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无量心,告别娑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2:44

放下生命的石头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禅师
一、关于生命的游戏
喜欢这首诗,是从何训田的《春歌》开始,这是一支很中国的曲子,这首歌的背景是为了纪念雷峰塔的重建。在2002年10月庆祝新雷峰塔落成的音乐大典上,著名音乐创作人何训田携八百多人合唱了一首《春歌》。歌曲从始至终反复吟唱这四句禅宗诗词。歌声由远及近,初始轻盈飘渺,而后荡气回肠。曲调自始至终毫无变化,却能让人跟着缓慢的鼓乐与歌声进入另一种境界。
轻灵的歌声叙述出音乐家内心向往的自由心灵,同时扣合了佛教《心经》中所蕴含的禅机——“观自在”。这曲采自江南民谣曲调的《春歌》,以高达八百余人次的大合唱呈现人间荣景,和谐歌声由远而近,有着雨过天晴后的清新透亮与盎然生机。
巧合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无门慧开禅师,就是杭州钱塘人,俗姓梁,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卒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西元一一八三至一二六零年),世寿七十八岁。
不妨设想一下,在西湖边长大的无门老和尚,也许就是沐浴过西湖上的春风,徜徉于雷峰塔的夕照之后,才会勘破无明,才会写下这首流传最普遍,最能表达禅者“法尔随缘”自然无作之风的诗偈。
不过对于这种得道的禅者来说,东湖或西湖的春风不会有什么区别,无论雷峰塔是否存在,都掩饰不住“夕阳无限好”。
因为没有闲事,挂在心头。
相比无门老和尚的洒脱,我们倒显得有些放不开,似乎很难从容地享受人生的美好时节。大概是心中的挂念实在太多,有太多放不下的事情悬在心头:读书的时候,担心考试不好,没有理想的学校可上;终于熬出头去工作了,开始挂碍社会地位不够显赫,事业不够亨通发达,待遇不够优越;好不容易找到另一半,又生怕夫妻生活不够融洽,担心不能白头偕老;慢慢的老了,才体会到当年父母的烦忧:儿孙能不能孝顺成才,亲友待我够不够敬重,一生所求不能满足心愿,身体多病衰弱,人我是非烦心……肚里填满名闻利养,心中充塞财势情欲,再也挪不出一丝闲情去呼吸江上的清风,欣赏山间的明月,因此春天的百花开得再绚丽多姿,与我两情不相干;冬日的皑皑白雪如何冷艳傲人,和我有何关联?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倒不如以临济禅师无事人的平常之心,去面对日常生活中横逆困顿,人我关系上的矛盾纠缠,把心灵的眼睛张开,方能懂得珍惜自已心里最好的东西。人不可能要的太多,太贪了反而什么也得不到,所以你必须学会取舍——为了心灵成长这件最重要的事,你必须舍弃一些看上去很在乎的,又不忍丢下的。
要是生命中必须舍去一些,又该如何?
听说过一个故事: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快下课时,教授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和大家做个游戏,谁愿意配合我一下?”一名女生走上台来。
教授说:“请在黑板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20个人的名字。”女生照做了,她写下了一连串自己邻居、朋友和亲人的名字。
教授说:“请你划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女生划掉了一个她邻居的名字。
教授又说:“请你再划掉一个。”女生又划掉了一个她的同事。
教授再说:“请你再划掉一个。”女生又划掉一个……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了四个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静静地看着教授,感觉这似乎已不再是一个游戏了。教授平静地说:“请再划掉一个。”女生迟疑着,艰难地作着选择……她举起粉笔,划掉了自己父母的名字。“请最后再划掉一个。”教授的声音再度传来。这名女生惊呆了,她颤巍巍地举起粉笔,缓慢地划掉了儿子的名字。紧接着,她“哇”的一声哭了,样子非常痛苦。
教授待她稍微平静后问道:“和你最亲的人应该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养育你的人,孩子是你亲生的,而丈夫是可以重新去找的,但为什么他反倒是你最难割舍的人呢?”
同学们静静地看着那位女同学,等待着她的回答。
女生缓慢而又坚定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先我而去,孩子长大成人后独立了,肯定也会离我而去,能真正陪伴我度过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没错,这是一个心理游戏,想阐述的主题便是:谁是我们最重要的人。
那么,你也了解自己内心深处所渴望的恒久慰藉吗?换而言之,你清楚自己最终将情归何处吗?不管男人还是女人,临终前,你最希望自己的亲朋好友还是至亲爱人陪伴在你的身边呢?随着“只要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可以挥霍、可以重复修饰的青春年华一点点逝去,逐渐长大成熟的我们,已不愿去做自己或他人感情记忆的碎片,可惜你是否曾经在成熟中给自己一点时间过滤,真正最重要的是谁?
