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路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19:19
 中央精神:要把文化体制改革放在重要位置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上午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员和专栏文章,积极引导文化体制改革方向,报道各行业、各省市的改革情况。多位社科界专家学者也以各种方式对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胡锦涛: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7月23日上午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蒯大申研究员、中央宣传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李伟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要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成效。(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 李长春:更加扎实有力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日前主持召开中央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对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作出部署。李长春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迅速组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广泛宣传、坚决贯彻落实好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

    李长春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文化建设,充分肯定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巨大鼓励和鞭策。讲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全面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抓好的四项重点工作,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李长春强调,学习领会、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领会讲话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性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要全面把握讲话对文化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深刻领会讲话提出的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要深刻领会讲话提出的必须抓紧抓好的四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深刻领会讲话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组织领导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领导和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新闻媒体要广泛深入地宣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把思想统一到讲话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形势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讲话提出的重点工作任务上来,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以更加扎实、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刘云山:以文化自觉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近日在山西调研时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用,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深入贯彻讲话精神,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责任。

  刘云山先后到大同、朔州,考察了一些社区、农村和宣传文化单位,同宣传文化干部进行座谈,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来看待文化,充分认识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且关系民生幸福;不仅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日益突出,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刘云山强调,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必须从世界发展大势、中国改革建设伟大实践中,把握我国文化的发展前景。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倍加珍惜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辨证取舍、为我所用,广泛吸纳和融汇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刘云山指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在基层、落实靠基层。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继续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新华社太原7月31日电)
刘云山:坚持先进文化方向 加强创作生产引导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近日在山东青岛调研时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用新的视角、新的理念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方向、加强引导,创作生产高质量高水平高品位的文化精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刘云山在青岛考察了一些社区、企业和宣传文化单位,同宣传文化干部进行座谈,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要素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关键所在,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最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刘云山强调,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最终要体现到优秀文化产品的不断涌现上。推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不断丰富品种、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质量和水平,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要正确处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关系,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追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靠思想的力量、艺术的魅力打动人心,靠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赢得受众,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两个效益有机统一,决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损害社会效益,确保文化持续繁荣、健康发展。(新华社济南8月15日电)
 蔡武:用新的理念推进文化发展
  记者:连日来,文化界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讲话。您怎么领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部署?

  蔡武: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文化战线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初步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是软实力,但不是软任务

  记者:如您所说,中央对文化建设一以贯之高度重视。但是,我们在采访中也发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待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

  蔡武:是的。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特别是一些基层和综合部门,还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一些领导干部还存在着对文化建设轻视、忽视、偏视的观念,没有将文化建设真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规划和部署。近年来,虽然对文化的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文化建设投入仍然总量偏少、比例偏低,与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各地投入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目前,投入最高的省份占财政支出的0.8%,最低省份仅占0.31%。一些地方对文化的投入存在一些误区,比较重视耗资巨大的所谓城市标志性的形象工程,没有把有限的财力用在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上。

  要扭转这一倾向,至少要澄清三个问题:一是一定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发展经济是保民生,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是保民生,发展文化同样是保民生。二是一定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文化是软实力,但不是软任务,软实力必须要由硬实力来支撑,作为硬任务来抓好抓实。三是一定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当今时代,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已经密不可分。一个地方一定要发展有文化内涵的经济,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品格,必须重视文化、重视创意,否则在产业链条分工上只能处在下游,永远没有主导权和发言权。
  坚决抵制泛滥的低俗之风

  记者:最近我们注意到,无论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等新媒体,谈及文化,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反三俗”。作为文化部长的您怎么看?

  蔡武:近年来,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据说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现在一年创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为广大读者所一致公认的力作有多少部?出版业一年出版各类出版物30万种,但能与我们先辈几千年来留下的8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作品有多少?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我们每年生产400多部影片,上万集电视剧,其中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驾齐驱的传世力作占多大比例?热遍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逐利、炒作,托假的“虚火”占多大成分?有的艺术家公开表示,他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娱乐,不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追求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人文关怀。创新意识不强,模仿之风盛行。比如,《印象·刘三姐》成功之后,各地一哄而上,大同小异,在视觉和审美上使观众和游客疲劳,对此啧有烦言。还有一些是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低级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一些作品通过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来促销谋利。

  记者:低俗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蔡武:一是市场导向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成为一种价值追求。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但也不可避免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影响,期望一夜暴富,浮躁风气、快餐式创作流行起来,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对艺术创作产生消极影响。

  二是受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从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发展的倾向影响越来越大,并迅速向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扩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低俗化、庸俗化的东西。

