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七八糟”源自史上两大内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01:13

成语“乱七八糟”意为杂乱无章、难理头绪。其源自史上两大著名内战: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与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

西汉汉文帝时期,刘邦分封的同宗诸侯王的势力迅速扩张。他们自置官吏、自征赋税,不服从中央的领导,成了各自为政的独立王国。这些王国所领有的土地,合起来占了西汉帝国土地的大半。皇帝直接统辖的地区,仅仅只有十五个郡。并且这十五个郡当中还有列侯与公主的领地,真正属于皇帝能管辖的土地,也就只有十个郡左右。汉景帝即位以后,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削减了一些封国领土,将其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濞不服气,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和淄川王等六个诸侯王,于公元前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景帝错杀了晁错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太尉周亚夫领兵去平叛。周亚夫很善于用兵,他切断叛军粮道出奇制胜,彻底打败了七国联军,最终平定了持续三个多月的“七国之乱”。这就是“乱七”的来历。

“八糟”则指另外一次更恶性的历史事件。西晋初年,晋武帝司马炎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他即位后,皇后贾南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前后历时达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初始,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起兵杀贾后。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赵王篡位后,镇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伦,镇邺的成都王司马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齐王司马冏入京辅政。次年底,河间王司马颙又从关中起兵讨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冏,政权落入司马乂手。太安二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合兵讨长沙王司马乂。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精兵7万,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司马乂所败。303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司马乂,将其交给河间王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成都王司马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一战,被成都王司马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与此同时,河间王司马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司马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司马颙。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东海王司马越手中,他又毒死了惠帝,拥立司马炽做皇帝,史称晋怀帝,改年号为永嘉,八王之乱到此终于结束。

参与“八王之乱”的实际上并不只有八个亲王,刘继兴考证,卷进这场内战,杀人或被人杀的,至少有六十个亲王之多,只因为《晋书》把其中八位亲王容纳在一卷之中(《列传》第二十九),传统史学家遂以“八王之乱”命名了这一历时16年的大动乱事件。“八王之乱”比“七国之乱”时间长、规模大,人民遭受的灾难也更为深重,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力量,所以称之为“八糟”。


...<还有 236 字节>

查看全文>>

复制本文地址 | 评论(2) | 阅读(114)


徐悲鸿慧识齐白石

2010年12月03日 分类:个人日记齐白石曾在一封写给比自己小32岁的徐悲鸿的信里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齐白石的成名,曾得益于徐悲鸿的慧识与提携。

  齐白石出身贫寒,作过农活,当过木匠,后以民间画工为生。57岁时,齐白石到达北京,住在法源寺,以卖画度日。他自己曾这样叙述当时的卖画生涯:“我的润格,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平时一般画家的价码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问津。生涯落寞得很。”可见齐白石当时生活何等惨淡!在一个无人理睬的场合,梅兰芳跟他寒暄了几句,使他挽回了面子。为此他心存感激,回去用心画了一张《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并题句云:“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可是梅兰芳并不能改变齐白石在画坛的地位。

  认识了陈师曾后,齐白石的艺术得以转变。陈师曾虽然比齐白石小13岁,但其时已名满天下,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鼓励齐白石尽快自成一体,走艺术的创新之路。

  于是齐白石开始了“衰年变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扫除凡格实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从1920年到1929年,他“十载关门”大胆突破,艰难探索,终于“扫除凡格”,“变更”了面貌。他在美术史上可以自立门户了。然而,他在北京依然是知音寥寥。正像他自己说的:“懂得我的画的,除陈师曾外,绝无仅有。”

  陈师曾于1923年便英年早逝了。失去唯一知己的齐白石遭到了同行们的口诛笔伐。北京画坛保守派们骂齐白石的画是“野狐之禅”、“俗气熏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等,极尽攻击之能事。

...<还有 1294 字节>

查看全文>>

复制本文地址 | 评论(1) | 阅读(206)


汾酒还历史真相炮轰同行虚假宣传

2010年12月02日 分类:个人日记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历来被国内多家白酒企业拿来说事,都说自己是获得了这一届博览会的最高奖。其实,历史真相是目前国内活跃的名酒中,只有汾酒获得过这个荣誉。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真相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过一次世博会。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政府将这次世博会命名为:“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我国将这次世博会通称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也简称作“巴拿马赛会”。

