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楼下忆薛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27:33

望江楼下忆薛涛

从成都九眼桥南沿望江路东行不远,过四川大学大门后,就来到了望江楼公园大门。

望江楼公园面积虽不大,却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地方,似乎每一栋建筑,每一块碑刻,都和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有关,都会告诉你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薛涛生前并不住在今天的望江楼公园内,而是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晚年移居城内西北隅的碧鸡坊,建“吟诗楼”,偃息其上,原址早已无处可寻,死后葬于成都东门外的锦江畔,也就是如今望江楼公园附近地面。明清两代为纪念薛涛,先后在此建造了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吟诗楼等建筑。民国时期辟为公园。如今,这些古建筑都得到很好的保护,整修一新,“望江楼古建筑群”被列为了国家保护文物。同时,还增添了许多反映薛涛生活和文学创作的材料和碑刻,建了薛涛纪念馆,塑了玉像造了墓,供游客凭吊和追思。

薛涛幼年身陷乐籍,却洁身自好,以才自拔。虽结交名流,侧身士林,却孤芳自赏,志节高雅。她集诗人与艺人于一身,特殊的身份和出众的才华,使她在文坛占有特殊的地位。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同情、尊敬和爱慕。

望江楼公园的西门,是一个古朴典雅的彩绘门房。大门左侧大树下,立有一石狮,威武雄壮;右侧立有一石碑,是国务院颁发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门柱上有两副对联,都是古人所做的名联。其中一副对联,原是陶亮生题写在濯锦楼的,阐述了在古人的心目中,望江楼公园与武侯祠、杜甫草堂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饰崇丽,荡漪澜,系客垂杨歌小雅;
元相诗篇,韦公奏牍,总是关心则一,思贤才,哀窈窕,美人香草续离骚。







进入大门,一条百米长的翠竹夹道一直通到公园的深处,翠绿的修竹就像夹道欢迎的仪仗队,让你眼睛一亮,精神振奋。

因为薛涛一生爱竹,后人便在园中遍植各类佳竹。如今园内的竹子品种有230余种之多,成了国内名竹荟萃之地,不仅有四川产各类名竹,还引进有中国南方各省及日本、东南亚一带所产稀有竹子。人面竹、佛肚竹、方竹、鸡爪竹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公园大部分地面被竹林覆盖,所以也被称为“竹子公园”或“锦城竹园”。

竹,四季青翠,形态秀丽。因而望江楼公园也就一年四季都是郁郁葱葱,使人沉醉。行走在公园的修竹夹道时,翠竹走廊是那样的宁静幽深,似乎屏蔽了外界的所有。风吹过,竹叶唰唰作响,仿佛美丽的女诗人就陪伴在你身旁,娓娓吟唱动人的诗篇。

道右的竹林深处,有一个薛涛墓。其实这并非是真墓,乃是薛涛研究会为方便游人凭吊所立。红砂石砌墓,翠竹围拱,环境幽雅。时值清明,还留有一捧祭拜的鲜花,份外醒目。

墓左的竹林中,立有一尊薛涛像,高3米,汉白玉雕成,体态丰满,脸似玉盘,发冠高耸,身着罗衣,手执诗卷, 仿佛含笑行吟于茂林修竹之中。其实,在望江楼公园的南门、薛涛纪念馆和五云仙馆等处,都还有薛涛的塑像。








沿着翠竹夹道的继续前行,绕过大型山水景点造型后,道右就是薛涛纪念馆。纪念馆大门内,是一个小天井,照壁的右端翠竹丛前,有薛涛坐姿塑像。左右厢房陈列着薛涛的诗作和社会名流来访时的图片。纪念馆正厅内,则以彩绘壁画的形式,介绍了薛涛生平故事和诗作。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据记载,薛涛有诗五百首,可惜大多散失,流传至今仅存九十余首。薛涛诗声韵优美,清新自然,或抒发自洁情操,或关心国家治乱,或感叹身世际遇,或怀念友人深情,深得同代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令狐楚、裴度、杜牧、刘禹锡、张籍等人的赞赏和推崇,并写诗互相唱和。元稹曾写诗赞誉薛涛:“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薛涛用井水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备受诗人墨客钟爱,在当时极负盛名,被称为“薛涛笺”。所以,薛涛是以诗和“薛涛笺”闻名于世的。






从薛涛纪念馆出来,就来到园区的中心庭院。庭院并不大,周边草坪十分整洁,中心处的银杏树苍劲高大,翠色满枝头。正对面,是秀丽的望江楼,也就是崇丽阁。左边临江是濯锦楼,右边是浣笺亭和薛涛井。