  三是文艺批评流于形式,助长了低俗化趋势。目前,文艺批评状况堪忧,健康的、正常的文化批评式微,对低俗、消极、混乱等不健康不正常现象不进行客观批评,或不痛不痒,击不中要害,批评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有的甚至在利益驱动下作托,助长了低俗之风的泛滥。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这种不良风气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善于发现、提倡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扶持、推广,典型引路。多用引导的办法,少用行政的办法,团结、带领艺术创作人员,逐步形成强大的良好的创作风气。
  要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文化

  记者:近年来,兴起了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潮,比如国学热、文物热、申遗热等。

  蔡武:这本来是大好的事情。但在这股热潮中,特别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争夺名人故里,甚至争夺本来子虚乌有的所谓名人的故里;兴建假历史文物,盲目举办祭拜活动;丧失道德底线,混淆基本的是非观念,肆意炒作一些负面的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有些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不科学、愚昧、落后,鼓吹洋的比中国的好,新的比旧的好,现代的比古代的好。这显然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是数典忘祖、“言必称希腊”。也一直有些人夜郎自大,认为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搞“复古”。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国粹主义”。现在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搞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不分良莠,不分精华糟粕,只要有利可图,就打着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搞开发利用。其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之心,不尊重祖先,把历史遗产当成手中的玩偶、谋利的工具。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一要心存敬畏,二要心存感恩。在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地开发利用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好的。但应当清醒认识到,文化遗产珍贵脆弱,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升到保护民族血脉、民族基因的高度,去除浮躁和功利心态,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要坚持不能搞文化造假,另一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竭泽而渔,不能吃了“祖宗饭”又吃“子孙饭”。

  对外文化交流目的不是要输出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而是要赢得世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理解、尊重和认同

  记者:您曾经说过“软实力就是硬道理”,怎么看当前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

  蔡武: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与此相适应,我们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目的不是要输出中国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而是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能够真正地吸引人、打动人,引起共鸣,拨动心弦,赢得尊重,增进心灵的沟通,寻求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从而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选择上必须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传统文化,也要有现当代的文化;不仅反映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也要全面反映我们还实际存在的不平衡、不发达的状况,反映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既要突出中国特色,也要注重寻找同外部世界的共同点,反映世界流行元素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在内容格调上,必须选择健康和积极向上的,而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向世人展示文化糟粕,有损我国和平、发展、文明、民主、改革、开放的新形象。目前偏重于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和流行文化方面的传播力度不够,特别是缺少能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具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优秀图书、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导致国外民众对当代中国情况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

  对外文化传播方式的改进是一个老话题,关键是我们要学会“中国元素、国际表达”,不断提高我们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实效性。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据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记者周 玮)
 人民日报一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2010年08月02日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的新局面。这是多年来我国文化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程的概括把握。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前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充分肯定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这一重要讲话,必须弄清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十六大以来为什么我们能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二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如何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从而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十六大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明确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到十七大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我国文化建设在改革创新中稳步推进。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广大文化工作者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形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这一新局面的开创,源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与时俱进的科学把握,来自于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解放思想的体制创新,取决于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不懈的探索奋斗。

  实践再次证明,改革是体制演进的方式,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作为新时期我国改革事业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不仅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更以丰富的实践,带给我们对文化发展道路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在我国文化建设面临重大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的今天,只有以发展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冲破观念的禁锢,打破体制的障碍,完善政策的支撑,才能不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回顾过去,正是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局面;面向未来,我们还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改革化解发展难题,以创新推动事业发展,在当代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二论:增强深化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2010年08月03日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除了物质生产力,文化也日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它不仅涵养着国家的软实力,也成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包括文化在内的各方面体制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文化领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还比较深,文化体制改革起步也相对滞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国内看,传统文化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日益凸显,掌握大量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我国文化发展还不完全适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来看,文化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尖锐复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加强烈的改革发展意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培育文化这一朝阳产业,着力文化建设,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抢占文化传播的主导权;振兴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争取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已经具备。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只要充分利用文化发展反经济周期的特点,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性机遇”,通过改革充分释放文化生产力,就能够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乘势而上。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镌刻着文化发展的烙印。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的深刻变革,文化体制改革事关重大。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改革,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文化百花盛开、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三论: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2010年08月04日 

