以绿茶为主,清热生津以止消渴;以鲫鱼为辅佐,补虚以助生津止渴。两者合用,有泻有补,共成清热生津,补虚止渴之方。
  本方可用于糖尿病。
  [方四]
  萝卜200克,饴糖适量。取红皮萝卜洗净,切成细丝,装盘,调入饴糖拌匀,放置半个小时即可食用;可单服或佐餐食用。
  饴糖,又名麦芽糖、糖稀、胶饴,为米、麦、玉米、高粱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一般以质地软稠如胶蜜者为佳,质地坚硬将其牵拉凝结而色白者较差。其味甘性温,补虚之功似甘草、蜂蜜,可缓诸急;又可生津润燥,止咽痛,却咳嗽,《本草蒙筌》认为它能“润肺、止渴、消痰。”萝卜功善清热化痰、宽中下气。
  本方中饴糖配萝卜,清热化痰,生津润燥而利咽喉,因痰热或燥热所致的咳嗽,喉痛者食之相宜。
  [方五]
  红瓤西瓜200克,冰糖、香蕉精、水淀粉适量。将西瓜切开取一块,除净瓜籽,将瓜瓤切成小方丁;锅内放入清水烧开加冰糖溶化后撇净浮沫,放入西瓜瓤丁,用湿淀粉勾芡,加少许香蕉精出锅盛在锅内即成。
  本方止渴、消烦、清热、利水,适用于口渴心烦,有轻度中暑患者。
  [方六]
  苹果250克(国光苹果为好),淀粉50克,鸡蛋2个,番茄酱30克,盐、料酒各3克,醋10克,白糖20克,油150克(实耗50克),淀粉2克。将苹果去皮、去核后,切成长2厘米、宽1厘米、厚1厘米的块,放人干淀粉中裹匀淀粉取出;将鸡蛋和淀粉调成稠状;炒锅上火,放油烧至七成热时,将苹果块裹上糊浆放人,炸至呈淡黄色,定型后取出,炒锅内留底油20克,放入番茄酱略炒,再放人料酒、盐、醋和白糖,加水150克,将苹果放人,用小火烧约2--3分钟,待原料熟后,改用大火,将溶于水的2克淀粉放人勾芡,翻炒几下即可。
  本方生津止渴、除烦,适用于口舌干燥,便秘者服用。
  [方七]
  菠萝300克,鸡胸脯肉100克,盐5克,味精、淀粉各3克,鸡蛋1个,料酒5克,油50克,鸡汤25克。将菠萝去掉外部老皮,切成1.5厘米的方丁;鸡胸脯肉切成边长1厘米的菱形丁,放人1克盐、1.5克料酒、鸡蛋清和l,5克淀粉上浆,抓匀;将盐、味精、料酒、淀粉和鸡汤25克,放入碗中调成汁,炒锅上火,加油50克,烧热后将鸡了放入煽炒,到八成熟时,将菠萝放人,翻炒均匀后即烹人碗汁,待汁挂均匀后即可装盘。
  本方止渴生津,益气和血,适用于气血虚弱,气短,乏力,口干,便秘者食用。
  [方八]
  糯米小圆子500克,白果200克,香蕉、橘子各50克,生梨、苹果各20克,白糖90克,红枣30克,菠萝蜜、桂花各适量。将蜜饯用刀切成粒,香蕉等水果也切烂(即小丁)。糯米洗净,放入容器中,加入冷水浸泡,至糯米用手指碾搓能成粉时,带水放入石磨中研磨成细腻的浆,流装布袋中(布袋先扎牢在磨咀上,再装浆),扎牢布袋口,平放在木头蒸架上,布袋上压适当重的石块,压至浆结块(也可将布袋吊起,沥掉其中大部分水),攥透攥至不粘手和台板为止;取其中一团,揉成圆长条形,摘成小块,捏成碗形,中间放人馅心包扰,搓圆,即成糯米小圆子,(馅心可用炒熟研细的芝麻、白糖、生板油攥透摘粒)。将锅洗净,放人—大碗水(也可适当多一点),加白糖,用大火烧滚,投入糯米小圆子,煮至变色(熟色形)、浮在水上面时,即放人白果(蜜饯)、水果、桂花,烧滚,洒上湿淀粉(分几次洒人),用手勺推匀,着成半厚芡,出锅装碗。
  本方润肺止咳,生津解渴,适用于肺阴虚的于咳,或律液不足的口渴、便结。饭后饮用。
  [方九]
  银耳20克,鸡蛋清2个,红樱桃脯30克,冰糖适量。先将银耳用温水泡1小时(换水3次),待银耳发开取出,剔去耳根,洗净放入碗内,上笼蒸约10分钟取出。
  将汤锅油腻洗净置微火上,加清水放人冰糖,溶化的,把蛋清搅匀倒人糖水内,用手勺推动蛋清,使糖水内渣沫粘在蛋清上取出不用,放人樱桃脯移上旺火烧沸,起锅倒入银耳碗内即成。
  银耳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墓酸,为高级天然滋补强壮之品,具有滋阴补肾、清热益气等作用。配以冰糖,更增其滋补之功。是秋冬进补之佳品。其特点为补而不燥。常用于肺痨咳血、咯血,产后体虚,或气血津液不足等病症。常用此方,可延年益寿,是人们理想的保健食谱。
  [方十]
  苹果500克。脆皮糊250克。苹果切成薄片,用两个大小不等的铁环扣压苹果成圆环状。用面粉250克,油50克,泡打粉印克、水350克,鸡蛋半个搅拌成糊制成脆皮糊。
  油烧至150~C左右用苹果环蘸上脆皮糊,放在油中炸呈金黄色,捞出去油,撒点白糖即可。
  生津止渴、健脾胃。可辅治中暑、便秘等。
  [方十一]
  鲜柠檬、白砂糖各500克,水适量。鲜柠檬去皮、核,切块,放在铝锅中加白糖,浸一日,待柠檬肉浸透糖后,再以小火煨熬至汁液耗干,停火待冷,再拌入白糖少许即可,装瓶备用。
  本方有生津,止渴,开胃,安胎之功效。经常食用,可治疗食欲不振,口干消渴,以及妊娠食少,呕恶等症。
  柠檬以酸为能,鲜晶宜生食,多制成饮料或糖蜜小食品应用。以开胃,止渴,降逆,止呕为其特长。本方名为后加。



