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大禹的贡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3:21:23

12、大禹的贡献

【原文】九州攸同:四隩1既宅2,九山345,九川678,九泽9既陂10,四海会同。六府111213,庶14土交1516,厎17慎财赋,咸1819三壤成赋20。中邦锡土、姓,祗2122德先,不距23朕行24

五百里甸25服。百里赋纳2627,二百里纳銍28,三百里纳秸2930,四百里粟31,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32。百里采33,二百里男34邦,三百里诸侯。

五百里绥服35。三百里揆36文教,二百里奋37武卫。

五百里要服38。三百里夷39,二百里蔡40

五百里荒服41。三百里蛮42,二百里流43

东渐44于海,西被45于流沙,朔46南暨47声教讫28于四海。禹锡玄圭49,告厥成功。

【译文】九州治理基本相同:四周的土地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都砍削了树木可以行旅了,九条河流都清理了水源,九个湖泽都修筑了坡地,四海之内的人都可以见面了。水火木金土谷等六府都很好地得到整治,希望土地能丰产并能征收赋税,要平均谨慎财物和赋税,要用共同的法则规定上中下三种土地的赋税。中等的邦国要赐给土地和姓氏,在高台上恭敬地让品德决定先后,不要抵御我的言说。

五百里内的土地都致力耕种王田,一百里内的交纳贡献连杆的禾,二百里内的交纳贡献禾穗,三百里内的交纳贡献禾穗尖,四百里内的交纳贡献粗谷,五百里的交纳贡献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是侯服。最近的一百里内的封为采邑,二百里内的封为男爵建邦,三百里内的封为侯的封地。

侯服以外五百里是绥服。三百里内的可推行掌管文化教育,二百里内的推行发挥武威卫戍。

绥服以外五百里是要服。三百里内的要和平相处,二百里外是流放地。

要服以外五百里是荒服。三百里内的是各少数民族,二百里外是流放地。

东方进入大海,西方到达沙漠,北方、南方连同声调教化到达外族居住的地方。大禹被赐给玄色美玉,表示大功告成了。

【说明】本节是全篇的总结,贡,指贡献,是指大禹的贡献,同时也是指大禹开辟出的疆域内的人民对最高统治者舜的贡献。在舜统治期间,的确是地广人稀,由于大山阻隔、大川阻拦,交通非常不便,即使人们有贡赋之心,也无法传送物品。为使舜帝王朝拥有更多的物产,为和平统一边远地区的各兄弟民族,大禹开始了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的伟大工作,本篇记述了当时的政治制度,行政区划,山川分布,交通物产,水土治理,贡赋等级等情况。

治理九州,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是辛苦万分。当时很多地方是荒无人烟,人们还不知道各种植物的功用,而且野兽出没无常,但经过大禹的治理,人们知道了各种物产的功用价值,并开始有意识培育栽种,人们才得以在某一个地方繁衍生活。这项工作是一个了不起的工作,华夏民族之所以有今天,离不开大禹的贡献。正因为如此,华夏民族从来不信上帝神仙佛鬼,而只有对“人”的崇拜。

——————————————————

【注释】1.隩(yu玉)可以定居的地方。也作“蕕”。《书·尧典》:“厥民隩,鸟兽氄毛。”《国语·周语》:“宅居九隩。”

2.宅:《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书·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这里用为居、居住之意。

3.九山:上文所举的九条山脉。1岍及岐至荆山;2壶口、雷首至太岳山;3厎柱、析城至王屋山;4太行、恒山至碣石山;5西倾、朱圉、鸟鼠至太华山;6熊耳、外方、桐柏至陪尾山;7嶓冢至荆山;8内方至大别山;9岷山之阳至衡山。

4.刊:(kān勘)《书·益稷》:“随山刊木。”《周礼·柞氏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礼记·杂记》:“刊其柄与末。”《说文》:“刊,剟也。”《广雅》:“刊,削也。”这里用为砍削之意。

5.旅:《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羁旅之臣。”《孟子·梁惠王上》:“行旅者皆欲出于王之涂。”这里用为旅行之意。

6.九川:上文所举九条河流。即弱水、黑水、黄河、漾水、长江、沇水、淮河、渭水、洛水。

7.涤:(dí笛)《诗·豳风·七月》:“十月涤场。”《周礼·太宰》:“及执事,视涤濯。”《礼记·曲礼》:“水曰清涤。”《仪礼·大射仪》:“射人宿视涤。”《说文》:“涤,洒也。”这里用为清洗、清扫、清理之意。

8.源:(yuán原)字本作“原”。《礼记·学记》:“或源也,或委也。:“《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源。”《礼记·礼乐志》:“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这里用为水源、源泉之意。

