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宏业:本轮形势是经济未过热 通胀已抬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16:45
讲到对经济形势的看法,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是通货膨胀。
    最近几个月,在今年7、8月份中国的通胀水平在逐月超乎大家的预期,并且上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我们回头看中国过去20年的通货膨胀,加上这一轮经过了四轮通货膨胀,这一轮通胀跟前几轮有什么最大的不一样呢?
    这一轮通货膨胀跟前几轮最大不一样的地方是在经济还没有完全热起来的时候,通胀已经开始抬头。在这一轮经济还没有完全启动,通胀就起来了,而且通货膨胀表现的是农产品巨大的压力,所以这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检查一下过去中国二三下年的经济数据。在我们看来对数据的检查会显得异常的重要。
    这是中国过去20年左右,大概从1993年以来的CPI的定基数(PPT)。所谓的定基数就是以1993年为100作为一个CPI的累计涨幅,在2009年CPI涨幅是60%,意味着在过去16、17年时间里我们整体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大概是60%、70%的水平。
    那么这个图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图告诉我们从2003年往之前看,在最近的20年里面,在前半段时间里面,在1993—2003年,在这十年时间里面我们看到上升幅度是相对比较一致的,虽然在短周期内有一些波动,但是以十年的角度看问题,它的累计涨幅是比较一致的。
    为什么我们要用十年去看问题呢?因为一般来讲,十年它能抹平一些短周期的波动,很难想象一个行业它十年都有非常高额的回报率。从十年角度看问题,在前十年食品价格跟一揽子所有其他所有商品价格涨幅是一致的。
    但是在2003点之后的八、九年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食品价格的涨幅逐渐开始超越CPI和其他商品,并且他们之间的裂口在越扩越大。当食品价格跟其他商品价格之间的裂口越来越大的话,很难用短期的扰动去解释。当然也很难说是因为某一年的天气发生异常变化,你很难说是因为从事食品加工、食品生产,它有非常超额的利润。因为我们知道无论站在2009年、无论站在2010年,你去种粮食、蔬菜,谈不上太高的超额收益。为什么食品价格在过去十年里面能够快速超越其他商品价格?并且裂口来的越来越大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在中国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很多人提出了很多具有竞争性的看法。比如说是天气趋势性的变化、流动性的泛滥、商品的囤积炒作,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跟资金成本相关,但是这一系列的看法需要很强的证据去支持。
    我们下面再来看第二个证据,这个证据是什么东西呢?大家平常比较了解的农产品放在一个坐标轴上,这个农产品的横轴是什么呢?横轴是生产这些农产品的劳动力占比。比如说像小麦的话,因为在广泛的中原地区可以做机械化的收割和播种,所以说相对而言在农产品里面是相对的机械密集度比较高的,所以劳动力占比比较低。
    在坐标轴的另一端,谷子和花生,这些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作物之间这种特性跟作物的种植特性,跟生物的特性有关。
    这张图告诉我们,在过去七、八年时间里面,农产品的累计价格的涨幅跟劳动占比呈现高度的线性相关性。从事我们学术分析,从事我们经验研究,就说明这种关系相似度非常强。
    我们可以显著的看到劳动力占比越高的农产品,它在过去的累计涨幅显著越大,而且这张图在一定意义上它是排他性的证据。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认为粮食价格涨是因为其中的一个汽油涨了、化肥涨了、农药涨了,那么它不会体现出劳动力成本越高、涨幅越高。它应该是反向的关系,劳动力占比越低,机械化程度越高的话,它的涨幅应该越高。
    在这个证据的基础上,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你认为天气是最重要的话,你很难想象为什么天气,为什么洪涝灾害,它一定要青睐于与劳动力更加密集型的劳动产品。为什么炒作、流动性一定要流向劳动力更加密集型的农产品,这张图一定程度上是排他性的证据,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相信中国过去十年时间农产品价格快速超越其他商品价格,并且支持通货膨胀最大的力量,可能来自于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