关键词:滋补 中医 保健 医疗 

[ 阅读全文 | 阿木水 @ 2006-11-29 17:39 - WAP ]
民间常用的安神助眠方



  安神助眠方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它的保健作用大致有四:促进生长发育;保护大脑;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然而有一些人却经常夜不成寐,或难以入睡,或睡而易醒,往往伴有头昏、头晕、健忘、倦怠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工作与学习。
  失眠之证,常由五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其中尤以心、肝、肾三脏为主。由于原因不同而有虚实之别。虚火内扰,心肾不交,则表现为惊悸、神疲、健忘、虚烦不眠等多为虚证;若外受惊恐或肝郁化火、肺热扰心、心神不宁,则见烦热、惊恐或善怒,夜不得眠等多为实证。前者当用滋养安神之晶,后者则以清肺平肝品调之。
  传统安神助眠保健方以补益为主。常用的食物有莲子、大枣、酸枣、百合、龙眼、山药、鹌鹑、牡蛎肉、黄.花鱼,以及动物心脏等。睡眠改善后,可以使大脑疲劳恢复,有利于学习记忆。从这点来讲,安神之品也有一定的益智作用。
  [方一]
  大枣5枚,粟米50克,茯神10克。水煎煮茯神,滤取汁液,以茯神药与大枣、粟米同煮为粥,每日2次,早晚服食。
  大枣甘温,功善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据日本学者报道,从枣提取物中分离出一种物质,药理实验证明有镇静、催眠作用。这种镇静作用,与中医的“安神”功效的提法是相符合的。
  茯神,为多孔菌植物茯苓,菌核中间的松根的白色部分,性味与茯苓相同,味甘性平,擅长养心安神,专用于心神不宁、惊悸健忘之症。正如《名医别录》所述,茯神“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其水煎剂有镇静作用。
  粟米,即小米,营养成分与普通稻米相似,有健脾和胃作用。《随息后饮食谱》认为“粟米功用与籼米略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本方若单用大枣恐力弱,故选用茯神、粟米为辅佐,配茯神加强安神之力,配粟米以助脾胃之气。全方具有健脾养心,安神益智的作用,凡心脾两虚,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精神不集中者皆适用。
  [方二]
  鲜百合30克,糯米50克,冰糖适量。将百合剥成瓣,洗净,糯米如常法煮粥,米将熟时加入百合煮至粥成,人冰糖调味,如无鲜百合可以用干百合10克代之,直接与米同煮为粥。每日2次,早晚温热服食。
  百合自古作补益之物,亦食亦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诸家本草记载其保健作用有:“补土(即脾脏),安心”,“益志”,“滋养强壮”,“不老延年”等。其性味甘乎,具有补中润肺,清心安神功效。
  [方三]
  鲜桑椹100克,鲜百合50克。将2味洗净,水煎服,每日1次。
  桑椹,味甘酸,性偏寒,甘寒滋阴补血而易除热,为常用的补肝肾之晶,经常食用,对改善“心肾衰弱不寐”效果显著。百合补益而兼清润。肝肾阴虚而虚热内生,上扰心神则夜不成寐,烦躁不宁,给予桑椹补阴除热,百合于心安神,阴复热退,神清宁静而安然人睡。
  本晶还具有润肠通便之功,也可用于习惯性便秘。
  脾胃虚寒泄泻者忌用本方。
  [方四]
  大枣20枚,葱白lO克。把大枣洗净,劈开,与葱白一起人锅,加水煎煮,煮开15—20分钟后取下,滤取汤液;每晚1次,温热饮服。大枣甘润,善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凡惊悸怔忡、健忘失眠,屑心脾两脏元神亏损之证,多用大枣调之。
  葱白为百合科植物葱的近根部的鳞茎,又名葱白头。辛温发散,宣通上下阳气。本方用葱白还有一层含意,大枣质润,滋腻,加葱白辛散,既可使大枣发挥其补益作用,又不助湿生热,令人中满。
  本品补中益气,养血安神,适用于心脾两虚,心慌乏力,食少倦怠,烦闷不得眠者食用。
  [方五]
  甘草10克,大枣5枚,小麦10克。将3药用冷水浸泡后,用小火煎煮,半小时为1煎,共煎煮2次,合并煎液。每日2次,早晚温服,喝汤食枣。
  本晶以甘凉小麦为主料,补心阴,养心气,以安神;辅以甘平之甘草补脾胃而养心气,使用甘温的大枣健脾益气,缓和柔肝,并润脏燥。3味合用,温凉并备,清补兼施,甘润滋补,平燥缓急。
  据《日本东洋医学会杂志》报道,本汤能使脑神经的异常兴奋得到抑制,让精神神经系统的过敏状态恢复正常,并可降低大脑的兴奋性,使人易于进入睡眠状态。
  凡心气不足,阴虚血少,肝气都滞所致的失眠盗汗,精神恍惚,烦躁不安,悲伤欲哭者皆可食用本品。
  [方六]
  梨3枚,砂糖25克。将梨洗净,去皮,切片,加水煎煮20分钟,以砂糖调味,分2次服用,饮汤食梨。
  原方用于“风热攻心,烦闷恍惚,神思不安”之症。风热攻心,则心神不宁,烦闷恍惚,夜不成寐。法宜清热疏风,宁心安神。梨为蔷微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的果实。味甘微酸,性凉,长于清热化痰,生津润燥。配以砂糖补脾润肺合而成为清热化痰,和中安神之方。适合于痰热扰心或热病津伤,心失所养的失眠,烦闷之证。若风邪明显,可辅以薄荷、菊花,疏散风邪。

