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僧史所载僧人持午的实践(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12:25
  • 中国僧史所载僧人持午的实践(部分)

 

  一、律典所载的持午不食的理论

佛教律典对“过午不食”的讨论是颇占些篇章的,今谨就在中国最流行的《四分律》所述。

佛告诸比丘,不得非时受食。时者,明相出,乃至日中,按此时为法。非时者,从日中乃至第二天明相未出。

  据此,知道比丘接受食物布施的时间,是曙光(“明相”)初现以至正午。过了此时仍受食便属犯戒了。

  除了律典所载,义净三藏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也记载了他在印度亲见寺院对“过午不食”严格执行的情形,其书卷三旋右观时条略云:

  西国大寺皆有漏水,为众警时。下以铜盆盛水,上乃铜碗浮内。其碗薄妙,可受二升,孔在下穿,水便上涌,细若针许,量时宜准。碗水即尽沉,即打鼓。始从平旦,一碗沉打鼓一下,两碗两下,三碗三下,四碗四下,然后吹螺两声,更别打一下,名为一时也,即日东隅矣。更过四碗,同前打四,更复鸣螺,别打两下名二时,即正午矣。若闻两打,则僧徒不食,若见食者,寺法即便驱摈。

  据此,我们知道古时印度大寺院有严格的计时和报时系统,而二鼓击出,便是正午,僧徒若在此时仍进食便被寺院驱摈,戒法可谓极其严峻。

 

  二、古时中国沙门的持午实践

  在姚秦弘始十四年(公元412年)佛陀耶舍法师于长安译出《四分律》,其实在律典未传入中土以前,早在汉代,中国沙门已从《佛说四十二章经》(摄摩腾及竺法兰于汉明帝时译出)中知道:

佛言,除须发为沙门,受道法,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

因此僧史所载华僧持午纪录,有早于弘始十四年的,今谨据三部《高僧传》而论次之。

(1)《高僧传》

《高僧传》卷五晋荆州上明竺僧辅传略云:

  竺僧辅(约公元389392年时人),邺人也,少持戒行,执志精苦,后憩荆州上明寺,单蔬自节。(“单蔬”是指每天一次素食。由于他是个“持戒”而“执志精苦”的人,故敢肯定他能持午。)

  同书卷二晋长安佛陀耶舍传略云:

  佛陀耶舍(公元410412年在华),罽宾国(今印度克什米尔地区)人也。时至,一食而已。

  同书卷七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传略云:

  竺道生(公元355434年),巨鹿人,刘宋太祖(即宋武帝)设会,帝亲同众(僧)御于地筵,下食良久,众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道生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便食。于是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枢机得衷。

  同书卷十二宋剡法华台释法宗传略云:

  释法宗(年代不详),临海人,少好游猎,尝射孕鹿母堕胎,鹿母衔箭犹就地舐子,宗乃悔悟,于是摧弓折矢,出家业道,受一食法,蔬苦六时以悔先罪。

  同书卷十一齐武昌樊山释法晤传略云:

  释法晤(公元411489年),齐人。(法)晤不食粳米,常资麦饭,日一食而已。

  同书卷八齐京师中兴寺释僧锺传略云:

  释僧锺(公元430489年),鲁郡人。永明初(约四八三—四),魏使李道固来聘,会于寺内,帝以(僧)锺有声德,勒令酬对,日影小晚,锺不食,(李道)固曰:“何以不食?”锺曰:“古佛道法,过中不餐”。

  同书卷十二齐京师灵根寺释慧豫传略云:

  释慧豫(公元433489年),黄龙人,来游京师灵根寺,瓶衣率素,日以一中自毕。

  同书卷十一齐钱塘灵苑山释昙超传略云:

  释昙超(公元419492),清河人,蔬食布衣,一中而已。

  同书卷十二齐京师后冈释僧侯传略云:

  释僧侯(公元412500年),西凉州人,脚影(即日影)小蹉,辄虚斋(即不吃斋)而过(页四O八下)。

以上所引是东晋至南齐时中国沙门持午的情况。其中可注意者:宋武帝设斋,众僧恐时间过了正午,宋武帝于是告诉:“始可中耳”。说明当时他也明白僧人的戒法。竺道生于是说:白日丽天,天上显示现在刚进入中午,难道如今是过了正午吗?

