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等的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38:29
袁贵仁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月14日)

同志们:
  今天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去年教育系统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刻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挑战,全面提出了今年工作的任务要求。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求真务实,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12个省区市的经验介绍,讲得很好,对我们大家很有启发,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刚才,六位副部长分别讲了各自主管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对今年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2010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考虑
  刚刚过去的2009年,教育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教育改革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是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前一年落实。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资助面进一步扩大,资助标准进一步提高。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二是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招生增量继续向中西部倾斜,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应用型人才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基本兑现,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普遍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规模继续扩大,越来越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师范生免费教育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引进国外优秀人才迈出更大步伐。四是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改革继续深化,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基本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多元评价、多样化录取的高校招生方式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五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开展,排查鉴定任务全部完成,工程规划认真编制,加固改造扎实推进。六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人数较大幅度增长。这些工作的完成或推进,为做好2010年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过去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经济发展十分困难的宏观环境下,取得这些成绩极为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的结果,是教育系统全体同志团结奋斗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部向全国教育工作者和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是规划纲要启动实施的第一年,也是编制“十二五”规划、为“十二五”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谋划好、落实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研究确定今年重点工作、编制年度工作要点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落实中央教育工作决策部署。做好教育工作,首要的一条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思想、重要决策、重要部署。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刘延东同志在今天上午讲话中从七个方面阐述了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大思想,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立足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全局,立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大局,对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二是优先发展教育。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三是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继续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四是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认真落实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建设规划,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教材编写、审议、使用的质量和效率,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五是推进教育改革。围绕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推进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六是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适应稳妥推进城镇化的需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支持相关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七是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解决好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改进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逐步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八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加大农村教师校长培养培训力度。九是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鼓励他们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高度重视解决家庭贫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十是适应群众生活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提高教育培训水平。中央这些决策部署,明确了今年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好。
  第二,满足人民群众根本教育需求。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是不是真正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教育需求。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教育需求是什么?主要是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为多样教育的需求。一是随着知识、技能的价值越来越充分显现,教育对改变个人命运、创造幸福生活越来越重要,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二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三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群众生活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在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必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科学发展必然是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符合规律的发展。遵循教育规律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保证。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切实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地将中央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尊重教育规律统一起来。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发展必须立足国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从基本国情出发,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按照人成长成才的规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适应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尊重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与其他活动相比,教育周期长、见效慢,我们的工作必须具有前瞻性、预见性,超前部署。同时,教育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我们的工作必须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必须加强统筹协调。二是尊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尤其是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远大理想追求、富有个性化发展潜质的青少年。我们的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观念,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努力改变单纯以升学率、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衡量发展成效和工作成绩的观念和做法,努力改变简单以学历文凭衡量人才质量和水平的观念和做法。三是尊重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书育人是一项专业性、探索性、创造性极强的工作,要求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具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心,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来不得半点三心二意,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我们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改善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要努力改进教师管理制度,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使每位教师都能够成为爱岗敬业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终身学习的模范,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四,体现规划纲要战略思路。正在研究制定的规划纲要力图体现中央精神、人民期盼、教育规律。今年,教育工作要在思路和重点上努力体现规划纲要精神,启动实施规划纲要。一要体现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二要体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重点任务,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三要体现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激发教育活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四要体现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教育信息化、依法治教、组织领导等政策措施。五要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的组织实施,真正办成办好几件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教育发展增添动力的好事实事。
  以上四个方面,是制定今年工作要点的基本依据,是做好今年各项教育工作的总体考虑。概括起来,就是我们2010年的教育工作,要努力做到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的教育,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好2010年的各项教育工作,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关于2010年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0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教育部工作要点已作了全面表述,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以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工作方针,以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为工作着力点;以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能力为导向,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关于今年的主要工作,刚才六位副部长就各自主管领域分别作了介绍。这里,我着重强调以下四点:
  第一,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多年来,教育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转轨的新形势、社会转型的新课题、科技文化发展的新动态,迫切需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分析、及早谋划,不断解决好这两个“不适应”问题,不断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一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调整教育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设置,更多更好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二要主动适应城镇化进程,把学校作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共设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城乡社区教育的主阵地、科技文化的辐射源和全民学习的重要场所。三要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支持力度,鼓励东部地区教育率先发展,促进区域教育改革和协调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瞄准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去。四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特别是针对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和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哲学社会科学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主动推进文化传播,参与决策咨询,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第二,更加积极主动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体制亟待改革。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聚精会神地谋划改革、扎扎实实地实施改革,使2010年成为教育改革年。
  为此,一要坚持改革,加快改革。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突破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2010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改革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力求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后几年,我们每年都要围绕工作重点,出台一个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年度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制,建立检查工作机制,扎实深入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使改革工作如同发展工作一样成为可执行、可检查、可评估的工作。二要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当前,教育改革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今年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要加大对重点领域改革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改革的投入。三要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经验来自基层,创造来自群众。要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允许、鼓励和支持各地各校开展教育改革试点。要善于发现新典型,正确对待新探索,及时总结新经验,勇于在更大的范围推广已经实践证明成功的做法。四要统筹推进、有序改革。越是在改革的攻坚阶段,越要加强统筹协调,稳步推进。教育部将成立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成立教育体制改革办公室,负责改革项目的整体谋划、综合协调等事项;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咨询指导。各省区市和学校也要提出推进改革方案,加强工作指导,规范工作程序,切实做好各项改革工作。