  [方七]
  猪心1枚,枸杞芽250克,葱白、豆豉各适量。猪心洗净血污,切成细丁状;枸杞莱、葱白切碎;豆豉放人锅内,加清水,煮取豉汁;猪心、枸杞菜、葱白放入豉汁中,加黄酒、食盐小火煮作羹食。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心主神志,主血脉。心失所养可见心悸恐惊,失眠健忘,烦闷不舒等证。以动物的心脏来调治人的神志病变,常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讲,各种动物的心脏均有补心安神的作用,但以猪心最为常用。
  本品中以猪心为主料,补心安神;辅以枸杞菜清热补虚,葱白宣通胸阳,豆豉清心除烦。全方具有补心安神,清热除烦之效。适用于心血不足兼有热象者食用。
  [方八]
  鲜藕1节,梨1个。将藕洗净,去藕节与外皮,梨去皮、核,切碎,分别用洁净纱布绞取汁液,2汁合并,代茶饮。
  藕生用熟用作用有所不同,熟者甘温,最宜心脾,健脾开胃,益血补心;生者甘寒,能清热除烦,凉血散瘀。二者皆有安神作用。本方选用生晶,意在清热安神,再配以清热化疾的梨汁,而成清热化痰,除烦安神之方。经常饮用本品,可改善热证失眠者的睡眠状况,对上焦痰热所致的心烦口渴,咳嗽咯痰、夜不成寐者效果尤为显著。
  [方九]
  瘦肉、茨菰各60克,胡萝卜 30克,素油45克,肉汤、酱油、黄酒、干淀粉、味精、盐各适量。肉顺丝切成片,加盐、黄酒、干淀粉拌匀;油温七成,先将肉片炒好取出待用,再炒茨菰,胡萝卜片,然后把肉片、调料一齐下锅,加点肉汤稍焖,再加味精翻炒均匀即可。
  本方可祛热除湿、明目安神。
  [方十]
  羊心1枚,玫瑰花50克,藏红花6克,食盐适量。羊心洗净切片备用;玫瑰花捣烂取汁,放人小锅内,加清水、红花略煮片刻,取其煎液,加人食盐备用;羊心串在不锈钢烤针上,蘸玫瑰花汁在火上翻烤,反复数次至羊心熟透,装盘盛之,佐餐食用。
  本方补心舒肝,解郁安神,可改善睡眠,令人精神愉快。
  [方十一]
  黄花鱼1条(1000克),鸡蛋清100克,西红柿2个,冬菇、冬笋、胡萝卜、青豆各少许,料酒、精盐、味精、胡椒粉、鸡油、生菜油、淀粉、清汤、葱、姜、蒜各适量。黄花鱼去腮、鳞及内脏,洗净后去头尾和骨、皮,取其肉切成长方形的片,鸡蛋清制成蛋泡糊,放人少许淀粉拌匀。将鱼片用盐、料酒、胡椒粉、味精腌上味,并放入蛋泡糊内一一沾匀,在热油锅中炸熟,摆在盘内。将葱、姜、蒜切末放在炒锅中稍煸,再加入清汤、精盐、味精、料酒,用淀粉勾芡,淋些鸡油,浇在鱼片上,西红柿切成瓣,摆在盘边作装饰。
  本方健脾开胃,益气安神。可用于脾胃虚弱,营养不良。
  [方十二]
  牛肉250克,莲子、山药、茯苓、大枣各20克、小茴香各30克,食盐少许。将牛肉洗净切块,同莲子共人锅中加水适量,上火炖至半熟时,加入茯苓(布包)、大枣、小茴香、山药(洗净切片)、食盐,慢火炖至牛肉酥烂离火。
  本方清香酥烂、滋而不腻。健脾益气、益精宁神,适用于病后气虚,血虚患者。