薛涛井是望江楼公园的主要景点,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故事,是游人凭吊女诗人的主要地方。它是明代遗迹,明朝蜀献王朱椿为了纪念薛涛、仿制薛涛笺,遂在此地建坊打井。原名玉女津,直到清初康熙三年(1664年),成都府知府冀应熊手书“薛涛井”三个大字,刻石立碑于井后,此后“薛涛井”便流传于世了。
井为红砂石砌就的八角井,井台宽阔,井栏围绕。井后牌坊上“薛涛井”三个大字,就是冀应熊手迹。牌坊后的红色围墙上,镶嵌了很多石刻诗文,都是明清以来,诗人咏井怀人之佳作。

“薛涛笺”是一种红色小幅诗笺,据查证,原产于成都郊外浣花溪的百花潭。当时,百花潭一带造纸业比较发达,薛涛嫌纸张太大,便命工匠将其裁小,以便用于写诗。她还创造了一种涂刷加工制作色纸的方法,做出了小彩笺。

薛涛井旁边就是“浣笺亭”,亭后房内所陈列介绍的就是我古代造纸的工艺和相关的简陋设备。其实,早些年,四川好多地方还有小作坊使用这种工艺和类似设备制作纸张,尤其是用于国画和书法的宣纸。但不知在全民关注环保的今天,这些作坊是否还有存在?









回复此发言西地笺儿
  • 等级:0级
  • 积分 :1601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 修改
  • 删除
  • 加黑
  • IP
  • 报名
返回顶部 3楼 2010-05-02 16:30:17 从“浣笺亭”后门出去,又是一重院落。当门的水池就是“流杯池”,右侧是“清婉室”,室内陈列有大量的碑刻,均是清代以来文人墨客评赞薛涛人品诗作的书法作品,还有薛涛晚年著女冠服像碑。






“流杯池”的左边,是一个川派小园林,满目葱郁苍翠,颇具诗画意境。春已深,春花已谢,唯有几丛粉色杜鹃还在灿烂盛开。最显眼的莫过于绿地中的两丛南天竹,色彩丰富,红叶娇艳,不是春花却胜似春花。房前屋后,路边塘旁,到处可见婀娜竹姿。竹叶或翠绿,或嫩黄,枝叶扶疏。竹姿或挺拔或弯曲,仪态万千。紫荆花秃枝绽新芽,娇嫩无比。人面竹新笋破顽土,头角峥嵘。












 
园林南面的一排五开间的平房,朱红花格门窗,朱红廊柱,建筑风格轻盈朴实,庄重明快。这就是“五云仙馆”。此馆展出了薛涛最具代表性的诗作39首,皆由著名书法家撰写。








“五云仙馆”的左边,就是“吟诗楼”。薛涛晚年移居成都城西北隅的碧鸡坊时,曾建“吟诗楼”,偃息其上。望江楼公园的“吟诗楼”,最先是清嘉靖年间(1814年)由四川布政使方积与成都府知府李尧栋等修建的,后毁于兵乱。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马长卿等人集资重建。

吟诗楼可拾阶而上。一边临江,两翼伸展,三间相连,四面轩敞,楼面起伏有致,建筑精巧轻盈,颇具江南楼台风格。居其之上,可俯视锦江风光。对岸地面已非当年田园景象,大厦林立,别墅毗连,车辆疾驰,人声鼎沸,倒影入江,云影波光,一派现代都市模样。










濯锦楼也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马长卿等人集资修建的。自古以来,成都织锦业发达,据说所织之锦用锦江水洗涤后特别光鲜,所以锦江又名濯锦江。此楼依江而建故而得名。濯锦楼造型奇特,似一艘画舫楼船,三楹两层,四面格花门窗,十分精美。据说当年是为了纪念薛涛为元稹送行而建的。

自古才女多情,薛涛和元稹也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当年,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成都,与薛涛相识后,一见如故。从此二人诗乐唱和,相互倾吐真情,过着如胶似漆的日子,一幌就是四年。从他们的唱和诗里可见相互爱得至深,已经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后来,他们因一些小事发生了不快,感情渐渐出现裂痕。薛涛负气离开了元稹,不久元稹也接到了调令,要赶回长安。此时的薛涛与元稹,心里都有些后悔,但都没有将心事说出来。元稹临行时,薛涛特地到停泊在锦江上的船上去为他送行。二人相对无言,却没能重归于好,最终劳燕分飞。从此,关山万里,信息隔绝,只留下无限的思念与悔恨。后来,元稹在浙江与另一个才女结百年之好,薛涛得知消息后,痛苦万分,终身未嫁,上演了一幕爱情悲剧。