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成立了“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由陈琪担任局长,并组织了庞大的代表团带着10万余种展品赴美参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地参加世博会。

在巴拿马赛会上,中国有45种酒类产品获奖,其中四种获得最高奖项——甲等大奖章;分别是:山西官厅高粱汾酒、直隶官厅高粱酒、河南官厅高粱酒、山东张裕各种酒。四种大奖章获得者中,张裕为白兰地和葡萄酒;直隶、河南两省的高粱酒没有品牌记载。有明确品牌的白酒只有汾酒一家。
而今天的白酒大省四川、陕西根本就没有酒类产品获奖;贵州仅有一种贵州公署酒获得了银牌奖即五等奖,没有注明是白酒,也没有注明品牌。

...<还有 7416 字节>

查看全文>>

复制本文地址 | 评论(2) | 阅读(176)


一则令人心酸的黑色幽默

2010年12月01日 分类:个人日记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堪称黑色幽默之当代经典,录之如下:
       父子二人河边钓鱼。
  儿子忽道:“美国航母要进黄海军演了。”
  父道:“知道,不干扰我们钓鱼就成。”
  “爸爸,你思想麻木了”,儿子有些激动:“我真希望自己是一名军人,今年征兵名额就要下来了,我想去当兵,我要参军保家卫国,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敢入侵……”
  “啪”,父亲把鱼竿向支架上重重一放,有些生气地说:“家都保不了,你还说保国?你说说美国人能抢你啥?国家啥东西需要你保卫?”
  子:“我要保卫咱的土地……”
  父:“嘿嘿,你先说说你哪来的土地?连几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都买不起,就算买得起也只有70年暂时的使用权,还土地?等你有了土地再去保卫吧!”
  子:“美国想吞并我们…”
  父:“吞并了好啊---你不是天天想出国吗?你同学不也是一大堆想出国吗?吞并了把出国费也省了。”
...<还有 1119 字节>

查看全文>>

复制本文地址 | 评论(78) | 阅读(11124)


史上卖官最疯狂的皇帝

2010年11月30日 分类:个人日记官职者,国家之名器也。历史上的那些腐败王朝,大都存在买官卖官的现象。但即便是很腐败的朝廷,在卖官时也是遮遮掩掩,巧立名目操作之。然而,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却将卖官行为推向了极致:不仅堂而皇之地专门开了个卖官店,明码标价公开售官,而且将卖官鬻爵行为制度化和持续化,公开卖官长达7年之久。
  
这位腐败透顶的皇帝,就是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灵帝刘宏。汉灵帝与其前任汉桓帝的统治时期是东汉最黑暗的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有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每次“叹息痛恨于桓灵”的陈述。
  
汉灵帝刘宏能登上皇帝位,是幸运的。他的前任汉桓帝刘志36岁时就死了,身后无一子嗣。年轻的窦皇后(桓帝死后被尊为太后)及其父亲窦武,为了便于控制朝政,就把继承人的年龄设定在少年段。于是便锁定了汉桓帝的亲堂侄、当时只有12岁的刘宏。刘宏是汉章帝玄孙,刘宏的曾祖父是河间王刘开,父亲解渎亭侯刘苌与桓帝刘志是堂兄弟。
  
汉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光禄大夫刘儵与中常侍曹节带领中黄门、虎贲、羽林军一千多人,前往河间迎接刘宏。第二年正月二十日,小刘宏来到夏门亭,窦武亲自持节用青盖车把他迎入殿内。第二天,刘宏在权臣窦武等的安排下登基称帝,改元为“建宁”。就这样,刘宏便懵懵懂懂地由一个本无前途的皇族旁支子弟,一下子君临天下了。
 
汉桓帝留下汉灵帝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汉灵帝即位后,汉王朝政治已经十分腐败了,天下旱灾、水灾、蝗灾等灾祸泛滥,四处怨声载道,百姓民不聊生,国势进一步衰落。再加上宦官与外戚夺权,最后宦官推翻外戚窦氏并软禁窦太后,夺得了大权,又杀正义的太学生李膺、范谤等100余人,流放、关押800多人,多惨死于狱中,并折磨死了敢于仗义直言的太傅陈蕃(陈蕃的名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后世影响极大)。贤能忠义进步势力遭到彻底打击。宦官们通过镇压,消除了与自己直接抗衡的力量,宦官专权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宦官是一个十分腐朽的政治集团。身体的残缺和社会的鄙视,使得他们具有卑劣的人格和极强的报复心理。因而当这个集团左右了皇帝,操持了朝政,总揽了大权之后,东汉的命运便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了。
  
...<还有 2619 字节>

查看全文>>

复制本文地址 | 评论(13) | 阅读(36777)


恭维为何又被称作“戴高帽”?