关键词:失眠 中医 医疗 

[ 阅读全文 | 阿木水 @ 2006-11-29 17:35 - WAP ]
胆石症解析

胆石症解析
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胆结石产生的主要因素及性质¤胆石症诊断问题
¤胆结石与胆囊炎的关系¤胆石症的治疗要点
¤胆石症对其它脏腑的影响及出现症状的因素




¤¤¤胆石症包括胆囊、胆管、肝内外胆管结石及由此产生的胆囊炎、胆管炎和一系列并发症状。

临床治疗验证表明:胆石症属于气滞食结所造成的脏腑功能紊乱病变。由于肝气郁滞、湿热内蕴、饮食不节、蛔虫作乱等因素造成胆道不畅、胆汁淤积、沉积为砂、凝聚为石;石质损伤胆囊、胆道则造成感染、发炎,胆囊浓缩功能下降,胆汁不能下行于肠则致消化不良、经脉受阻,产生疼胀。病久失治,则有伤于肝、脾、胃,所致脂肪肝、肝硬化、脾虚失运、胃下垂等一系列病症。

有关医学资料认为:“胆道感染,代谢障碍,神经机能紊乱和胆汁淤积等因素是形成结石的原因,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常与慢性胆囊炎同时存在;女性多于男性,尤以40岁以上肥胖妇女最为多见。细菌感染后,胆囊坏死的内膜脱落及死蛔虫及虫卵易形成结石;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破坏过多,血和胆汁内胆红素和胆固醇升高均易沉积形成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奥狄氏括约肌和胆囊管痉挛,导致胆汁郁积和浓缩,亦为形成结石的原因……。”胆囊炎的产生,由结石、胆汁滞留、细菌感染所致,有关资料论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合并胆石症,由于结石填塞胆囊管等因素引起胆囊内胆汁郁积和浓缩,高浓度胆酸及其盐类损伤胆囊粘膜而造成炎症……”。

中医学有关资料认为:“情志所伤,忧思恼怒或抑郁寡欢,肝气不舒,胆液不得疏泄;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或嗜食肥甘,脾胃被伤,酿湿生热,熏蒸肝胆,使肝失疏泄,胆液循行受阻或湿热煎熬结成砂石;或因饮食不洁,虫寄体内,窜扰胆道,使胆液不得疏泄引起。而胆道感染,大多由胆道结石、胆道寄生虫病和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可因进食油腻食物、过劳、受惊、精神因素等诱发。其临床表现多属于中医学胸胁疼、腹痛、黄胆的范畴”。“……其病在胆,但胆附于肝,二者互为表里,故本病与肝关系甚密。另外,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容易受累。或脾胃被伤,酿湿生热,又可影响肝胆而发病,故本病亦多关系脾胃”。

胆石症发病之起始,中医认为:“多是肝郁气滞或湿热内蕴;继因湿热久郁,火毒内盛,蒸腐酿成;病变中,由于肝气郁滞,阻碍血行,或湿热久郁,血行不畅,尚可引起血络瘀阻之证。”有关资料载述:“由于胆结石的形成,肝气不得疏泄,引起脂肪肝、肝硬变等症。

根据以上所述,则不难看出,肝气郁滞、情志所伤、饮食不节、湿热内蕴、细菌感染;蛔虫作乱是产生结石的主要因素。而胆囊炎、脂肪肝、肝硬变、胃下垂等一系列病症则由此而发。由此推理:胆位于消化系统之中部,而附于肝,胆汁由肝之余气所生,起着帮助肠道运化糟粕的作用,而胆汁的排泄,又依靠肝气的推动、胆囊的浓缩、胆道的通畅下行于肠;如果肝气失以疏泄,结石阻塞胆道,胆的浓缩功能下降,则肠道的运化功能失于所助,致运化失常,大便不调,甚至淤阻,造成肠道病症。所以,十二指肠溃疡等症亦与胆失疏泄有关。壶腹等肠道狭窄处也易因杂质不能顺利排下而积聚,致局部扩张,甚则损伤。肠道不通,糟粕失排,肠道满阻,胃内食物、杂质无以所泄,久聚于内,污腐生气,则易有伤胃壁,发生糜烂、鼓胀,以致胃功能下降,不能正常收缩,甚至杂质积沉为石;所以脾胃之某些病症也可以胆石症为因。也就是说,胆道阻塞可致整个消化系统上下不通,产生各种病症。正因为肝胆处于消化系统的重要位置,又起着运化的主要作用,所以胃肠发病自会很快影响肝胆,肠胃湿热也会中注于胆道,生其病端。正因为消化系统各脏腑之间关系密切,临床所见症状也有异有同,其症状的差异,则为所伤之不同,且胃病疼见于肋,胆病疼连于胃则多为无异,病久症多,皆为所伤之远,更有胆之经络,上下走行之遥,胃之经络循行之远,所以从头到脚皆难免出现疼痛不适。又如中医所论:“肝气郁滞,肝胆疏泄失常,故右胁胀疼;肝胃失和,胃气上逆,则频频嗳气或有恶心;胃失和降,脾不健运,则食欲不振;食入不得消化,停滞于中,气食交阻,则食后腹胀;肝郁不达,曲直作酸,则口苦泛酸;肝胃失和,浊腐气盛,则苔白腻;肝气不疏,则脉弦;湿热内蕴,脾胃湿热,困阻于中,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湿热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道阻滞,则右胁绞痛,胸腹胀满拒按,身目发黄;少阳失和,营卫不利,则寒热往来;肝胆湿热上蒸,则口苦咽干;湿热下迫,热灼大肠,则便秘;膀胱热壅,气化不利,则小便短赤。胆道受阻,胆汁无排于肠,则大便灰白;胆道受伤,肝胆失于疏泄,气滞血行不畅,血络瘀阻,则右胁刺疼;血为阴,夜为阴时,入夜瘀阻加重,故见夜晚疼痛加剧。”