明清以来,文人墨客到此凭吊薛涛,回想到此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无不为之唏嘘,写下了大量的诗作楹联。如今,我们登斯楼凭栏欣赏锦江春色,感慨当年的造化弄人,这样的事在如今信息时代,想来再也不会再现了。





回复此发言西地笺儿
  • 等级:0级
  • 积分 :1604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 修改
  • 删除
  • 加黑
  • IP
  • 报名
返回顶部 6楼 2010-05-02 16:47:50 崇丽阁(望江楼)是望江楼公园最重要的也是最突出的建筑。不仅是成都古建筑的翘楚,更是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享誉国内,且名满海外。

望江楼临江而建,宏伟壮观、秀丽典雅。锦江水在此弯折约45度,缓缓向南流淌。从河对岸眺望,楼与江水浑然一体,刚柔相济,雄浑与轻灵合二为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望江楼地区已经成为成都核心城区的不可多得的靓丽风景区,是建设田园城市的缩影和典范。

望江楼临江而建,宏伟壮观、秀丽典雅。锦江水在此弯折约45度,缓缓向南流淌。从河对岸眺望,楼与江水浑然一体,刚柔相济,雄浑与轻灵合二为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河西河南是望江楼公园、四川大学;河东河北是顺江路、龙舟路、河滨印象万达广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华热闹。两岸绿树成荫,河面白鹭飞翔。望江楼地区已经成为成都核心城区的不可多得的靓丽风景区,是建设田园城市的缩影和典范。









如今的望江楼(崇丽阁)修建于1889年楼高27.9米,为园内最高建筑,属典型中国古典园林楼阁。整栋楼阁在布局、造型和装饰上都颇具特色。全木穿榫结构,朱柱彩绘,碧瓦黄梁,翼角凌空,鎏金宝顶。楼分四层,下两层为四角型,上两层为八角型,层层收分,飞檐重阁,婀娜多姿。这种建筑手法为古今楼阁中少见,寓意四面八方、四平八稳。

在楼阁每层层面都覆盖绿色硫璃瓦、阁尖配以鎏金宝顶,蔚为壮观;屋角悬有风铃,风过铃鸣。瓦脊和撑弓上还装饰有人物雕像和鸟兽泥塑,形象生动。楼阁底层及顶层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凤凰戏牡丹和团龙图案,线条洗练色彩绚丽。








望江楼临江而立,但从锦江对岸遥望,所见并非它的正面,而是楼与江岸斜交的两个立面。望江楼这种建筑取向打破了常规的布局手法。这是因为,此地在古代是舟船麇集,迎来送往的水码头,锦江河道在此弯折约45度,从上游或下游行驶而来的船只,遥望崇丽阁,所见恰恰是它的正面。而在崇丽阁最高处,人们可任选一方凭栏望江,极目远眺,所以崇丽阁被人们称为望江楼,也算是名符其实。今天,锦江上已无舟楫往来,但望江楼旁边没有高大的建筑群,对于沿江的顺江路和东去的龙舟路,望江楼依然是最醒目的地标,就是在九眼桥上远望也可见望江楼跃然于绿树丛上的秀丽塔影。






望江楼公园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处处都可见楹联诗作,几乎每一处地方都有来历,都蕴含典故。太多的楹联就不必提了,但崇丽阁上的名联却不能不仔细地说一说。两幅对联全国闻名,称得上是对联中的精品。

在崇丽阁底层,立有一碑,刻有《崇丽阁记》。背后隔墙上,悬挂有两幅对联。其中一幅出自清代长联怪杰钟云舫之手,长达212个字,以景达情,说古论今,全联一气呵成,气吞山河。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只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呜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些幽恨闲愁;曲槛回栏,消受得清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对于这幅对联的解说和评点实在太多,在此无须赘言。

另一副奇联,据说是清代的一位江南才子所撰。某天他登上望江楼,看到沿江景色美不胜收,一时兴起,写下了上联,顿时称绝,于是沉醉于上联的意景里,下联怎么也写不称意,只得抱憾将上联书于望江楼上。该楹联绝对上联从1889年起始挂于望江楼上,引来文人骚客百年应对,至今仍无理想下联问世。

时至2009年9月,望江楼公园在建成120周年时,曾面向全球征集下联,征集到3758条下联,经专家评审,认为无一能与上联完美匹配。如今,在望江楼的二楼的厅房内,供有文昌帝君的塑像,其右就是这上联,其左则仍然虚位以待,也不知这千古绝对,何时才能有圆满的结局: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