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态生成的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44:34
●  王秀红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师,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也频频出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 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具体到数学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呢?我想应该试着从这几方面努力:
一、充分预设教学设计,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案。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必须改革“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为生命潜能的开发,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条件。
1.预设目标——立足课堂,面向未来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他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精神,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对学生发展具有多元价值的过程性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中,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充分机会,实际上它也是教师捕捉和接纳学生的经验与创造,把握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目标,促进或实现课堂价值动态生成的良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课堂会发生什么事件是不可预设的,如果不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如果不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不可能有学生充分的发展。这种信念必须在新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确立起来。
2.预设过程——摒弃模式,弹性设置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因此,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承认和需要预设,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认识和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以及如何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既要遵循课程和学科发展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和认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时,教师既要关注教学方案,也要根据互动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原有的方案组织教学,开发和利用互动中形成的新资源,并把这些新资源转化为学生的新知识和新能力。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即“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条件。“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3.预设内容——打破传统,活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但这种教材存在着主观划一、过于分散、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的问题。时下,有很多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诚 然,这样的表达本身并无不妥。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正 是因为“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因而恰当地把握教材 便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这一点也正是教师最为基本的教学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采用 “调”“联”“扩”“删”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使“活”的教学内 “调”。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内容调整的原则是使其呈结构状态,改变过去主要按知识点组织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状态。”在设计时,我们可根据需要,有时把分散编排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
二、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精神等得到有效的发挥。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这些信息充满了整个课堂,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它们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那么刚刚擦出的“火花”就会即刻消逝。开放课堂滋长的这些信息是教育的资源,教育的财富。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构建动态的课堂教学,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1.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一位老师在执教《植树问题》一课时,有一段教学片段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出示例题:实验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50米的跑道一旁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配图片)
学生试解。
师巡视,以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同时随机指名两位学生到板上解答。
生1:算式解答。
生2:画图解答,画了一条快满黑板的线段……
(大部分同学都完成后,生汇报交流,发现问题。)
师:好,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先看黑板上两个同学算的。这位同学(指着黑板上长长的线段图)是怎样验证的?
生:画图
师:画图验证是个好想法。能借助图形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强的数学能力。
师:你打算怎样画呢?
生:画150米的路,每隔5米一段。
师:那这样要分成几段?
生:30段
师:30段你画完了没有?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画完?
生:太多了!
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有个学生想到画小数据的线段图,从中找到规律来解决大数据的问题。
师:从小的数据入手,探讨出规律,然后再用规律来解  决数据大的问题。这种思路正跟数学上常用的“以小见大”的思想不谋而合。
……
“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老师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2.关注生命与发展,让学生感受温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曾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这样上《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师:你们会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吗?
生1:9÷1
生2:45÷9
生3:3÷9
学生都说错了错了。生3的眼神黯淡,低下了头,难过地快要哭了,而老师轻轻的抚摸生3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才会做呢……”后来在老师巧妙的点拨中,生3重新树立自信,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3.引发争论,建构创新的土壤
学习的过程绝不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西方学者狄德罗曾说过:“怀疑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数学也是如此,当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就说明对所学内容有了独立思考,这是学习的深入,更是一种进步!数学学习是学生认识矛盾转化的过程,鼓励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在解决的基础上完善。以一个教学片段为例:
师: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播放四(1)班和四(2)班篮球比赛录像片断,[四(1)班的得分明显落后],
师: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练,这时你准备怎样做?你在换运动员上场时会考虑那些因数?
生1:他的身高,体重情况    生2:我认为更应考虑运动员的投篮水平    生3: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究竟安排哪位上场呢?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两名运动员平日训练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再定夺。你们认为呢?
同学们点头称是。教师出示以下表格: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四场
第五场第二场
7号
9
11
13
8号
7
13
12
8
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认为谁去上场最好?为什么?
学生大多说8号。
生4:我觉得应让8号来上场,因为7﹢13﹢12﹢8=40,投球最稳、最准。
生5:我觉得这样不好比较, 7号得分给出三次当然比40少了?
生6:我认为观察第一场和第四场好像能判断7号得分高。
生7:那不一定,如果第二场和第五场7号得分少了?
生8:老师,能不能把两人得分平均成绩算出来在比呢?
师:有道理。那怎样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呢?
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起来……
下课了,同学们意犹未尽。经过这节课,我更深刻感觉到:一旦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是多么大!何须你去催。而我首先要做的是创设一个师生融洽的教学环境,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组织他们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4.放飞思维,让个性自主张扬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想法的人,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如:曾听一位教师执教的《圆的认识》,就是一节典型的动态生成的课。一节课中的三个主要环节,都是先有学生操作,再自行总结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一开始,老师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练习纸上试画两个圆,要求一个比“我的脸”稍小一些,另一个比“我的脸”大一些。学生拥有充分的活动与体验时间。有了感性认识后,请几个学生用语言描述怎样才能满足这一条件。学生的语言明显存在个性差异,教师非常善于捕捉学生的想法,及时地合理地作出针对性的引导,双方产生积极地互动,最后得出结论“圆规两脚尖之间的长度决定圆的大小”。学生在这个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示出我这个听课者事先无法预料到的动态生成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知识是在活动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通过语言表达自主“内化”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了这样的一条发展通道,把教转化为学。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实现在“动态”中落实教学,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
动态生成课堂从生命高度指导教学行为,使教学各要素、教学流程展现等方面引起彻底变化。学生在课堂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组织。动态生成的课堂,师生智慧碰撞,平等对话;动态生成的课堂,学生提升素养,积淀素质;让我们的课堂多点生成,多点动态,让我们的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王秀红  响水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