依上所断:“结石之症本为实症,又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更为肝气郁滞,湿热内蕴之实证。病程过长,久不进食,体虚无力,则见外虚里实之证。

胆石症属于脏腑功能下降之慢性病,非一日所生,必经气滞、湿热久煎瘀阻、沉积而成,而症状则因气怒、劳累、精神等因素引起发作,所以一经仪器检查,则见结石众多,甚则炎症或并发它症。症状的急剧发作,实为外因引起病症加剧、发展所致,所以结石则经一次次间断发作症状转变为连续发作,石质由少变多,由单发到多发,甚至充满胆囊,以致自溢,阻塞胆道,造成剧疼不缓,甚者针药不解。正因如此,所以有些病患虽经B超查体有胆结石存在,却始未见明显疼痛症状,这正是胆囊内虽已积石砂,且多沉于囊底,没能达到阻塞胆道致使胆管、奥狄氏括约肌等痉挛的原故。更有一些病患,内经B超检查发现胆囊发炎或胆囊增大,且有结石症这疼痛症状,就认为没有结石产生;服药多年,仍不见炎症消失,且症状也多不减或更有发作加剧,岂知在胆囊炎之前已有结石生成,只是因为某些因素诊断失真所致。其仪器检查的失真因素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1)仪器质量或电流差异;(2)病患局部气体太盛以致反射不清;(3)病患不按仪器要求进行检查。如:B超肝胆前数日不进或少食油腻,当日不进食,而有些病患多次检查却当日食的更多更丰盛。所以,数次检查始为胆囊炎,久经药治,症状不消,最后不得不按结石存在试治,结果所见石质众多,结石排下,症状缓解。更有一病患,连续数次检查B超不见胆囊所在,不得不连续停食油腻,每星期观察一次,最后才模糊地看出了胆囊的轮廓,仔细分析,方见胆囊已经萎缩,内充满石质与胆囊连为一体,液性暗区消失。经治疗后,结石排出,多为焦干之泥沙,B超复查胆囊清晰可见,内清,仍有胆囊炎。其症状消失,饮食排泄转为正常。

综上可知:只要经B超等检查有胆囊炎产生,又有明显症状者,大多有结石存在,只有结石排出体外,胆囊炎才可经慢慢调治自然消失,症状不复发作。

前面我们知道了胆结石的成因为郁阻、沉积、凝聚所生和与之其它脏腑的利害关系,便可找出治疗之理。既然结石以积聚为生,所以治疗则应以散疏对应;所谓散、疏,一为碎石,二为排石;碎石则需功力,排石要有通路。没有功力,结石不可碎,没有通道则结石不可排下。究其人体生理特点,人的生理无异,脏腑功能正常、饮食正常,排泄无阻,就算是有杂质误入腹内,也可顺其肠道驱之而下,只是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所致某脏腑功能失常时,才致异物杂质积聚淤阻于体内。再者,入口之食物,有的人粗咬而入胃,且脾不虚,胃不弱,于胃中将整食磨烂,腐熟而下,这说明人体脏腑本身就有着消磨硬物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就是蠕动与浓缩。只有在这种蠕动、浓缩功能低下时,杂质淤积才会沉睡其位而不离去,如果我们想办法将减少了功能的脏腑进行唤醒,使之恢复正常的蠕动、浓缩功能,那么这个脏腑自然就有了抵御排除异物的能力,这就是要找的碎石功力。正因为其病所致,与之关系密切的脏腑功能下降造成肠道不畅,所以同样要对这些脏腑给予唤醒,恢复其功能,以使排泄畅通,结石则排之有道。