  改革方向正确,我们的事业就会走向兴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首要的一条就是明确改革的正确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一重要指导思想,鲜明地指出了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所以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就在于我们找到了科学的改革路径。这就是明确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性质相混淆,事业的职能和企业的功能相混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着力解决这个体制弊端,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方面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个轮子,始终坚持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就能够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所以在一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还在于我们找准了工作的着力点。这就是把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加快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作为重点,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以解决。传统文化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日益凸显,活力不强、动力不足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不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我国文化发展就会失去生机活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不坚持以人为本,不从群众需要出发,文化产品就会出现“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现象。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紧紧抓住这个着力点,我们就会不断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文化体制改革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越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深化改革,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把握正确方向。只要我们方向上清晰明确、行动上坚定不移,就必定能够顺利推进改革、加快文化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力量。 

 

人民日报四论:讲发展必须讲改革2010年08月05日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正是建立在新体制对阻碍文化发展旧体制的突破之上。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无论是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各种博物馆、纪念馆接待1.5亿人次免费参观;还是“出版传媒第一股”2007年成功上市,国有电影企业2009年创下62亿元票房,我国文化事业走向繁荣、文化产业逐步壮大的过程,也正是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没有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讲发展,必须讲改革。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发展;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这是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实践总结。多年来,从明确划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到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文化的“两种属性”、“两个效益”;从敏锐把握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到灵活运用文化与经济不断融合的趋势。正是思路的开拓、观念的突破、机制的创新,带来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两翼齐飞,促进了文化建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造就了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会涉及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文化体制改革大范围展开,会面对新情况冲击和挑战。无论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还是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这些前进中的问题,都只有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不改革,或者不深化改革,就无法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就无法推动文化内在活力进一步迸发。

  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之“危”,往往是文化之“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如何增强国际舆论话语权和传播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网络文化成为全新的文化形态,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汇平台和意识形态较量战场,如何做大做强、用好用足主流新兴媒体?要牢牢把握机遇、从容应对挑战,就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才能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使文化发展惠及更多群众;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加快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这些既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工作,也要贯穿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强调,“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发展和变革,事关现代化进程。只有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才能实现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持续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支撑。 
人民日报五论: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2010年08月06日 

  “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切工作的主动权,都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性的一致。当今社会,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且直接关系民生幸福;不仅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和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改革是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推进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进一步推动文化和市场衔接、与科技结合,不断提高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以此形成改革的合力,赢得发展的先机。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创新是强大动力。当前,动力不足、活力不足依然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四个“加快”: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新进展;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作为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改革密切相关,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的某些领域,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曾充满豪情地预言。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就一定能够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改革风来早 繁花满神州  改革驶入“快车道”

  文化企业已经成为市场主体


  无论是新闻出版系统,还是文化和广电系统;无论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无论是跨地区合作,还是上市融资;无论是《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还是《金融支持文化出口指导意见》的制定……从2009年到2010年,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明显加速,改革正在向纵深挺进:

  ——全国30个省级国有新华书店系统已全面完成转制。截至2009年7月,全国580家图书出版社中,有308家已完成或完善转制工作。全国已有上千种经营性报刊完成转制。到2011年年底前,所有非时政类报刊将基本完成转制任务。

  ——国有电影制片企业继续向集团化、公司制迈进,目前已组建7家集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的国有电影集团公司。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国有电影制片厂、省级和地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转企改制。

  ——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加速,年底前广电系统所属的电视剧制作机构都要整体转企改制或剥离改制。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北京、上海、重庆、浙江、广东等省市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副省级城市、地市、县区全部实现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并,建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随着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成为我国文化市场的主体。我国绝大多数文化产品已经实现了市场化。
  改革向基层延伸

  文化企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2009年12月25日上午9点,辽宁营口市政府礼堂传来阵阵掌声,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看着台上崭新的公司牌匾,出身于梨园世家的评剧演员周海萍百感交集。从这一天开始,她将告别工作了21年的营口市评剧团而成为新成立的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职工,由事业人转变为企业人。“以后剧团就不能再靠着财政拨款过日子了,必须自己到市场找饭吃。”周海萍说,“但是我不害怕,因为这是我盼了好久才盼来的改革。”

  营口市原有市级专业文艺表演团体3家,即营口市评剧团、营口市青年京剧团和营口市歌舞团,“三团”在编演职人员179人。长期吃财政饭使这些文艺院团既缺乏主动闯市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缺乏闯市场的能力和手段。近3年来营口“三团”的演出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递减,2008年“三团”收入的总和仅为34.4万元。“改革是势在必行,不改革没有出路。”营口市明确提出,这次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取消事业名头,进行工商注册;新公司将打破大锅饭,实行能者多得的绩效工资。

  周海萍选择了留下。她坦率地表示,除了难以割舍的梨园情结之外,优惠政策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是重要原因。“进入新公司,按照合同,我演一场可以拿200元补贴,每月收入差不多翻了一番。”

