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新中国不实行联邦制的战略决策内幕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7:34:49
解密:新中国不实行联邦制的战略决策内幕 2010年06月15日 12:20 人民网-《大地》 】 【打印共有评论184

爱较真的自由撰稿人告别“爬格子”

早在1980年,龚育之已是“副部长”级的职务,但仍长期住在局促而简陋的房子里,来过他家的同志都表示惊讶,极熟的朋友则笑他“书生气”,不会为自己“弄房子”。1989年年末,有关部门通知他可搬到宽敞的万寿路新居。得悉这消息后,老朋友郑惠特赋七律一首贺龚育之乔迁之喜:“勤修案牍不修窝,部长书生气若何。诸葛庐低才自旺,子云亭小客常多。龙离旧泽深藏尾,鹊换新巢巧唱歌。穷达浮沉身外事,故人长忆亦长磋。”龚育之说,前六句都是打油调侃,最后两句的确是感动了自己。

1999年3月,古稀之年的龚育之在“超期服役”十年之后,经过多次请求,终于得到批准,同意他辞去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党校的行政职务。龚育之说:“我现在虽然已退下来了,但我会作为一个‘自由撰稿人’,继续写一点东西。”

数十年来,龚育之笔耕不辍,著述等身。《龚育之文存》集百数十万言于三卷,是作者人生追求和成长道路的轨迹的折射。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广为涉猎,博闻强记;在科学的群山中不断攀登,终于成为多个学科的大家。在当今学界,像他这样既学过自然科学,又研究社会科学;既从事政治宣传,又从事学术研究;既擅长理论思维,又擅长历史思维的学者,是太少了,因而为莘莘学子所仰慕。《文存》是作者长期从事的两大领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共党史,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领域;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论,即马克思主义同自然科学结合的领域——研究的成果的展现。

作为学者,龚育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对客观真理负责,对实践作出的检验负责。作为党员,他心甘情愿地为坚持和维护人民利益为党所用,依照科学和民主的原则为党所用。毁誉皆因他所选择的人生路是一道难解的题,科学的理论研究需要独立思考、自由探讨,作为党员又要遵守党的决议、宣传党的决议。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对于龚育之,对所有具有双重身份的人都是一道非常现实的难题。

在过去“左”倾错误支配的年代,在这道难题面前,曾出现过许多悲剧,很多人留下了痛苦的教训:错误的东西被写进了党的决议,理论界跟着作许多宣传和“论证”。这种教训人们不能忘却,也不该忘却。但有些人却由此而对宣传和阐发党的决议采取了保持距离的态度。“我认为,正确的办法不是保持距离,而是保持科学态度。”龚育之亮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党的决议,应该既是科学研究的产物,又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决议的形成,应该建立在民主和科学的基础之上;决议的贯彻,仍然要遵守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以实践为真理标准的思想原则。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就为理论工作者保持科学态度、摒弃非科学态度,开辟了道路。虽然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总是坦途,但道路毕竟打开了。”

有一次,他的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在即,作为导师的龚育之在审读论文时觉得一个地方可能与史实有出入,于是要求学生查实。为此,这个学生跑了好几个大图书馆。还有一回,他与人合写一篇文章,由于自己轻信了合作者的“查实”,没有亲自查实,结果发生过“史实记述事故”。此后,龚育之多次向人讲过这次教训。今天有人说,作为党史专家的龚育之对史料的考证之认真近乎说得上“残酷”。

一般人可能不会想到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 “换笔”已逾十年,虽不算用电脑写作的“高手”,也不算“新手”了。在他家里,记者没有看到墨水瓶与方格纸,看到的是一台液晶显示电脑,这就是他自由撰稿的锐器。在用电脑写作之初,他还担心击键会干扰思维、眼花会看不清键盘。可是一旦真正拨弄这新式武器,才真正感受到“换笔”带来的快捷、方便。可以想象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学五笔字型的难度。然而,在接受采访时,他却这样说:“我也没有按要求背口诀、做练习,只是在弄明白五笔字型的大概之后,就试着录入一篇自己不着急发表的小文章,边慢慢拆字,边慢慢敲键。当整篇文章全部录入后,那种快感无法形容。”终于,“自学成才”的龚育之“摸着石头过了河”!

他从此告别了“伏案写作”,告别了“爬格子”。那时,使用频率很高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等专有名词,龚育之把它们分别设置为一个个词组,每到用时一击四码一个长词组就一下子蹦了出来。说到“换笔”的好处,龚育之不断地补充着“数落”:“我那时从中宣部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不好意思老求人帮着录入。自己会用电脑,自己动手,爱怎么改、怎么增删,都很方便。”是的,自熟练掌握了电脑写作,一些文字任凭他倒过来,颠过去,删一段,加几行,一切在他手中像捏面团一样方便!

而今,网络也成了老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打开电脑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电子信箱中有没有“E-mail” 。“伊妹儿”大大缩短了他与朋友们之间的距离,如出版社出自己的新著,一个“伊妹儿”便可把整部文稿发送过去,想审核对方设计的封面,对方发来一个“伊妹儿”,自己在电脑上就可以阅看,有什么意见,一个“伊妹儿”就可以反馈给对方。电脑节省了龚育之的创作时间,相对延长了他的创作生命。

在采写过程中,龚育之曾几次用“伊妹儿”给记者“E”来一些材料,撰写后他又认真地用电脑中的“红墨水”等功能修改审定。只是让记者抱憾的是,因此无法得到他亲自改定的“手稿”而珍藏。也许,因电脑时代让他感觉地球变小了,自己也似乎渺小起来,“著作等身”、“学富五车”的大理论家一辈子的文章,小小几个文件夹就收藏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