  第三,更加积极主动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办好事办实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断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农村教育得到加强、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但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校际、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比较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地方行风建设亟待加强改进。这些都是老百姓意见比较集中的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长远来看,我们要大力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最大程度地保障和维护公平。
  今年,推进教育公平,一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中央在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关爱留守儿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民族教育、解决择校问题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工作目标,细化任务安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出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二要加强研究,完善政策体系。在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方面,中央始终强调要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实行倾斜。我们既要在经费保障、项目安排上倾斜,还要在师资配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并从制度设计上提供保障。在健全国家助学制度方面,要扩大资助覆盖面、提高资助标准,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三要规范办学行为、从严治教。今年要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加大教育收费的管理力度,力争在群众关注的几个热点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第四,更加积极主动抓紧抓实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没有质量的持续提高,规模和数量扩大的社会效益就会大打折扣。要使中国的教育“由大变强”,必须紧紧扭住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应当说,我们多年来对质量问题在思想上一直是很重视的,但实践中确实还存在标准不完善、监测不到位、保障不得力等不足之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判断全国的教育质量、一个省区市的教育质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常常众口不一,较难统一认识和行动。当前国家发展、国际竞争、广大人民群众都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强烈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抓紧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抓好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估,抓实每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抓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一要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整体谋划大中小学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积极推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在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引导学生专心学习、奋发成才、健康成长。探索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形成各类人才辈出、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二要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广大教师在聚精会神教书育人上下功夫。提高质量,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任务和根本途径。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养培训。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位计划,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继续抓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通过完善政策,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要加强教师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办法,引导广大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三要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上下功夫。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提高质量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坚持应用导向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运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四要在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上下功夫。科学确立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控机构建设,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教育督导与评估,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
  三、关于提高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空前提高,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任务繁重艰巨。完成好今年的工作,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在座的同志们肩负重大的责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牢记“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对人民群众负责,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第一,必须立足大局,明确工作定位。进一步明确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找准工作定位,既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全局谋划教育改革和发展,又要强基固本、不断提高教育服务大局的基础能力和水平;既要有全球视野、瞄准国际前沿,借鉴经验、应对挑战,又要坚持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把握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着眼长远、体现研究制定规划纲要中明确的基本思路和总体导向,又要立足当前,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既要加强战略谋划,努力从党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中寻求工作着力点,又要注重统筹协调,从教育与其他领域关系中找准工作结合点,凝聚力量、集中优势、集成资源,提高工作的整体效应。
  第二,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必须找准着力点、选好突破口,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比如,义务教育要以推进均衡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学校校舍、设备、教师标准化建设,健全教师校长流动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均衡发展。要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缓解“择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老大难问题。又比如,职业教育要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关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校企合作、顶岗培养,推动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双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基础能力建设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工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再比如,高等教育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统筹好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以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举措,积极影响和有效引领中等教育以及初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营造全社会关心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氛围,构建大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第三,必须科学调研,增强前瞻性、预见性和针对性。调查研究是正确制定教育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谈不上决策权。科学调研是科学决策的基础,而科学决策则是科学执政、科学发展的前提。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应该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一些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久拖未决,大都与调研不深、心中无数,思路不清晰、决策不科学有关系。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一是深入调研。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干部都要深入基层、注重实践,带头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形成联系学校制度和听课制度。认真研究思考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层次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深化对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特点、规律的认识,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二是长远谋划。当前要抓紧开展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研制,完善中长期规划,充分尊重和发挥好民主党派、专业咨询机构、教育学会和科研单位以及驻外教育处组的作用,加强对国内外形势特别是科技进步、产业发展、人口变化、社会结构等调查分析,深入了解各行业、各领域对教育的需求特别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三是科学决策。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宏观教育政策研究能力和决策能力。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重大工程和改革的咨询、听证制度以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凝聚共识从而推进工作的本领,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第四,必须转变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事业越是发展、改革越是深化,越是需要加强管理、改进管理。要牢固树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公平的理念,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科学管理。要切实改进管理缺位、管理越位、管理错位的状况,切实解决工作中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的问题,切实做到管理及时、有力、到位。一要改进管理方式。加快推进由传统的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管理微观向管理宏观转变,由直接管理向善于应用综合手段管理转变,切实做好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既要全国一盘棋,确保政令畅通,又要加强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二要改进工作作风。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行风、正学风、树新风。要大力提倡勤政、高效、廉洁的政风,克服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大力倡导情系人民、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行风,根除少数党员干部对群众利益不关心、对工作不负责的思想和习气;大力提倡求真务实、科学严谨、默默耕耘的学风,纠正有的地方、学校和个人在学术上存在的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行为。要更加注重抓执行、抓落实,脚踏实地推进工作,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要大力强化监督检查,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要充分肯定教育系统这支队伍是一支忠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队伍,是一支能够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队伍。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教育系统也确有少数同志宗旨意识不强,责任心事业心不够,问题研究不深入,工作作风学风不扎实,甚至出现一些违规违纪违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教育系统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危害了党的教育事业,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教育系统的同志们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始终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一诺千金、说到做到,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踏实治学、严谨自律,恪守学术道德,树立优良学风。三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适应依法治国方略深入实施的要求,认真梳理现行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抓紧修改,能够上升为法律规范的要尽快进入立法程序,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教育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必须善于协调,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教育的合力。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我们不仅要埋头苦干、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还要以满腔热忱、耐心细致、任劳任怨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争取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一要紧紧围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和“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积极主动地做好教育政策的宣传工作,做好教育热点问题的释疑解惑工作,做好社会舆论的引导工作。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努力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拓宽听取广大师生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渠道,把全社会的意见建议进一步集中起来,把全社会重视和关心教育的热情力量进一步凝聚起来,把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二要进一步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部部合作、部省(区市)合作机制,探索省际间教育协作机制,完善利用、协调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模式。特别是在开展重点工作、完成重大任务时,不仅要考虑自己怎么做,还要考虑社会怎么做,更好地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教育的强大合力。三要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捐资助学、投资办学,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最后,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廉洁自律和维护稳定两个问题。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在廉洁自律方面理应有更高要求。应该说,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成效是明显的,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成为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领域。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进一步严格要求、严明纪律、严肃查处,坚决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决不让腐败玷污教育这一方净土。
  稳定压倒一切。越是在形势复杂、任务繁重的时候,越是要切实做好稳定工作。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类矛盾和风险有所增加,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繁重,保持教育系统的稳定关系全局。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主要领导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落实稳定也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加强对影响教育系统稳定因素的分析和把握,及时排查和化解矛盾和纠纷,完善维护教育系统稳定的体制机制,确保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同志们,教育事业是值得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事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附件2:

陈希副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 作 会 议 上 的 讲 话
(2010年1月14日)

同志们:
  根据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中央精神及正在制订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延东同志上午的讲话精神,按照部党组的工作部署,下面我就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思考和2010年重点工作谈几点意见,供大家研讨。
  一、适应新形势,明确新目标,担负新使命
  1.关于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鲜明,类型更加多样,充满生机活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加快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2.为实现新的战略目标高等教育要担负起新的三大历史使命。
  一是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与高等教育的使命。我国正在加快由大国向强国的战略性转变,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发展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必须敏锐感知,全面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需要,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国家发展与高等教育的使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发展的理念、模式、重点、要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要积极主动适应和服务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时,高等教育也要深化改革、遵循规律,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优化结构、突出质量、办出特色。
  三是新形势下人的全面发展新需求与高等教育的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性、个性化需要,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多样化的发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需求。
  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施“五个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1.区域高等教育统筹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大力促进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国家出台鼓励性政策,扩大地方政府统筹高等教育的权限,推动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成若干高等教育强省(市),发挥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通过中央财政投入,以提高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重点建设一大批中西部本科高校,提高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支撑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力争到2020年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水平高、有特色、贡献大的高等学校。
  2.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大学统筹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视察北京大学时强调指出,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毫不动摇。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家加大力度实施“985工程”,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力争在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集聚创新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创新机制体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其他各层次、各类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以更强有力的政策、项目,支持鼓励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不同层次类型高等学校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形成在各层次各类型高校中都有高水平大学的新格局。
  3.中央所属院校和地方所属院校统筹协调发展。中央所属院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和重要支撑作用。同时,我们要更加重视地方院校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充分发挥地方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承担起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重任。
  4.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统筹协调发展。我们要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积极探索和制定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对于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健全相应的支持政策,加强监督管理,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5.各层次各类型人才培养统筹协调发展。我们要根据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协调发展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协调发展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各类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协调发展文、理、工、农、医等各门类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结构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实施好“五个统筹协调发展”战略,2010年,要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建设:进一步实施“985工程”,扩大建设“优势学科平台”;进一步实施“211工程”,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对非“211工程”学校中的国家重点学科给予支持;进一步支持省部共建、部部共建的地方和行业特色院校;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地方大学;加大“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工作力度,扩大“东部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招生规模;扩大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大投入,推进改革,增加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数量。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新一轮改革推动新一轮发展
  1.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引导高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开展教育思想讨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强化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把教学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修订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新机制,构建国家和省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二是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设立“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研究生培养基地。三是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实施本科质量工程、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教育计划”、“卓越医学人才教育计划”、“卓越法学人才教育计划”和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四是推进人才培养类型改革,启动实施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2.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实现方式;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分类管理,保障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投入,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完善高校内部学术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努力探索并逐步形成符合教育规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3.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紧密联系社会的新机制。加强省部共建、部部共建,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广泛获取政府、行业、社会多方面资源和政策支持;在一批高等学校探索建立理事会制度,密切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在一批高校开展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的改革试点,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增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
  4.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加大省级政府的统筹权限,完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依法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等学校在法律、法规和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加强政策研究,改进管理方式方法,通过监督检查、质量评价等方式,促进高等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四、关于2010年地方高等教育的主要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延东同志“积极改革创新,彰显特色,提高质量”的指示要求,坚持“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高质量”。
  2010年度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工作将单独部署。这里,仅就地方高等教育主要工作讲几点意见。
  1.做好本地区分规划。学习贯彻《规划纲要》精神,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着眼全局、着眼长远,做好本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分规划。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构建目标明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充满活力、主动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
  2.加强分类指导。从省情出发,根据本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加强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和管理,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的重点建设,开展分类评价,引导区域内高校科学定位、有序发展,办出特色。
  3.深入推进改革。这部分内容前面已经讲到,请各省(市、自治区)结合本地区实际推进改革工作。
  4.加强规范管理。依法治校,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对学校办学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学术管理,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风校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5.切实加大投入。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增加生均经费;积极化解债务,减轻高校财务负担;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配套支持,同时也请有条件的省启动相应的重点建设项目。
  最后,我要特别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保持高校稳定两项事关全局的工作。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早动手、早部署,切实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进一步把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同志们!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延东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和贵仁同志讲话精神,按照《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部党组的工作要求,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的高等教育工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附件3:

鲁昕副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月14日)

