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写给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的一封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8:55:38
(2010-09-03 07:59:43)转载原文
标签:转载
原文地址:写给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的一封信作者:杜玉双教育博客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滞后
严重制约课程改革的实施
——写给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的一封信
杜玉双
袁部长:
您好!
当我看到1月9日的一条新闻《社科院报告:中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15年》之后,联想到了我国教育结构和课程结构也存在这个问题。具体地说,是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滞后于课程改革的实施,在中小学管理层面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一般都与此有重要关系。我国的课程改革,简要地归纳无非是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两大方面。这两个方面,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构成和基本内容,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但是现行的对学校评价的体系已经严重不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包括评价体系分类、体系指标、体系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等,不是促进而是阻碍了课程改革的推进。我长期从事县级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对这个问题体会颇深。
对教育部门或学校的评价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导向,评价上所出现的的目标不清、方式不当、切入不准等问题,势必导致评价工作在走过场、讲场面、重阵势的现象,对学校内部管理不但起不到实质性作用,还会引起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极大反感,更无益于课程改革的管理和关键问题的解决。
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三大层次和系列,一是督导机构对政府和教育行政等部门的评价体系建设,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体系建设,三是学校内部的评价体系建设,并且三个层次是从属关系。目前各地尽管出台了一些评价体系,无非是在传统课程评价体系上所作的部分修改而成,没有脱胎于传统课程的管理理念和评价方式。也就说是,很多地区所使用的评价,是用传统的评价理念和方式来评价课程改革的管理工作,已经远远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何况,教育部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指标体系到现在仍没有出台。从这个角度上讲,相对于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我国教育的评价体系建设要至少滞后课程改革8年时间。下面,我主要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体系和学校内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阐述几个问题。
一、目前学校内部管理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
1、学校管理制度与上级评价体系错位严重。从国家课改实验至今,已经经历8个年头了,可是从国家层面并没有将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建设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导致课堂教学改革远远超过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建设的步伐。而课堂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由于没有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作保障,很多基层学校和教师又感到十分茫然,走着走着突然迷茫了。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从传统评价体系中脱胎而出,只是在内容上做了调整和充实,并没有实质性的、系统性的改变,并不具备对基层学校产生力度较强的指导和管理作用。而这种改变,基层学校遵循起来又感到无从下手,完善了这一部分,那一部分又很难处理,怎么都不能摆脱传统的管理制度,由此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现象。
2、学校管理制度应试倾向十分突出。对于多数基层学校来说,尽管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实质上应试教育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仍为主要方面。一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考试和升学仍主要在知识教育领域进行,灌输知识仍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谁也不敢轻易放松。二是对学校真正发挥作用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知识教学的质量和升学率仍是对学校评价的、不成体系的主要内容,校长工作成绩优劣不是粗略的评价结果所决定的,而是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以及升学率所决定的。三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尽管学生成绩已不是唯一指标,但也是主要指标,教师在方面绝对不敢怠慢,所以出现了加班加点、加大作业量、频繁考试、假期补课等,主要是为了灌输知识。
3、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抵触现象也很大程度存在。因为以上所说的一些情况,再加上基础教育学校的校长管理水平的制约,大多不能“另起炉灶”而进行大幅度改进,唯恐出现偏失而影响自己的业绩和学校的生存,对待上级的管理和评价制度一般都采取中庸之态,不弃不离,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虽没有视为“洪水猛兽”,但也总当作“发烫的山芋”,往往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对外的素质教育大张旗鼓进行张扬,对内的应试教育则是不放松一丝一扣。这种直接的或是变相的做法,主要就是缺乏一个有效地、强有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让基层无法遵从,也无法全面接受,所以出现了这种不情愿的抵触情绪和抵制做法。