    其他的因素的话,边际上可能是有一些影响。但是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响不是最为重要的。否则我们看不到劳动力占比跟累计涨幅有那么大的正相关性,这是我们对第二个数据的解读。
    从这个数据的解读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过去十年农产品价格为什么趋势性的超越其他商品价格?那是因为劳动力价格的快速上升。那么这如何去说的通呢?我们知道从事食品生产的话,无论你是种粮也好,无数种蔬菜也好、养猪也好,相对于其他的制造业也好、工业也好,是相对的劳动力密集型的。种蔬菜会比炼钢、炼铁,会比机械设备制造更加的劳动力密集型。
    从一些统计的角度来讲,食品的低端劳动力密集度高达60%、70%,所以当低端劳动力,工资水平快速上升的时候,食品价格会超越其他商品价格涨幅,因为它非常显著的是低端劳动力密集行业。在珠三角地区,过去汽车都是用人工去洗的,现在人工变的越来越贵以后,应用了大规模的自动化汽车设备。所以说在广大的工业领域,在广大的制造业领域,技术进步速度相对食品生产领域是来的更快的。所以在低端劳动力价格水平快速上升的背景下,食品一方面包含着低端劳动力占比更高,另外一方面,技术进步前景相对更高。那么就造成食品价格趋势性的超过其他商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是我们对中国过去十年食品价格的增长趋势性逐渐超越CPI的一个解读。这样的解读是基于我们对横断面数据的处理。并且这种横断面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其他因素,可能是农产品大幅超越其他商品价格上涨的最重要因素的一种可能。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证据上说明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其实大家有很多的争论,包括前面演讲嘉宾他们也有相对不同的看法,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看法呢?就中国13亿的人口来说的话,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大概是在7亿到8亿左右,就是13亿人口里面是8亿的经济活动人口。在这8亿经济活动人口80%以上都是初中及初中以下,就是相对低端的劳动力。那么在里面可能有4亿的农民工。
    就是说在中国的统计体系,在中国的宏观统计口径里面,对劳动力市场的覆盖程度是相对比较低。我们城镇职工的工资有多少覆盖到农民工工资,多少覆盖到低端劳动力,这个统计体系是相对不完善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学术界也好,在商业研究领域也好,对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有比较大的争论,因为没有非常可靠的数据,我们只有一些调研的经验,我们只有一些企业家的客观体会。宏观总量层面数据是相对缺失的。
    我们有另外一套数据,农民劳动的产出,农民从事种植生产,从事制造业劳动是相对可替代的,农民不种菜,不养猪,不种粮食的话,他可以去去打工。从农业劳动的边际成本,在一定成本上跟工业是相等的。我们得出了中国过去20年的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它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低端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变化。这张图上(PPT)可以清晰表明,在2004年之前,中国低端劳动力收入水平大概就是徘徊在10几块钱的水平,在这样一个水平上波动,长达十几年没有趋势性的上涨。那么这样一个趋势,在2003年、2004年之后发生彻底的逆转。这张图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维持了30年,在1990年之后,2003年之前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劳动力基本上围绕一个中轴波动的这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增速不可谓不高,中国的制造业扩张速度不可谓不高。