9.九泽:上文所举九个湖泽。即雷夏、大野、彭蠡、震泽、云梦、荥波、菏泽、孟猪、猪野。

10.陂:(bei倍)《易·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毛传:“陂,泽障也。”孔颖达疏:“泽陂谓泽畔障水之岸,以陂内有此二物,故举陂畔言之,二物非生于陂上也。”《管子·五辅》:“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尔雅·释地》:“陂者曰阪。”《释名·释山》:“山旁曰陂。”《吕氏春秋·辩土》:“其为晦也,高而危则泽夺,陂则埒。”这里用为倾斜的山坡之意。

11.六府:谓水火木金土谷。

12.孔: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甚”、“很”。《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诗·小雅·车攻》:“田车既好,四牡孔阜。”《诗·大雅·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楚辞·九章·怀沙》:“眗兮杳杳,孔静幽默。”《尔雅·释言》:“孔,甚也。”

13.修:《书·舜典》:“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书·大禹谟》:“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荀子·不苟》:“人污而修之者,非案污而修之之谓也。”《史记·货殖列传》:“管子修之。”《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修之于朝廷。”这里用为整治之意。

14.庶:(shu树)《书·舜典》:“黜陟幽明,庶绩咸熙。”《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小雅·頍弁》:“既见君子,庶几说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尔雅·释言》:“庶,幸也。”《玉篇·广部》:“庶,幸也,冀也。”这里用为希冀之意。

15.交:(jiāo焦)《荀子·儒效》:“是言上下之交。”《吕氏春秋·知士》:“静郭君之交。”《小尔雅》:“交,易也。”这里用为交换之意。本意,农民付出劳动力,土地就付出粮食,这是人类与土地的交换。

16.正:通“征”。《周礼·地官·司门》:“正其货贿。”郑玄注:“正,读为征。”《周礼·夏官·司勋》:“唯加田无国正。”《管子·戒》:“关几而不正,市正而不布。”《管子·海王》:“谨正盐筴。”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荀子·议兵》:“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这里用为征税之意。

17.厎:(di纸)《书·大诰》:“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左传·桓公十七年》:“日官居卿以厎日,礼也。”《孔子家语·正论解》:“先王制土,藉田以力,而厎其远近。”《玉篇·厂部》:“厎,平也,均也。”这里用为平、均之意。

18.咸:(xián闲)《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诗·大雅·崧高》:“徒御啴啴,周邦咸喜。”《诗·鲁颂·閟宫》:“敦商之旅,克咸厥功。”《国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代御执辔持策,则马咸骛矣。”这里用为共、同之意。

19.则:(zé责)《书·禹贡》孔传:“皆法壤田上、中、下三品,成九州之赋。”《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周礼·太史》:“掌则以逆都鄙之治。”《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尔雅》:“则,法也,则,常也。”《说文》:“则,等画物也。”这里用为准则、法则之意。

20.赋:特指民赋,即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管子·霸形》:“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左传·成公二年》:“不腆敝赋。”《论语·公治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汉书·刑法志》:“税以足食,赋以足兵。”

21.祗:(zhī支)《书·益稷》:“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诗·小雅·我行其野》:“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诗·商颂·长发》:“上帝是祗。”《左传》:“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鲠固慎完。”《说文》:“祗,敬也。”《广雅》:“祗,祗敬也。”这里用为恭敬之意。

22.台: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积土四方高丈曰台,不方者曰观曰阙。《书·泰誓上》:“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礼记·月令》:“可以处台榭。”《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

23.距:古同“拒”。《书·五子之歌》:“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墨子·公输》:“墨子九距之。”《荀子·仲尼》:“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韩非子·八说》:“干城距衡冲,不若堙穴伏橐。”《史记·高祖本纪》:“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这里用为抗拒、抵御之意。

24.行:(háng航)《易·艮·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书·禹贡》:“祗台德先,不距朕行。”《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小雅·大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里仁》:“放於利而行,多怨。”《战国策·燕策》:“行而无信。”《尔雅·释诂下》:“行,言也。”郭璞注:“今江东通谓语为行。”洪颐煊《读书丛录》卷八:“《左氏哀元年传》:‘因吴太宰嚭以行成。’服虔注:‘行成,求成也。’《管子·山权数篇》:‘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是皆行为言也。”这里用为言说之意。

25.甸:(diàn电)古时都城的郭外称郊,郊外称甸。《书·武成》:“邦甸、侯、卫,骏奔走。”《诗·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周礼·夏官·职方式》:“甸服。”《礼制·王制》:“千里之内曰甸。”《荀子·正论》:“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说文》:“甸,天子五百里地。”段玉裁注:“甸,王田也。”这里用为耕种王田之意。