4、学校管理制度进行自我构建难度还比较大。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水平并不是很高,特别是课改的一些理念在最近几年才得以较好地理解和转变,但是理解和领会得还不深刻,还有很多方面的深层次内涵没有把握到位,零散的理解和领会是不能很好地进行管理制度构建的。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也不会轻易改变上级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的,因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接受上级的督导和评价的,都怕出现偏颇。在这种情形之下,要想让基层学校构建起科学合理而又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真是非常艰难的,对于很多学校来说是基本不可能的。由此一来,无论是基层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都需要国家出台明确具体而又符合课改精神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现行对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家评价指标体系缺位,导致地方体系指标构建难于突破。就象国家的法制建设一样,首先要有《宪法》,然后才能依据《宪法》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不仅如此,相关法律出台后,还要制定《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不然就会出现各自为政、各执一词、各行其是、各自纷争等情况。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存在同样的问题,光有一个《纲要》是远远不够的。尽管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不能任意由地方无主旨、不连续,忽东忽西地去探索,在宏观和中观上规范实验行为是万万不能忽视的。我国的素质教育步伐缓慢和出现的混乱现象,与此不无关系。
2、评价指标结构体系性过强,评价理念与课程改革不适应。新课程是真正意义的课程改革,确定并明确了学校所承载的课程功能,实施和完成课程功能,已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除此之外,课程改革已经彻底打破了传统课程知识过于体系化的倾向,课程设置和教材编排都以单元和章节为单位,进行模块编排。学科之间也是努力做到淡化学科结构、软化学科边缘,这种课程新格局已经确立起来,在学校具体管理中,就要从这个角度切入。各地的评价指标结构体系,基本是沿用传统课程管理的模式,过于强调了指标的体系性,一二三级权重指标,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内容确定指标次序。如不考虑课程设置特点,单从评价指标体系上看,这种指标体系是非常科学合理的,体系化程度和指标设置层次都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评价的功能,更主要的应该是导向功能。因此,这种指标设置结构与课改的管理不对应,对基层学校推进课程改革并没有太大作用。
3、评价体系结构与课程改革本末倒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课程目标,也是核心目标,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主旨一脉相承,基层学校所承载的基本上就是这个功能。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要以此为切入点予以定位。如果仍然沿用传统课程管理的“大教育”的“树型结构”设置指标,就与课改的实施在评价和导向上出现了颠倒。因为,“树型结构”的指标设置是从国家教育方针切入的,而新课程在基层学校的实施则是从“三维一体“目标着眼的,基层学校不可能单纯以国家教育方针来管理学校,这就存在很大的不同,设置评价指标必须要考虑到这个关键问题,否则还会出现不应该出现的诸多现象。
4、评价分类繁琐,评价工作成本过高。多年来,评价工作效果差、评价作用不突出,与此也有直接关系。由于分类繁琐,内容繁杂,很多指标不能评价到位。全方位评价一所学校需要一整套的评估队伍,每一项内容都涉及很多内容,甚至有些内容是难于确定的,不容易定性和定量,别说基层学校,就连评估人员都难于衡量。客观地讲,教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如果将细枝末节的工作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评价成本就会非常大,有些甚至难于完成。
5、评价过程切入点过高,易于基层工作应付和造假。从评价的内容看,由于切入点过高,基层学校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时难于准确定位,也不能较好地完成。为了不至于在上级评价时扣分,无奈之下只能按照指标条目准备一些文字材料,而这些材料是否为具体工作的内容和反映,就连评价者都心知肚明。但是出于指标条目所限,也只能听之信之,往往都心照不宣。这种评价指标设置,就失去了评价和导向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用意。这种情况,切实应该从国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到,少一些不可测量的指标,多一些可评价、可测量的指标,这和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的设计理念应该是一致的。
三、建立符合课程改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想
以我多年从事县级教育行政管理的经验和体会,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家的引领和导向层面,还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层面,都应该与基层学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工作内容和管理实际保持一致,否则就很容易形成管理工作和具体行为“两层皮”的现象。我认为,真正有效地建立和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就要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旨和目标做起,充分考虑到我们地方和学校在实施的课程改革着眼点和切入点,摒弃传统的评价指标定位,真正建立起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给地方和基层学校提供一套科学、合理、有效而又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我还认为,既然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不应该以行政手段召开研讨会、征求意见会等形式加以确定,而应该以实验研究课题的形式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论证,一定要象研制《课程标准》那样进行科学分析和细致研究。如果还以长官意识来决策评价体系建设,对教育发展那将是非常不利的。
根据我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领会,结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该从“实施内容”和“实施保障”两大方面加以定位。“实施内容”应该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这是工作的核心,也是评价的核心。至于管理理念、班子建设、办学方向、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后勤服务、校园建设、设备设施和图书资料及教学仪器投入等,都应该在“实施保障”项目中予以设置。有了这个框架,然后就可以根据这些设置其它评价分支了。
这种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思路,就是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改革的运行方式进行定位的,有利于突出评价的测量性和导向性,使评价能够与课程改革的实际真正结合起来,并融合为一体。应该尽快改变传统课程的“求证法”,转变到“归纳法”的评价方式。也就是将传统课程评价的“树型结构”,改为“漏斗型结构”,将“工作运行评价”转变为“课程实施评价”上来,因为课程功能已经涵盖了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
分享
0

阅读(84)┊评论 (6)┊收藏(1) ┊转载原文 ┊顶▼ ┊打印┊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