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必须打出去的7张王牌(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42:51
第一张王牌 靠得住--做人的金字招牌■¤¤■

  靠得住是做人的一种素质,也是一种智慧,更是做人的一面金字招牌。靠得住,才能被人信任,被人信任才能获得机会,有机会才能展现和锻炼自己的能力,有能力才能创造一番事业--这是一务生存与发展的越由之路,适用于任何时代。谁都想出人头地,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其中,可靠处处受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基础部分,而一个不讲信用、做事不负责任、说话不算数的人,就不可能通过这一关。

  

  ■¤¤■ 1."诚"则"信","信"则"立"

  

  诚信的重点在于"诚"先"诚"才能"信"。人无信不立,中华民族历来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这是一种习惯性文化,是谁也违背不了的。

  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孔子的门徒曾子,听说妻子为了让孩子听话,哄孩子说要杀猪给他吃,就真的杀了家里惟一的一头猪,怕的是大人说话不算话,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发展,因为他深深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即使对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失信。商鞅变法时,为了树立威信,推行改革,在国都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很多人不相信。有一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木头搬到北门口,商鞅果真当面赏了他五十金。商鞅的这一举动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让百姓相信他是个说话算话的人,而他更深层的目的在于推行自己的改革。后来商鞅的变法取得了成功,使得秦国逐渐地强大起来。这和他言而有信有很大的关系。

  轻易许下诺言而又失信的人也很多,他们成为人们嘲笑和谴责的对象,而失信的人也因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明代郴离子》一书中记载了一则一个商人因失信而丧命的故事:某商人过河船沉,他拼命呼救,渔人划船相救。商人许诺,你如救我,我付你100两金子。渔人把商人救到岸上后,商人只给了渔人80两金子,渔人谴责商人言而无信,商人反而斥责渔人太过贪婪,渔人无言而走。后来商人又乘船遇险,再次遇上渔人。渔人对旁人说:他就是那个言而无信的人。众渔人停船不救,商人被淹死在河中。我们虽然不提倡见死不救,但可以看出商人的死和他不讲信用密切相关。

  虽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诚信在人们的眼中淡化了,然而我们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人类仍然需要相互交流,不断交往,因此,诚信在现代社会还是很重要的,是无以替代的。假如每个人都带着虚假的面具,假如人与人之间都在编造谎言,彼此互相猜疑,彼此不信任,那么世界肯定会暗无天日,我们也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不知道该如何在世界上立身。因此,诚信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品德,它应该而且必须在现代这个经济社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人需要拥有的品质很多,但是以诚信为最重要。在现实生活中,讲信用的人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事情很多,但因失信而遭人唾弃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无论是爱情、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哪一个场合,缺乏诚信就没有人格魅力,就没有真正的"身价"。外在财富、容貌和职位可以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但你若无诚信,你的外部条件只能使你更加遭人反感;你若有诚信,这些外部条件就会加倍地放大你的人格魅力。

  现在我们来看看赫赫有名的罗特希尔德家族财团创始人梅耶·安塞坶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关于诚实的故事。

  18世纪末,梅耶·安塞坶生活在法兰克福著名的犹太人街道上,这里的人过着卑微和屈辱的生活,他的同胞们在这里遭到令人发指的迫害,生命的尊严遭到随意的践踏。虽然关押他们的房门已经被拿破仑推倒了,但那时犹太人仍然要在规定时间回到家里,否则将被处以死刑。在这种情况下,安塞坶开始创建了自己的罗特希尔德事务所,他在一个小角落挂了一个红盾,就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借贷生意。

  当时,当地的富豪兰德格里夫·威廉被拿破仑从赫斯卡塞尔地区赶走的时候,把他的500万银币交给了安塞坶--这个他可以信赖的人。安塞坶为了保住这笔钱,就把它埋在后花园里,等敌人撤退后,他再以合适的利率把它们贷出去。等威廉返回时,安塞坶就把这笔钱连本带息还给了他。这使威廉喜出望外,他认为,事隔多年,又没有凭据,钱是不可能要回来了。罗特希尔德基于诚信经营信货为务,最终办成了横跨欧陆的大型银行集团。

  现在罗特希尔德家族世世代代的成员,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没有一个人给家族诚实的名誉抹过黑。

  正是因为正直的品格,可靠的信用,才使许多公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名字不倒。这些名字就像商标和专利一样,成了诚实可靠的同义语。没有人会去怀疑他们的产品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也没有人会去检查带有这些标志的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因为这些名字就是质量可靠的象征,就是最好的广告。

