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六定律——改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7:01:54
六个定律可以概括成一句话:
我们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但这个过程是在关系中完成的。
自我觉察——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
相对于“成为自己”而言,我似乎更看重“关系”,这一系列的前5篇文章,不管怎么强调“成为自我”,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还是放在了关系上,我似乎不断在强调,要理解关系,要接受关系的实质,要放下对关系的另一方的执著,放下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改造别人的梦想……
我为什么不把重点放在“成为自己”上,反而把“关系”当成了重点呢?
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我知道我该如何成为自己,但我不知道你该如何成为自己,这只能由你自己去探索;第二,束缚我们走向成为自己的最大障碍,就是围绕在关系上的迷雾。假若破除了这些迷雾,理解了关系的实质,懂得放下对别人的执著后,对成为自己的渴望自动会浮现出来。
我的这个系列文章,甚至我的大多数文章,就是在做第二个工作——破除围绕在关系上的迷雾。
关于我们的心理行为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简单的公式:
B
A————C
A,即Affair(事件),B即Belief(信念),C即Consequence(结果)。看起来,事件直接导致我们的行为结果,但其实,这中间由我们的信念做了大量的加工工作。
B可以视为信念,也可以视为一个人格系统,一种对话,即内在的关系模式中,“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对话。不管你怎样理解,都不是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想令自己的人生具有真正的价值,我们必须对B进行深度的了解。
假若对B没有丝毫的了解,那B对我们而言就完全是一个“黑匣子”,而我们的心理行为就是纯粹的自动反应,一个事件直接激起我们的一个特定反应,我们或许感觉很爽,但我们对这个过程没有丝毫的控制能力。
假若对B有了深度的了解,那我们的心理行为就有了自主选择的色彩。深度的了解一旦发生,B一定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即便暂时没发生变化,它也不再是一个“黑匣子”,那么当一个事件发生后,我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自动出现一个特定反应,而是会加以控制、进行分析,然后再主动选择更合理的反应。
从内在关系模式的角度看,如果你对B没有深度的了解,那么你基本上就是一个纯粹的原生家庭的产物,你彻彻底底地陷在家族命运轮回的链条上,一个完全了解你的内在关系模式的人,可以轻松对你的人生做出一个准确的预言。
这也就是说,你的一生是白活的,你不过是一个家族的自动产物。
但是,一旦你对B有了深度的了解,你就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跳出家族命运轮回的链条了。这样一来,你的人生将不再只是一个别人的生命的延续,而有了你自己的意义。
未经省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苏格拉底如是说。我想,这位古希腊先哲的话可以从上述的角度来理解,即你必须省察你的生活,然后再根据你的了解,对你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
很多人会告诉你,活着是为了什么。并且,为了帮助你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还发明了许多办法。
然而,每当听到这样的教导时,我忍不住会想,假若我按照这些办法做,那我的人生,究竟是我的,还是他们的呢?因为同样的道理,我在文章中更重视描述和分析,而不愿意提供办法,我是本能上不乐意这样做。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唯一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而要达到这一点,你要做的就是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如果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解释,就是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一旦你的习以为常的价值观、信念和教条背后藏着的潜意识的“黑匣子”的内容被自我觉察的光照亮,那些以前控制着你的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就可以消失了。
对此,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克服一切‘怎样’的问题。”
亲密关系是决定人生是否和谐的第一关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最需要知道“为什么”的,是亲密关系的奥秘。假若我们的亲密关系一塌糊涂,那么我们的生命质量也会一塌糊涂,而不管你在其他方面多么卓越多么富有。
我认为,我们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关系:
1)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孤独;
2)自己与最值得珍惜的人的关系,即亲密关系;
3)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譬如友谊与事业;
4)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若想拥有一个和谐的人生,那意味着我们在这四个关系上都做到了和谐。但是,亲密关系是第一关,假若这一关过不了,根本没和谐可谈,那么其他三个关系也一样是谈不上和谐的。
我之所以认为亲密关系是第一关,这是由亲密关系的特质所决定的。所谓亲密关系,不外乎两种:亲子关系、婚恋关系。如果你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那么这个关系最终会内化到你潜意识深处,成为你人格的基石,这也意味着你的内心是和谐的。一旦有了一个基本和谐的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容忍孤独甚至享受孤独就不是太难的事情了。
相反,如果你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是充满冲突的,那么你的婚恋关系也势必会充满冲突。并且,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一样会延伸到你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你与世界的关系上,令你习惯在社会和世界中制造冲突。希特勒与父亲的关系充满了激烈的冲突,这个充满冲突的关系模式最终延伸到希特勒生命的每一角落。
作为亲密关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会种下因,而长大后的婚恋关系会收获果。
因为这个因果关系的关联如此强烈,我们可借助婚恋关系来反省自己在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其实也就是自己的内在关系,也即人格。
在本专栏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之四):答案,在你自己心中》(具体参看blog.sina.com.cn/wuzii)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40余岁的女士,两次婚姻都堪称悲惨,因为两任丈夫都很暴力,她在第三次婚姻中,丈夫爱她并承诺绝不使用暴力,但结婚两周后就打了她,只是真正的原因在这位女士身上,她在吵架时不断地对丈夫说:“你打我啊,你打我啊,你不打我,你就不是男人!”