  到今年7月,改制不过短短半年多,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的商业演出已达50多场,演出收入80多万元。公司经理张健说,自己刚刚带团参加在阿尔及利亚举办的北非艺术节,目前正在全力备战辽宁艺术节。公司还从全国新招了30多位舞蹈、音乐和管理人才,一派兴旺景象,可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像营口“三团”这样的基层文艺院团近年来的改制明显提速。记者从文化部获悉,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实现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总数达228家,仅2010年即新增106家,接近2008年以前转企改制院团总数的两倍。目前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的范围逐步由省级院团向地市级和县级院团延伸。在已列入统计的228家转企改制院团中,地市级和县级院团达116家,这一数字下半年还将继续攀升。
  冲破体制束缚,释放文化生产力

  资源整合方兴未艾,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中国有13亿人口,文化市场潜力巨大,但现实是,我国的文化资源最初是根据行业和地域按行政级别配置的。换句话说,本行业、本省的文化市场不容他人染指,做出版的不能去做影视,做报刊的不能去做音像,某些领域民营和外企公司不能进入。这样一来,一个完整的产业就被地域、行业、所有制等条条框框划分得支离破碎。不打破这种僵化的体制,文化企业怎么可能做大做强?

  改革势在必行。

  这一次,出版业走在了“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改革的前列。

  2008年3月24日,江西出版集团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重组的中国和平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此次合作是国内出版业首次跨地区重组。2008年5月9日,江苏新华和海南新华联合组建的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公司在海口成立,开中国发行业跨省重组的先河。2009年4月17日,吉林出版集团与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改制重组的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成为地方出版集团与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出版社跨区域、跨部门战略重组的第一家出版单位。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谭跃说,海南凤凰新华成立2年多来,海南苏版图书销售成倍增长,销售码洋、净利润、员工收入大幅上升。体制改革使企业释放出跨区域拓展的能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销售收入以每年近10亿元的速度递增,2009年,集团资产、销售实现了“双百亿”目标。

  “不要忽视原有体制对文化生产力的束缚。”一位领导曾这样说。他的依据就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奇迹般的翻身仗。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前的上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的电影产量从没超过100部,电影票房不过8、9个亿。而2009年,我国生产了近500部电影,电影票房超过60亿。最近6年正是美国电影横扫全球的时期。中国电影之所以能这样逆势而上,源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电影业降低准入门槛,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大批民营公司和社会资本涌入电影业。《英雄》、《非诚勿扰》、《集结号》等过亿元票房的国产大片绝大多数是民营公司拍摄的。截至目前,有300多家民营影视制作公司进入电影制片业,所投拍的影片占国产影片产量的70%以上。

  文化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只有通过改革重塑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出作品、出人才,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繁荣发展。

  改革好不好?数字来回答:

  ——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超万亿元,年出版图书30万种、报纸期刊11700余种。

  ——2009年中国电影产量近500部、票房收益超60亿,国产影片票房连续6年超过进口片。

  ——2009年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超过50万场,吸引近4.6亿观众。

  如果说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对“为什么改?如何改?改了以后怎么办?”等问题还心存疑虑的话,那么今天中国文化繁花似锦的现实已经对上述问题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实践再一次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哪里的改革步子大,哪里的发展速度就快。改革,毫无疑问,是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张  贺 2010年08月02日 张  贺 2010年08月02日         2010年08月02日张  贺 文化产业  朝阳气象2010年08月05日张  贺  

  新闻出版产业突破万亿元大关,电影产量和票房双双创造历史新高,电视剧第一生产国的地位继续巩固,舞台演出市场收入同比增长近六成,网络游戏销售收入增长30%达到256亿元,深圳文博会总成交额达880.69亿元……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2008年、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大放异彩。

  经过这两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资产和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文化企业分别有1582家和977家,分别比2004年增加587家和512家。

  中国文化产业,初步展现出一个冉冉上升的“朝阳产业”的迷人气象。

  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

  利好政策频出,强力助推产业腾飞

  在我国,“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的历史并不长。直到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才被正式写进中央文件。面对世界经济文化日益融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的形势,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完善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更进一步明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政策的明确消除了思想的顾虑,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喜人景象。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

  2010年,《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出台,金融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有了政策支撑。