然而生命的空间本身就很有限,只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认真的度量,总是想当然的以为,一切尽在把握之中。
在自创的“绽放心中的莲花”团队心灵训练中,我经常会用一个虽然简单但是很有震撼力的试验,和学员共同体悟一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真实。
一个很常见的玻璃鱼缸,就是那种长方形、透明的,经常被用来养一些小乌龟之类的,有着差不多相当于一个1.25升可乐瓶的容量。
随后,我会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小心翼翼地一块块放进玻璃缸中。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便开始问大家:“瓶子满了吗?”
基本上大多数专注于表象学员会回答:“满了!”。当然也会有一些很有想像力的、善于思考的学员,会回答没有装满。
于是我会伸手从课桌下拿出一桶早已准备好的碎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碎石填满下面石块的间隙。
“现在瓶子满了吗?”我第二次问道。
这一次学员们渐渐开始明白,我要装进去的远远不止这些,“应该还沒有。”几乎全部回答道。
“很好!”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我伸手从课桌下拿出另外一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玻璃缸。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碎石的所有间隙。
又一次问大家:“水缸装满了吗?”
“沒满!”所有的学员大声地回答。
“很好!”就要完成最后一个步骤,我再一次地鼓励大家。接着我拿过一壶水缓缓倒进玻璃缸,直到水面与缸口平行,并由少许的水滴从缸壁滑落。做完这一切,我抬头看着学员,正式发问:“通过这个小小的试验,各位有何收获呢?”
通常此时,一位聪明又心急的学生会举手发言:“这个试验是想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无论你的时间表多么紧凑,如果你确实努力,你可以挤出更多地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
这样的答案很精彩。确实这个小试验更多地是被运用在时间管理的课程中,希望启发我们合理的利用时间,完成更多的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还有吗?”我需要分享的收获远远不止这些。要是仅限如此,谈不上什么震撼,至多只是有些感悟。
“我想应该是在职业规划方面。做事情有目的性,分清楚轻重缓急,合理地利用资源;就像那些大石头一样,如果先放一些碎石或水,便很难放进几块大石头,所以工作任务的完成要有先后的秩序,否则便很难很好完成所有的工作。”有时候一些逻辑性很强,而且工作经验比较多的学员会给出更深一层次的答案。
“非常好!”我会带头为这样的答案鼓掌。就快要接近真相,不过往往最终的探索也是终止在此。
不妨静下心来,做一个看似没有关联,却殊途同归的假设:如果把眼前的这个普通的、体积不是很大,又很容易摔碎的玻璃鱼缸比喻成我们的生命,先前所做的一切会不会让你想到的更多?
因为玻璃缸和生命之间有诸多的相像,
第一,它们的体积都很有限,不可能无限量的装载;
第二,就像哪一天你会一不小心摔碎鱼缸一样,你永远无法预测你的生命会在哪一天结束,生命本来就在呼吸之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倘若你不是最先放进大石块,而是先把碎石、砂砾和水装满的话,你会发现你就再也没有机会把它放进玻璃缸里。
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头呢?
是成为百万或千万富翁,周游全世界,与你爱的人共度时光?抑或你的信仰、教育、社会地位、名誉荣耀等从小就想实现的梦想?
不管是什么,不管有多少?切切记得先去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一辈子你都不会再有机会去做!
所以现在,你正在阅读這些文字的这个当下,可否试着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有没有找到这一生的大石头?
假如已经找到,恭喜你,请你记住把它们先放进你人生的玻璃缸中。
假如还没有找到,你更要努力,不要等到最后你的鱼缸,是空空如也。
人这一生,宁可因梦想而忙碌,绝对不要因忙碌而失去梦想!
二、舍得的真意是珍惜,放下的本义是爱惜
正如放开脚步才能往前迈进一样,佛陀教导我们要舍得、布施,只有舍掉陈旧不堪的执著,才能得到新的观念、新的思维;能够放下不切实际的妄想,便会轻松上路,你才有机会比别人跑的快,才有体力比别人跑的远。
佛法之中,最常被世人利用的智慧,就是“随缘”和“放下”,不过这恰恰也是被误解最深的道理。
佛教中的各种经论典籍经常这样启发世人,在我们一辈子的追求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真正去爱惜眼前你所拥有的。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很多东西本来就是随缘而来,即便他们曾和我们有各种各样,或深或浅的交情,但到了最后,他们始终还是要随缘走。随缘,其实应有两重含义,不要挣扎停留于过去,把握目前与当下,是为第一重含义;随着因缘的流变而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向前,努力进步是为第二重含义。因此,过去人们常常说“随缘”便是代表消极,不思进取,说到底只不过是没有正确理解佛法所说的“随缘”的真正含义罢了。
而放下的境界,又高了一些。
按照当代大儒南怀瑾老先生的说法,中国禅宗说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话:“放下。”但是,人就那么可怜!偏偏放不下。听了禅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里,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个妄执——就叫“放下”。
不过想想确实如此,很多事情我们明明知道不必记在心上,但是每一次提醒自己的“放下”,不过是又一次的铭记,倘若真的已经放下,哪里还有那么多的念念不忘?
