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敌人:岳飞冤狱大破解》 第1节 易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19:11
《帝国的敌人:岳飞冤狱大破解》
文/雾满拦江
序章:岳飞:那暗黑皇权的祭祀品
南宋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民族英雄岳飞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如岳飞这般的冤狱竟能够穿透时光的帷幕,至今仍留恸伤。但同样的,岳飞冤狱也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谜团。南宋立国那令人困惑的晦涩进程,构成了我们文化上的长久的疑雾,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
岳飞的冤狱令得整个民族为之伤恸,不仅是因为岳飞其人是中国军事史上不世出的天才将领,不仅是因为岳飞的忠诚与冤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最重要的是,岳飞冤狱是在南宋的军事力量占到优势的前提之下而发生的,南宋朝廷在中原面临着行将收复的优势之下,却突然自动摧毁自己的国防力量,解除军事武装,兴起奇冤大狱,其怪异的思维耐人思量。
南宋的军事优势,不唯是我们后人的认知,甚至连当时的宋高宗赵构也看得明明白白。早在金兀术提倾国之兵,做困兽相搏,却徒然透露出其军事上的颓势之时,赵构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宋高宗赵构却终于选择了屈膝投降,放弃了自己的军事优势甚至主动解除武装,枉杀千古名将岳飞,留下来了憾事令得多少人气淤于胸。
从此赵构在历史上以其一个单调的阴灰色剪影而定格,再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然而,赵构的选择所带来的疑惑却仍然未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民间传统为君权讳,将岳飞冤狱归罪于权奸秦桧,但这样的徒然替宋高宗赵构开脱,却是缺乏历史依据的,事实上,杀害如岳飞这般的高级军事将领,若然是没有赵构的旨意,是万万不可能的。
然而岳飞终究被害,从此南宋丧失了收复中原的最后机会。对此,史家将其归罪为赵构胆小畏敌,归罪于赵构唯恐岳飞真的迎回宋钦宗,威胁到赵构的地位。
前一个解释,分明是对南宋的历史缺乏了解,要知道北宋国灭之时的赵构刚刚十九岁,却于国家危破之际,重整河山,再造社稷,这决非是一个缺乏胆量与勇气的人能够做得到的。
而后一个解释却只能说明部分问题,如果赵构真的害怕迎回的宋钦宗会威胁到他的地位的话,那么,于他而言只需要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就能够收到效果了,未必非要将岳飞杀害不可。
但是岳飞终于被在解除兵权之后,构陷枉杀,如此这样背离民意的龌龊勾当,那必然是有其内在症因的。
最让我们不解的是:在赵宋皇廷死亡名单上,最早有意要铲除的人不是岳飞,而是三大将之一的张俊。然而奇怪的是,当张俊对解除其兵权的使节发出死亡的威胁之时,其人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加官晋爵,并“带领岳飞”去铲除同为三大将之一的韩世忠,只是因为岳飞反对这一无益的自戕行为,才使得他自己沦为了险恶政争的牺牲品。
——由是我们困惑不已,那赵宋朝廷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怪异标准选择牺牲品,促成那无法消弥的浓烈杀意的契因又是什么?
事实上,追循赵构的南宋复国史,我们会意外的发现,烽火连天的中原血战,不过是副战场而已,南宋朝廷所面对的主战场并不在疆场之上,而在于皇家权力的激烈搏杀之中。
析读于南宋的复国历史,让我们惊讶的发现祸在萧墙之内,南宋最大的敌人,是冷酷而邪恶的皇家权力自己,而非攻城掠地的敌对国家。
正如人们所猜测的那样,南宋帝国最可怕的敌人不是金兵,不是金兀术,而是这个政权最急欲解救的被金人所俘虏的宋钦宗。
更可怕的是,宋钦宗甚至从未曾有机会走出他的俘虏营,他只是一个阴郁而执着的存在,就举重若轻的击碎了南宋军民十年之久的准备与付出。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谛听岳飞发出这撕心裂肺的哀伤,我们就会知道皇家权力的阴恶与冷酷。
要知道,民族英雄岳飞以洗涮国耻为已任,要直捣黄龙,迎回被敌国俘虏的徽钦二帝,但事实上,唯其这两个皇帝才是满胸忠义的岳飞的最大敌人。一旦陷入这个险恶的陷阱之中,纵如岳飞这般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任由暗黑的皇家权力辗压成尘,除了那千古的英名,与世代的哀伤,除此我们再也无话可说。
宋钦宗是如何以他的阴郁存在,击跨称雄天下的南宋军事力量的,他又是如何于不动声色之中,将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辗压成尘的,而那风雨飘摇的南宋帝国,又是如何于这阴暗的皇权博弈之中屈辱残存的,所有的这一切,正是我们需要重新认知的历史。
认识历史,就意味着认识我们自己。
认识历史,就意味着认识我们民族之中那生生不息的与黑暗皇家权力相抗衡的内在精神力量。
由此开始。
尘烟未散,蹄声再起。
那迷一样的南宋复国史。
是为序。
雾满拦江
年月日。
日期:2008-5-12 9:18:11
第一章:外部的敌人
(1)大宋学潮运动
当年轻的康王走入历史的时候,正值溯风怒号,大雪满天。
皇都城外,铁甲森森,金兵的六万铁蹄已经将都城团团围困。
皇城之内,人声鼎沸,数万愤怒的百姓包围了皇宫,抛砖掷瓦,棍棒齐下,宰相李邦彦被打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如果不是他的马快的话,此时他多半会被狂怒的百姓活活打死——另有记载说,李邦彦是钻进了女人的小轿逃之夭夭的——但这个细节无关紧要。
尽管李邦彦逃走了,但仍有十数个宦官来不及躲避,遭百姓们当场殴击毙命,伏尸于宫门之前。
民变!