根据以上所述便可清楚,人体脏腑本身有着自我排除异己的自然机能。只要给以适当的刺激调理,使其功能正常,则结石可碎,顺其自然排出体外。

胆石症,病于胆,而连于肝,又影响脾胃,涉及肠道,所以在治疗时必进行全面分析,对肝、胆、脾、胃等与结石有关的脏腑经络予以调理疏通,达到各脏各腑功能正常,排泄无阻。如只治其一,不问其二,则事半功倍,难于成效。所以,治疗胆石就象倒口袋,你将口袋嘴的捆阻解开,又去挤压袋底,其内所存之物自然破口而出,粘于袋皮之杂物,也会经反复抖动经口而下;如果你不打开袋口,而一味地去挤压、打砸袋皮,就算袋内之物破碎,又因何而出呢?整个消化系统就象一个大口袋,其胆于中,结石为患,治必疏通肠道,恢复胆之浓缩功能将石击碎,使肝疏泄正常,便可挤压;胃功能正常,蠕动自如,其内陈积的杂物自然溢出,新陈代谢正常,其症自消。

关键词:胆石症 医疗 中医 

[ 阅读全文 | 阿木水 @ 2006-11-29 17:22 - WAP ]
中医的科学性与发展途径



最近,在互联网上刮起了一股取消中医的浪潮,对各种观点进行一番浏览后,笔者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不敢否认中医是有疗效的,他们的主要攻击目标是中医理论,认为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理论,甚至连经验科学都谈不上,应该抛弃。奇怪的是,一个不科学的理论怎么能够指导临床产生疗效呢?
  关于科学,大体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正确的知识或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二是方法,指获得真理的正确方法。近代西方科学哲学非常强调后一种含义,他们为知识的获取途径制定了一套规则,即逻辑证明和实验证明,认为如果一个陈述不能被逻辑或实验所证明就应该扔到垃圾箱里,中医理论就是在这样的标准下被西方学术界所不容。然而,中医几千年来救人无数,医案如山,支撑着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难道是假的。如今在西医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国家,中医诊所和从业人员正在逐年增加,人口仅六千万的英国就有中医诊所三千多家,中医针灸师一万多人,受惠于中医的患者不仅是华人,也有不少西方人。这一理论与事实的巨大反差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西方评判科学的标准存在问题。
  可能有人会问,中医理论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和实验如何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问:逻辑证明和实验证明是否是获得真理的惟一途径吗?我们所熟悉的形式逻辑和科学实验对于简单系统和对应性的关系比较适用,遇到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往往要依赖统计学,而统计学只是通过对样本的观察推论总体的特性,它并不能告诉我们事实真相,只能提供一种可能性。中医对生命和疾病规律的认识采取了完全不同的途径,大体分为自身实验、临床观察、传承印证、社会选择的一系列过程。由于中医的对象是生命和疾病,属于复杂系统,其最好的观察手段就是自身的感觉。人的感觉是大脑高度信息化处理的结果,是对身体状态的真实反映,它通常是精细而综合的,西方的仪器检测尚无法代替人的感觉,即使是最基本的疼痛,仍依赖病人的主诉。到目前为止,感觉仍然是探察人体状态的最重要手段。中医腧穴和经脉的发现就是感觉观察的结果,对于腧穴有“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按之快然”等描述,明显是通过感觉确定穴位;经脉的发现则与循经出现的病证感觉及治疗效果有关,中药药性也是通过感觉得来的,我们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典故,还有久病成医的俗语。通过感觉的反复自我实验所发现的规律有可能具有普遍意义,这是因为人虽然有个体差异,但共性的成分也很大,在一个正常个体上可以重复的规律很可能存在于其他同类个体上。西方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是在自己身上反复实验发现了遗忘曲线,最终得到普遍的印证。但个体经验往往是不够的,一个中医学家常常穷其一生探索疾病的规律,他不仅通过自身体会,还有大量的机会在病人身上验证,如发现刺激某个穴位的效果后,可在同样的病人身上验证其效果,还可以通过师徒的传承由徒弟进一步的印证和发展,其整个认识过程常常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是超大时间尺度的实验过程,比用几十只大白鼠的所谓科学实验要深入扎实的多。从社会学的角度,一个医学理论必然获得好的疗效才能得以保留下来。根据史料记载,在《黄帝内经》的同时代,还有不少其它的医学著作,而最终只有《黄帝内经》理论的得以保存延续下来,这应该是理论竞争与社会选择的结果。我们的结论是:中医理论的认识过程是科学的、经过检验的,因为没有科学的方法,是不可能获得正确认识进而有效指导临床的。
  有人认为中医理论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陈述,并以此作为中医不科学的理由,这是因为对中医概念体系和语言不了解。中医概念形成于两千年前,与我们现在熟悉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要研究认识中医理论,首先要对中医概念做深入地分析。中医从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借助了当时的哲学、农学、天文学和水利学等成就,比如中医对经络气血的描述就利用了水利学的概念,如把奇经八脉的作用比作一种蓄水池,可以储藏和补充十二正经的气血。中医理论的描述中有不少是取类比象的推理,即同类事物具有类似属性。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小自然,自然界中具有的规律在人体中也应该有所体现。中医理论包含了人体实验和“人天合一”的推理描述,如果我们拘泥于概念本身,往往会感到不知所云,但如果我们把认识的重点放在概念之间的关系上,比如肝木克脾土,就能获得指导临床的有用知识。
  有人还会指出:既然中医理论是科学理论,为什么中医在国内出现严重萎缩,在竞争势头上不如西医呢?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中医理论不像西医理论那样具体,中医理论学起来并不算很难,但掌握了中医理论并不意味着能看病,中医理论的临床运用需要一个很强的技术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医生在长期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感觉经验,比如对脉象和舌象的把握,对中药四气五味性质的把握,对针刺得气、补泻操作的把握等等,这种把握需要通过检查疗效对其做出修正。古代中医没有西医的干扰情况下,获得这些经验比较容易,但今天的情况就不同了。正规医疗体系中西医占主导地位,病人往往是吃了中药又吃西药,做了针灸又做理疗,中医大夫很难判断哪些是中医的效果,有时甚至是西医治不好了再试试中医,就像这次中医治SARS。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一代的中医难以迅速成长,有人还没有体会到中医的妙处就对其丧失了信心,加上大学期间接受了不少西医的教育,很容易就倒向了西医一边。中医的萎缩源自高水平中医大夫的减少,而非中医本身之过。第二是市场的影响,在医学越来越成为谋生赚钱手段的今天,医院不以疗效而以技术成本定收费,很低的中医技术成本导致中医在收入上远远不如西医,在强大的生存压力面前,中医的人才流失和萎缩成了必然结果。与此相对照的是,国外的中医多数为个体开业,其收费制度比较灵活,经济情况和发展势头反而比国内好。