  国家层面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显然刺激了各省的积极性,目前全国已有2/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口号,纷纷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发展,成效明显——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房地产业等行业,仅次于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二;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同期汽车工业增加值;重庆文化产业增速是同期GDP增速的2倍;贵州文化产业收入首次超过100亿元……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继续巩固领先位置;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文化产业带逐渐成型;西南、西北、中部、东北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正在发力。同时,西部许多欠发达省区也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大打“文化牌”,特别是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大力实施“七彩云南”、“文化广西”、“多彩贵州”的文化发展战略,进展迅速。云南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出《云南映象》、《丽水金沙》等文化产业项目和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之路。广西阳朔投资8000万元打造《印象·刘三姐》,当年就收回全部成本,现在一年的利润近1个亿。

  政策松绑,准入门槛降低

  文化老板感叹“赶上好时候”

  随着政策松绑,准入门槛降低,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国有与民营同场竞技、比翼齐飞的良好局面。那些怀揣文化理想,渴望一展身手的民营企业家终于有了施展拳脚的天地。

  《漫友》杂志社社长金城创业之初到工商局注册一家漫画公司,竟然被拒绝了,理由是企业注册门类里没有这样的公司。2002年以后,随着动漫产业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政策逐渐宽松,金城终于创办了《漫友》。今天,《漫友》已经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漫画杂志。金城感叹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天创国际演艺公司打造的《功夫传奇》自2004年7月以来,已在北京红剧场演出3300余场,在海外5个国家13个城市巡演574场,收入超亿元。2009年,天创国际收购美国一家剧场,开创了中国文化企业在国外拥有自己演出剧场的先河。

  民营文化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近年来,40%的畅销书选题是由民营文化公司策划的;70%以上的国产影片是由民营公司制作的,票房过亿的国产大片几乎全是民营电影公司的作品;印刷和发行企业中有2/3是民营公司,正是在它们的努力之下,我国在2008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三大印刷基地。

  为进一步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各地正纷纷制定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生产领域。以北京为例,这里是全国民营出版公司最集中的地方。为了解决民营出版公司缺少正常的出版通道、缺乏正常的投融资渠道、生产性经营成本增值税不能抵扣等问题,北京市有针对性地筹建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为入园的民营企业提供出版通道和各种优惠;举办北京地区出版物订货会,为民营出版机构提供交流展示和发行订货的渠道。

  国有企业也同样是受益者。经营性的国有文化单位通过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逐渐在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北京儿艺2004年改制前,每年演出不过100场,最惨的一年收入仅77万元。而2008年演出666场,收入7560万元,主要演员月收入上万元。

  以市场为导向并不意味着必须以低俗的噱头吸引受众。相反,要想赚大钱,就要尽可能扩大受众面,而那些健康向上、老少咸宜的作品受众面无疑最大。主旋律影片《建国大业》的票房突破4个亿,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冲破瓶颈,“造血”加“输血”

  金融助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投融资体系单一,文化企业规模偏小一直是困扰我国文化产业的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基本是单打独斗,很少获得资本等外力,而单靠自身积累把企业做大做强明显已经跟不上形势。《阿凡达》的投资高达5亿美元,全球票房也超过16亿美元,强大的投融资体系是其得以顺利投拍和发行的关键。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大投入、大产出、高风险、高回报的新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化产业还用“小米加步枪”显然不行。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中央果断决策,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顺利出台。

  目前,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文化主管部门已分别与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签订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深圳华强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城市舞蹈团、杭州宋城、俏佳人传媒、黑龙江冰雕等47个文化产业项目已被银行受理,申贷总额近80亿元,有些项目已开始放贷,并享受优惠利率。

  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北京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2008年,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提供上亿元的多项目电视剧打包贷款,成为文化产业版权质押贷款第一单。截至今年5月31日,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累计发放文化创意产业贷款1630笔,贷款金额合计约160.55亿元。力度之大,是空前的。

  金融的“输血”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天创国际演艺公司总经理曹晓宁说,2009年《功夫传奇》去英国演出时从北京银行贷款100万美元,收购美国剧场的资金正在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所以说,《金融指导意见》的出台对我们真的很重要。”

  文化企业上市的步伐也明显加快。2008年至2009年,共有4家文化企业在境内A股上市。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司司长范卫平表示,总署将支持那些符合条件的出版企业上市融资,目前中南出版传媒等几家企业正积极筹备上市事宜。

  美国经济能靠“三片”——“芯片、大片、薯片”傲视天下,中国为什么不能?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尊重规律,扎实推进,中国文化产业一定会像朝阳一样光芒四射。

拥抱大地 放歌时代2010年08月06日杨雪梅
 国产电影年产量超过400部、电视剧年创作生产超过1.2万集……这些年我们可以享受的文化产品不仅在数量上有了飞跃,在质量上的提升更是有目共睹。一大批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精粹的精品力作正在涵养着社会,丰富着生活。

  