这个故事首先是个人命运的轮回,这位女士在三次婚姻中都被打。这也是家族命运的轮回,这位女士对第三任丈夫说:“你是不是想打我,像×××(她爸爸的名字)打我妈妈一样?”这句话显示,她的原生家庭的关系——爸爸打妈妈——被她原封不动地移植到自己的家庭关系里了。
她这么做,一定是有一些很重要的理由。在这些重要的理由被觉察前,它们无疑就是一个“黑匣子”,它们操纵了她,令她在婚姻中一直处于自动反应的支配之下。但一旦她认清了这个“黑匣子”,她的内心就会发生剧变,她的心理行为模式会从自动反应发展到自主行为。
这个“黑匣子”里究竟有什么内容呢?答案可能有许多种。
一种可能的情形是,这位女士的妈妈在挨打后,可能和女儿一样,叫来一些亲朋好友,让他们指责自己的丈夫。她还可能会经常向女儿倾诉,让女儿同情自己。
更可能的情形是,这位女士在替妈妈争取公平。在她的原生家庭,当妈妈被爸爸暴打之后,可能会不吭一声,但女儿忍不住想来替妈妈争取公平,她对爸爸充满了愤怒,并渴望替妈妈对爸爸进行报复。只是,如果爸爸太暴力的话,女儿未必敢把愤怒表达给父亲,她可能会将这个愤怒压抑在心中,以后再寻求机会把它表达出来,而最容易找到的机会,就是她自己的家庭。第三次婚姻中,暗含着这样的一个逻辑——她把丈夫变成和父亲一样的暴徒,然后她可能就会抛弃他,和他离婚,离婚就是她的报复方式。
当然,这一切并非是她有意的追求,而是潜意识层面的内容。她对潜意识层面的内容越不了解,她被这个“黑匣子”控制的程度就越深,而命运的轮回也就越无从打破。但如果她清晰地了解了这些深层的心理机制,她就会懂得,她对丈夫的行为是多么不合理,她也就可以放下这些行为了。
也许,这并不是一个能立即完成的结果,而需要一个时间。但起码,她可以控制住自己,当丈夫又产生类似的冲动后,她可以对自己说一句:“停!你又在玩一个游戏了。”哪怕仅仅做到这一点,她在婚姻上也已是部分摆脱了命运的轮回,而有了自我选择的色彩。
从自己入手是改善关系的唯一有效途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省察一下自己关于亲密关系的信念和教条。那一切被我们当作金科玉律的东西,真的就是正确的吗?有太多的时候,那些看起来无比光鲜的金科玉律,其实不过是一个你根本还不了解的黑匣子罢了。
比方说,一个女孩说,她一定要找一个有男人味的男友。这个男人味,到底是什么意思?许多和她有同样渴望的女孩,最后找的男友或丈夫,其实就是一个施虐狂。有这样梦想的女孩,常常是刚伤痕累累地离开了一个暴力男友,接着又迷上了一个有“男人味”的男子,结果最后又是伤痕累累。她们也觉得自己有些不对劲,但她们会说,我就是对温和的好男人没感觉。
感觉的确是最重要的,只是,感觉其实只是一个信息,如果你仔细聆听这个感觉,你会发现藏着这个感觉背后的真相。那个真相才是最重要的。但我们经常抵触这个会令自己难过的真相,我们更愿意放纵自己的感觉。那么,你的生命就是没有意义的,你不过是其他人的生命的一个自动反应的结果而已,你看似活过,但你其实不曾存在过。
我还发现一个规律,童年越不幸的人,越容易产生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越容易在乎感觉。由此,我特别想强调,如果你的童年很不幸,那么一旦有了一见钟情,那么这几乎一定意味着危险的来临。假若你渴望过健康的生活,你渴望自己的心灵有所成长,你渴望你的一生是你自主选择的结果,那么请不要立即投入到这种迷恋式的爱情的怀抱中去。你要停下来,试着不去执著于那个人,那么你一定会产生强烈的情绪。这时,你好好去聆听一下,你的这些情绪是什么,这里面藏着什么信息。如果你听到了,你就可以解脱了。
停下来,聆听,而且什么都不做,这是一个很好的了解自己的办法。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处于自动反应的支配下。譬如,你一坐在电脑桌前,你会有点急不可耐地想打开电脑。那么,试着就是不打开电脑。这时你一定会有情绪产生,然后去体会这个情绪,顺着这个情绪往下想,看看最后究竟会看到什么,那个最后看到的东西,一定是很重要的答案。一旦找到这样的答案,你对电脑或网络的执著就可以放下了。
一个女子,一次看体育比赛,一个运动员撞在另一个运动员的脸上,撞得对方头破血流,这个女子忍不住哈哈大笑,结果被丈夫说冷血。她也觉得自己太冷血了,于是开始谴责自己。我建议她去体会去聆听自己的内心,展开一下自由联想,从那个撞击的画面自由想象下去,看看会想到什么。她这样做了,最后脑中出现的画面是,她的爸爸一拳打在妈妈的脸上,而那时她觉得很爽。
原来,她的妈妈是特别喜欢唠叨的人,而她的爸爸是很沉默的人,尽管很讨厌妻子的唠叨,爸爸却不会还嘴,更不会使用暴力。但这个女儿为爸爸感到痛苦,于是渴望爸爸揍妈妈。然而,这种渴望似乎大逆不道,她自己也无法接受,只好把它压抑到潜意识中。但是任何自然产生的情感都是压抑不了的,它总要找机会表达出来,她在看体育比赛时的冷血就是表达了这种被压抑的情感。
我们的一切心理都是围绕着关系展开,它先在原生家庭的关系中产生,而后又在其他关系中展现。只是,关系势必意味着别人的参与,这就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这个关系中的事情,到底该我负责,还是该对方负责,若想改变一个关系,是该从我入手,还是从对方入手。