  在一个印第安人生活的地区开设一个店铺,这是一个名叫苗智卡拉的美国人的一个奇想。可是店铺开始却吸引不来顾客,这里的印第安人只看不买。过了一段时间,当地的印第安酋长来了,他对苗智卡拉说:"把你的货物拿来看看。我要给妻子买一条毯子,给我的孩子买一块印花布......"。"我的毯子需要付三块貂皮,印花布需要付一块貂皮。"苗智卡拉诚恳地说。

  第二天,酋长背来一个大包,包里全是貂皮。"我来买你的商品了。"他从包里抽出四块貂皮,放在柜台上,稍稍犹豫了一会儿,他又抽出第五块,这是一块特别珍贵、特别稀有的貂皮,他把它也放在柜台上。 "已经够了,"苗智卡拉把它推回去, "我的商品只值四块的。"这时,酋长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然后酋长跨出门去,朝他的族人喊道: "我的族人们,来跟他做买卖吧,他不会欺骗我们印第安人的!他不是个贪心的人。"

  酋长又转身对苗智卡拉说: "如果你刚才收下最后-块貂皮,我就会叫他们不要跟你打交道,我们还会赶走其他顾客。但是现在,你已经是印第安人的朋友了。"

  从此以后,苗智卡拉的财源就源源不断了。

  正直诚实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它是人们相互信任的基石,同时也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成功。

  【编者点评】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立世之本,要想有所作为、做一番事业,无论何时都要守住"诚信"这块匾,惟其如此,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做出一番成就。

  

  ■¤¤■ 2.脚踏实地的人最容易获得机会

  

  脚踏实地是做人所必备的素质,也是实现梦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因素。一步一个脚印,平和沉稳,做事踏实认真,这样的人走遍天都受欢迎,何愁机会不会找上门来。

  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就是脚踏实地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许多人刚步入社会,就梦想以自己之能完全可以做个领导者、管理者,如果让他们从基层做起,他们就会觉得很没面子,甚至认为这是大材小用。孰不知他们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更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自以为是、自高自大是脚踏实地的最大敌人,你若时时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处处表现得比别人聪明,那么你就会不屑于做普普通通的工作,不屑于做小事、做基础的事。

  因此,每个职场中都有自己的梦想,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打消投机取巧的念头,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最基础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积累雄厚的实力。无论多么平凡的小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假如你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那么绝不会空空洞洞地度过一生。

  我们都是平凡人,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平常心,踏实肯干,有水滴石穿的耐力,我们获得成功的机会,肯定不比那些禀赋优异的人少到哪里去。

  美国已逝的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成功的平凡人并非天才,他资质平平,但却能把平平的资质发展成为超乎平常的事业。

  有一位老教授说起过他的经历:"在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许多在校时资质平凡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没有特殊的天分,有的只是安分守己的诚实性格。这些孩子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不爱出风头,默默地奉献。他们平凡无奇,毕业分手后,老师同学都不太记得他们的名字和长相。但毕业后几年十几年中,他们却带着成功的事业回来看老师,而那些原本看来会有美好前程的孩子,却一事无成。这是怎么回事?

  我常与同事一起琢磨,认为成功与在校成绩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与踏实的性格密切相关。平凡的人如果加上勤能补拙的特质,成功之门必定会向他大方地敞开。"

  一个人如果有了脚踏实地的习惯,具有不断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为一技之长下工夫,那么成功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一个肯不断扩充自己能力的人,总有一颗热忱的心,他们甘于凡人小事,肯干肯学,多方向人求教,他们出头较晚,却在各种不同职位上增长了见识,扩充了能力,学到许多不同的知识。

  脚踏实地的人,能够控制自己心中的**,避免设定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也不会凭借侥幸去瞎碰,而是认认真真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实实地用好每一分钟,甘于从基础工作做起,在平凡中孕育和成就梦想。

  要记住:只有埋头苦干的人,才能显出真正的聪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李嘉诚说:"不脚踏实地的人,是一定要当心的。假如一个年轻人不脚踏实地,我们用他就要非常小心。你造一座大厦,如果地基不打好,上面再牢固,也是要倒塌的。"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凡成就一份功业,都需要付出坚强的心力和耐性,你想坐收渔利,那只能是白Et做梦。你想凭侥幸靠运气获取丰硕的果实,运气永远不会光顾你。因此,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编者点评】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让别人认为你值得信赖,是可靠之人,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稳固的根基。