这样的“放下”在工作中,犹显得可怜。我们时常提醒自己放下对老板的不满、放下对同伴的成见、放下对公司的抱怨,我们也很明白对事不对人的道理,我们在职业生涯开始的第一天就很清楚工作中要公私分明,可是你认真地用心去回忆一下那刚刚逝去的,在OFFICE里度过的八个钟头,你真的能放下以上的所说,真的能做到你应该做到的职业操守吗?
无论你是不是职业经理人,只要你有一份正当的职业,而且依此谋生,并希望这份工作能更好地提高你生活的品质,你就应该放下你的“看法”,不要再紧紧抱着它们走进你的团队。
因为“拿起”,远远比“放下”辛苦得多。所以我们才会常常酿成“拿得起”,却“放不下”的错误。
曾经就这个困惑了我很久的问题,特意请教我的一位师父,九华山的前任方丈,已故的佛门泰斗仁德老和尚。
那一年老和尚在合肥开会,趁他休息的间隙,特意前去参拜。赶到宾馆的时候,走廊外早已坐满了等候多时的弟子,我在侍者的带领下穿过黑压压的人群,径自来到老和尚的房间,能够享受这样的殊荣,不免有些得意。
我进去的时候,家师刚刚结束午间的禅修,几年未见,因为操劳于地藏菩萨铜像的兴建,而四处奔波,老和尚显得消瘦了许多。顶礼之后,看见侍者正要服侍老和尚洗脸,我连忙接过水盆,想聊表一些微薄的孝心。
“我们好久未见了,你还好吗?”洗漱之后,老和尚慈爱的关切,“这段时间修行得如何,有没有什么收获?”
“谢谢师父的关心,一切都很好。我最近在参读《圆觉经》,起初还比较顺利,但是现在一直没有领悟‘放下’的禅机。”我觉得老和尚已经看出我此行真正的目的,于是一五一十道出心中的疑惑。
“哦。”师父似有所想,但是又一字未言,只是用他的微笑传递着一种高深的禅意。
可惜那时的愚钝,并没有参破内中的玄机。不过近来忆念起家师时,不由得觉出那个笑容,是他给我最好的传授。
恰在此时,门外等候的弟子,晓得师父已出定,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鱼贯而入开始给师父顶礼。为了不打扰他们的诚心,我想等师父空下来之后,再请教这个并没有悟出的道理,于是便端起脸盆,向水池走去。
“等一下。”我刚一动身,便听见老和尚在身后轻轻一喝,我便端着水盆站住,以为他有另外的指示。
奇怪的是,师父在说完这句话之后便不再理我,只是在专注地接受弟子们的虔诚顶礼,似乎身边没有我的存在。而我也不敢作出任何的反应,静静地端着水盆站在一边等待。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弟子一个一个地进来,刚开始我还能对他们每个人回馈一个同样善意的微笑。可是五六分钟过去之后,手中看上去没有多少重量的水盆,愈发显得沉重,手臂渐渐酸麻,甚至有些疼痛,带动我的笑容显得有些尴尬。
十分钟过去了,我已经开始没有笑意,心里只在希望朝拜的人群快点结束,不过我很清楚门外等待的数量,按照这个速度,最起码还有一个多小时。而我已经坚持不住,肌肉慢慢开始不由自主地抖动,浑身上下都开始疼痛,至多一两分钟之后,这盆水就会摔在地上。
“是不是很辛苦啊?”老和尚好像终于察觉到我的存在,望着正走进的弟子,头也不回地说道。
“是,是,是很辛苦。”由于心里不解师父的“忘记”,身体又确实非常的不适,我的回答是发自内心的由衷。
“那就放下喽。”老和尚转过身来,犀利的目光如闪电般直指我的胸膛,我也在放下的那一刻有种彻头彻尾的,从未有过的如释重负。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有时就像你手里端着的水盆。我们埋在心里几分钟没有关系。如果长时间地想着它不放,它就可能侵蚀你的心力。日积月累,你的精神可能会濒于崩溃。那时你就什么事也干不了。
“对发生的问题固然要重视它,不能忽视,但不能老是拿在手上捏着不放。不要总惦记着它,要学会适时地放手,让自己放松心情。不然,不知不觉间它会把你压垮。同样,就像我们坐禅一样,如果愁眉深锁,只会把自己锁在难解的烦恼之中;相反,只有微笑才能将我们带入快乐自在的心境。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只有在轻松和快乐的心情下,才能圆满地完成。记住,不要在大喜和大悲之时做出一切重要的决定。”
老和尚将深奥的智慧化解在平实的自然之中,每每想来都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清澈。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与其在娑婆中蹉跎哀叹,倒不如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接受的。因为你不能拥有任何东西,除非你放开任何东西。
告别娑婆,用一颗舍无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