答案自然是,我们该从自己入手,这甚至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但问题是,童年时,一个关系中的事情,的确不该孩子负责,孩子如果想从自己入手,也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这就给我们的人生制造了巨大的矛盾,我们多在童年学会了把改变关系的责任放到了别人身上,我们长大后又把这个做法照搬了过来,但这是无效的。
这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迷雾,我们必须把围绕在这一点上的迷雾破开,我们才能走向不可预测但却精彩绝伦的成为自己之路。
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可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况且,一种持久的平和的幸福人生离不开成熟。
1、"轻视异性"
能够“轻视”异性,不把异性当回事,这是成熟的标志,所以把它放在第一条,因为它是人生迈向成熟的第一步能够不把异性当回事,这对于人们、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困难的,唯其难,所以它才成为一种成熟的象征。
这里说“轻视异性”,不是指性别歧视,它既指男人不要把女人当回事,也指女人不要把男人当回事。肤浅的人可能会有肤浅的疑问:不把异性当回事,这,这能行吗,这不是太无情了吗?其实,这里说“轻视异性”,主要是指能够用一种平和、健康、冷静的心态理解和交往异性。轻视,不是拒绝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情,而是拒绝见到异性就心惊肉跳骨头软的不健康的心理和表现。
少男少女天真单纯,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心、神秘感,而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有一天你会明白男人不过如此,女人也不过如此。我们可以对异性怀有好感,而不必好奇神秘。这神秘感好奇感将导致人们情绪的起起伏伏,为之欢欣鼓舞,为之痛不欲生,为之幸福,为之痛苦。也许恋爱中的人们不能保持应有的清醒,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却也能常常见到人们在异性面前的种种失态。不把异性当回事,不是让你对生活失去热情,而是少一些失望,少一些伤害,以及能够表现得自然和从容。
2、否定自己
否定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是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也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否定自己是深刻的思想活动,是出于对真理和对自我的认知,而不是妄自菲薄和自轻自贱。否定自己是思考的结果,而不是“触景生情”。只要你时时地反省和面对自己,你就会时时地否定自己。
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否定自己同样困难,人最容易自以为是和固执已见。  在真理面前,没有谁有资格自负。有句话说的好,我们最需要改变的可能就是我们最坚持的东西。
可是,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总是对的,把傲慢当作成熟,把固执当作个性,最后只能是“追悔莫及”。其实人们的认识本就浅薄,再加上一切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你们如何能够不改变?事物在变化,时局在变化,真理也在变化,这就要你们不断在改变自己原来的认识,否定自己曾坚持的东西。
3、学会宽容
宽容不仅象征成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幼稚的心从来不会宽容,他们偏激、暴怒、盲目行动、“疾恶如仇”,而且自己却屡犯不可“宽容”的错误,他们追求完美,却并不明白自身所存在的缺憾。另外,暴君和强权也从不宽容,他们心胸狭隘、噬血如命、杀人无数,最后,愚蠢只能导致他们的覆灭。
盲目追求抽象的正义,使“敌人”的观念在人们心里得到强化。实际上,没有谁是天生的敌人。记得哪位作家说过,一片落叶不经过全树的允许,是掉落不下来的。同样,一个人所以沦为了罪犯,并不仅仅是个人之过,整个社会都是有责任的。况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所以敌人、罪犯都不过是权势强加的人为的定性,而并不是根据正义的标准。
宽容不是容忍,因为容忍仍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这种并不明智的情绪其实是暗暗跟自己过不去。生活的阅历、生命的体悟,构成了宽容的前提与基础。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这体现了对人性缺陷的包容和理解,因此,宽容不但是一种成熟,也是智慧。其实,这“不宽容”也是值得宽容的,因为他们的幼稚。伏尔泰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让我们互相原谅彼此的愚蠢,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4、重视简单