我们劳动力需求,在2003年那几年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增速不可谓不快的。为什么工资没有上扬呢?最重要的原因,在90年代中国的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农民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面,特别在90年代,存在2、3亿以上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制造业、出口部门在不断的雇佣工人,但是因为农村还有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流向工业部门,源源不断流向劳动密集型的出口部门,所以工资在长时间内没有上涨,因为很多人没有工作,待在农村也不增加农业的边际产出。这也是为什么在90年代,直到2003、2004年这段时间里面经济增速非常高,但是工资水平一直不涨,因为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那么,劳动力市场的偏松情况,在2003、2004年,由于周期的原因,由于本身供求已经紧绷到一定程度,已经彻底逆转。再往后,工业要增长,必须要更多的劳动力,劳动力不再意味着水平。劳动力供应曲线向上倾斜的概念,就是要扩大雇佣的话,必须以更高的工资、更快的工资增速来雇佣更多的人。所以说这样一个劳动力供应曲线,从过去十几年来看,把2003年、2004年周期性因素剔除的话,到2006年、2007年劳动力工资已经彻底的逆转。
    站在我们刚才对这样四、五套数据的分析,你把它综合起来看的话,中国经济体经过刘易斯拐点,从这几套数据来看,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经济经过刘易斯拐点,应该是大概率时间,它的时间不太可能晚于2006年、2007年,那么未来对应的低端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快速上升,这是我们对刚才的一个数据分析工作的一个简单的总结。
    那么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上涨的猛烈程度,可能比一些国际经验所预示的程度会来的更为猛烈。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最为重要是中国在80年代以后采取了非常严厉的人口控制政策,就是计划生育政策。这在很多东亚经历刘易斯拐点的国家里面是没有的。比如说日本是没有的,台湾地区也是没有的,韩国也是没有的。那么80年代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就导致中国未来人工供应的收缩会来的更加猛烈。本来供求都走过了一个过剩的历程,在未来后续的新增劳动力数量在不断下滑的话,所以说未来中国工资的增速水平很有可能是比过去几年来更高。未来三五年平均水平可能会到30%,甚至不排除到更高的水平,这是我们对劳动力工资上升的一个看法。
    劳动力工资上升推动农产品价格,乃至推高通货膨胀,这样一个案例其实在国际上还是有一些国际经验可以做对比的。我们可以看到,比如说日本,日本在60年代左右,一般学者认为,是1960年左右走过刘易斯拐点,在日本60年代经过刘易斯拐点,非常显著的现象也是工资水平同比的快速上升,这样一个工资水平快速上升的话,在日本60年代造成了CPI水平的迅速抬升,并且跟CPI迅速非常显著的裂口。那么PPI是代表工业品价格的,就是工业品价格为什么没怎么涨,但是CPI能涨到5%呢?我们可以看日本60年代的推高CPI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日本低端服务业价格水平同比速度的加快,即使没有大宗商品冲击,即使没有全球的其他因素,但是因为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升,因为服务业价格水平的快速上升,仍然把CPI维持在5%的上升。这样的例子在韩国80年代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台湾地区80年代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在台湾地区80年代中期经过刘易斯拐点,CPI水平迅速超越WPI,那么推动CPI上升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食品价格。这是我们在国际案例分析中得到的一个看法。