  2009年,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和战线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在中等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全国校安工程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2010年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民族教育自身跨越和与全国同步发展、完成三年校舍改造加固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中等职业教育
  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为载体,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着力加强保障职成教科学发展的制度建设和支撑国家产业升级特别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能力建设,重点做好以下7项工作:
  一是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制定实施2010-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以事业发展、服务产业、改革创新、基础能力四个方面为主要任务目标,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提高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实施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校长和“双师型”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信息化能力建设、宏观政策与制度建设等10个分计划。通过三年行动计划这个载体,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二大产业振兴、战略性新产业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是落实免学费政策巩固提高中职培养能力。全面贯彻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各省要依据4部委文件标准和范围,结合省情细化落实,有条件的地区要努力做到对困难家庭学生全面覆盖。办好涉农专业,振兴农业职业教育,增强中等职业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分类指导各地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比例,协调有关部门研究鼓励东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的招生政策,引导西部地区初高中毕业生到东部地区接受优质职业教育。探索建立适应非应届初中毕业生需求的灵活学习制度,满足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城镇化和服务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能力。完成中职招生830万,可比口径增长5%的工作目标。
  三是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筹备召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和启动新一轮教学教材改革创新。突出改革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重点创新教学环境、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关键环节。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全面解决五个对接问题:即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对接。创新教材和课程体系,努力实现三个目标:即提高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的两个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职业资格和学历的两个证书;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两个能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创建教师和学生共享优质职教资源两类平台:即教学教材与工厂生产技术环境全面对接的模拟实训软件、学生学习专业课件的资源平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课件、专业教材课件的资源平台。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共同办好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四是加强宏观政策研究和学校管理制度建设。认真履行教育行政部门宏观规划、指导职业教育的职责,加强宏观政策研究,创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研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指导和推动各地加快制定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研究推进“双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就业准入制度研究和《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依法治教、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尽快出台《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办法》、《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探索“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实现形式和强化管理基础制度。落实学生实习责任保险政策,组织和引导学校企业社会共同支持和加强学生实训、实习全过程的管理,从国家宏观制度、政策到学校微观制度、措施全方位全领域创造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社会环境。
  五是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整合优化资源,引导各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建设规划,通过整合、重组等方式,建设质量较高、规模适宜、效益最佳、实力较强的中等职业学校。共享职教资源,促进学校办学与产业园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通过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优化学校和专业配置,建设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优质职教资源的共享平台。制定学校设置标准,推进标准化建设,三年内力争使80%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协调有关部门,继续支持共享实训基地和县级职教中心能力建设;启动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改革创新建设计划、1000所优质特色学校建设计划;继续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讨计划。研究宏观政策,解决中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制度缺失、政策不配套、措施不具体等问题,引导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增加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六是坚持分区规划和分类指导。东部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办学特色,建设优质资源,拓宽办学视野,扩大示范效应。支持北京上海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支持天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示范区,支持广东通过职业教育再造高新技术开发区新的生产力,支持辽宁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模拟实训软件和新教材课件两类资源,支持江苏等省建设工业园区和职教园区合作新机制;鼓励引导东部地区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已创造的优势,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办学的新理念、新机制,中东西共享优质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中部地区,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加强农村、农业职业教育,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的协调发展。支持河南湖北等省以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为载体,提高符合区域经济特点中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统筹城乡发展和中部崛起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西部地区,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增加职业教育投入规模,支持重庆、四川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建设,落实中央对西藏、新疆中职软硬件投入的各项政策;通过东西合作,满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普及高中阶段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举办新疆西藏内地中职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制定《东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推进计划》;通过组织联合办学、集团办学、对口支援、校际交流、教师互派、远程教育等方式,促进西部地区共享东部优质教育资源。
  七是推进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加强成人职业技能培训,以广播电视大学、中等职业学校、社区教育机构为主体,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成人继续教育,提高社会成人职业技能和就业再就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制定社区教育管理规范,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社区学院等教育培训机构,鼓励副省级城市在50%以上的社区建设社区教育机构,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和消费结构升级对各种教育的需求。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乡镇)等各类学习型组织,推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教育培训制度,为在职职工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特别是帮助农民工和新一代农民了解、熟悉、适应城市生活和就业环境提供学习机会。完成9000万人次农民工农业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任务。
  二、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民族地区教育与全国同步发展、双语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人才培养4项任务,以制订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行动实施方案为载体,做好6项重点工作:
  一是筹备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认真筹备并适时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拟提请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制定民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分规划和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行动实施方案,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双语教育,加快推进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进程,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努力增加内地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合格人才规模,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与全国同步达到小康水平提供教育支撑。落实好全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具体政策项目和措施。
  二是继续抓好抓实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全过程、全覆盖,印发《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和考核考试范围。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指导并组织编写适合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实际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搭建宣传平台,筹划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以民汉双语为表达形式的文艺汇演和宣传工作。以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认同感为指导,研究启动“五个一百”工程,为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制作符合各阶段认知特点的系列读物,让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认同。
  三是加强双语教育指导工作。以全面提高双语教育质量为重点,促进学前双语教育、双语教育衔接体系建设和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汉语教育调研和学术研讨,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汉语授课课时,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制定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双语教育资源开发、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办法,修订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办法,成立全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指导委员会,为不断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四是落实扶持西藏、青海等四省藏区和新疆教育发展的政策和项目。认真贯彻西藏和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落实好西藏和青海等四省藏区教育事业跨越发展行动实施方案,抓好内地西藏中职班的招生和管理工作;落实好新疆教育事业跨越发展各项政策和重大项目,细化双语衔接体系建设、双语教师攻坚和南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三个重点实施方案。为实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跨越发展的各项目标创造条件。
  五是积极推进其他民族地区教育与全国同步发展。根据中央关于支持广西、宁夏等省(区)发展的有关政策,结合各省(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其他民族地区和边境县,研究制定本地区促进民族教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普及中等职业教育,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提高标准。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特色产业发展、升级的支撑能力,实现与全国教育同步发展。
  六是继续办好内地民族班。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办好内地民族班的战略部署,落实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扩招任务,举办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混合编班,提高办班学校的基础能力。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做好内地民族班维稳工作和强化应急机制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开展教学水平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实事求是研究解决内地民族班教师编制、班主任待遇、公用经费、学生生活补助费标准等问题。
  三、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坚持按照工程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好7项重点工作:
  一是科学利用排查鉴定结果和完善工程规划。校舍安全工程主要任务是解决现有校舍安全达标问题。已结束的排查鉴定是严格按照新抗震设防标准和综合防灾要求,逐校、逐栋实施的,并由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出具了每一栋建筑的鉴定报告,鉴定结果科学、客观、合理。各地要科学分析和利用好排查鉴定结果,完善工程规划,进一步明确工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实事求是地确定三年工程任务。要依据文件、结合省情,突出工程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先解决“危”,即现有校舍的安全达标问题;其次解决“还”,即按新的安全标准恢复建设被拆掉的有隐患校舍。对基础条件差、危险程度高的校舍,要在规划中优先安排加固改造。要利用好以省为主统筹制定规划的契机,按照城镇化进程规律和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求,合理制定校舍加固改造计划。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解决安全问题,切实做到能加固的尽量加固,切忌搞超安全标准的大拆大建。
  二是依据国办发〔2009〕34号文件,结合省情确定辖区内工程实施的重点。校舍安全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使所有校舍达到安全标准,具体包括两方面任务:一方面,是对“两区”及其他灾害易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另一方面,是对其他地区,按抗震加固、综合防灾的要求,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D级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C级校舍。从排查鉴定看,三年完成加固改造任务难度确实不小。因此,各地要结合省情凝炼目标和重点,进一步将三年工程任务聚焦到“两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其他地区校舍的加固改造,由各地根据本地区校舍安全状况、财力等实际情况稳步推进。中西部省份要突出重点,加强统筹,集中一切力量和资源解决好七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人口稠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校舍的加固改造问题。
  三是准确把握和执行技术标准,指导重点地区和技术力量薄弱地区的加固改造。2010年是校舍加固改造最集中的年份。各地要结合实际,在技术上充分发挥专业部门和专家组的主导作用,严格按照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以及工程实施细则、工程技术指南的要求,设计符合抗震设防标准和综合防灾要求的加固改造方案,形成典型案例,加以推广应用。要加强对重点工程骨干人员的培训,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定期巡查各地工程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工程实施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对建设任务重、技术力量薄弱的县(市),要采取任务包干、专人蹲点等方式,进行一对一指导和帮助。
  四是积极调配工作力量,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工程推进机制。校舍安全工程是一项涉及各级各部门职责的省级政府统筹工程,国务院已明确校安工程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巩固已形成的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继续落实和完善规划、设计、勘察、施工、监理、验收等工程建设各环节的责任机制。紧紧依靠建设、地震、国土、公安、水利等专业部门,安排和调配好技术力量和施工队伍。围绕组织工程施工这一重点,坚持和完善办公室例会、工作调度、信息通报、督查督办等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加固改造任务重、技术力量薄弱、工程进展较慢的地区进行及时调度和指导,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五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2010年工程进入全面加固改造施工阶段,资金需求量很大,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各省教育行政部门要经常主动地向政府汇报工程进展情况,争取列入本地区民生工程,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地方债券资金、缓建楼堂馆所、压缩政府和事业单位办公经费、调剂土地出让金、预算外资金调入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安排加固改造资金。工程实施以来,一些地区在工程资金筹措上已探索了很多好的做法。如新疆从2009年新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55亿元中安排了20亿元;陕西从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安排了24.6亿元。这些地区的经验证明,只要政府重视,一定能解决好资金筹措问题。各地要继续落实工程实施中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对工程涉及的政府性基金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等相关费用,本着“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的原则给予支持。积极推广和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进一步降低加固改造成本,走“成本不高但质量高”的技术路线,校舍要安全实用,严禁超标准建设“豪华学校”,确保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加固改造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的“刀刃”上。许多省份的实际施工案例表明,新建校舍的每平方米单位造价在900-1300元左右、加固项目在300-500元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并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
  六是解决好档案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的有关问题。目前,各地都已建立了校舍安全档案室,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也开始部署运行。但一些地区仍存在档案资料不全、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各地要组织开展校舍安全工程档案资料完善和档案室建设的验收工作,查补缺失档案,完善电子档案,健全管理制度。要按照校安工程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好场地、资金、设备、人员等必要条件,2010年完成单机版与网络版的对接工作,实现全国联网。
  七是继续强化工程实施全过程的行政、技术和社会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各地要将工程质量摆在首位,狠抓质量管理,确保学校加固改造一所、验收合格一所、安全达标一所。要组织技术专家、工程监理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依法依规执行工程质量标准,严把建筑材料质量关和采购关。要充分发挥监察、审计、教育督导等部门的作用,加强工程实施全过程的行政监察、专项审计以及教育督导,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要积极协调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严把施工现场安全关,坚决杜绝安全工程出现不安全的问题。要严把工程验收关,坚持必须经过验收合格的校舍才能交付使用的原则,对验收不合格的加固改造工程,要依法依规追究各环节责任人的责任。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监督举报电话、工程信息公开等手段,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监督。
 