从思考能力的角度讲,成熟的标志就是对“简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不再把简单看作简单,或者说,不再轻视简单。真理就是简单的,而这简单的真理就是在平常的朴素的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从简单处寻找和发现真理,你就得到了最深刻的真理。
无知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什么都不瞧在眼里。无知的人以及少年最常说的话就是:我懂、我知道、这太简单了,如此等等。在一个有思想和有探求精神的人那里,没有什么是简单的,尽管他们能够举重若轻。一个苹果的落地,科学家能够思考到天体运行的规律,一粒简单的沙子,哲学家可以通过它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理论学术的建立,是在简单、原始概念之上的;思想的产生和深入,也是来源于人们对朴素世界、简单问题的深入思考。恩格斯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好,他说哲学的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哲学(深刻的思维)就是来自对于简单事物和朴素世界的思考。如果真正懂得了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复杂。
因此,你若想寻找真理,就不要轻视那些你所轻视的简单的事物,就要善于从寻常的生活、习见的事件中领会和获得并不寻常的道理。
从伤害中学习爱
素黑
童年不快乐的人很多,家庭对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很多人生长在只讲生计不懂培育爱的家庭,自小活在家人败坏情绪和言语冲突的环境中,仇人一样塞在几十平方米的屋子里互相施虐,感染惊恐不安互相否定的恶习,无法感受爱和被爱的热量。
长大后,自然冷感不懂爱,却明白重建爱才是出路,可发现早已失去爱的本能,血脉之间隔着一段受伤的历史,像失恋后被注销恋爱能力一样无助。
为弥补,转移渴望建立新家庭,新亲情,误解为爱情。可惜伤残的感情细胞不能重生,糊乱找个依傍对象恋爱和结婚,重复延续家庭悲剧的历史。
痛苦不可怕,那只是一种情绪反应而已,可怕的是死执过去痛苦长不大,被掏空信念后无路可走的情感绝境和伤残。
爱的能源不靠过去,而靠愿意成长的勇气,必须愿意从伤害中成长,重建爱的信念,借自爱发掘力量。这是漫长孤独的路,必须勇敢踏进去,生命才正式开始。
每个人都有过去,但每一天都是新的,没有留守过去的借口。有机会长大已是感恩。微笑向前看,不记来时路。
一个人不要怕
当你认同了痛苦,你便失去了自由。
当你直面一个人的孤独,是否感到巨大的空虚和恐惧?是否你一起渴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充实、祥和、喜乐?……
本书是素黑十多年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熔铸她多年专业治疗经验与灵修亲历体验的心性讲座结集。在这些闪烁着心性之光的文字中,素黑将生命中的根本性困境一一为我们揭开,引领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存在的核心,重新和内在本体建立深刻的连接,并精心教导了如何静心、自爱、自疗等诸多实用的自爱和灵修方法。
关于寻觅另一半,有一个我们熟识但是只听了一半的神话:在男女之爱还未出现的远古时代,人都是雌雄同体(hemaph州ites)。当时的人并不需要另一个体也能诞出下一代。后来人被割裂成两半,(注意!为什么呢?)于是人类之间划分了性别的鸿沟。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因此心里总感到缺失了什么,死命需要寻找失掉的另外一半。
从此人世弥漫着无间的男女之爱,也伴随着爱的甜蜜和痛苦,而痛苦总是压倒性盘桓在恋人心里,因为我们都背负着思维(mind),用脑袋而不是透过心来爱。头脑总是执著痛苦多于爱。执著自我,爱成了自虐。因为自虐,故此痛苦,所以理直气壮地虐待人。因为受虐,所以更合理化了自虐,人世的爱沦为自虐虐他的无间地狱。
这样的爱是人的诅咒吗?没有出路吗?
素黑,香港著名心性治疗师、作家、心灵启迪者。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硕士,心疗顾问有限公司创办人。历年在多所大学做客座讲师,并应香港、大陆及马来西亚多家商业、传媒及教育机构邀请作公开演讲,开办专业情绪及心性治疗课程,亦担任商业教育机构情绪教育顾问工作。
素黑目前为国内《女友》《城市画报》《嘉人》《Shape》《都市主妇》《MISS格调》《希望》《时尚健康》等女性杂志撰写专栏及特稿,也是首位应新浪网站伊人风采频道邀请,担当特约专家主持并开设个人专栏的香港作家,亦应著名传媒主持杨澜《天下女人》网上杂志邀请,成为首位香港特约专家。其在新浪网开设的博客,曾荣获私人日记博客二级大奖。
已在香港出版著作有《这样爱,很好》、《绝望女人档案》、《两个人两个世界》、《一个人不要怕》、《两个人的孤独》等,并著有心灵成长寻爱小说《出走年代》。
节选:
每天,我收到很多读者、朋友或转介的个案,要求我替她他们治疗感情或性爱的创伤。
大家的情绪都不好,感情像穿了一个小黑洞,不能自处。
有人问:可以替我催眠,忘记移情别恋的男朋友吗?