  8月5日,《唐山大地震》上映不足半个月,票房已经超过3亿。影片首日票房收入达到了3620万元,打破了美国影片《变形金刚》和《阿凡达》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映日纪录。无数的观众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电影院,又怀着温暖的感动走出电影院。这样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佳作并不少见,十六大以来,电影产业化改革发展进程加快,电影产量连年大幅递增,这其中直面现实、反映百姓情感的精品越来越多——《集结号》、《我的1977》、《建国大业》、《张思德》……

  8月6日,中央芭蕾舞团将带着“戏剧芭蕾与古典芭蕾结合的典范”《奥涅金》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参演2010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承办的此次展演,汇集了九大国家艺术院团的32台剧目,是10年来国家艺术院团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集中演出。

  在中国出版史上,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一个传奇,现在一部由300种中国学人著作组成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年底30种著作将出版。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各种形式的精品力作层出不穷,精彩纷呈。

  现实主义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是最能体现舞台艺术成果的全国性活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则是代表中国艺术最高成就的奖项,近几年,在这些舞台上展示的剧目,现实题材约占了1/3。所评选的各类大奖中,约有1/4是现实题材。以话剧为例,在许多人眼里,话剧曾经越来越远离生活,越来越小众化,贵族化。然而历经多年的探索寻找,中国话剧逐渐向现实性传统靠拢,题材有了新的开拓,艺术视野更为宽阔。 

  以往的戏曲舞台,也是传统剧占据大半江山。看不完的《四郎探母》、听不够的《玉堂春》,如今舞台上也开始旧貌添新颜。擅演新编戏,是上海京剧院的传统,《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等剧目,屡获全国各类文艺大奖,深得京剧迷们的认可和喜爱。类似的直面现实、推陈出新的戏剧作品数不胜数。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季国平说,近些年的戏剧创作留下不少动人心魄之作,例如苏州滑稽戏《顾家姆妈》、秦腔《大树西迁》、豫剧《村官李天成》、京剧《生活秀》等,既保留了传统的戏剧内核,又切入时代精神的气息,切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创新,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从“刀枪入库”到长演不衰

  《立秋》是山西省话剧院的一出反映晋商诚信的话剧,从2004年4月27日首演,到 2010年5月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演出,6年已经公演500多场,以“一年近百场”的密度,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的“舞台奇迹”。类似的舞台精品并不少,同是山西出品的张继钢导演的大型舞剧《一把酸枣》同样在全国演出超过500场,这些艺术精品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也不再只是大制作的一次性工程,而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经过市场检验的长演不衰的大众艺术。

  原创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一项旨在扶持舞台艺术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自2002年启动以来,推出了50多台精品剧目和一批优秀作品。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评审设置很有意思,专家投票占65%,市场评价占35%。在市场评价中,演出场次占70%、演出收入占30%。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又避免了某些作品为专家演出之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不良现象,因此入围作品都有相当高的演出效益。

  为了协助艺术院团走向市场,精品工程还特别设立了展演推广机制,以政府补贴降低票价,让精品走进社区、走进高校。荣获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的杂技晚会《ERA—时空之旅》,其高超的杂技和舞蹈艺术,具有独特创意的表现手法、浓郁的中国元素以及梦幻般的舞台艺术效果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到2009年9月底,已经演出1600多场,有170万人次观看,仅票房收入达到1.7亿多元。它的生产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媒体、研究机构以及业界同行的广泛关注。

  在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一工程”的评奖中,主办者和评委们非常重视剧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重视演出的场次和观众的意见,专门设有群众评委,与专家评委一样有投票权,这些措施都对文化产品的引导取得了有益的成效。

  这片土地是创作的源泉

  5月14日,中国作家协会、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及青海省作家协会共同在西宁卫生职业学校举办《玉树大营救》和《废墟上的花朵》首发仪式。此时距离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只有一个月。中国作协在玉树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组成了一支以青海作家为主的中国作家采访团。从西宁出发,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日月山、柳梢山、河卡山、鄂拉山、姜路岭、巴颜喀拉山、雁口山等七八座大山,整整走了17个小时,直到夜里12时才到结古镇。他们或者步行近10公里,深入采访,掌握第一手鲜活资料;或者穿越受灾严重的大部分废墟走访灾民,收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写下了大量的通讯和报告文学。在灾难面前,诗人重新发现了诗歌的力量。

