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加毅——可克达拉草原上的最美绝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2:10:45
[组图]:张加毅——可克达拉草原上的最美绝唱   作者: 林海   发布时间: 2010-01-22 09:39:28   来源: 伊犁日报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晚年的张加毅在写作(资料图片)

  已是初秋的上午,美丽的可克达拉草原笼罩在一片朦胧烟雨中。9月9日夜的一场秋雨,似乎为可克达拉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使或近或远的山峦、村舍、草木都显现出一派从容、淡定的悠闲气度。

  9月10日,记者来到可克达拉风情园,拜谒《草原之夜》这首名歌的词作者张加毅先生的塑像。雨后的风情园里没有多少游客,自然就少了些喧嚣和躁动,多了一丝恬静和幽雅。

  张加毅先生的长子张江舟热情地带我们去参观“草原之夜纪念馆”,纪念馆里稍显寂寥,但与“草原之夜”相关的图片和资料着实陈列了不少。张江舟供职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来伊犁,因为他知道,这里是父亲仙逝前魂牵梦萦的地方,这里留下了父亲艺术创作的激情回忆。随着张江舟有条不紊的解说,我们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了50年前的可克达拉草原……

  应时任铁道兵司令员、政委兼国家农垦部部长的王震之邀,中国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导演张加毅拍出一部名为《移山填海》的大型纪录片,该片公映后反响巨大,并于1957年7月被国家文化部选送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国际电影节。

 


青年时代的张加毅(资料图片)

  后来,王震又热情地向张加毅介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有关情况,殷切希望他有机会去那里拍摄一部反映兵团战士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片子。1958年,张加毅经过一番认真的考察踩点后,即于次年率领摄制组来到乌鲁木齐,过赛里木湖、翻越果子沟,来到霍城县境内可克达拉草原的一个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兵团农场,也就是后来的兵团农四师64团场。

  临行前,张加毅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在谈到即将要拍的片子时,周总理作了三点指示:要歌颂兵团战士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很好地反映新疆各民族的亲密团结,要反映中苏友好关系。

  当时正值大跃进年代,兵团战士的劳动积极性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这在他们所喊的口号中就有突出的表现,比如“15年超英赶美”等,张加毅等在摄取镜头时,对农垦战士的革命激情、冲天干劲自然都给予了充分表现和热情歌颂,但对其中的极“左”成分不无困惑。

  基于上述情况,张加毅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即如何才能使兵团战士的艰苦创业生活和大无畏革命精神得到本质的反映。一天傍晚,他拉上摄制组的青年作曲家田歌骑马外出散心,两人信马由缰,不知不觉走出好远,突然,他们被眼前的一幅景象深深吸引了:天边,晚霞似火,如花怒放。原野上草木葱茏,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摇曳生姿,似一幅恬淡宁静的山水画卷,有一群年轻人正把打来的猎物架在火上烤着,有几个小伙子在旁边弹奏着民族乐器,轻声歌唱,悠然自得……

 


词、曲作者雕塑重现创作场景

  张加毅、田歌两人被此情景强烈吸引,两人打马上前,亲切地问道:“尤尔达西,你们在唱什么歌啊?”“我们在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幸福的今天和明天呀!”唱歌的几个小伙子大声回答。

  张加毅心头一震,这发自各族人民心中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质朴情感,不正是所拍片子的基调吗?在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各族人民表现出来的无惧无畏、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了两位艺术家,两人不约而同地策马回返。

  血气方刚的田歌盯着张加毅,挑战式地发问:“张导,这样的情景你敢拍、你敢写吗?”张加毅反问:“我要是写出来你敢谱吗?”“只要你写出来,我就敢谱!”田歌昂声作答。

  心潮澎湃的张加毅蹲在草坎上,掏出一个信封,只用了半个小时,一口气写下了以下歌词: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

  可惜没有邮差来传情

  等到千里雪消融

  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田歌拿出歌词,吟诵片刻,说:“太美了,我来谱曲吧!”