唉,催眠不是忘记的方式。
又有人问:我找不到女朋友,你能提升我的自信,教我怎样应付口心不一的女性吗?
唉,男人不是为应付女人而活的。
更有人问:前世治疗有用吗?我想试试,看现在的恋人是否前生注定的那位。
唉,前生从来是前生的事,今生只能活今生。
问他们到底爱不爱对方,一般都很犹疑,也许爱,也许不再爱;恨不恨,却能决绝兼咬牙切齿地回答:我恨死他。然后,尤人,怨天。唉唉唉!
是谁欠了谁,谁累了谁?原来都是孽一场。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自己一个盲目的身躯委进去,出了岔子,不能自拔,怪得了谁?自制的爱情宿命,与天地无关。「我不想这样的,就是没法子。」孽一辈子,就这样便一生了吗?
这是我多年来作为治疗师体味到最心痛的现实。
S在电话里惊讶地对我说:「我们不相识,为什么你能一语道破我的盲点,肯关心我,对我这么好?你真相信有爱吗?」我平静地答:「若爱不存在,那我在此跟你说话是为了什么呢?」对于真正不能负担治疗费,我会免费治疗;或者时缘未到的客人,我愿意透过电邮无了期予以解困和安慰的关爱。因为这样,他们感到更费解:为什么连一个陌生人也无条件对我好,身边的爱人却不懂爱?
问题在,你把爱偏执了,不懂爱的,还有你自己。
关系原是孽,爱却不是。此生不能打破又缘又孽的关系,未能超越感情的盲点,孽,还是会生生世世延续下去的。人生难得几回爱?我们却爱坏了,叫人好心痛。
治疗不是我的事业,是我体味和学习尊重生命的门槛。我一头探进去,和迷失的人一起寻找通往爱的一道光。和爱坏的人在一起,和他们走一段,我学到的比损耗的更多。
治疗原是自我修行。寻求治疗,也是修行的一步,并不只于解决问题。治疗若只停留在借助他力改变自己或命运的话,最终也不是彻底的,永劫回归够你受几世。问题出现了,本来就是我们跟自己的关系搞得不好,借助如爱情一样细腻和复杂多变的感情状态来虐待自己,折磨别人,换来叫存在更立体的所谓痛,啊,游戏一场。要治疗,必须首先和自己修和,自爱。
我也有替小朋友和家长治疗情绪问题,看到的比想象的更惨不忍睹。那天,和喜欢孩子,还有童真的香港著名玩具设计师海涛吃饭,他问我现在的孩子到底欠缺了什么。我毫不犹疑地答:爱,和付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有问题令他们不好教,无心向好或什么,而是这世代失落了爱的方向和动力。在地铁车厢当众骂仔的家长大家也许遇过不少,以物质补偿未能给孩子亲密温度的父母连自己也不懂如何去爱。我有很多客人,想把自己的问题向外推时,往往首先自辩博同情,耿耿于怀地说:我的童年不快乐,假如当初父母不是那样对我的话,现在的我便不会这样了。这是理由还是借口?是承担还是推卸?
