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自然存在走向自觉存在的文明的发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25:19

1、从自然存在走向自觉存在的文明的发端

【原文】曰若稽古1,帝舜曰重华,协2于帝。浚34文明,温恭567,玄891011,乃命以位。慎徽12五典13,五典克14从。纳15于百揆16,百揆时1718。宾19于四门,四门穆穆20。纳于大麓21,烈22风雷雨弗迷。

帝曰:“格23!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242526,三载。汝陟27帝位。”舜让于德,弗嗣28

【译文】传说是这样来考查古代,舜帝名叫重华,思想能够与尧帝相合。他有深邃的智慧和深厚的文明,他温和恭敬诚信充满心中,他深厚幽远的规律被上级听说,于是被任命授予职位。他慎重于美好的五典,五典的仁义礼智信都能够服从。他接受管理百种事务,百种事务都能按序承受。他在明堂四门礼敬宾客,四方来宾都和睦美好。他接受担任管理山林的官职,猛烈的暴风雷雨也不能使他迷惑。

尧帝说:“来,你这个舜呀。我询问你事务考察你的建议,你的建议犹如砥柱适合于成功,过三年,你就可以登上帝位。”舜因规律的原因,不继承帝位。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舜继承帝位前的情况,并且推辞了尧帝的任命,因为帝位的继承一般都是帝君主的子女,而舜本身却是一介布衣,普通老百姓,所以他推辞了。这也就说明,远在公元前21世纪作为部落领袖的领导人物,也早已认识到人才的作用;家庭财产可以世袭继承,可以不需要才能而任意挥霍,而管理一个社会却必须具备一定的才能。而一个稳定的社会,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这也是人类从自然存在走向自觉存在的文明的发端。

——————————————————

【注释】1.曰若稽古:见《尧典》注释。译为,传说是这样来考查古代。

2.协:《书·盘庚下》:“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国语·周语》:“纪农协功。”这里用为合、共同之意。

3.浚:(jun俊)《易·恒·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诗·小雅·小弁》:“莫高匪山,莫浚匪泉。”毛传:“浚,深也。”《管子·幼官》:“思于浚故能知未始,发于惊故能至无量。”《玉篇·水部》:“浚,深也。”这里用为深之意,形容很深的意思。

4.哲:《书·伊训》:“敷求哲人。”《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诗·小雅·鸿雁》:“维此哲人,谓我劬劳。”《诗·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诚。”《尔雅》:“哲,智也。”《说文》:“哲,知也。”《汉书·叙传》:“或悊或谋。”这里用为聪明有智慧之意。

5.恭:《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易·小过·象》:“君子以行过孚恭,丧过孚哀,用过乎俭。”《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尔雅》:“恭,敬也。”《礼记·曲礼上》疏:“何胤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何之所说,从多举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执辔愈恭。”这里用为恭敬、谦逊有礼之意。

6.允:(yǔn殒)《易·升·初六》:“允升,大吉。”《书·大禹谟》:“祗载见瞽瞍,夔夔斋傈,瞽亦允若。”《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显允方叔。”《诗·大雅·常武》:“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尔雅·释诂上》:“允,信也。”《正字通·儿部》:“今俗许诺曰允。”这里用为相信而承诺答应之意。

7.塞:通“僿”。《书·皋陶谟》:“刚而塞。”《诗·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诗·大雅·常武》:“王犹允塞,徐方既来。”《礼记·孔子闲居》:“志气塞乎天地。”这里用为充满之意。

8.玄(xuán悬)《易·坤·上六》:“龙战于野,天地玄黄。”《诗·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老子·一章》:“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易·文言》:“天玄而地黄。”《庄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成玄英疏:“玄,远也。”《楚辞·九章·惜往日》:“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说文·玄部》:“玄,幽远也。”《释名·释天》:“天,又谓之玄。”这里用为幽远、深厚之意。

9.德:《易·讼·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十章》:“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成玄英疏:“玄古圣君无为而治天下,自然之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新书·道德说》:“六德六美,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10.升:《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书·毕命》:“道存升降。”《诗·小雅·无羊》:“麾之以肱,毕来既升。”《广雅》:“陞,上也。”这里用为“上”之意。

11.闻:《易·夬·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书·尧典》:“俞!予闻,如何?”《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说文》:“闻,知声也。”这里用为听说之意。