附件4:

陈小娅副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月14日)

一、2009年工作回顾和2010年的工作重点
  (一)2009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2009年基础教育战线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1.按照党的十七大“关心特殊教育”的要求,教育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任务。
  2.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在总结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在河北邯郸召开了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明确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
  3.按照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35中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南京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部署了下一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
  4.按照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继续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重庆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现场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组织开展了全国大中小学生“祖国万岁”歌咏活动。开展了以“我爱你祖国”为主题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5.按照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总结山东全省推进素质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指导各地加强中小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6.按照十七大提出的“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要求,加大了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中央财政投入5000万元,采取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对口支援、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直接培训中小学教师近50万人。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为22个省885个县的1.5万所农村学校招聘特岗教师64397人。国家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
  (二)2010年的工作重点。
  2010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年。围绕《纲要》,基础教育战线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落实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提出的任务,将重点研究新形势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重点研究解决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中涉及基础教育的宏观政策制定和调整工作,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健全科学的管理决策机制,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组织领导和专家咨询机构,完成并颁布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重点抓好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三科教材的建设工作。
  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5.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继续做好直属师大免费师范生相关工作。更加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好大规模的教师培训。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特岗计划。
  6.继续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做好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举办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推进农村学生营养状况的改善。
7.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做好实施《教育督导条例》的有关准备,召开全国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做好国家督学换届工作。
二、关于做好2010年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统筹城乡,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科学规划区域内中小学建设和布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的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求进一步增加科学性和预见性,避免盲目性,既要考虑到通过适当的集中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更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方便学生入学。在认真研究未来人口变动状况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程序规范的前提下,合理调整。
  2.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更加科学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
  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既需要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又要保证进城接受义务教育学生与城市学生享受同样的待遇,还要努力扩大城市的优质教育。因此必须不断提高政府的保障水平。继续坚持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学校倾斜,逐步扩大城镇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切实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
  3.面对人口流动性增加的趋势,重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人数持续增长。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既面临城镇的容纳问题,又面临外来学生的融入问题。既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两为主”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又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使外来学生能较快地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要更加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改善办学和住宿条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加的关爱和服务体系。
  4.根据城镇化发展进程,研究调整相应的教育政策。
  面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新要求,需要深化义务教育体制改革。面对受教育人群流动性增大的现实,研究如何处理好出生地、居住地、户籍所在地与就近入学的关系问题。面对生源不断变化、需求日益多样的情况,研究如何处理好政府必须提供就近入学的保障与增加教育选择性的关系问题。面对群众对优质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研究如何缓解已经成为热点的城市择校问题。面对国家关于统筹城乡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加快研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之后在流入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有关政策问题。
  (二)深化课改,着力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1.认真总结经验,充分认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从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过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也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无论是赞成、肯定,还是建议、批评,甚至较为激烈的争论,都是对课改的支持,都有助于课改的推进,起到了转变思想、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推动创新的作用。
  用教育专家的话评价,课程改革搅动了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稳态,广大中小学正在发生着悄然无声而又积极、本质的变化;用中小学校长的话概括,上千万教师话语体系的转变,看似是形式上的变化,其实是本质的变化。
  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深入改革创造更好环境。对课程改革的不同看法表明,只有课程改革走到深处,才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才能促使大家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当前,课程改革到了认真总结、完善机制、全面推进的新阶段,需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调整、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深入地发展。要着重解决好制度层面、保障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等四个方面问题,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在最基层和最细微环节上。
  2.明确基础教育课程的性质,强调依法依规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文化,承载着教育目标、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是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和保障。法律规定,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未经审定不得出版、使用。国务院为此对教育部进行了相应的行政审批授权。因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是教育部宏观管理和指导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课程建设和教材选用等又关系到各地经济利益。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观念,严格执行教材编写和审定制度,加强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管理,切实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教材的科学性。
  3.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教育部党组已研究决定,成立部长领导下的领导机构,同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建立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反映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进一步强化国家在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教育部要科学规划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建设工作,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全国高水平专家编写好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语文、历史和高中阶段语文教材,进一步完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做好高中历史示范教材的审定工作,进一步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水平。要深化教学方式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深化改革,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推动普通高中的发展。
  1.明确性质和功能,着力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短板。2008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只有47.3%,未能达到“十一五”规划55%的目标,普及的任务十分艰巨。
  研究和重视学前教育特点、属性和基本规律。学前教育对象特殊,有别于其他学校教育,必须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保教结合;学前教育既是教育事业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发展比其他阶段教育在社会公共事业中的独特地位。
  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立足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供给多元化的格局和家庭对学前教育需求差异化的现实,科学地制定各地普及目标和推进策略。坚持普惠性和公益性,建立起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分担的成本机制。
  妥善处理好四个方面关系,一是“普及”与“义务”的关系。普及学前教育是为更多的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家长可以选择,而义务教育则具有“强制”性和“均等”性。条件好的地区可提高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保障水平,甚至提供相应的免费教育,但不等同于是义务教育。二是“基本均等”和“多种需求”的关系。按照公共财政“基本、均等”的原则,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应是广泛覆盖和满足基本需要,特别要照顾农村和低收入家庭。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带来对学前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一部分群众要求享有更高水平的教育。因而在普及学前教育中,既要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基本的需要,充分体现公平;又要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实现多元多样的发展,为不同的家庭提供不同的选择,满足社会需求。三是“政府主导”与“多元发展”的关系。政府要切实履行对学前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经费投入、监管引导的职责,努力增加普惠的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同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办园的积极性,扶持和引导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多元发展也不是放任市场自发调节。四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做好幼小衔接”的关系。学前教育要促进幼儿在多方面获得最佳发展,同时做好幼小衔接,但不能照搬小学模式和进行小学教学,要按教育规律办园,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
  2.坚持多样化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改革。
  普通高中近十多年快速发展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普及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4%,比2000年提高了31.2个百分点。目前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已经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二是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性,在快速发展中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上高中和上好高中的“普及”与“提高”的双重要求。三是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据调查,全国现有将近一半的普通高中学生在省级示范学校,70%的在省和地市两级示范高中就读,使大部分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普通高中快速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目前许多地方普通高中的发展实际上是“吃饭靠财政,运转靠收费,建设靠贷款”的局面。政府、社会、家庭分担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办学经费财政拨款不足一半,影响了高中教育的公益性。二是部分地区高中大校大班额的问题值得关注。一些地方缺乏科学规划,大校、大班额问题较为突出。全国有400多所公办普通高中规模在5000人以上,“万人学校”也屡见不鲜。高中有一半以上的班级是大班额,四分之一多是超大班额,有的甚至是“百人班级”,应引起各地高度重视。三是办学“同质化”倾向严重。普通高中办学“千校一面”的问题比较严重。无论是百年高中、新中国成立不久建设的高中,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的高中,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趋同。随着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普通高中如何为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合的教育而不是单一的教育,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要准确把握新阶段普通高中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一要把普通高中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承担着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的双重任务,既带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又关系高等教育发展进而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后劲。许多国家都将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二要更加注重质量和特色。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正处在走向大众化的新阶段,从总体上看,发展的主要矛盾不是学生规模的扩大,而是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需要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鼓励和支持学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三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普通高中要坚持多样化发展,必须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发展模式,鼓励各地大胆探索试验。四要坚持普通高中教育的公益性。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普通高中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和家庭合理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政府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各地要重视普通高中化解债务工作。
  (四)完善政策,着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1.统筹城乡教育,更加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体,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统筹城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要统筹好城乡师资资源,重点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当前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状况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骨干教师严重缺乏,边远贫困地区补充合格教师困难,农村学校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科目教师普遍短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重点抓好城乡教师资源统筹配置、教师培训和专业成长、教师合理流动、教师管理体制等几个关键环节,努力建设符合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2.提升教育质量,需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国家将继续加大力度实施以农村教师培训为重点的“国培计划”,进一步加大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发挥国家级培训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推进改革的主导作用。各地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规划和计划,加大对培训的投入,大规模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继续认真做好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明年是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之年,希望各地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并协助六所部属师大做好相关工作。各地要根据未来教师需求和国家有关要求,认真做好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构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衔接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积极推进高师院校在服务、引领基础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省级统筹,落实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一些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创造了好的做法和经验。教育部将组织交流典型经验和好做法 ,努力推动各地创造性地做好教师工作。
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中西部地区省份积极实施国家“特岗计划”,2006年至2009年四年22省共招聘特岗教师12.3万余人;第一年招聘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有88.7%结转留任。同时,很多省区积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采取省级统筹、统一组织、公开考试的办法,招聘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一些地区将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经济适用房建设规划,在县城为农村教师修建保障性住宅,在农村学校为教师修建周转宿舍,解除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后顾之忧。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附件5:

李卫红副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月14日)

  2010年,教育系统人事人才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总的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十二个字”,即“推进改革、加强建设、确保稳定”。
  一、推进改革
  一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是依法保障教师待遇的一个“里程碑”。中央领导同志非常关心这项制度的实施,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去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各地基础性绩效工资基本兑现,并为下一步实施绩效考核和30%奖励绩效工资分配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准备。但也要看到,发展并不平衡,有的省在经济状况并不具优势的情况下,努力工作,克服困难,比较好地落实了133号文件精神和三部门提出的要求,按时顺利兑现了教师的基础绩效性工资,而有的省市重视还不够,基础性工资兑现比较慢,政策解释和教师思想工作也不到位,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教师罢课等群体性事件。今年,我们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好事办好”的要求,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要认真抓好教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工作,尽快落实本地教师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加强对所属学校制订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指导和审批,确保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按有关要求和规范程序进行。同时要千方百计做好政策解释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采取措施坚决杜绝教师罢课等违规行为。
  二是实行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关键是合理确定各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认真落实“城镇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城镇学校与农村地区同类学校之间的教师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保持相对均衡”的要求,保证农村地区学校不低于城镇同类学校标准,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目前已有21个省份按照教育部、人社部关于中小学岗位设置指导意见精神,出台了本地实施意见,今年要继续推进。
  三是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09年,我们在山东潍坊市、吉林松原市、陕西宝鸡市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试点的目的是着力构建完善的中小学教师职务体系。试点工作计划于今年初基本结束,教育部与人社部将加强检查验收,认真做好总结,争取尽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这项改革。
  四是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要继续贯彻落实2009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针对农村教师、县镇教师基本编制标准不一致、向农村倾斜不够等问题,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使用核定编制的责任,切实解决好农村学校编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五是推进出版体制改革。按照中央关于推进出版体制改革的精神与部署,完成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并制定《关于加强高校出版社管理的若干意见》,为高校出版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完成部直属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并开展部直属单位、高校主办社科类报刊单位的体制改革调研。
  二、加强建设
  一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今年高校党建工作要以贯彻落实第十八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学习、宣传和实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重点,全面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抓基层、打基础,重点抓好高校院系级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贯彻落实和民办高校党组织的设置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强化党员教育,按照《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以实施新党员培训工程为切入点,推进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二是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今年我们将启动实施“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和新一轮“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进一步做好做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和汇聚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我们还将研究制订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
  三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今年上半年,将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再研究、再部署,推动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进一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类指导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四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推进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和学科建设为抓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完成2010年版思政课教材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召开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继续做好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和全员培训工作;开展“四个重大是非界限”专题教育,总结开展六个“为什么”教育的试点经验,研究制定研究生层次思政课课程设置新方案;修改完善《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加强对教学科研机构建设的督促检查。
  五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今年将制定实施2010—2020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专项课题”,启动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专项,围绕建党90周年组织开展党史党建研究。同时,开展基地评估,启动实施新一轮基地建设;改进学术评价,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实施新一轮(2010—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规划。
  六是加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培训。今年将突出抓好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学习培训,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心任务,加大专题培训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和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确保稳定
  过去的2009年是教育系统维稳工作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同志们经历了大事多、要事多、任务重、要求高、行动急、压力大的考验,确保了高校大局总体稳定,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势头,再接再厉,做好安全稳定工作是今年教育系统的重要任务。
  一是要居安思危,始终高度重视和加强稳定工作。去年高校稳定工作做得好,但是不稳定事端仍时有发生。维护稳定是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不懈,不能有丝毫的松劲麻痹。应该看到,还有很多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高校违规招生问题尚未根治,高校后勤服务、校园及周边治安还存在薄弱环节,毕业生就业问题也会衍生影响稳定的因素。做好稳定工作,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工作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掌握稳定工作的主动权。
  二是要把有效的超常措施转变成为常态长效工作机制。去年,教育部在维稳中突出了综合防控的思路,以信息引领防控、以处置强化防控、以强基巩固防控、以机制保障防控、以共管扩大防控。这个思路要在今年进一步总结,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和长效化,并细化为维稳工作的各项硬措,狠抓落实,见到实效。
  三是要认真安排好今年维护高校稳定的各项工作。在工作思路上要着力体现抓领导责任、抓队伍建设、抓统筹协调、抓信息预警,推动综合防控。在工作重点上,要着力抓好落实工作责任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和预警机制,探索利用综治平台建立涉校矛盾纠纷的调解机制,推进校园安全防控基础建设,强化抵御渗透工作。在工作举措上,要研究制订高校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办法,建立重大不稳定问题处置工作报告制度;建立部、省、校“月研判”工作三级联动机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题研讨,制订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开展工作预警提示,加强对问题的核查、整改和反馈工作;开展维稳工作队伍培训,提高高校领导干部、工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推广利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台开展维护稳定工作的经验,发挥校园及周边综治机构在涉校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置作用;探索网络新媒体条件下的工作途径和办法,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
  四是要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代课人员和原民办教师问题。这两类群体,社会关注,媒体不时炒作,不稳定事件时有发生。各地也在想办法解决,比如,前两年重庆采取措施基本解决了代课人员问题,广东现正在解决之中,甘肃兰州解决的力度也比较大;对原民办教师问题,辽宁省政府直接抓,解决得比较彻底,湖北、陕西也出台政策,将符合一定条件被辞退的原民办教师和代课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总结各地经验,解决这两个问题,关键是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对代课人员问题,要坚持政府统筹、掌握标准、积极稳妥,标本兼治,把妥善解决在岗代课人员问题与建立完善教师正常补充机制结合起来。首先是要“关门”,严禁聘用新的代课人员,及时补充合格的新教师;其次,对现有在岗的代课人员,要统筹考虑招聘、辞退、补偿、社保等政策措施,允许和鼓励具备教师资格、符合教师任职条件、素质较好的代课人员通过公开招聘,择优进入教师队伍。对于原民办教师问题要坚持两条,一条是已有的政策要落实,另一条是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退养费偏低的应适当提高;对被辞退的原民办教师,积极争取社保部门的支持,争取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希望各地从保民生、促和谐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维护教育和社会稳定。
  