两代的对流孽债,互相否定,推卸责任,最无赖也最懦弱!叫人太心痛。
童年阴影,不是现在活坏了关系,对感情无动于衷,拒绝承担自己的借口。
能不能纯粹地付出,然后不再问为何?不再怨天尤人?爱,就是这种不问为何的心灵存在,不可以无条件地付出吗?爱一直存在,在乎你肯相信,和活出来。
很多人问我,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我愿意这样告诉你:为活出爱。
爱从来在我们里面,只是我们都不知如何把她带出来,凡人如我们,穷一生大抵就是为学习爱而来的。爱自己,爱别人,爱不应爱的,爱应份爱的,爱世界,爱地球,爱太空,爱宇宙,爱无限,甚至,纯粹为爱「爱」的本身。不爱的话,活不过去。
人是有意识的生物,意识的本身并不是思想和脑筋,而是一片无私的爱,没有国度边界的大千世界。爱,不为什么的存在着,活着是为了体验爱。有人转化成爱情关系,可要了关系忘了爱情;有人把爱变成使命或责任,以牺牲之名为自我委屈套上神圣的光环;有人视爱为前世命定的缘分,一句天意弄人把爱的能量紧封在认命的死局里;有人觉得全世界欠了自己,要求太多付出太少,看不到爱那纯粹无条件的光,黯然活下去。
很多人在爱的边沿徘回,往里看,往外看,想进入,又想离开,总有一点东西在里头,叫想接近的人不敢进入,又不舍离开。我们构想中的爱,惯性有一个自己,一个对象,演变出千丝万缕风回路转的感情瓜葛!在个中享受,占有,质疑,挣扎,猜忌,奋恨,自虐,他虐,计算,暴猎,血淋淋的,呼天抢地。这就是爱的关系,却不是爱。
一切问题,离不开自我。
有位客人告诉我,她常常暴食,控制不了自己,又有想死的倾向,问我治疗费贵不贵。另一个中学生向我埋怨母亲在没有问准她的同意下生了她,令她受苦想过自杀,可割手又怕痛,跳楼又找不到高楼。另一个男客人说不是他不想长进,就是没有人值得他学习,假如哥哥比他大一点,假如爸爸强一点,他会尊重他们多一点,更愿意学好。有位女客人说受不了丈夫和另一个女人倾电话,和他摊牌迫他从中选一个。另一个说不明白含辛茹苦为爱人送汤送衣送身体,最终还是无法得到他全部的爱,生不如死。
问题,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你认同了想死,是为承受不起无聊而作一个口头交代,真想死,不会关心痛不痛,因为理应没有什么比生存更痛。同样想学好,改善自己,不能等其它人先为自己变好和开路。
认了吧,借口而已。认真思想自杀的人是玩思想游戏的哲学家,真正需要自杀的人不会「想」自杀,只会「去」自杀。连死也怕痛怕楼不高跳不死的话,我只能说:香港拥有世界最高建筑物,放心,跳下去死定的,你到底跳还是不跳?
再想清楚,到底问题在哪里?不要被自己惯性的负面思想打倒!大部份的情绪困扰都是执迷于大大小小的迷局。埋怨全世界,自甘受害(self-victimizing),酿制紧张关系。执着一个你,一个我。
我怕自己成为对方的负累。我怕依赖他,也怕他依赖我。我怕他爱上别人不再爱我。我只要求他专一。我只想为他做一点事。我这样做全都是为了他。我愿意为他好好活。我希望他永远记得我。我无条件为他付出他却不领情。我等候他也是不该的吗?
怕成为别人的负累,是很自我的想法。怕失去对方原是怕自己空虚,也是自我执着。怕依赖也是自我,怕失恋也是自我,还执着彼此,你和我。自我游戏是最大的执着。
自我是最大的敌人,我们却宁愿成为它的伙伴。跟随它比离开它容易,虽然两者都难,两者都痛。可是,为甚么我们还是愿意跟随自我的摆布呢?因为自我令我们相信,自我游戏让我们还有拖延的借口,不想当下面对自己,面对一个不完整,不完美的自己。自我的好处,是让我们找到理由逃避自己,自欺欺人安于滞留,不思前进。
我们容易在感情问题上被情绪吞食,却不知纵容了自我,想象自己病态,啊!自我太厉害了。
当不如意时,想象有股能量在体内和宇宙通连,在那里感到安然,不要认同负面的感觉,选择和内在的安详在一起,就是平静的来源了。看我们选择在和平内,还是在外徘徊。
爱应该变得宽大。最后的爱,是没有彼此,没有分开,没有你我的圆融。
那天,我听到世界上最真实的情话:我和你就像两个水泡一样一起消失去,融入最大的爱的海洋中,那时,我们将永在,不再分开,也不再介意分开了,自我也不在了,这就是最大的爱。到时,我们将没有甚么需要害怕了。
最大的爱情,莫过于此。感谢存在,让我感受爱的光。
主持了一个演讲,会后一位读者上前告诉我,说她在报章杂志读我的文章对我联想的感觉,跟见面后的我截然两样。她想象中的我可能是个黑暗的人,像我的名字,可见过面后原来我却是个积极正面,能量很强的人,叫她感到意外。
瞧,文字从来给人偏面的印象,因为读者在理解文字时永远加入自己的「私心」。所以,阅读能反映内心状态,是很好的自疗提示,假如你有需要透过阅读了解自己的话。
而文字可以相当自恋,就像写作的本身,可以是纯主体的泛滥,从容沾沾自喜的快感。所以,文字工作者的道德,是懂得观照写作这活动,看穿文字背后的自我,避免流于沾沾自喜,自以为是。文字并不能装载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文字离开了作者便独立了,再也不属于谁。靠文字自恋的人,难怪永远寂寞得要命。
且看很多作家,情书的信徒,和网络上几可乱真的花花世界。
就像R。她患有严重忧郁症,死命地挤出寻求治疗的决心,到处托人寻医,但无法面对一旦求医时必须面对的自己,最后只愿意在线上向我诉苦。应该说,她用心地把自己写得很苦,就像很多靠写苦缠的短讯、情书、电邮,或迷恋琼瑶式的自虐爱情小说一样自作业的女男一样,不自觉地享受着经营文字苦恋的凄美,又自恋又自虐。这算是最隐晦的心理病征,少一点功力的治疗师也容易受骗。
潜意识对极端的负面情绪特别雀跃,反应也特别大,那是很强大的负面意识,难怪,我们最深刻的记忆都是伤心事。R的负面思潮惯性地不期然导引了潜意识的联想,结果,愈是想着悲痛,愈是活在悲痛中。那可是个很危险的思想陷阱。
很多人靠文字或思想自恋和自虐,拉据青春的年轮,还得把身边关心他们的人一个一个的拉向万劫不复的冰暖深渊中,愈堕落愈充实,讽刺地害怕面对快乐和改变,因为这意味着需要承担自己,不能再依赖,无法躲在时间的起点拒绝成长了。
有些人自制美丽得夺命的纠缠关系,生怕分手后一个人睡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独白的寂寞,宁愿和所谓最爱的人同归于尽。天!只有他们自己才感受到那份自虐的温馨!