2010年11月29日 分类:个人日记恭维被称作“戴高帽”,这个典故出自古代笔记体作品《笑林新雅》里的一则趣闻。
  
《笑林新雅》里有这样一个关于“戴高帽”的笑话:有个门生出京去做地方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出外做官,很不容易,千万要谨慎小心!”门生回道:“请老师放心,门生已经预备好高帽子一百顶,每人各送一顶,管叫地方上人人高兴!”老师发怒道:“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门生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听了很高兴地点头说:“你讲的也不错!”门生出来对朋友说:“我的一百顶高帽子,已经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清人方飞鸿所著的《广谈助》中有这样一则趣话:一士生平极谄,死见冥王。王忽撇一屁,士拱揖进辞云:“伏惟大王,高耸尊臀,洪宣宝屁,依稀丝竹之声,仿佛麝兰之气!”王大喜,命牛头卒引去别殿,赐以御宴。至中途,士顾牛头卒谓曰:“看汝两角弯弯,好似天边之月;双眸炯炯,浑如海底之星!”卒亦甚喜,扯士曰:“大王御宴尚早,先在家下吃个酒头去了。
  
恭维的威力可见一斑,听者往往都很受用,连阴曹地府的领导与工作人员都喜欢“戴高帽”。
  
美国前总统胡佛曾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为人心计颇多,很少有人能骗过他。他曾规定,联邦调查局的所有特工人员,都必须严格地控制体重,不准超标。那些大腹便便的特工人员都知道,一旦被胡佛局长发现,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但是也有一次例外,他手下的一名胖特工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还有 1358 字节>

查看全文>>

复制本文地址 | 评论(4) | 阅读(2327)


末代皇帝曾发表的三首“山寨”诗

2010年11月29日 分类:个人日记辛亥革命后被废黜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少年时在紫禁城这一方小天地里深居简出,生活很是单调。为了摆脱孤独、苦闷的宫廷生活,曾醉心痴迷于文学创作。但由于帝师徐坊、陈宝琛等人对溥仪的文学写作漠不关心,一切听其自然,所以溥仪的诗文一直没有多大长进,始终是个文学创作上的“菜鸟”。
  
十三四岁以后,溥仪阅读了大量古代非主流的文学作品,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开始模仿这些作品,按照自己的想像,编造了一些传奇故事,并自己绘制插图,自娱自乐。15岁那年,溥仪从先祖康熙、乾隆的诗文集中,深深受到感染与启迪,开始在诗赋上下功夫。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的诗作越写越多,渐渐对向外界投稿发生了浓烈兴趣。他曾模仿、套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写成一篇题为《三希堂偶铭》:
  
“屋不在大,有书则名,国不在霸,有人则能。此是小室,惟吾祖謦。琉球影闪耀,日光入纱明。写读有欣意,往来俱忠贞。可以看镜子、阅三帝,无心慌之乱耳,无倦怠之坏形。直隶长辛店,西蜀成都亭。余笑曰:‘何太平之有?’”
  
经溥仪投稿,这篇铭文发表在了上海《逸经》杂志上。此文的发表对少年溥仪投稿热情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在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溥仪写了不少诗作,曾用化名狂热地向报刊投稿,但此后再无投中的现象。稿件寄出去后,皆如泥牛入海,影踪全无。
  
1922年初夏,溥仪想出一条捉弄编辑的“妙计”,把一篇共八行、四十字的五言诗题名为《鹦鹉》的“新作”用“邓炯麟”的笔名,投寄上海一家小报《游戏日报》,果然马到成功,皇帝的“诗作”终于“破天荒”地见报了。接着他先后又寄出一篇分上下阕、每阕四行的七言诗《浮月》和一篇共八行的七言诗《荷月》,这两首“七言诗”,又很快被该报采用了。据说《游戏日报》编辑部曾多次设法打听这位署名为“邓炯麟”的诗人是何许人也,但始终一无所获。
  
