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热钱的社会涌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42:35

2010-12-07


作者:陈和午  来源:南风窗

 

中美人民币汇率战的余音未了,中国央行象征性地祭出了利率之剑,美联储的印钞机则继续大肆开闸放水,砸下6000亿美元购买美国长期国债,进一步加大全球流动性泛滥压力,海外热钱蜂拥中国的势头又再次加码,外汇监管部门的警报不断拉响,国内新一轮“热钱狙击战”正在进行时!
  
  热钱的神秘面纱
  当前,社会各界对热钱尚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争议也很多。但一般认为,热钱(Hot Money)是一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投机性资本,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海外热钱进出中国的渠道很多,虚假贸易、增资扩股、地下钱庄、直接走私的非法流入等等无处不在,甚至有人开玩笑说用潜水艇运进来都可能。海外热钱通常快进快出的演绎路径是,当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投资机会难寻时,它们便会冲出国门,游离到新兴市场或发展中国家,加剧流动性泛滥,推升当地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风险,造成虚假繁荣;而当新兴市场或发展中国家的资产泡沫高度积聚且通胀恶劣时,这些大赚了一把的热钱又会及时跑路,抽身回流故土,剩下的便是新兴市场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崩盘。
  不少人认为,热钱都是从海外市场涌入国内市场的,但其实不尽然,如果从热钱短期逐利的本性来理解,国内市场自身实际上也存在着许多变异的热钱,特别是货币滥发之下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的信贷热钱化。
  热钱因利而生,为利而战,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过,简单获取中美利率息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利差”只是小算盘而已,更厉害的是,热钱一般很少进入实体经济之中,而是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商品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民间借贷市场等,追逐商品、资产价格的涨跌起伏,快速获取高利润。热钱看起来非常神秘,它好像长了一双隐形的翅膀,来无影,去无踪,一会炒楼,一会炒股,一会炒红木,一会炒艺术品,一会炒有色金属,一会又炒农产品,一会全身而退,一会又卷土重来,所窜之处价格无不滋滋冒泡,连监管部门很多时候也是抓不到摸不着。显然,犹如幽灵的热钱找市场突破口、打资本游击战的功夫真可谓了得!
  辩证地看,热钱有着天使和魔鬼两张面孔,天使的一面表现在经济不景气、投资者信心不足时,热钱的进场可以提振市场、提升消费者的信心,而且热钱参与金融角逐,无形中促进了制度进步;而魔鬼的一面则是会造成疯狂泡沫的瞬间爆破,留给所经之地满目疮痍。但现实情况是,热钱更多是扮演着魔鬼的角色,而天使的尊容却难显露。例如,1994 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无不闪烁着热钱的魅影;2007~2008年中国股票市场、有色金属的过山车行情,热钱也是从中掀起大风大浪,让广大散户和基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海外热钱加速围攻中国
  此轮海外热钱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是与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相伴随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热钱在中国市场上一度消停,但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海外热钱开始卷土重来,数以百亿千亿计的境外资金屯兵香港,伺机流入中国内地,连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都感慨,“此番热钱涌入的规模是‘前所未见、闻所未闻’。”香港金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底,共有6400亿港元资金流入香港;其中,2009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共流入约4200亿港元。这种势头一直延续到今年一季度的大举蜂拥,内地流入规模明显加大。数据显示,用外汇占款规模扣除新增外贸顺差和新增FDI,今年一季度热钱规模高达720.85亿美元,而2009年全年该值为695.46亿美元。
  尽管今年二季度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剧,让海外热钱跳了一场摇摆舞,但是随着三季度以来欧洲债务危机的缓和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快,嗅觉一贯灵敏的热钱开始逆转并大军压境。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境外热钱研究课题组”监测发现,8月下旬开始至10月20日境外热钱大量流入内地。以月度计算,9月、10月中国内地出现2002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热钱流入量。而当11月3日美联储宣布“投6000亿美元买国债,维持零至0.25%的联邦利率水平不变”的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之后,热钱流窜新兴市场开始呈发狂之势,而围攻中国市场的景象再度上演,输入性通胀压力显著增大。
  
  国内信贷热钱化
  海外热钱疯涌只是其一,而国内信贷热钱化则是央行开闸大放水、低利率局面持续的必然。众所周知,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即使今年央行适当收紧了货币政策,但信贷相比于金融危机之前的年度仍然是非常可观,1~10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达6.88万亿元;如果将时间拉长,观察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的两年时间里,新增信贷规模则达到了17.7万亿,市场上的钱实在是太多了。
  如此天量的货币流入到市场中,必然是要寻找出路的,许多货币并不热衷于进行实体经济投资,而是寄希望于赚“快钱”,事实上也就演变成了热钱,即国内信贷资金的热钱化。信贷狂增的背后到底超发了多少钞票呢?有学者统计,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M2)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而前3季度GDP为26.866万亿元,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央行官员11月9日明确表态称“中国货币超发论不科学”,否认会因此引致高通胀。然而,中国的货币迷失却并无终结之势,有学者发现,若M2未来两年回归17%的设定增长目标,2012年中国M2将如预期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
  