  “戏曲的根在老百姓中间,戏曲的营养也来自民间,所以每年我们戏剧家协会都会送戏下乡。”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无论平时的演出多忙,都会挤出时间亲自带领“梅花奖艺术团”去接接地气,看到那满广场、满操场的人,铺天盖地的喝彩声,大家仿佛年轻了十几岁。从2001年开始,每年元旦春节期间,中国文联都坚持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派出多支慰问团队、组织多位知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地震灾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企业厂矿、军营哨卡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工地,举办慰问演出,从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吸取力量。

  国运昌盛、文运必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优秀的文化产品,就是这个时代的阳光,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东风携雨 春色如潮2010年08月10日李舫
  

  今年2月,由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与吉林省3家演艺企业联合成立的吉林京演儿艺剧院联盟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北京儿艺全国演出院线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2009年,天津市推出天堂电影沙龙、津味相声风景线等11个精品项目,今年年初又推出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首批4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59亿元……

  截至7月底,辽宁省21家经营性出版社、65家新华书店和67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53家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工作将于年底前全部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切实贯彻文化体制改革精神,破解改革难题,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文化日益发展繁荣,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正在蓬勃发展、向纵深挺进。

  从“路线图”、“时间表”到“任务书”

  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

  2009年以来,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速,宣传文化战线按照既定的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中央部门直属文化单位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地方出版发行和省级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新闻媒体、综合执法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进一步释放,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立,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正在形成。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和扩建2.67万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各级服务点75.7万个、覆盖75%的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初步实现每个行政村每个月放映一场电影目标,农家书屋工程已建成24万家,1444家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接待观众8.2亿多人次。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新进展。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国有文化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一是中央直属文化单位改革扎实推进。148家应转制的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已有131家上报改革方案,转入实施阶段。中国东方歌舞团、中国文化报社、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和中国演出管理中心等4家文化部直属单位完成转制。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完成转制,为全国电视剧制作机构改革作出示范。二是地方出版、发行、电影等行业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全国579家图书出版社完成或正在转企改制的有482家,3000家新华书店已完成转企改制的有2900多家。35家需转制的电影制片厂已完成33家,29家需转制的省级电影公司已完成26家。三是文艺院团、新闻媒体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尊重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

  2009年9月10日,广东奥飞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动漫第一股”。今年5月6日,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广告第一股”。2009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出现新的亮点。

  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在2003年“破冰”。目前广东国有文化集团,总数已位居国内之首。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星海演艺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公司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大幅度增长。而这些国有文化集团的经济指标增长,无一不与广东省高度重视、细致部署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发展、活水养鱼,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广东省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既要巩固传统又要培养新锐,既要在国有体制内改革又要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形式产生、培育、壮大的条件,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6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强调。

  尊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行文化资源的科学整合,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近年来,推动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资源整合,打破区域限制、行业垄断,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区市实现了省域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整合,其他地区网络整合也正在进行之中,数字化整体转换步伐加快,正在由“小网”变为“大网”,为促进中国特色的“三网融合”提供了一个技术先进、可控可管的重要平台。

  实施文化的科学发展,电影院线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国已组建城市电影院线37条,覆盖影院1687家、银幕4723块,电影院线规模小、影院数量少等制约电影市场发展的问题正在逐步扭转。与此同时,一批综合演艺集团公司和演出院线也在形成,江苏、北京、河南、安徽、上海文广等演艺集团公司,已形成演艺产业中的龙头企业。

  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实施文化的科学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安徽新华传媒集团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涌现出来,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动漫出版、网络游戏出版和数字印刷等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超过750亿元,比上年增长42%。2009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达到17%,大大超过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

  文化工程就是“一把手”工程

  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今年年初,随着安徽演艺集团、广电传媒产业集团的正式挂牌成立,安徽的文化产业又添“生力军”,这也标志着安徽文化产业形成了广电、演艺、报业、出版、发行五大集团齐头并进的崭新格局。安徽是一个内陆省,经济总量不足万亿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无区位优势又无政策优势、既无资本优势又无技术优势的省份,近年来为什么会捷报频传,全方位跻身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方阵?

  安徽省的回答是,强力实施“一把手”工程,坚持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安徽省委、省政府阶段性工作重点,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近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改革的力度和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仅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委常委会就4次专题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从前任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到现任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都明确要求,全省宣传文化战线必须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当前第一位的任务,抓紧抓好、抓出实效。15个市的书记或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全省各地有关部门“一把手”既挂帅又出征,一线指挥,为加快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把手”工程效应在辽宁也初见成效。

  辽宁省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推动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局规划,全方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辽宁省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对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大事项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专门部署。辽宁省委宣传部还专门设立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推进改革协调指导小组,常务副部长任秘书长,分管副部长任副秘书长,其他各位副部长结合分管业务工作分别承担改革发展具体任务和项目,各相关职能处室共同参与推进改革,形成了部领导人人有责任、处处有任务、齐抓共管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格局。