  约40分钟后,田歌谱好了曲,当着张加毅的面,弹着琴,深情地唱了起来:“美丽的夜色多沉静……”回到北京后,由当时我国著名的男高音孟贵彬演唱并录了音,完成了这首歌的创作。

  1959年6月下旬,一部取名可克达拉的纪录片《绿色的原野》(可克达拉即哈萨克语“绿色的原野”之意)拍摄完成;同年10月,在国庆10周年庆典活动中,《绿色的原野》作为献礼片在北京首映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扬。国庆节后,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盛大宴会,为有关文艺创作人员庆功。席间,周总理举着酒杯来到张加毅面前,亲切地对他说:“祝贺你,张加毅同志……国庆10周年,《绿色的原野》又获得成功,尤其是《草原之夜》非常好听。”随着该片在全国公映,《草原之夜》迅速风靡神州。

 


“草原之夜风情园”内的“草原之夜纪念馆”

  据张江舟介绍,《草原之夜》很快在群众中流传开来,传唱大江南北,同时邮政系统的干部职工也向张加毅反映:解放都10年了,昔日的“邮差”早已被“人民邮递员”取代,你的老脑筋还没转过弯啊?张加毅恍然大悟,立刻将原词里的“邮差”改成“邮递员”。

  谁料,在后来波及全国的“反右倾运动”中,作为《绿色的原野》及其主题歌《草原之夜》主创人员的张加毅也被八一电影制片厂当做右倾分子给揪了出来。随后,大字报铺天盖地,批斗会一场接一场。转眼之间,那部电影和歌曲也成了“修正主义的大毒草”、“腐蚀青年的靡靡之音”,张加毅也被发配到唐古拉山做了一名坦克机枪手。

  “文化大革命”伊始,张加毅被当做军队的文艺黑线人物被再次打倒,历尽劫难。

  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使《草原之夜》如浴火重生,重新绽放出迷人的魅力。

  2003年9月,在伊犁从事旅游业的彭博在一次接待内地游客时,听到游客在哼唱《草原之夜》,就和游客攀谈起来。他一直以为《草原之夜》是内蒙古的民歌,当他知道这首歌地地道道产自伊犁,而且歌中吟唱的可克达拉就在身边时,他立刻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在张加毅当年写出《草原之夜》的地方,修建一座“草原之夜风情园”。

  2004年4月的一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草原之夜”专题节目,张加毅的次子张海潮在节目中表达了父亲想在多年后将骨灰安放到可克达拉的愿望。彭博很快与张加毅的家人取得联系,希望能将张加毅的骨灰安放在可克达拉“草原之夜风情园”内,得到了张加毅家人的同意。

  2004年9月3日,张加毅因病去世,走完了他80年不平凡的人生。临终时,他留下将骨灰安放在可克达拉的遗愿。

  2005年6月22日上午,张加毅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可克达拉的“草原之夜风情园”隆重举行,生前好友、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在参加仪式时,写下了“草原之夜,一代绝唱”的题词。

  在当晚举行的“草原之夜”张加毅词作音乐演唱会上,当李双江唱起《草原之夜》时,整个现场一片沸腾,台上台下的人们都激情满怀地唱起这首歌。经典艺术的持久魅力使在场的听众如痴如醉,优美的歌声在可克达拉的夜空回荡,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思,缭绕不绝……

  今年是《草原之夜》诞生50周年。中央电视台《百年歌声》、《音乐告诉您》等栏目组相继来到可克达拉采访,制作播出了专题节目,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可克达拉和《草原之夜》的魅力和传奇。50年来,这首歌始终伴随着新中国昂首前进的步伐,被越来越多的人传唱。这首歌不仅与《天涯歌女》《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康定情歌》《紫竹调》《敖包相会》《茉莉花》《蝴蝶泉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并称为“国乐精华十大民歌”,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东方小夜曲”,成为我国第一首被列入世界名曲的艺术经典。歌词作者张加毅曾备受世界纪录片大师伊文思的好评,是有“中国的伊文思”美誉的一代著名导演和词作家。

  到目前为止,有包括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在内的100多位著名歌唱家先后演唱过《草原之夜》,随着艺术家们的不断传唱,《草原之夜》的美妙旋律和歌词也飘向全国、飘向世界。当然,被人们熟知的不仅是这首歌,还有词、曲作者,还有美丽的可克达拉,还有美丽的伊犁河谷。

  50年风雨蹉跎,可克达拉已是今非昔比。当年芦苇丛生、野兔满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可克达拉已经消失,同样消失的还有偏僻和荒凉;昔日的可克达拉农场(即现在的农四师64团场)现在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小城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各族职工安居乐业。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可克达拉已经改变了模样,唯有《草原之夜》经久不衰的魅力和影响力没变。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这首影响了几代人的歌曲,还在可克达拉的上空回荡,成为可克达拉草原最美的音符,成为这片土地上最美的绝唱。而“草原之夜风情园”内的“草原之夜纪念馆”、词作者张加毅纪念碑、原创地文化走廊再现了这首世界名曲的激情岁月和时代场景,成为传播经典歌曲和传承草原文化的摇篮。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