综合的把我们对过去历史经验的回顾,对中国过去CPI结构趋势性的变化,把我们对农产品倒退出来的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做一些对比,把这些国际经验,把那么多证据汇总在一起,我们比较有信心的就是中国经济经过刘易斯拐点,那么它在第一个层面会造成的影响,在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一个影响,就是农产品价格的上升,通货膨胀的中轴抬升。并且这样一个水平,只要工资在持续的维持上涨,只要经济潜在增速,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下滑的话,这样的趋势它不会逆转。就是通货膨胀它本身在月度之间,在季度之间会有波动,但是从长期来看,中轴水平肯定会抬升,并且会出现很多的反复。就是你觉得调控一下可能就下去,但是未来还会出现反复,这对我们政策层面的调整会带来挑战。这是第一个影响。第二个层面的影响是什么呢?这样一个影响其实说个笑话的话,也就是在过去一两年时间里面,如果你不投资股票,特别是过去一年的时间你不投资股票,你光囤点农产品的话,你的收益不一定比你买股票来的更差。当然这本身也是一个笑话。第三个层面,刘易斯拐点有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刘易斯拐点本身对应中国80%的低端劳动力,这样的一个经济活动人口的工资水平,每年20%、30%这样的速度在上升,它就意味这大众消费跟服务会兴起。过去中国消费增长,中国服务增长,低端劳动力在过去十几年收入水平没怎么变化,你让大家怎么去消费呢?因为你劳动力市场的这样一个结构性的因素,因为有过剩的劳动力的话,工资水平在过去的十几年、二十年时间都没有上涨,所以大众消费跟服务业无从谈起。不是党跟国家不关心大家的生活,这是劳动力本身结构性因素,对你工资水平来进行压。从未来来看,这种因素消失了。这种因素消失,大众的消费跟服务就可能出现快速的兴起。那么跟低端消费相关的,跟低端服务相关的这些行业,在这些领域都会蕴含一个比较相对好的投资机会,甚至会产生一些比较伟大的企业。因为80%的低端劳动力他未来的工资水平可能以20%、30%的速度上升,必然大宗消费和服务业在未来趋势性的兴起,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反映在广泛的投资领域,但是我们相信这样的趋势是不可遏制的。
    那么刘易斯拐点的第二个影响,制造业工人水平是一两千元,未来涨到3千元,这时候机器替代劳动力的水平会快速上升。就是流水线上可以不用工人,可以用一些自动化的仪器设备,这样话,机器设备在未来的需求会出现大幅的上升。尽管我们现在还看不到,但是从这种趋势去推演,从日本的案例、韩国的案例,台湾地区过去工业化的案例,过去经济走到刘易斯拐点的案例来看的话,这种趋势也是无法遏制的。就是说尽管现在没有看到苗头,但是这样一个大的逻辑背景下,一定是这些能够替代低端劳动力的机器设备未来的需求会广泛出现上升,并且这些行当投资机会应该都是比较活跃的。这是刘易斯拐点在行业层面的第二个影响。
    第三点,刚才前面的两位专家也讲了,就是产业的升级。因为劳动力变的更加的昂贵,过去的出口竞争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特别从90年代开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轻工业,依赖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随着劳动力越来越昂贵,这些行业会出现相对快速的下滑,产业会向技术更加复杂的一些上端去转移。比如技术设备、数控机床、精密化工,因为低端产业国际竞争力正在失去。中国在过去为什么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会发生这么快呢?为什么90年代轻工业会发展这么快?是因为我们比较低端的劳动力优势。过去80年代进口很多产品,那么在90年代之后正在进行出口替代,就是从进口变成出口替代,这些产业的增速是非常巨大的。因为这样的增速,不仅是因为国内需求的上升,原来这些商品是需要进口的,现在不但不进口了,把这块补上了,你还出口很多,你还供应了全世界的需求。这是为什么这些行业在90年代它的增速比其他行业更快,因为经历了这样一个出口替代。 在2000年以后,中国在重化工领域也有很多类似的替代,比如在90年代我们要进口汽车、钢材、重化工原料,在2000年之后这些领域的大规模投资,这些领域经历了出口替代过程,也是造成了这些行业的增速相对的比其他行业来的更快。因为我们不仅替换了原来的进口,还供应到了其他国家的需求。从未来来看,未来产业的方向在哪里呢?哪些产业的增速比平均增速更高呢?这些产业就是在目前正在逐步进口替代的这些行业。就是说原来我们可能需要大量的进口,比如说一些比较复杂的汽车零部件,技术比较高的机械设备、自动化设备,现在由于技术转移,劳动力压力,使得经济体被迫从这个方向进行转化,这些产品以后中国会逐渐的进口越来越少。如果哪些企业做的比较好,可能逐渐的对全球的需求进行一些供应,逐渐的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出口的话,那么这些行业它的平均增速会比你仅仅供应国内的需求平均增速会来的更快。这是从产业升级跟出口替代角度来看问题。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刘易斯拐点经过以后,包括跟刘易斯拐点相对有一定关系的就是人口红利的经过以后,中国的经济潜在增速可能在未来的三五年会出现下降,尽管在短期时间内不一定看的到,但是在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后果。经济的增长不外乎技术进步,劳动力下降的话,经济增速受到一些质疑,包括储蓄率的下降,资本弹性的下降,当然这是技术性的讨论。