开封府尹王时雍急遣军士赶来弹压,变民首领、太学生领袖陈东于斧铖之间越众而出,凛然不惧,王时雍斥责他挟民众之怨以迫朝廷,陈东厉声反驳道:
以忠义要求朝廷,不比你们以奸邪要挟天子强多了吗?
面对这种纯粹道德意义上的遣责,王时雍无言,唯有叹息。
这位负责京师安全的官员比之于愤怒的民众或是满胸热血的太学生们更多知道一些情况,所以他才会叹息。
王时雍知道,京师之内,拥有禁军三万余人,再加上此时正从各个方向络绎不绝向京师奔赴而来的勤王军马,皇都之外的六万金骑,在数量上绝对占不到优势。
但是这个比较,却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实际情形是,于今都城的三万禁军,至少有十分之九早已逃之夭夭,不知去向,只余下两三千人,多半是还未来得及逃掉的人。
至于各地的勤王军马——武泰军节度使何灌所带领的那守护河桥的两万士卒,可怜得连马都不会骑,一定要让别人抱他们上马,而后这些士兵们就趴伏在马背上,紧闭双眼,两手死死的搂住马颈,一动也不敢动一下——如此懦弱之军,莫说不过只三两万,便纵有百万,又有何用?
民不畏死,官兵逃散——这是一个怎样奇怪的大宋?
实际上,这已经是太学生陈东第二次掀起学潮运动。
一个月前,年仅四十三岁的宋徽宗赵佶禅位于长子赵桓。正值壮年的皇帝就如此及早退位,这在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至于赵佶本人,他当然不愿意这样做。但是,名臣李纲和吴敏连续上书,强迫赵佶退位——实际上,朝臣不过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要求于这位道君天子承担起金兵两路入寇的责任。
金人入寇是在宣和七年(1125年)的十月,由金太宗下令,任命完颜杲为都元帅,其下兵分两路:完颜宗翰(粘罕)为左副元帅。攻太原;远颜宗望(斡离不)为右副元帅,攻燕京,而后两路会师北宋都城开封。
由于在此之前,赵佶下过“不准妾言边事”的御笔,所以直到太原已成孤城,两路金兵齐逼开封之时,赵佶这才意识到情形不妙,于是他急遣陕西转运判官李邺使金求和,李邺空跑了一趟,回来后除了告诉大家,说金军“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危卵”之外,什么好消息也没有带回来。
李邺这人也是怪,居然敢实话实说,开封民众怒不可竭,从此便称之为“六如给事”,讥刺其人胆小,长金人之威风,灭大宋之志气。
遂有太学生陈东发起请愿运动,他率数百太学生伏阙上书,乞斩“六贼”。
斩六贼是容易的,不过一纸和诏——王黼置永州,并于押解贬所途中,被开封府秘密派人处死,李彦抄家赐死,朱面放归田里,随后处死。数日后,梁师成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途中也有诏赐死。不久后童贯在押解路上下诏处死,首级送回东京示众,蔡京于流放途中病死,数日无人收其尸。
六贼易除,金兵难去,这才是新就任的年轻天子宋钦宗最为发愁的事情。
于是宋钦宗叫来自己的所有弟弟,问他们谁肯替自己分忧,众皇子无不惊心丧胆,唇齿青白,唯有康王赵构神色如常,回答说:
我愿意。
值此一言,奠定了康王赵构此后南面登基,于风雨飘摇之中重整大宋江山的开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