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帕米尔高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39:40

魂牵梦绕帕米尔高原

 

下载 (319.4 KB)
2009-4-22 22:12

 


    帕米尔高原,坐落新疆西南部。对于我来说,她是具有强大磁场作用的,吸引我一次又一次地去慕拜她。
    到达帕米尔高原,没有好的捷径可走。从喀什带上汽车沿着314国道(中国-巴基斯坦公路),途径盖孜峡谷,路况非常好,一路攀升,直奔帕米尔高原,3个小时就能够到达最出彩的地区:世界著名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卡拉库里湖。这里距离喀什198公里。我的拍摄重点就是在这里。帕米尔高原的山峰高程依次是:第一高程,乔戈里峰(我们常说的K2,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第二高程,公格尔峰,海拔7649米;第三高程,公格尔九别峰,海拔7530米;第四高程:慕士塔格峰,海拔7509米。这些数据取自1999年成都地图出版社和中国登山协会联合编著的《中国登山指南》(其他还有不同的数据版本);卡拉库里湖面海拔3600米。
    自然风光属于大美范畴:在巍峨的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慕士塔格峰下面,镶嵌一个冰蹟湖,就是卡拉库里湖。湖的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最深的地方约30米。风平浪静的时候,几座洁白的雪峰倒映在深蓝色的湖中,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形成上下对称的景色;在湖的边缘,是肥美的草甸和草原,马羊等点缀其上,一展勃勃生机,与帕米尔高原大环境相比是另一个世界,大美中不乏灵气,感觉甚好。这里居住的牧民大多为柯尔克孜族人。
    节选一点日记内容,供参考。


    2006年8月21日,晴。昨天离开卡拉库里湖到100公里外的奥依塔克-阿依拉尼什雪山峡谷(是古突厥语,意为群山之中的一片洼地。详细感受另文介绍)拍摄。根据天气情况,估算今天卡拉库里湖上空是无云的,就立即决定返回,当回到314国道时已经是中午了。途径一个兵站不多久,汽车排成了长队,感觉有点异常。经询问,原来是这段路是处在盖孜峡谷中,山峰上的冰雪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开始融化了,形成强大的泥石流,把路堵住了。司机告诉我,今天很难过得去。过不去了?我是来干吗的?不就是为了拍摄让我梦寐以求、魂牵梦绕的几座神峰么?不行,这么好的天气我是不能错过的,说什么也要在傍晚前赶到慕士塔格峰附近的。我辞别司机,循着咆哮而下的泥石流方向走去。隆隆的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到了跟前才被恐怖的场景吓呆了:深灰色的泥石流挟着巨大的岩石从高处快速地落下,冲过路面,最终落入峡谷中;泥浆和小的石块往公路两边涌动,堆积有200米长。两边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过了半个多小时,泥石流稍微有点小了,我就脱下徒步鞋,一手拿着,一手拎起冲锋裤,背着大号的摄影背囊(比65升的背包还宽),横向踩着滚动的泥石流往对面冲。谁也没有想到,我会突然采取这种行动,惊得两边人直呼:“太冒险了!”虽然是夏天,但由于是冰雪融化的水,脚和腿感觉到是刺骨的凉。刚走到对面,就碰到一个熟悉的面孔,我们双方同时叫了起来,原来是我去年包车的司机。在惊愕之中,他兴奋地说这真是缘分啊!他叫余峰,喀什人,汉族。他车上有客人,是从帕米尔高原下来的,不方便送我上去,我就简单地穿上鞋子辞别他,边走边问停在路边的车子是否有上去的,因为此时他们是下不去的。没有走多远,忽然从身后开来一辆四驱的帕杰罗,我顾不了那么多,就立刻站在马路中央拦住车子,我把情况向司机说明,他审视了一下我,和车上的三个人叽咕几句,同意让我上车了。上车后才知道,他们是韩国人。一路上,越野车狂奔,比我预计的时间还提前了,甭说我当时有多高兴了。傍晚,又拍到我想要的东东,乐得我一晚上唱着小曲。

    2006822,晴。昨天晚上,风平浪静。为了方便今天早晨拍摄,我就把帐篷扎在湖边10米不到的地方,坐西朝东,面对东方和慕士塔格。刚开始的时候感觉非常好,设计今天好的景色。谁知,到了夜里,起风了,而且越刮越大,浪打岸边的涛声也越来越响,难以入睡。坚持了一个多小时后,发现帐篷上面有类似雨点滴落的声音,就探出头来看看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了一跳。原来,由于浪大,湖水已经涌到了帐篷跟前了。我立刻穿好衣服,拎着摄影背囊,丢下帐篷,忙不择路地来到附近的牧民的毡房。
    吃完早饭,就驱车沿着帕米尔高原的慕士塔格雪山北侧崎岖的山体来到她的最深腹地,期望用不同的视点来拍摄不同角度的名山。等了几个小时,由于密云一直不能散开,无法拍摄。回来的途中,当地的人们正在为一个老人的丧事忙碌着,自己居然视而不见!晚上回到帐篷内,想了很多。在总结拍摄中国山的成败时,说句实在话,最大的缺憾就是人文拍得少,尽管中国摄影界几位重量级老师语重心长帮助自己,指明不能仅仅拍山,还要围绕山的人文题材进行拍摄,要关心山的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情况。虽然,我已经拍摄了一点,但我就是不能够将更多的精力转移过来,真是死脑筋。看来,爱也是一种障碍,必须把对山的爱和对拍山的痴迷转化成一种理智,否则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自己。

    2006年8月23日,晴。下午3点40分左右,天空忽然狂风大作,沙尘暴瞬时压了过来,能见度很低。此时,我在卡拉库里湖边正在摄影,见状,我立刻收拾相机就往毡房里跑,躲过了沙尘暴的袭击。随后,大雨跟上,打得蒙古包哗哗作响。我撩起布帘望去,昏暗的视线里雨点光亮。根据我的经验,这是车辙雨,就是一边太阳一边是雨,时间长不了的。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时间过于短暂了。过了片刻,我再往卡拉库里湖观看时惊住了:一弧巨大的彩虹架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彩虹下,雨带随着大风在变化着不同的形状;远处是公格尔九别雪山,雪山几处雪峰透着耀眼的白,与深蓝色的雨柱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体看上去,是极其壮观的画卷。我情不自禁地大叫了起来:“大家快来看啊!”喊叫声惊动了所有能够听到我的声音的人,连当地的牧民也都注目观望和赞叹。我立刻拿着哈苏/80mm标准镜头迅速地冲到一个开阔地准备拍摄时,又立刻跑回毡房。为什么?原来是80mm标准镜头的视场角不够。等我换上40mm镜头时,上述的景色不见了,变了,完了,傻眼了,呆住了——我的动作僵住了,“嗨!”好后悔呀。再后来,彩虹就干脆跑到雪山上去了,还是在演绎着不同的景观,非常迷人的。于是,我换上另外一台配有用250mm镜头的哈苏跟着拍摄,感觉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