  内外热钱“共振”推升通胀老虎
  海外热钱涌入和国内信贷热钱化的“共振”,推升着物价的高涨和通胀老虎的出笼,加剧冲瘪着老百姓的钱袋子。
  现实中,在楼市紧密的调控声浪下,今年热钱发动资本游击战的一个重要袭击靶子指向了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轮番上涨潮“功不可没”。“菜奴”、“果奴”也开始与“房奴”一道红火起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顿感压力。即使是相关监管部门三令五申高调重拳打击游资投机炒作农产品,有效抑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11月上旬,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4%;其中大蒜、生姜批发价格同比上涨则高达九成。而随着物价的上涨,深圳民众跨境赴香港买“菜”的增多。
  另一方面,尽管有不少热钱从楼市流出,去炒作农产品,不过又有另一部分热钱进入楼市,填补了中国楼市调控下一些房企的融资大坑,对高房价的坚挺也是多少有着一定“功劳”的,这从房企利用外资增幅的飙升中可见一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外资539亿元,增长43.3%,这已是自6月以来连续5个月保持增长,同时增幅也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新高。而值得警惕的是,业内人士透露,热钱现在还有提速潜入楼市之势,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拥有大量项目及土地储备的房企成为受追捧的对象。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热钱流入效应的是,收藏市场上金银币全线上涨,最近3个月里,南京金银币交易市场大多数金币普涨超过30%,题材好的金银币涨幅竟然达50%甚至翻番;天价拍品高烧难退,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疯狂”时代;国内翡翠价格离谱暴涨,俨然成了“疯狂石头”,各种宝石的价格也在跟风上涨。
  11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央行副行长杜金富3位重量级官员在同一天警示了通胀风险的攀升,这是中国政府“管理通胀预期”以来的首次;紧接着温家宝总理11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临时价格干预可能再次启动。而在此背后的无奈现实是,继7月、8月和9月CPI涨幅连创新高之后,10月份CPI达到4.4%,创下25个月来的新高,全年CPI超过3%红线几乎是板上钉钉。况且,这还尚未考虑到CPI指标的扭曲失真,实际的通胀压力恐怕更大。如此之势,也就不难理解缘何央行短短10天之内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且存款准备金率达历史高位18%。目前,农产品的轮番吹泡泡并未停息;楼市等资产价格依然高企,连温家宝总理近日在澳门考察时也承认控制房价确实很难;而煤气水电等开始竞相上涨,越来越贵;酿酒企业“耍酒疯”一样地提价,涨声一片;麦当劳两年来首度上调产品价格,餐饮业涨价潮如箭在弦;等等。流动性“洪水滔天”和物价四处冒泡沸腾,中国进入防热钱、防泡沫、防通胀的新时期。
  
  新一轮“热钱狙击战”
  实际上,外管局从2009年四季度以来就加大了对热钱进入国内的监管力度,这一态势在近期得到进一步升级。10月底,外管局对9家违规办理外汇业务的银行分支机构给予了点名通报并处罚,其中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央行行长周小川11月5日在谈到热钱问题时提出了一个“池子理论”,即针对入境的热钱,中国可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央行副行长马德伦释疑这个“池子”是个政策的组合,包括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外汇结汇的管理、公开市场操作等调控工具。11月9日,外管局对热钱的监控再次加码,将对银行按照收付实现原则计算的头寸余额实行“下限”管理,来料加工收汇比例统一由30%调整为20%;同时,外管局还特别加强了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短期外债的管理,强化了银行在办理外汇业务时的真实性审核义务。
  此外,住建部与外管局近日还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的通知》,规定境外个人只能在境内购买一套用于自住的住房,而境外机构只能在注册城市购买办公所需的非住宅房屋,实质是控制热钱流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尽管中国目前仍然实行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海外热钱涌入不得不绕道而行,但由于热钱来源广泛,渠道多元,国内现有的监管体系能否真正有效阻挡住热钱快进快出的脚步尚难乐观。而国内信贷的热钱化则考验着中国实体经济的环境和社会的通胀预期。
  由于农产品价格的轮番接力,“煤电油气”的齐头并进,社会通胀预期在进一步强化。通胀压力又刺激着银行存款活期化加剧,更多资金可能转战房产、股市等领域,居民存款可能也将跟风信贷热钱化一起“共舞”。央行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人民币存款1769亿元,环比大幅下降88%,而存款减少的最根本原因是居民户新增存款大规模减少,当月居民户新增存款为-7003亿元,创单月存款增加额的历史新低。
  海外热钱涌入之势仍在加速,不断挤压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空间,大幅加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触到“天花板”;国内信贷热钱化的步伐也并未停息,居民存款活期化趋势进一步延续。外忧内困之下,中国面临一场严峻的高通胀挑战,新一轮“热钱狙击战”已打响!虎视眈眈的热钱并不是温顺的羔羊,如何“筑堤防洪”抑或如何给热钱寻找一个分洪、泄洪之地,这无疑对中国金融体系和监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