...<还有 624 字节>

查看全文>>

复制本文地址 | 评论(8) | 阅读(9473)


古代十大雷人的吝啬官员

2010年11月27日 分类:个人日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富而且贵的吝啬之徒,好多还是身居要职的官场之人。现根据古籍记载对其进行盘点,择出十大最吝啬的古代官员供各位看官观瞻。提前声明:雷死人可不偿命啊!呵呵。

一是曹洪。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曾数次舍命救过曹操,随曹操南征北战,屡屡征伐有功,被拜为都护将军。曹丕称帝后,任曹洪为卫将军,再升骠骑将军,封野王侯,后再转封都阳侯。曹操任司空时,亲自带头将每次月调储在县,曹洪所储之款连曹操也自认不及。《魏略》中记载,曹洪敛财有术,是曹操手下诸人中的第一巨富。曹洪却吝啬刻薄,为此差点丢了小命。

事情是这样的:魏文帝曹丕还在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找曹洪借一百匹绢。曹洪觉得肉痛,百般托词不愿意借,结果惹恼了曹丕。一直怀恨在心的曹丕即位后,找了个由头把这位堂叔下到狱中,准备处死他。后来幸得卞太后求情,曹洪才免于一死,但被施以削官职、减爵位之处罚。

二是王戎。在著名的《世说新语》中,有专门的一个章节,是写“俭啬”的,一共有九个故事。其中的四个,是有关官至司徒的大名士王戎的。
  
《世说新语》“俭啬”中说,“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就是王戎说生性吝啬,他的一个侄子结婚,作为伯父的王戎当然要随个份子:“送他一件单衣”。但是,过后王戎心疼不已,又跑到人家家里给要了回来。
  
...<还有 5313 字节>

查看全文>>

复制本文地址 | 评论(8) | 阅读(16881)


两破日本密码的“暗算”奇才

2010年11月25日 分类:个人日记电视连续剧《对手》中,中国的密码专家们多次破译日本的军用密电。事实上,二次大战期间,日军陆军与海军的密电码始终未被破译过。日本的空军密电码则比较简单,容易破译。有位中国的破译奇才曾凭着对日本外务省专用密码的成功破解,准确地破译了日军将要偷袭珍珠港的情报;在太平洋战争后期,他又破译了山本五十六座机出巡密电,使日军的这位不可一世的“海军之花”命丧黄泉。

这位两创破密奇迹的中国“暗算”天才,就是池步洲。

    不到一个月,池步洲破译了日本几百封密电

池步洲生于1908年,福建省闽清人。从小就早慧好学,高中毕业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在机电专业就读。毕业后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武官署任翻译,并娶一位名叫白滨晓子的日本姑娘为妻,育有三个儿女,一家人其乐融融。
  
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如大江浮萍,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池步洲的人生从此改变了。
  
...<还有 9719 字节>

查看全文>>

复制本文地址 | 评论(16) | 阅读(29126)


毛泽东曾两次领唱的一首歌

2010年11月24日 分类:个人日记大家都熟知的、几乎人人都会唱的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被誉为有“红色经典第一歌”,多年来久唱不衰。

鲜为人知的是,毛泽东对这首歌情有独钟,他曾两次领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这是他一生中曾两次领唱的唯一的一首歌。

第一次是1971年8月15日至9月12日,毛泽东到南方巡视期间,为了反对和防止党内分裂,他反复强调要增强团结,遵守纪律。他多次与南巡随行人员和参加座谈的同志一起唱《国际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毛泽东还说:“你们不光要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你们还要讲解,还要按照它去做。”他说:“‘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这一条非常重要。步调不一致,分成两派,怎么样能得胜利呢?”然后,他逐句讲解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他说:三大纪律的第一条,八项注意的第一条和第五条最重要,“如果都能记清,都能这样做,那全国人民拥护又欢迎,这样我们多好呀!”毛泽东讲到后两条时,强调部队在整风中要防止和克服骄傲自满和军阀作风。
  
还有一次是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上建议与会者演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由他来亲自领唱。
  
...<还有 7576 字节>

查看全文>>

复制本文地址 | 评论(9) | 阅读(1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