 
附件6:

郝平副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月14日)

  一、充分认识教育外事工作、语言文字工作和政策法规工作的重要性
  (一)教育外事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大格局、外交大战略和外宣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在:
  一是教育外事工作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互派留学生、开展合作办学,推进了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了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教育外事工作成为国与国之间人文交流的重要内涵。教育外事水平决定人文交流、公共外交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去年中俄两国总理共同出席了在中国举办的“俄语年”闭幕式活动,中俄教育交流极大地巩固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人文社会基础。又比如,刘延东国务委员去年访美期间提出深化人文交流与合作、开辟中美关系新境界的构想。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对此给予了积极回应,决定今后四年向中国派遣10万名留学人员。中美青年学生的交流必将为中美关系发展增添新鲜血液和力量。
  三是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也是全球竞争的新领域。语言教学是文化传播最直接、最便利、最有效的途径。做好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加强孔子学院建设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战略举措,也是中央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四是教育外事工作在抵御西化、分化中发挥着越来越独特的作用。国际敌对势力与“藏独”、“东突”、“法轮功”、“民运”等势力相互勾结,对我政治制度、人权、民族和宗教等领域进行攻击和破坏。教育外事工作处在抵御西化、分化的前沿,肩负着维护国家主权、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责任。
  五是金融危机形势下欧美教育所发生的深层变革给我国教育外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欧盟一体化加速了教育国际化进程。欧、美、日、俄、印度等国纷纷制定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把加大教育投入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各国都在抢占科技前沿和尖端人才的制高点,为“后危机时代”做好准备,进一步加剧了教育领域的竞争。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30年造就了我国教育外事的繁荣发展,教育外事工作也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有力地配合了国家整体外交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在我国从大国迈向强国的新形势下,教育外事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语言文字工作事关文化传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都很重视。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还有文化的繁荣。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语言文字往往能引领时代风先、促进社会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深入推进,以语言文字为依托的各国文化和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竞争日趋激烈。对国家和地区来讲,语言文字还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目前,语言文字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新疆发生的“7•5”事件和西藏发生的“3•14”事件,更警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和“双语”教育工作,为巩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科学研究政策、科学制定政策,严格依法行政、严格依法治教,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需要深入分析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准确把握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和新任务,集中力量研究提出综合配套的政策措施;解决好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立法和执法工作,创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政策和制度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教育行政执行力,需要依法维护学生、教师、学校、校长等主体的权益,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二、统筹兼顾,进一步推动教育外事工作、语言文字工作和政策法规工作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教育外事工作。当前教育外事工作还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教育外事工作还缺乏长远规划和运作策略;二是教育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进一步拓展;三是对实施教育“走出去”战略重视还不够;四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足。
今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要以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宗旨,以配合国家外交总体战略为取向,以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为重点,以推进人文交流合作为载体,创新工作思路,统筹国内国际,注重内涵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在工作内容上,要在注重吸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学习借鉴教育、文化、科技等先进成果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主导相关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应有声音,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工作主体上,要从倚重政府推动,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注重发挥学校的作用,突出民间性,使学校成为政府外交格局的重要部分和公共外交的活跃力量。在工作方式上,要注重整体策划、整合资源,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和品牌的建设,由一般交流向深度合作发展,提升交流合作的层次、质量和水平。
  (二)关于语言文字工作。要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政策,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坚持主体化和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大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推进落实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以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为重点领域,加大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力度;巩固“行政推动、部门协同、专家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全面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坚持推广普通话、规范汉字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机结合,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质,积极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增进历史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关于教育政策法规工作。要紧紧围绕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着力在落实中央要求上下功夫,把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做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思路、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着力在体现群众意愿上下功夫,全面了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真实想法,把教育政策法规工作真正建立在丰富的调研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着力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上下功夫,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重点,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法律法规草案;着力在遵循教育规律上下功夫,深刻认识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关注各国教育政策和法制发展趋势,把教育政策法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今年的重点工作
(一)教育外事要以刘延东国务委员在2009年全国教育外事工作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重点做好八项工作。一是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为契机,认真做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中长期发展规划》、《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二是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好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开展评估试点。三是丰富人文交流的内容,促进教育领域的广泛务实合作。积极推进设立“中美人文合作委员会”。精心做好俄罗斯“汉语年”。办好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及中国与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亚洲——太平洋高等教育合作论坛。四是加强对出国留学的引导和服务。召开全国出国留学工作会议,研究制定新形势下出国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政策及工作措施。五是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接受美国10万学生来华留学方案。六是着力解决教师、教材、教法问题,进一步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建设一批示范性孔子学院。七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窗口,做好国际组织工作,加强与欧盟的交流。八是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二)语言文字重点抓好六件事。一是做好《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二是持之以恒地做好普通话推广工作,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开展。三是深入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这项工作已列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10年工作安排。四是组织落实《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中语言文字方面的两岸合作项目,启动中华语文工具书编纂工作。五是加强语言文字网络系统建设,搭建语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启动“建设国家汉语汉字学习平台及汉字资源库”项目。六是启动《外文使用管理规范》和《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项目。
(三)教育政策法规主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的准备工作和筹备召开改革开放后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二是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发展理论实践重大问题、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和国外教育政策的研究,注重总结各地教育改革经验并参与宣传推广工作,提出教育决策参考建议。三是抓紧做好教育法律法规起草工作,完成《职业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起草工作,继续做好《教育督导条例》和《考试法》的修改工作并推动尽快颁布出台,启动《教师法》等修订工作。四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活动,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依法制定和修订学校章程。五是完成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
同志们,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也愿意为大家竭诚做好服务,共同把教育外事、语言文字和政策法规工作推向前进!
 