第二是僧锺奉命招待魏国使臣之时,他认为过了日中,便马上不食(足见当时是以素筵来招待李道固),这固然是他能笃守戒律,同时也以实际行为向魏国使臣说明一下本国僧人持戒的情况,不因外境而改变。

(2)《续高僧传》

《续高僧传》卷二九梁蜀部沙门释明达传略云:释明达(公元462516年),其先康居人也。童稚出家,日无再饭。

  同书卷二五梁蜀土青城山寺释植相传略云:

  释植相(约公元540年卒),梓橦涪人专习苦行,一食常坐。

  同书同卷唐雍州义善寺释法顺附僧珍传略云:

  僧珍禅师(约公元575时人),野居成性,京(长安)室东阜地号马头,堪为灵窟。(僧)珍草创伊基,劝俗修理,端坐指撝,示其仪则。忽感一犬,不知何来,径入窟内,口衔土出,须臾往返,劳而不倦。食则同僧,过中不饮(“过中不饮浆”,是十二头陀之一,也是过午不食。)。既有斯异,四远响归。

  同书卷十七陈南岳衡山释慧思传略云:

  释慧思(五一五—五七七),武津人也。日惟一食,不受别供(页五六二下)。

  同书卷十六后梁荆州玉泉山释法懔传略云:

  释法懔(不知年代),枝江人。不食僧粮,分卫(即乞食)一食,不卧常坐。

  同书卷三五隋益州长阳山释法进传略云:

  释法进(约公元590年卒),蜀中新繁人。在俗精进,不噉辛腥,在田农作,有送食晚,便饮水而已。一时空中声曰:“进阇黎(“阇黎”即轨范师),出家时到”,如是四五声,合家同闻,因诣洛口山出家。

  同书卷十六(北)齐邺中释僧可传附僧那传略云:

  有(僧)那禅师(约公元593时人),一坐一食,以为常行。

  同书卷十八隋西京大禅定道场释静端传略云:

  释静端(约公元606年卒),本武威人,后住雍州。一床一食,用卒生报(页五七六中—下)。

  同书同卷隋泽州羊头山释道舜传略云:

  释道舜(公元542610年),未详何(处)人。日惟一食,斯亦清素之沙门也。

  同书卷二五唐邓州宁国寺释惠祥传略云:

  释惠祥(约卒于公元616617年),其所食日止一餐,体貌肥白,长可八尺有余。刺史李升明至寺,怪异谓群官曰:“此道人肤容若此,日可应噉一羊。”语讫觉手足不随,乘马失御。诸官以实告之,便悔谢,还复(即复元)。

  同书卷二七隋终南山沙门释普济传略云:

  释普济(卒于公元625年以后),雍州北山互人。自佛法沦废(指北周毁佛),便投太白诸山,行不裹粮,依时噉草。

  同书卷二一唐京师胜光寺释智保传略云:

  释智保(约卒于公元625626年),河东人,一食充躯。

  同书卷十九唐终南山紫盖沙门释法藏传略云:

  释法藏(公元546629年),颖川颖阴人。有施禽畜,依而养之。鹅则知时旋绕,狗亦过中不食。

  同书卷十三唐安州方等寺释慧暠传略云:

  释慧暠(公元543629年),安陆人。日止一餐。

  同书卷二七唐京师弘善寺释法旷传略云:

  释法旷(公元?—633年),雍州咸阳人。时至分卫,一食而已。

  同书卷十四唐苏州武丘山释智琰传略云:

  释智琰(公元564643年),吴郡吴人,口辞杂味,日无再饭。

  同书卷二十唐京师大庄严寺释道哲传略云:

  释道哲(公元?—635年),齐郡临邑人。一食分卫,不受僧利。

  同书卷十四唐京师崇义寺释慧頵传略云:

  释慧頵(公元564637年),清河人也。后将大渐,时过(过了正午)索粥,(弟子)答曰:“斋时过矣”,便默然不言。其临终奉正,为如是也。

  同书卷十九唐京师大庄严寺释僧定传略云:

  释僧定(—六四三),丹阳人。粳米白粥,日进一杯(页五七九中)。

  同书卷二十唐蔚州五台寺释昙韵传略云:

  释昙韵(公元?—642年二),高阳人,食唯一受,味不兼余。

  同书卷十六齐邺中释僧可传附慧满传略云:

  慧满(约公元642时人)者,荥阳人,一衣一食。

  同书卷二十唐绵州大施寺释世瑜传略云:

  释世瑜(约公元616645时人),住始州。一食头陀,勤苦相续。

  同书卷二五唐荆州四层寺释法显传略云:

  释法显(公元577635年),南郡江陵人。旦资蔬水,中(午)后绝浆。

  同书卷二十唐益州空慧寺释慧熙传略云:

  释慧熙(约公元665年卒),益州成都人。一食而止,不受人施。

  同书卷二八唐洛州天宫寺释明导传略云:

  释明导(约公元662时人),本吴兴人,因官歙州,遂家于彼。天宫(唐高宗)饷食,过中乃止。僧有不量时景(影)者,取而进噉,(明)导曰:“诸大德并佛法遗寄,天下楷模,非时之食对俗而噉,公违法律,现法灭缘。众并愧之。”(明导)因索水清漱,月余不食,悲慨正法凋沦相及。道俗苦劝,方乃进饼。故以护法之士不顾形有者,代有人焉。

上引乃梁朝至唐初中国沙门持午的情况。其中可注意者:第一,上述史料反映出当时对持午很看重,故有个别僧在帝王赐斋时过了日中仍“取而进噉”,明导气愤而“月余不食”。慧頵在卒前想吃些粥,因已过午便“默然不言”。法显在中午以后连米浆也不饮。普济更在流亡山岭之时仍“依时噉草”。

第二是法懔出家前已持午,在耕田时遇上送饭晚了,便“饮水而已”,这反映了不仅沙门实行过中不食,连在家信士也有作此修持的。

第三,僧珍和法藏所蓄养的狗也过中不食,虽然有点神奇,不过一位持午的沙门,未尝不可以把自己养的动物也感化得午后不进食的。

(三)《宋高僧传》

《宋高僧传》卷十四唐西明寺道宣传略云:

  释道宣(公元596667年),丹徒人也。一食唯菽(即豆类)。

  同书同卷唐京师崇圣寺文纲传略云:

  释文纲(公元636727年),会稽人也。襁褓中,午后不受乳哺。

  同书卷八唐州安国院巨方传附智封传略云:

  释智封,怀安人也。卯食之后,水浆不度齿。

  同书卷二四唐台州涌白寺怀玉传略云:

  释怀玉(公元?—742年),丹丘人也。一食长坐。

  同书卷十九唐升州庄严寺惠忠传略云:

  释惠忠(公元683769年),润州上元人也,常一食。

  同书卷十六唐朔方龙兴寺辩才传略云:

  释辩才(公元723778年),襄阳人也。母氏妊之,倏恶荤血,冥然一食,虚淡终辰。

  同书卷二六唐镇州大悲寺自觉传略云:

  释自觉(公元?—795年),博陵望都人也,拾果采蔬,卯时一食。

  同书卷二五唐荆崇寺智灯传略云:

  释智灯(约公元785804时人),不知何许人。矜庄己行,严厉时中(即守持午甚严)。贞元中(约七九四)遇疾而死,经七日还苏,云初见冥中若王者,因问:“人间众僧中(午)后食薏苡仁为药食,还是已否?”,(王)日:“此大违本教。”(智)灯报云:“律有正、非正、开、遮之条,如何?”王曰:“此乃后人加之,非佛意也。”远近闻之,僧至有中后无有饮水者。

  同书卷十唐荆州天皇寺道悟传略云:

  释道悟(公元748807年),婺州东阳人也。年十四启求出家,(父母)不见听许,辄损薄常膳,日唯一食,父母不获已许之。

  同书卷二十唐洛阳香山鉴空传略云:

  释鉴空(约公元834—?时人),吴郡人也。四十许年,日唯一餐。

  同书卷二七唐成都福感寺定光传略云:

  释定光(约公元845时人)不知何许人也,粝食断中。

  同书卷十二唐杭州大慈山寰中传略云:

  释寰中(公元780862年),河东蒲坂人也。一饭永日。

  同书卷六唐彭州丹景山知玄传略云:

  释知玄(公元811883年)眉州洪雅人也。坚守禁戒,过中不食蔬果。

  同书卷二一唐凤翔府寗师传略云:

  释寗师(约公元889890时人),岐阳人也。忽暴终(入冥见阴间诸况后)三日而苏,自此每断中,唯荷叶汤而已。

  同书卷八唐郢州大佛山香育传略云:

  释香育(生卒不详),齐阴人也。卯前一食。

  同书卷十四唐五台山诠律师传略云:

  释诠律师(生卒不详)者,五台县人也,一食终。

  同书卷二一唐太原崇福寺文爽传略云:

  释文爽(生卒不详),不详何许人也。后独栖丘陇间,霖雨浃旬,有蛇入(文)爽手中蟠屈。时有人召斋,彼怪至时不赴,主重来请,见蛇,惊惧失声,蛇乃徐徐而下。(主人)固命往食,爽辞过中不食。

  同书卷十六后唐天台山福田寺从礼传略云:

  释从礼(公元847925年),襄阳人也,一食常坐。

  同书卷十三后唐漳州罗汉院桂琛传略云:

  释桂琛(公元867928年),常山人也。斋茹一餐,调息终日。

  同书卷七汉洛阳天宫寺从隐传附梦江传略云:

  长水县悬泉院释梦江(公元?—935年)者,本邑人也,日唯一食。

  同书卷二八宋东京观音禅院圣岩俊传略云:

  释岩俊(公元882966年),邢台人也。周高祖(即太祖)潜隐,与(岩)俊布衣之交,及其即位,周祖敕侍者辈勿令大师一中食。(岩)俊诺而难遵。

  同书同卷宋钱塘永明寺延寿传略云:

  释延寿(公元904975年),本钱塘人也。野蔬断中。

  同书卷七宋杭州慈光院晤恩传略云:

  释晤恩(公元912986年),姑苏常熟人也,立制严峻(弟子中)曾有晚饮薯蓣汤者,实时摈出黉。

  以上所引是唐代至北宋初中国沙门持午的情况,可注意者:第一,从道悟的例子,跟前节引法进的例子一样,是反映俗家奉佛者的实行持午。第二,这一时期持午的态度甚严厉,如晤恩以弟子过午饮薯汤,便实施摈逐,文爽为蛇所困而误了正午前赴斋的时间,便推辞不应约。岩俊虽然帝王要他不持午也不听从,继续一食。第三,文纲于婴孩时代已在午后不肯吃奶,而辩才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已恶荤血和只能吃一餐,大抵都是这两位高僧出家后能够严格持午所产生的神奇感应。

  中国沙门自东晋迄北宋初对持午的严格实践者,共记载了五十八人,然而这只是选取一些较突出的例子,凡是发心求道的人都应该奉守过午不食,只是没有有的纪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