原来有很多人背负着强烈的负面能量,把无了期的负累感染别人,这是他们自虐和他虐的生存方式。他们自有叫人不忍心不理,楚楚可怜的奇幻魅力。你也许也遇见过这种永远需要被爱,永远无助和依赖的「病人」。他们什至懂得转化身体,令自己患上纠缠不清的病患,证实自己是个被命运作弄的不幸的人。其实他们在潜意识里明白到生存方式中最十拿九稳的骗人策略:只有成为不幸的人,才不会被遗弃,能令人爱上自己,无条件为自己付出。这可是多么暴力的软弱!可更大的问题是,他们不是故意的,只是情绪错乱,潜意识操控了自己,不能自已,不知道原来镜子里的自己早已四分五裂得支离破碎,难以自辨,更莫说能做回自己的主人了。
你要把事情想得负面,事情便会负面起来;你把济遇想得糟糕,它便会顺意糟糕起来。你已变成思想的仆人。能观照思想和情绪相互勾结的深层结构的话,便明白反过来和潜意识好好沟通,注入正面能量的讯息,命运也就会改变。
命运是我们阅读的因果,关系也是。所以,世上没有单一的真实,也没有唯一可走的路,更毋需助长所谓命中注定的迷信,令依赖变成可行。观照自己,跳出思想的迷局,做情绪和命运的主人,这是成长的责任。
自爱是需要勇气的!从今天开始,承担自己!
两个人的感情可以多么脆弱。几经甜蜜,却抵不住一次残忍伤害,或者某方一次心野。结果同床异梦,互相折磨,爱变成恨,又或者,异床同梦,有缘无份,生无可恋,却不忍心放手。
因为害怕孤独,希望两个人相爱和依赖,却奢侈地要求把自己理想中的对方实现出来,将你变成我。对方一旦不变,怕双方容易感情麻木;对方变了,又怕他贪新忘旧,关系最终失守。变与不变,都教人害怕。
更害怕的是,对方变了,却拒绝接受,还是宁愿互相折磨困兽斗,也不愿意一个人过日子,放他走。原来,惯了两个人,无法「变回」一个人。我们都忘记了,人从来就是一个人生来,一个人离去。只能生我的生,死我的死。
客人G把眼睛瞪得很大,皱着眉心要把心火挤出来:「他走了,剩下我一个人,怎么可以一句话也不留低便离开?好歹也跟我说一声才走啊!我每晚等他回来,有很多话想和他说。他就连梦也不给我报一回,太过份了,有没有顾及我的感受呀?」
G的丈夫刚意外去逝了,留下她一人独憔悴,愁困得发疯,歇斯底里地要借亡夫和命运摊牌。我看到她脸上有某种隐藏的焰火。原来,面前年轻美丽的G,最承受不了的不在丈夫的枉死,而是她经年无法解开的感情郁结。她不用说,我却看穿了,那才是她放不下他的真面相。
我问:「他是你一生最爱的男人吗?」
「不!」居然答得很爽快。
「那你们为什么结婚?」
「因为我当时以为他会是个专一的好老公,谁知他背叛了我,有第三者,他居然就这样先走了。也许不是发生意外,我们最终还是会离婚的。但结局总不应该是这样啊。」
结局哪有应该不应该?结局从来不谈道德的,大家最好知道。
想起奇洛夫斯基的电影《蓝》。
因为不甘心,还未打开心结把恨怨释放,他便撒手寰尘,害她承担永远对生者才有意义的永恒怀念和怨怼。独自承担别人的错,心病未解脱,巴不得要把死人抓回来交代好方准离去。这样的想,难怪比死更孤独。「剩下我一个人,怎么办?死了,真的不能回来吗?」她还不忿的问。
你是有答案的。
剩下一个人,才有余地狠狠面对自己的盲点。人已离去,生者还害怕面对渺小又自大的自己吗?
