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先秦古老民族僰人于云南丘北被发现(图)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3:48:16

僰人,这个古老而神秘、被认为已经消失了的民族,而今又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被发现。他们不仅保留着古老的语言和服饰,而且沿袭着古老而神奇的习俗——

别有风味的僰人烤全羊

祭祖时洗“灵魂片”

发展、保护的举措让僰人老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丘北的僰人

僰人是否是已经消失了的民族?其渊源何在?一直众说纷纭。

据史料记载:僰人是夏朝的遗民,商朝的战俘,属游牧民族。周武王伐纣时,征西南八夷参战,其中就有僰人,他们曾立下赫赫战功,在四川宜宾建僰侯国,从此,这个民族进入最强盛时期。汉张骞出使西域,在阿富汗、印度见到僰人对外销售的商品,这才知晓有一条南方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它比汉武帝开通的北方丝绸之路至少早两个世纪。汉武帝得知后,随即派人开发西南夷,于是僰人向周边地区拓展,由此形成三大流域支系,即以四川珙县为中心的南广河流域支系,以云南横江流域为中心的横江支系,以贵州南盘江流域为中心的南盘江支系。此时的僰人已成为一个非常发达的农耕民族,民族文化十分丰富。

据考证,僰人栖身于荒野荆棘之中,有“披荆斩棘”之誉,因其秉性刚直、暴烈强悍,为历代王朝所不容,曾多次被征讨,仅明王朝与僰人在10余年间就曾发生了11次战争。其时,宰相张居正奉皇帝之命派四川巡府曾省吾对僰人进行了大规模的为期一年的征服,总兵刘显率14万大军欲将僰人杀绝。据四川《兴文县志》载:“前军引火炬烧城屯千余,炎焰漫天……赴火坠崖谷者数万……都掌(明时,四川境内的僰人称“都掌族”)蛮王至是尽灭”。自此,僰人既失去了记载,也失去了踪迹。

有人说,僰人被杀绝了。也有人说:僰人被迫泯灭在其他民族中,被其他族同化。还有人说,僰人逃往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但这都只是传说、推测而已,并无明确的史料记载。

如今,僰人留给人们追溯的,只有那些坚硬石壁上难以计数的岩画和悬崖绝壁上让人叹为观止的悬棺。一个曾经雄踞西南的强大民族在历经了2500余年的沧桑,在距今400余年时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僰人给史学界留下了千古之谜。

然而,丘北县有僰人。只是由于历史上的误会,人们至今仍把丘北僰人习惯性地归属彝族支系。当地僰人说:“我们的祖先,是为了躲避战乱才从‘江外’渡江逃到这里的,为了纪念祖先渡江逃难的历史,我们僰人的婴儿出生,都要放到冷水里让他‘过一次江’。”这或多或少透出了古僰人的遗迹。自1997年至今的数年间,我们先后深入丘北县双龙营镇的野猪塘村、白石崖村、舍得乡的白泥塘村等10多个僰人村,了解到僰人的基本情况和神奇的习俗。

丘北县境内的僰人自称“锅泼”、“僰族”,其他民族称他们“海巴族”、“伯族”。1956年划分民族时,将他们归入彝族白彝支系。目前,丘北境内共有僰人1557户6894人,分布在双龙营、舍得、官寨、曰者、腻脚、树皮6个乡(镇)20个村民委员会的44个自然村,其中纯僰人村寨19个。多数僰人聚居在偏僻边远的石山区和半山区,少数僰人与其他民族杂居。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僰人受其他民族同化的程度较小,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完整、古老的习俗和民族文化。

古老神秘的僰人文化

在白石崖村村民陆菊珍和杨光华家,我们看到了僰人独特的服饰:男子穿麻布或棉布短衣裤,外套一件绣有花纹图案的无袖麻布褂;女子头戴套头,形似鸡冠,僰人称其为“冲天帽”、“鸡冠帽”,帽子周围各种颜色的小彩珠和海贝整齐排列,并配以银器、骨质饰物等。约4至5厘米宽的帽带从头顶至下颌,帽带两侧嵌有白色的带横齿的海贝(当地人称“海巴”)。衣服宽腰大袖,前襟过腰,后襟过膝,胸襟上绣有美丽的彩色花纹图案。衣袖、衣领、衣肩、衣摆都绣有彩色花边。前配一块与衣摆同长的绣花围腰,肩挎缀有红线球的背包。节日喜庆时,穿鞋头上翘的绣花鞋。

僰人民歌一般结构短小,音域不宽,旋律变化不大,但听起来原始古朴,婉转动听。乐器主要有月琴、响篾、三眼巴乌、篾哨。僰人喜爱月琴,男子大都会弹。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跳乐”,据说从四五百年前僰人迁到丘北时就有并流传至今,世代相传,生命力极强,几乎人人会跳。