  在全国各地,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创新也正在取得新成效。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日渐形成,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进一步转变,积极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制度正在逐步健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正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与此同时,文化“走出去”开创新局面,对外文化交流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逆差不断缩小,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
 
张  贺 2010年08月02日
“十二五”宏观经济形势非常有利于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二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09年已经达到84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2.5%。如果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要占到同期GDP的5%到6%。2009年,我国的GDP约为33万亿元。如果按照每年8%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我国的GDP将达到约53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5%,就是26608亿元。从2009年的8400亿元到2015年的26608亿元,文化产业的年增长率要达到21%。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实现这一目标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应看到,“十二五”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非常有利于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出口结构升级、消费增长、新技术应用和城镇化,是今后一段时间拉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五驾马车”。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将加快调整,制造业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将大规模升级,可能导致文化市场出现较大变化,由此产生的文化需求增长可能更为迅速。第二,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出口和内需的比例以及三次产业的比例等不断趋向合理。近年来,联合国贸发会议制定了新的国际文化贸易指标体系,将富含创意设计内涵的产品(如传统工艺品等)纳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创意产品出口国。这意味着我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第三,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消费环境的改善,都将起到推动文化消费的作用。第四,近年来数字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在文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3D技术的带动下,传媒呈现汇流趋势,数字内容产业蓬勃发展。“三网合一”的提速也表明,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商用可以使消费产生“爆发式增长”的效应。第五,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善了一批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区位性质,兴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高潮。大量新颖和别具特色的文化设施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不断涌现,这在整体上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与此同时,“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也面临一些严峻挑战。近年来,受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GDP挂帅”倾向,一些政府部门过度干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过分依赖政府支持和财政投入,导致一些领域出现了泡沫化趋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居民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差别较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仍不高,文化消费能力有限,而具有强烈文化消费倾向的年轻群体还处于成长初期,受各种因素影响,他们的文化消费很不稳定;等等。有效改变这种状况,应在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上下功夫。一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当前,虽然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许多竞争性领域的文化产业对民营资本的准入限制仍然很多。这不仅挫伤了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的充分发挥。应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推动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继续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包括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等。今后几年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来说,既是大企业盘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机遇期,也是个人创业、建立中小文化企业的大好时期。在这一时期,不能只强调做大,片面强调兼并重组、上市融资,而应同时强调做强,把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更加注重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

“十二五”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也面临一些严峻挑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二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09年已经达到84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2.5%。如果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要占到同期GDP的5%到6%。2009年,我国的GDP约为33万亿元。如果按照每年8%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我国的GDP将达到约53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5%,就是26608亿元。从2009年的8400亿元到2015年的26608亿元,文化产业的年增长率要达到21%。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实现这一目标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应看到,“十二五”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非常有利于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出口结构升级、消费增长、新技术应用和城镇化,是今后一段时间拉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五驾马车”。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将加快调整,制造业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将大规模升级,可能导致文化市场出现较大变化,由此产生的文化需求增长可能更为迅速。第二,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出口和内需的比例以及三次产业的比例等不断趋向合理。近年来,联合国贸发会议制定了新的国际文化贸易指标体系,将富含创意设计内涵的产品(如传统工艺品等)纳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创意产品出口国。这意味着我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第三,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消费环境的改善,都将起到推动文化消费的作用。第四,近年来数字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在文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3D技术的带动下,传媒呈现汇流趋势,数字内容产业蓬勃发展。“三网合一”的提速也表明,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商用可以使消费产生“爆发式增长”的效应。第五,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善了一批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区位性质,兴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高潮。大量新颖和别具特色的文化设施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不断涌现,这在整体上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与此同时,“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也面临一些严峻挑战。近年来,受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GDP挂帅”倾向,一些政府部门过度干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过分依赖政府支持和财政投入,导致一些领域出现了泡沫化趋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居民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差别较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仍不高,文化消费能力有限,而具有强烈文化消费倾向的年轻群体还处于成长初期,受各种因素影响,他们的文化消费很不稳定;等等。有效改变这种状况,应在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上下功夫。一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当前,虽然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许多竞争性领域的文化产业对民营资本的准入限制仍然很多。这不仅挫伤了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的充分发挥。应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推动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继续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包括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等。今后几年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来说,既是大企业盘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机遇期,也是个人创业、建立中小文化企业的大好时期。在这一时期,不能只强调做大,片面强调兼并重组、上市融资,而应同时强调做强,把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更加注重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晓明 2010年12月08日07: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