    总体的看法,经济在未来短期内可能不一定有这样的压力,但是从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看,这种压力是逐渐在累加。这是从很多国家追赶型的经济历史,发展的历史来看的话,经济客观的运行规律跟人一样,就是说人他会经历一个少年期、青春期,在这个时候他的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他会经历着一个青年期,这时候他的增长速度会相对变慢,然后到成熟期,经济体在一定程度上跟人差不多。它也有本身的一个规律,本身的一个运行规律,看日本的话,在六七年代之前的GDP平均增速有10%左右。经过刘易斯拐点的时候下降了一半,大概5%左右。经历90年代就降到2%的水平,就是一开始是追赶型的经济体的话,技术是现成的,劳动力比较便宜,这时候只要做固定资产投资,只要不停建厂房的话,经过增长会比较快。
    经济进入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以后,随着技术进步的空间越来越小,技术进步越来越依赖于一些比较前沿的一些技术的发现,一些发明,一些新的技术的应用的话,你的经济增速会自然而然的下一个平台。从我们的测算来看,未来三五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从10%的平均水平逐渐下到6%-7%的水平,应该不是不可能。虽然经济增速的下滑,从字面含义上去看,听起来是相对比较沮丧的,但是从日本的案例,从很多国家追赶型的案例来看,一个经济体为什么增速会下滑呢,增速下滑是本身经历了相对成熟的经济体,经历了你的青年期,在这个时候你的力量比少年期会来的更强。从日本的案例也是这样,日本很多伟大的企业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日本很多伟大的企业是在70年代诞生的,因为日本人在五六年代之前干的事情技术含量也不高,在做钢铁,做纺织等等,本身技术含量不高。那么在七八年代以后,因为这种劳动力价格的压力,因为广泛的技术进步压力,在这种倒逼的压力下产生很多伟大的企业,索尼、爱立信都是在70年代这样一个时间成长起来。
    这是我们对中长期经济的看法。刘易斯拐点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包括农产品价格上升,以及通货膨胀压力是比较难以遏制的。但是它会带来一些好处在什么地方?它会带来一些好处是大众消费跟服务兴起,机器替代劳动力的加速,熟练劳力替代非熟练劳力。这是对中长期的一些看法。
    下面对中短期的看法简单的讲两句。就是从未来短期来看的话,通货膨胀的压力,它应该会维持一段时间,就是你去看明年的话,特别是去看明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会维持一段时间,当然可能会有一定的反复。但是如果通胀马上会掉下来,马上掉到很低的水平,这个概率可能也不是很大。经济可能也会存在一些增长层面的压力,就是新周期的启动,你从很多层面来看的话,可能尚需时日。另外一个层面,出口可能会相对放缓,这跟全球经济相对增速放缓是有一定关系的。虽然在今年大家一般都会讲到西方发达市场它的经济问题比较多,但是你从增速去看的话,是没有问题的。在2008年金融危机,由于全球市场的冻结,西方很多主要发达国家它的经济砸下了一个很深的坑,在过去一年,就在坑底往上爬,在过去一年爬得属于是相对较快的。
    OECD国家在今年年中的水平,大概是8%以上,OECD国家工业增速在过去30年只有2.5%的平均水平,在过去一年有8%—10%的增速是非常快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跌入一个坑在逐渐往上爬,所以这个爬的速度是比较快的。这样的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国出口增速异常的高。
    站在2011年来看的话,海外的外需还会有那么强吗?这个一个非常值得怀疑的问题。无论看主要经济体也好,无论看很多数据也好,2011年全球的经济增速显著没有2010年来的高,应该也是一个概率比较大的事情,所以说出口会面临一个相对放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