  对于中医的现状,我们不能指责西医的竞争,窗子既然打开我们就要面对,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也进来了。批评中医的观点也不是全无道理,中医理论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没有真正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实。近代“中西汇通”思潮和现代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试图从西医的角度理解和改造中医,但并不成功,就像有些人说的“反而证明了中医的不科学”,一些表面上证明了中医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在临床上毫无用途。前几年中医局曾号召“读经典”,但中医经典著作晦涩难懂,其中还充斥着不同学说之间概念上的差异和传抄的错误,掌握起来谈何容易。网上有人调侃“什么时候中医理论写明白了我再来学”,中医确实处于回归经典和现代化之间进退两难的徘徊局面,但取消中医的方式绝对是错误的。
  中医必须要发展,维持现状只有死亡。中医的发展途径也许可以用两个词来说明,一是要“好学”,二是要“好用”。解决中医的发展,首先要对其理论形式进行改造,中医经典理论是用古汉语写成的,而现代人们掌握的是科学语言,两种语言没有沟通,这就好比印度文的佛经可以指导印度人修佛,但无法指导中国人一样。将中医理论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进行重新阐述是必要的。由于中医理论与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有异曲同工之妙,用这些“横断科学”的概念系统阐释翻译中医理论是可能的。阐释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研究再认识的过程,包括对中医的概念体系进行重新整理,寻根溯源,祛除错误,显影整合,这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阴阳五行》一书作者杨学鹏教授倡导的中医阐释学研究。与此同步的中医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应该大量增加系统论、信息论等课程的设置,包括相关的数理知识。第二,中医理论虽然是系统科学,但系统是由要素和关系所组成的,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可通过实验研究的内容。比如,通过对中医气血经络的研究我们发现,它们即非神秘的未知组织,也不是只有功能没有结构的虚幻物质,而是西方生理学中不太被注意的组织液和组织间隙以及由毛细血管、神经末梢、肥大细胞构成的复合体,这些结构的协同作用可能具有未知的生理功能。由于以上结构的宏观分布特征被西方解剖学所忽视,其功能也未受到西方生理学的注意,形成了西方医学的一个认识盲区。中医理论恰恰抓住了这部分知识,认识到经络不通会导致气血淤滞,使得阴阳失衡,功能紊乱,进而产生疾病,中医的很多治疗都由此入手。中医能够治疗许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疾病也说明了两种医学知识体系的互补性。中医理论描述的关系规律是另一种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内容,我们曾用实验证明了十二经脉中左右同名经、表里经和上下同名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总之,中医理论的发展并不排斥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关键是如何对分解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比如,我们分别研究了两个单穴的针刺效果,但如果同时针刺两个穴位,其协同作用是增加还是减弱?再比如单味药的汞含量超标,但几味药同时使用的效果又如何?这些是还原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总之,中医理论是可以进行现代科学研究的,但除了西医学的方法外,还要开拓新的思路和技术,中医的研究经费应该向这方面倾斜。
  中医发展的第二个途径就是技术改造,中医停滞的原因之一就是难用,中医诊疗技术中的人工环节太多,不易掌握,培养一个好的中医师常常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因此,中医临床技术借助仪器是必要的。有人认为中医的精髓就是传统手段,离开了人工操作就不是中医了,这是片面的。中医的精髓不是技术的形式,而是它的指导思想,即在整体论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方法综合调节,激发人体自身的抗病机能,达到治疗目的,它与西医直接针对病因病变的对抗治疗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医诊疗技术在两千年的发展中从未遭遇过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中医诊断需要获取人体的宏观物理信息,还要进行综合分析,利用现代信息检测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是有可能的,只不过人体的感觉非常复杂精细,对传感器技术和信息处理的要求很高,只能逐步实现,不可能一步到位。
  中医只有变得好学和好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培养好的中医大夫是一个途径,但是治标不治本。中医发展的本在于理论和技术的进步,这种进步仍然建立在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上,但它不是狭义的中西医结合。中医在理论上要更多地和系统论、控制论等横断科学结合,在技术上要更好地和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我们称这种结合为多学科结合。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了一些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参加的中医多学科沙龙,希望在重重荆棘之中为中医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医 医疗 

