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隧道里的碗窑古村落(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4:55

碗窑地处苍南县玉龙湖河谷中上游,在桥墩水库尽头,符合古人地域偏僻、环境闭塞、水源丰沛、土壤肥沃、风景优美、安居乐业的建村思想。碗窑古村落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是一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堪称人文景观之一绝。碗窑依坡而筑,每条窑有八九格,故名“阶级窑”。古代工匠充分利用水力建成八级水碓,计有46个捣臼的半自动生产流水线。村落中至今仍保留着300多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
地处偏僻的村落,仅数十户人家,背山面水,竹树婆娑,屋舍俨然,房子依山就势,路道崎岖婉转,涧水潺潺湲湲,山地星星点点,房前屋后,瓜果满园,晨炊暮霭,鸡鸣犬吠。几百年来,村民们以烧制陶瓷为生,间种几分薄田,闲读几句诗书,朝也安然,暮也安然。碗窑古村居民讲的基本上是难懂的闽南话(蛮话),却丝毫不影响他们一直以来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村子里有新修葺的水碓、古老的吊脚楼、建筑风格素雅的路廊、构筑精致的戏台、卵石铺砌的古道。几位前来凑热闹的少女穿着畲族的传统服饰。据碗窑博物馆的资料显示,碗窑古村落的始祖来自福建长汀一带,最早的落户者姓巫,从事陶瓷制作。而后,其他杂姓陆续迁来,遂成规模颇大的一座山地型村落。明朝末年,朱氏文孝公始迁礁滩碗窑,沿溪东西走向拓荒创业,制碗烧瓷,安身立命,并建宅院与村东涧岸边“竹林脚”。清朝初年,宅院毁于火灾,朱氏三世祖凤儒公另觅宅地重建家园,相中了兼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石壁脚”。夜间投宿草寮,梦见一穿甲戴冠之士,申足踢之,称“此地乃吴所有,勿能动土”。凤儒公笑答:明朝属汝,清朝归吾。冠甲之士哑然顿遁。凤儒公便率领儿孙择日破土,开山填地,建造房舍,坐北朝南,正屋兼厢房共11间,一层木质建构,采用溪涧里的蛮石垒砌庭院,在宅院四维山地遍植柟木、香樟、枫杨、松柏等树木,院前拓池塘一方,养殖红灰等各色锦鲤 。朱氏族人以制瓷为主业,农耕为副,并倡导耕读,于房子正厅设书塾,延请名师,为子孙传道授业,礼仪传家,并颇有成效。

村落中间的路廊里,漆器、剪纸、陶瓷、南杂等各色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封建时代村落的最高档文化娱乐场所古戏台建筑精致,飞檐翼角,造型别致。边上的碗窑古龙窑早经恢复,现在已经成为外来旅游者必游的去处。龙窑由土砖拱成,洞口高度为1.5米,窑洞深7米,每只窑洞里面分三级台地状分布,龙窑沿着山坡依山造势,层层叠叠,共有17级。清末民初,碗窑制瓷业最为鼎盛时,碗窑古村共有龙窑18条。由于龙窑以制碗为主,特别是荷花盖碗最负盛名,以前碗窑村男子制作碗具,女人就为碗具上画,一般为如意草或宝相花图案为多。现存的古龙窑于清朝康熙年间由王氏建造,一直沿袭使用至今,这也是碗窑古村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一条龙窑。路廊令一侧的爬满野藤的高大院墙内,一只高大的烟囱顶天而立,这硕果仅存的碗窑烟囱俨然成为碗窑古村的标志性建筑了。

走过古老的村间石砌山道,沿着山路走向后山,修整的平坦的栈道将我们引向村落的自然景观。栈道沿清清的水渠而建,栈道外侧用木栏杆牢固地维护着。山上野花还在争奇斗艳,开得烂漫。

忽然耳边响起了“轰鸣”的水声,碗窑古村竟然有深藏不露的龙潭峡“瀑布”,心绪刹那间兴奋起来。没走几步,一挂银色水帘从一排齐整的碇步齿间整齐地向下面的山涧凌空滑落,在下面不远处则形成了湍急的瀑流,俨然一条性格急躁的白龙。瀑布不是一条两条,也不是一级两级,而是大瀑衬小瀑,瀑布连深潭,深潭依陡崖,陡崖披绿意,绿意漾诗情。平日里看瀑布,要么是涓涓细流,要么是一览无余,而这儿却是奇景叠现,顺着水流从栈道逐级而下,仿佛置身于云里雾里,瀑布隔着五六十米远,不时将水汽往我们这边送,使我们不敢理直气壮地站在那里捕捉镜头,水汽很快就会将相机镜头模糊,好像是瀑布在提醒我们:欣赏瀑布要用人类天然的眼睛,而拒绝使用机械镜头。

领略了富有文化底蕴的自然美村,观赏了美奂美轮的旖旎风光,中午桌子上款待的菜肴又是别样的丰盛,地道的农家菜味道鲜美,令客人们大快朵颐,而清醇的果子酒使人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微醉的状态,是酒醉人,还是人醉景?我早已不明所以。
村是一个景,景是一个村。碗窑古村,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