12.徽:《书·无逸》:“徽柔懿恭,怀保小民。”《诗·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尔雅·释诂》:“徽,善也。”这里用为美好、善良之意。

13.五典:又称五行、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书·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

14.克:(kè客)《易·损·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诗·小雅·正月》:“既克有定,靡人弗胜。”《诗·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尔雅》:“克,能也。”《荀子·君道》:“赏克罚偷,则民不怠。”这里用为“能”之意。

15.纳:《书·尧典》:“寅饯纳日,平秩西成。”《书·禹贡》:“九江纳锡大龟。”《左传·文公十六年》:“诸侯谁纳我?且既为人君,而又为人臣,不如死。”《韩非子·八经》:“己喜,则求其所纳。”这里用为接纳、接受之意。

16.揆:(kuí葵)《尚书·大序》:“雅诰奥义,其归一揆。”这里用为事务、政事之意。

17.时:《书·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诗·小雅·楚茨》:“永锡尔极,时万时亿。”《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管子·侈靡》:“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违也,亲戚可以时大也。”《礼记·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这里用为承受之意。

18.叙:《书·康诰》:“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周礼·宫伯》:“行其秩敘。”《周礼·天官》:“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荀子·富国》:“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淮南子·本经训》:“四时不失其叙。”《说文》:“敘,次弟也。”这里用为秩序,次序之意。

19.宾:接引客人。用宾客的礼节相待。《书·尧典》:“寅宾出日。”《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相待如宾。”《礼记·乡饮酒义》:“宾者,接人以义者也。”《仪礼·乡饮礼》:“谋宾介。”《荀子·礼论》:“宾出,主人拜送。”《玉篇·贝部》:“宾,客也。”这里用为礼敬之意。

20.穆:《诗·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诗·大雅·假乐》:“穆穆皇皇。”《诗·周颂·清庙》:“于穆清庙。”毛传:“穆,美。”《管子·君臣下》:“倍其官,遗其事,穆君之色。”《论语·八佾》:“‘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荀子·赋》:“涽涽淑淑,皇皇穆穆。”这里用为和睦、美好之意。

21.麓:《国语·晋语》:“主将适蝼而麓不闻。”《说文》:“麓,守山林吏也。”这里用为主管山林苑囿的官吏之意。

22.烈:《诗·豳风·七月》:“一之曰觱发,二之曰栗烈。”《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诗·商颂·长发》:“如火烈烈。”《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荀子·议兵》:“其使民也酷烈。”这里用为猛烈、激烈之意。

23.格:古书借“格”为“佫”。《书·召诰》:“天迪格保。”《书·高宗肜日》:“惟先格王。”《书·益稷》:“祖考来格。”《书·君诰》:“格于皇天。”《诗·小雅·楚茨》:“神保是格,报以介福。”《管子·小匡》:“庶神不格,守龟不兆。”这里用为来到、到达之意。

24.厎:(dǐ邸)古同“砥”。砥砺;砥柱。《书·微子》:“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沉酗于酒。”

25.可:《易·坤·六三》:“含章,可贞。”《易·蛊·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诗·小雅·何人斯》:“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庄子·天运》:“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荀子·富国》:“皆有可也,知愚同。”《韩非子·南面》:“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这里用为相称,适合之意。

26.绩:《书·尧典》:“庶绩咸熙。”《诗·大雅·文王有声》:“维禹之绩。”《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奔曰败绩。”《谷梁传·成公五年》:“伯尊其无绩乎。”《国语·鲁语》:“男女效绩。”《尔雅》:“绩,功也,又,业也,又,事也,又,成也。字亦作勣。”《声类》:“勣,功也。”这里用为成就、功业之意。

27.陟:(zhi至)《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诗·小雅·车舝》:“陟彼高冈,析其柞薪。”《诗·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大雅·皇矣》:“陟我高冈,无矢我陵。”《诗·周颂·闵予小子》:“陟降庭止。”《尔雅》:“陟,陞也。”《虞书》:“汝陟帝位。”《说文》:“陟,登也。”这里用为登之意。

28.嗣:(sì四)《书·洪范》:“禹乃嗣兴。”《诗·小雅·杕杜》:“王事靡盬,继嗣我日。”《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弟嗣书。”《尔雅》:“嗣,继也。”《说文》:“嗣,诸侯嗣国也。”本意为诸侯传位给嫡长子之意,后来逐渐发展为继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