[ 阅读全文 | 阿木水 @ 2006-11-29 16:53 - WAP ]
医学史的发展



作为医学的组成部分的中国医学,同样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疾病防治、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力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中国医学与西方近现代医学是有许多差异的,它的发展与地理、气候环境,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医学成为人类共同文明的组成部分。
  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更强烈的继承性,凡是新的进步和新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攀登的结果。因此,研究医学的过去,温故知新借以为鉴,成为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宝贵财富。医学科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中的系统性,这无论在传统医学科学或现代医学科学中,都有着明显的表现。每一课题或学科问题的顺利解决,都需要其他学科或专题的密切配合和合作,需要共同努力分工和各司其职。医学发展在当代面临着分科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往往难以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医学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在弥补上述可能的缺陷中,或能发挥其更为重要的积极功能和作用。
  中国医学史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条支流,在人类文化的氛围中生生不息,以其旺盛之生命力自立于古今学科之林,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继续存在的价值。历代学者研究总结历史经验者颇不乏人,他们的医史性著作虽有历史局限性,但均在不同程度上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例如司马迁《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中国历代修史,为医学家立传,记述疾病流行,详列医学文献等,几乎成为必须遵循的传统。特别是传记体医史研究,有唐代甘伯宗《名医传》、宋代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明代李濂《医史》,清代医史类著作逐渐增多,如:王宏翰的《古今医史》,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等,基本上都是以医学人物为主体的名医传记性著作。涉及医药卫生各个领域,并以系统论述中国医学编年史为特点的医学通史著作的出现,当首推陈邦贤《中国医学史》(1919)先生在论述自己为何研究中国医史学时指出:“世界医学昌明之国,莫不有医学史、疾病史、医学经验史、实用史、批判史等,以纪其历朝医事之沿革,及其进化之理由,且以医史学为医学中独立之科学。吾国昔时亦有李濂医史,甘伯宗名医传,发皇往哲之奥赜,然咸秉传体,不过较方技传为略详耳,吾国数千年之医学,岂区区传记遽足以存掌故资考证乎哉,此邦贤之所以发愤编辑中国医学史也。”1932年第二次修订,被收入《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后经日人山本成之助日译在东京出版,1957年第三次修订出版,内容更加丰富,各版次或有多次印刷,影响国内外中国医学史研究甚巨。继而则有王吉民、伍连德合著的《中国医史》(英文版,1932年),李涛《医学史纲》(1940),中国医史研究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间曾比较活跃,创办了中华医史学会和中华医史杂志,曾有较多的高水平医史论文发表,推进了中国医史学研究向着深层次发展,其间虽多次停刊,但七十年代末复会、复刊后学术交流空前繁荣,北京、上海、广州、内蒙、黑龙江、辽宁、吉林、福建、浙江、陕西、安徽、广西、四川、河南等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恢复或创建了医史分会,各地区,有些少数民族还举办过各种类型的医史学术会议,1992年8月于北京举办首届国际医史学术会议暨第十届中华医史学术会议。中国药史学会、马王堆医书研究会、文献学会等也积极开展各项学术活动。
  1951年,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药研究所建立的医史研究室是中国最早的医史研究专门机构。1955年该研究所划归中医研究院,1956年,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受卫生部委托,开办了全国第一届医史师资训练班,为中国医学史的教学、科研培养了一批骨干。1982年经卫生部批准,在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李径纬继陈邦贤先生之后任该室主任、所长,1983年,卫生部委托该所为全国医史与中医文献科研、教学骨干培训基地。1984年10月,该所举办了为期将近一年的全国第二届中国医史教研骨干进修班。此外,陕西、辽宁、山东、湖南、上海、四川、湖北、天津等省市的中医药研究院也都设有医史文献所(室),少数民族医学研究机构中也很重视医史文献研究和相应科室的设置。医史研究的机构、组织和专业队伍的布局渐趋合理、阵容不断壮大。
  教学机构不断增加,人员不断扩充,素质相继提高,特别是1978年始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首次招收了医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又率先招收医史学博士研究生,十多年来全国培养医史硕士近百人,他们的学位论文使中国医史学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均大大提高。在这十多年中,有计划强调和加强了医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医学史调查研究,近现代医史研究,医学考古研究等等。在这十年中,中国医学通史类、专科史类等专门著作的出版也很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