放过别人,同样是放过自己,这是感情放生的道理。看到别人解脱了,才看到自己的困局。一个人时,该有特别清澄的心眼,看透自身的局。
存在是孤独的,不要怕一个人,这是生命给我们的纯粹启迪,不带有任何意义。和自己修补关系,学习宽容,懂得尊重彼此的自由的话,两个人和一个人,并没有太大分别,而一个人比两个人也可以更好过。你相信了,会好过一点,明白自足的幸福。
人最大的心结,是只看到别人的错,认同自己是受害者,不幸的可怜人,却看不透,受害者往往是自害的,借别人的存在加害自己,胡思乱想活坏了关系,不知所谓。能不能认真一点对待爱?把自我稍稍放下,自爱多一点?自爱的人不容自己活在自怜和受伤的阴影里,那是懦弱的表现。要分得清爱和害原差一线。对亲人如是,爱侣如是,面对自我更如是。当你还是你,我还是我的时候,才懂得尊重和相爱,大家一起走一段关怀的路,是缘份的礼物,要感谢也来不及。
不害怕孤独时,一个人和两个人,女和男人,温柔和暴力,忠贞和背叛,爱和恨,已经无需再二分了。
表面逞强的我,其实拥有很笨的盲点。No. 1是超级劲无方向感。餐厅厕所出来时冒失闯进人家的厨房;回家上楼开错人家的门锁;车上惊讶司机竟看得懂超现实的路牌不走错。上次到丽江,即使每天都在古城几条小巷重重复复走上几百遍,我是住上第七天还会迷路,像刚出生的眼睛,路路陌生。爱人问我想买的东西在哪里,我支吾以对乱闯乱撞,好脾气的他也气坏了,急得我差点哭出来。面对自己不被理解的弱点,残废一样的无助感,哎呀,真不能形容。
No. 2是投资。谁都劝我要学晓投资为将来打算。我知道我知道,只是面对一大堆百分比和回报率便头痛死,好心的朋友给我浅白讲解一万次,我还是搞不清基金经理即是谁,和基金股票债券的关系,每次重问令人咋舌的愚蠢问题,战战兢兢想知到底把钱掉进怎样的大海。
总之,是另一个世界的生态,我像错配到地球的生物,欠缺好几万样与大世界合流的基因。我再强,也不过如此,难为人家包容我。
正如我永远不会明白为何人可以言出不行,说完或者脑海想过了便以为已完成了,永远没打算把说过的实现出来,犹豫不决决而不行叫人白等待;同样,大抵人家也永远不明白我为何做事那么性急那么快,说完过后马上要行动,倒也是病态,什至给稍迟行动的他人莫大的压力……总之,自己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信念,最自然不过的本能,于人家可是无法理解甚至不能原谅的错。反过来,人家的地球,可又是我的冥王星,毫无接通的余地。原来,世界是公平的。两个人,两个世界,我的宝贝是你的废物,你的信仰是我的毒药。
每个人都有盲点,最大的盲点是维护自己的盲点,否定人家的盲点。结果我们有冲突,积怨气,互相擦伤对方的自我。
如刚分手的A投诉B说:「他总是做不该做的事,又不体谅我,根本不明白我所受的苦。」(是啊,恋爱总是要默默地受苦,更惨是对方死蠢不知道。)
B慨叹 A说:「我最需要她支持时,她却只管埋怨伤害我,根本不知我到底最需要甚么。」(是啊,爱恋中最大的伤害是对方不明自己的需要,却说爱自己。)
A:「爱他就会想他好,偏偏他什么也看不到,将我的关怀变负累。」
B:「假如她爱我,她应该明白我才对,她却只想改变我。」
明白是一回事,理解是另一回事,接受更是两码子的事,改变就是更遥远的手术室。爱是医生,也是更生的细胞,能包容到重生的这一天,却十中无一。
盲点,就是盲点,盲得无道理,少一点包容和耐性,情绪自会塌下压死爱。我们都有巩固经年的自我执着,而自我世界里只有思维(mind)程序没眼睛,很难容下其它可能性。我们若不刻刻自我观照,放下自我,学习宽容,接受和开放,理性地体谅每个人最不可思议的盲点,我们怎能相处怎能宽容怎能爱?
再看,盲点也有正反面,一个人的世界里,自有它特殊的作用。譬如迷路其实可以很享受,造就习惯孤独不荒闷,每天到处有惊喜,不怕一个人的我。是盲点还是优点?正面看事情,总有启示。
两个人两个世界,可以保持距离地亲近,多一个天空,多一片清风。世界不再一样。
探进彼此的世界,参透盲点的启示,取其正面能量。两个人,一起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