僰人实行血缘外婚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但择婚嫁娶必须由父母操办。僰人说亲要分3次:第一次,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女方家即使喜欢男方,也要假意说姑娘还小,不懂事,假装拒绝;待双方感情加深后,男方请媒人第二次去说亲,同样不带聘礼;时机成熟后,男方第三次请媒人去说亲,这回,男方要交给媒人带“6”的“喜欢钱”和酒、糖、茶等少许聘礼。此时,如果女方家人没有异议并征得姑娘的同意,就会收下“喜欢钱”和聘礼。随后便是商定婚期,筹办婚事。到了结婚那天,新郎不去迎亲,只是媒人带6至8个青年小伙和吹唢呐师傅去迎亲。女方要请4至6个能说会唱的歌手把门。迎亲队要唱《开门调》,女方把门者用对歌和对话的形式向迎亲队伍索要“开门钱”,迎亲队伍同样以对歌和对话的形式,拒绝给“开门钱”。等时辰差不多,把门者就打开大门,迎亲队伍才得进门。女方的送亲队伍陪男方迎亲队吃饭,启程时要对唱《送亲歌》。待新娘进入男方家后,要由新郎的妹妹陪新娘从右至左绕堂3圈,再到灶前作“烧火洗锅”仪式,然后才进洞房。僰人结婚不拜堂、不拜天地、不拜祖宗。办喜事3天,送亲伴娘与新娘同吃同住,新郎不得入内。男方要在堂屋内设一酒席,由长者和媒人陪送亲的男子同餐,边吃边对歌。夜间,男女青年集中在“玩场”上“跳乐”。3天后,新娘随送亲队伍返回娘家,住3天后才由新郎接回,正式成为夫妻。

僰人最神奇的是悬棺葬俗。在舍得乡白泥塘村李加兴家和双龙营镇野猪塘村,我们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悬棺葬。僰人悬棺方法有索道法、栈道法、支架法、水位法4种,悬棺的安放形式有自然洞穴葬、人工凿穴葬、人工悬棺葬。丘北僰人属洞穴葬。洞穴葬不是将死者的尸体入棺行葬,他们不看坟地,不择吉日,不筑坟堆,不立墓碑,而是取死者的“灵魂”入祖行洞穴葬。即在人行将咽气的时候,族长取一块薄铜片置于其脸部上方,迅速剪一幅宽约4厘米的半身侧像,刻上眼鼻口。这一过程称“取灵”,剪出的铜片像就是死者的“灵魂”,俗称“灵魂片”。为了保持逝者跟后代“血肉相连”、“世代相传”,“灵魂片”要醮染孝子的指血,然后由孝子妥善保管,待到祭祖时交给族长入祖,实行洞穴葬。至于逝者的尸体,由村里人相帮,用木架担到野外土葬,不立墓碑和标记,不再祭扫。丘北僰人每家都有一具“祖棺”,用樱桃树或桦桃树凿制而成,形如筒状,一般高约30厘米,直径为40厘米左右。“祖棺”不能接触大地和土壤,就算是凿制时也是悬空的。“祖棺”是僰人的“圣物”,外人不许观看或移动,由家族中最有威望的族长负责管理,存放“祖棺”的地点也只能是族长一人知道的“机密”,就算是家族中人,也不可随意打听存放“祖棺”的洞穴。存放“祖棺”的地点是天然洞穴,洞穴越高越好,越隐蔽越好。存放“祖棺”之前,崖穴内的土壤要全部掏擦干净,安放好“祖棺”后,洞口要封好,以免被外人发现后移动或破坏。“祖馆”不能遭日晒雨淋,不能接触土壤和大地。丘北僰人认为:“祖棺”只有不被外人观看和遭日晒雨淋,祖先的灵魂才能安宁;“祖棺”只有脱离土壤和大地,灵魂才能顺利进入天堂。僰人的祭祖日也十分特别,不在清明节,而是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蛇日,一年一祭,经济实力不强的家族两年一祭,甚至三年一祭。祭祖日,全家族男女老幼聚在一起,杀猪宰羊,然后在族长的带领下,带上供品前往藏放“祖棺”的地点。族长从洞穴中取出“祖棺”,当众清点“祖棺”内“灵魂片”的数目,数目与上次祭祖时相符,才用清酒“洗灵”(即清洗“灵魂片”),然后再摆上供品祭献。如果上次祭祖以来,家族中有符合入祖条件的死者“灵魂片”(按僰人的说法,只有年满60岁以上的死者才有资格“入祖”),要举行入祖仪式,由族长将“灵魂片”统一放入“祖棺”,并再次公布“灵魂片”的具体数目,供下次祭祖时核实。最后用新的白色麻布包裹好“灵魂片”放入“祖棺”内,由族长独自抱着“祖棺”另外选择洞穴秘密安放。

僰人这一神奇的葬俗源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据专家推算,丘北僰人洞穴葬从棺内“灵魂片”的氧化程度看,至少有500年的历史。整个洞穴葬的过程,折射出僰人独特的信仰。

离开僰人山寨,从车窗往外看,到处是高山绝壁,怪石林立。我们突发奇想,每块绝壁的洞穴内都有僰人的“祖棺”吗?再一想,如此神奇的谜,如此久远的年代,似乎永远无法寻找到确切的谜底了。也许正是依了无法穷尽的悬念,这一块块奇异的绝壁,这种独特的祭奠方式,强烈地传递着僰人对民族精神的升华,对未来世界超凡脱俗、空灵净化的追求。

如今,僰人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各地都在组织专家学者对僰人的历史沿革、文化习俗进行系统、详尽的考证和研究。在丘北,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僰人的发展和保护。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2008年7月18日在《文山州丘北县僰人生存状况应引起关注》的舆情信息上批示,要求有关方面研究对僰人的扶持办法,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