26.纳:《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冬,公如齐纳币。”《盐铁论·本议》:“农人纳其获,女工效其功。”这里用为交纳、贡献之意。

27.总:(zǒng)禾稿,连穗带杆的禾把子。《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孔传:“禾稿曰总,入之供饲国马。”

28.铚:(zhì志)割下的禾穗。《诗·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奄观銍艾。”

29.秸:(jiē阶)农作物收割以后的茎。

30.服:《书·酒诰》:“肇牵车牛,运服贾。”《诗·周颂·噫嘻》:“亦服尔耕,十千维耦。”《管子·法法》:“彼民不服法死制,则国必乱矣。”《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墨子·尚贤》:“以德就利,以官服事。”这里用为从事、致力之意。

31.粟:(sù速)《书·仲虺之诰》:“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诗·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管子·乘马》:“不可使而为工,则视贷离之实,而出夫粟。”《论语·雍也》:“冉子为其母请粟。”《说文》:“粟,嘉谷实也。”汉贾谊《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粮食的统称,古代泛称谷类。

32.侯服:古代王城外围,按距离远近划分的区域之一。《书·武成》:“邦甸、侯、卫,骏奔走。”《周礼·司裘》:“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又为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上古五服之一。古代王畿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其名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服,服事天子。

33.采:(cài蔡)又名采地,古代士大夫的封邑,又叫采邑、食邑。《书·尧典》:“畴咨若予采?”《礼记·礼运》:“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法言·重黎》:“西采雍梁。”《公羊传·襄公十五年》注:“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耳。字亦作寀。”《荀子·王制》:“修采清,易道路。”

34.男: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五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35.绥服:(suí随)《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诗·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诗·小雅·楚茨》:“乐具入奏,以绥后禄。”《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论语·子张》:“道之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荀子·儒效》:“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这里用为安抚之意。

36.揆:(kuí葵)《书·周官》:“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管子·君臣上》:“则又有符节、印玺、典法、策籍以相揆也。”《左传》:“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这里用为管理、掌管之意。

37.奋(fèn份)《书·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诗·大雅·常武》:“王奋厥武。” 《易·豫·象》:“雷出地奋,豫。”《荀子·子道》:“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史记·乐书》:“奋至德之光。”《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这里用为奋力、施展、发挥之意。

38.要服:同“约”。《管子·小匡》:“与诸侯饰牲为载书,以誓要于上下庶神。”《荀子·正论》:“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韩非子·有度》:“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这里用为约言之意。以明誓的方式就某事作出庄严的承诺或表示某种决心。亦指所订立的誓约、盟约。

39.夷:《书·尧典》:“厥民夷,鸟兽毛毨。”《诗·召南·草蟲》:“我心则夷。”《诗·大雅·桑柔》:“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左传·成公十六年》:“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楚辞·九怀》:“羡馀术兮可夷。”《吕氏春秋·似顺》:“往而夷夫。”这里用为平和、平易之意。

40.蔡:《左传·昭公元年》:“周公杀管叔而蔡蔡叔。”这里用为流放之意。

41.荒服:《易·泰·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中行。”《书·益稷》:“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诗·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荒之。”《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豳居允荒。”《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毛传:“荒,大也。”《老子·二十章》:“荒兮,其未央哉!”《荀子·正论》:“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汉书·叙传下》:“偪上并下,荒殖其货。”颜师古注:“荒,大也。”这里用为扩大、开拓之意。

42.蛮:(mán瞒)《书·舜典》:“蛮夷率服。”《诗·小雅·采芑》:“蛮荆来威。”《周礼·职方氏》:“蛮服。又,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礼·大司马》:“蛮畿。”《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说文》:“蛮,南蛮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是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之意。

43.流:古代五刑之一。《书·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国语》:“流于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这里用为放逐、流放之意。

44.渐:《易·渐·辞》:“渐,女归,吉;利贞。”《书·顾命》:“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管子·七法》:“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史记·吴太伯世家》:“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致焉。”《广雅·释诂二》:“渐,进也。”《广韵·琰韵》:“渐,事之端,先覩之始也。”又:“渐,渐次也。”这里用为次序、步骤、事物逐渐发展之意。

45.被:《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荀子·宥坐》:“还复瞻被九盖皆继。”《韩非子·说林下》:“宽哉,不被于利!”三国魏阮籍《咏怀》:“凝霜被野草。”这里用为覆盖之意。

46.朔:(shuò硕)《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书·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诗·小雅·出车》:“城彼朔方。”《尔雅》:“朔,北方也。”这里用为北方之意。

47.暨:(jì技)即和、与之意。《书·尧典》:“咨!汝羲暨和。”《书·舜典》:“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

48.讫:通“迄”。这里用为到、至之意。

49.玄圭:一种天青色的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