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地动仪之争 真相比历史自豪感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9:53:41
发布时间:2010-12-05 来源:红网 类型:时事评论 -

大多数人也许不知道,此前人们在历史教材里看到的那个张衡地动仪是60年前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的,这个地动仪的原理已被质疑。现在,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的大楼里,有一个“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现已研制出了新版的复原地动仪。据担任课题组组长的冯锐介绍,新版复原地动仪经过了专家的检测。然而,方舟子又对新版复原地动仪提出了质疑,认为“仅仅是个摆设”。(12月2日《北京青年报》)

真相常以突袭的面目出现,令人猝不及防。如果不是学者的披露,我们也许至今尚不知道,教材里看到的那个张衡地动仪原来是赝品,是60年前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的。张衡地动仪承载了几代人的骄傲记忆,它甚至被升华为一种图腾,是古代科技文明的象征性符号,是千古流芳的伟大创造,为无数今人津津乐道。真相的残忍之处在于,不仅地动仪是后人仿造的,连地动仪的构造原理也经不起推敲,它并不能预报地震。这,情何以堪,难怪网友感叹“自豪感轰然崩塌”。

自豪感坍塌不是坏事,因为建立在虚幻之上的自豪感,原本就很飘渺,就不牢靠,坍塌了只是还原本真而已。基于此,地动仪系仿造的信息被披露出来,并非坏事,尽管我们失去了自豪感,但我们逼近了真相,真相远比自豪感重要,何况这种自豪感原本就是掺水的自豪感。幸亏有人披露了这一信息,如果不披露出来,也许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继续被蒙蔽,还会依然沉浸在虚无的自豪感和荣耀感之中。

有人说,历史是被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历史原本应是真相的集合体,应是过往事实的呈现,应该是赤裸裸的。但因为她被随意打扮,人们今天看到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可能就有距离。比如地动仪。60年前,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地动仪时,也许只是一种纯粹的科学研究。但耐人寻味的是,接下来,这尊复制的“张衡地动仪”就被编写进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经过几次修订,教科书中没再提这是后人根据文献和自己的理解复原的概念模型,一代代教师和学生就这样认为课本上的图片就是当年的张衡地动仪。试问,老师与专家后来为何不提教科书的地动仪是复制的?是确属不知还是善意隐瞒?

好在,今天终于有人指出地动仪是仿造的,且指出地动仪并不能防震。真相虽然姗姗来迟,毕竟来临了。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莫大的启示,要勇于质疑。质疑可疑之处、质疑权威、质疑历史、质疑任何搽脂抹粉的东西。

许多时候,我们过于相信历史、迷信历史,相信历史教科书上所写的一切,殊不知教科书不可能完全真实。对于历史,要有一种学会质疑、懂得质疑和善于质疑的精神,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教科书的跑马场,书上写什么我们就信什么。鲁迅说:“(历史)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到点点的碎影。”如果我们没有质疑精神,看到的只能是点点碎影,诸如地动仪系仿造就很难被挖掘出来。

当然,真相不是容易发现的,一方面固然需要专业知识和怀疑精神,另一方面也需要外在因素,比如占有不为人知的材料。知名学者谢泳说:一个国家的公民,有了解本国历史真相的权利,除有特殊约定的法律规定外,国家不能随意限制本国公民对自己国家历史的了解。斯言诚哉!历史不能被遮蔽,历史的书写也不能被垄断。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在我看来,不断还原真相,不断打破对历史书写的垄断,逐渐逼近历史真实,才是真正对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