附件7:

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月14日)

  2010年,是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起步之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于应对各种挑战,化解各种矛盾,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责任重大。
  一、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不断增强做好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近年来,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行政管理部门,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狠抓责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
  (一)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斗争对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提出新挑战。当今世界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日趋激烈,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斗争异常尖锐。国际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加剧、隐蔽性加强,加紧了思想文化渗透、价值观念渗透,一些国际敌对势力通过资助一些科研项目来宣扬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既扩大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又抵御敌对势力的颠覆破坏,既吸收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教育理念,又摒弃腐朽思想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严峻挑战。
  (二)伴随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化解社会矛盾、统一思想意志对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提出新挑战。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容易引发社会情绪和不稳定。教育问题,社会关注度高、容忍度低,稍有不慎,小问题就会引发大炒作。教育战线知识分子集中,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必然会引起师生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如何引导师生积极参与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又抵制社会各种腐朽思想,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统一意志引领思潮,是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伴随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维护教育公平和稳定对党风廉政建设提出新要求。当前教育处在发展机遇期、改革关键期。在教育资源配置、权力和利益调整过程中,党员干部、教师队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会发生新的变化;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资金使用中的廉政风险也在增大;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中积累的矛盾也逐渐释放出来;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乱收费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学术不端、师德师风问题影响恶劣,等等。切实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维护教育公平和稳定,对党风廉政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四)伴随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加强对高校管理监督对党风廉政建设提出新要求。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资金来源多元化,经费总量大幅增长,高校处置人、财、物的权力越来越大,廉政风险也越来越大;高校与经济社会往来中,社会上一些消极腐朽的东西会不断侵蚀党员干部和教师队伍,特别是受到社会上所谓“潜规则”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高校应对廉政风险的措施不够有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特别是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制度不健全。切实加强对高校的管理监督,对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五)伴随高校领导干部年轻化,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对党风廉政建设提出新要求。近年来,高校领导班子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一批年轻同志走上领导岗位,他们学术水平较高、知识面较广、专业造诣较深,但有的同志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不深,有的同志缺少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高校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对党风廉政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总之,当前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机遇与挑战同在,成效与问题并存,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二、明确思路和任务,切实抓好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2010年,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坚持“两个围绕”、“三个服务”、“四个结合”,努力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做到两个围绕。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大局,去谋划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二)坚持三个服务。坚持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服务;为师生员工健康成长服务。努力营造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环境,营造干部健康成长的氛围。
  (三)推进四个结合。努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党组织科学民主决策能力和执政水平相结合;与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相结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群众利益。
  (四)抓好五方面工作。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对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按照中央的要求和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部署,2010年,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纪委第五次全会精神,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一是维护好党的政治纪律。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二是开展好专项检查。抓好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抓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抓好对高校奖助学金发放以及中职生免学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防虚报冒领和吃“空饷”等问题的发生。三是开展好专项治理。进一步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成果,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排查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制度,加强监管;进一步加大商业贿赂案件的查处,加大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查处。
  2.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是加强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二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办事公开工作的意见》,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群众公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三是加强巡视监督。进一步巩固巡视成果,加大巡视力度,创新巡视工作的方式方法。教育部将组织开展对16所直属高校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巡视工作。积极探索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的有效方式。
  3.加强对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制约监督,推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以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为着力点,以贯彻落实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为抓手,不断深化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一是推动高校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规范决策程序。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实现途径及有效方法,保证权力正确行使。二是强化对招生录取环节的有效监督,确保招生公平公正。要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确保招生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监督。教育部直属高校要全面实施会计委派制,各地要积极探索校际之间会计委派等财务监管方式;要加大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力度。四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方法,坚决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积极营造实事求是、潜心钻研、严谨治学的良好氛围。
  教育部将会同中央纪委召开中管高校座谈会,进一步推进三委部《意见》贯彻落实。各省(区、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对高校落实三委部《意见》情况进行考核检查,促进工作落实。
  4.加强教育乱收费治理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着力在完善制度、源头治本上下功夫。一是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和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问题的治理,务求取得新突破。今年,教育部将制定治理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各省(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力争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国务院纠风办的指导下,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教辅材料散滥问题的治理,提出具体的办法措施。二是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规范服务性收费、代收费的指导意见,2009年已有11个省制定了措施办法,希望其他省(区、市)结合实际制定规范收费行为的具体措施。要深入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创建活动,切实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三是加强纪律保障。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违反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使用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办法,严格规范学校收费行为,严肃查处违规乱收费案件。
5.加强制度创新,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一是加强监督制度建设。深入推进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和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制度创新,逐步建立科学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二是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控,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三是加快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惩防体系建设。要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以及教育部党组《实施办法》要求,加快构建符合教育系统工作特点和规律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基本框架,要制定具体目标和实现措施。四是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强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完善执纪执法保障机制,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处理违反制度的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三、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今年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保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担负起全面领导和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政治责任。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与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紧紧抓住目标制定、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等重要环节,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全面落实。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职能,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拓展工作平台,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整体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发扬创新精神,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滋生腐败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深入研究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加强预防工作的前瞻性研判,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善于归纳梳理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提升,加强工作指导。积极推进纪检监察工作理念思想创新,推进纪检监察工作方式法创新,努力做到反腐倡廉教育有新进展、反腐倡廉制度有新举措、监督检查有新成效。
  (三)进一步增强监督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不断增强监督意识。要严格履行监督职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要加强自我监督,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做到廉洁从政。要不断完善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等的讲话 【教政法[2010]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袁贵仁部长等部领导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转载]写给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的一封信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扎实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旅美清华南开校友致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的信 致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的公开信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履新回应网民期盼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履新回应网民期盼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履新回应网民期盼 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邹恒甫致教育部周济部长的一封公开信 邹恒甫致教育部周济部长的一封公开信 周济被免去教育部部长职务 袁贵仁接任 周济被免去教育部部长职位 袁贵仁接任 周济被免去教育部部长职位 袁贵仁接任 周济被免去教育部部长职位 袁贵仁接任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回应网民期盼 连用三个"非常"!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学生生命不保 何谈教育 周济被免去教育部部长职务 袁贵仁接任--时政--人民网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广大海外留学人员发表新年贺辞\\描绘统计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刘延东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被网民炮轰的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部长从未批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