  

  ■¤¤■ 3.能吃小亏才有可能获得长远利益

  

  在利益面前能否忍让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能靠得住。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就因为争权夺利而使自己的地位一落千丈。若是在利益面前心如止水,并在关键时刻能主动让出自己应得之利,最终往往因能舍小利吃小亏而受大益。

  有个私营老板,没有文化,也绝对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地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编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与他合作。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但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吃亏的人实在太少,这并不仅仅因为人性的弱点,很难拒绝摆在面前本来就该你拿的那一份,也不仅仅因为大多数人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能舍眼前小利而争取长远大利。能不能主动吃亏,实在还和实力有关,因为吃亏以后利润毕竟少了,而开支依然存在,就很可能出现亏空,如果你所吃的亏能够很快获得报答那还挺得住;反之,吃亏就等于放血,对体弱多病的人来说还可能致命。

  吃亏是福,吃小亏占大便宜。但是吃亏也是有技巧的,会吃亏的人,亏吃在明处,便宜占在暗处,让你被占了便宜还感激不尽,这也是经商的智慧。但要想理解和做到却很难。世上有多少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不吃亏、少吃亏,或为了多占他人便宜而演出一幕幕你争我夺的人间闹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俗语说的真是入木三分。岂不知吃亏与占便宜,正如祸和福一样,是可以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可能有人会问,吃亏就是吃亏,占便宜就是占便宜,怎么能说吃亏反而是福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吃点亏,一是内心平静,不七上八下;二是得到旁观者的同情,落个好人缘:三是这次虽吃点亏,但因获得了道义上的支持,下次可能会得到的更多,何亏之有?反之,占了他人的便宜,发点不义之财的人,心理上能安稳吗?而且还会失去人缘,落个坏名声。因为占一次便宜而堵了自己以后的路,得不偿失。所以,吃亏表面上是祸,其实是福;占便宜表面上是福,其实是祸。

  不怕吃亏的人一般都平安无事,而且终究不会吃大亏,所谓善有善报。相反,总爱贪便宜的人最终贪不到真正的便宜,而且还会留下骂名,甚至因贪小便宜而毁灭自己,正所谓恶有恶报。要做到不计较吃亏,甚至主动吃亏,就需要忍让,需要装糊涂。既然认识到吃亏是福,就不要斤斤计较和眼里揉不得沙子。在得失上装装糊涂就能更好地体会出吃亏是福的深刻含义了。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段极富哲理的话: "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所以说你们得明白,凡遇好事的时候甭张狂,张狂过了头,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候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

  "吃亏是福"的奥妙是让着别人,不与人争强斗胜。这需要容忍,需要装糊涂。既然明白了上述道理,把钱财视为身外之物,就不要过分计较。患得患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岂不是更好的人生?这样,所谓"吃亏是福",仍然需要装糊涂,否则,怎么能会吃亏?怎么能由吃亏而得福呢?

  郑板桥说:"为人处,即是为己处。"意思是,替别人打算,就是为自己打算。这与今天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大家都能有吃亏的精神,那么这个世界岂不好得多了?还会有那么多的战争、杀戮、坑蒙拐骗以及种种罪恶和不道德行为吗?这样看来,吃亏就不仅是个人的福份,而是人类的福份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立身行事,或在一切商业、政治、外交中,都要讲究吃亏。吃亏只是人生的一个谋略,是"抛芝麻而捡西瓜"或"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方法或手段。

  从客观的角度说,一个人只要愿意吃小亏、敢于吃小亏,不去事事占便宜、讨好处,日后必有大"便宜"可得,也必成"正果"。因此,要想"占大便宜",就必须能够吃小亏,敢于吃小亏,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规律。那种事事处处要占便宜的人、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

  杨士奇是明朝时历任五代王朝的大臣。他为人谦恭礼让,以正理待人,从不存有偏见,受到历代君臣的称赞。

  自明惠帝以后多年,杨士奇曾担任少傅、大学士,他在政治、经济上的待遇都已是很可观了。明仁宗即位之后,让他兼任礼部尚书,不久又改兼兵部尚书。

  对此,杨士奇心中很是不安。向仁宗皇帝要求辞谢,他说:"我现任少傅、大学士等职务,再任尚书一职,确实有些名不符实,更怕群臣要背后指责。"仁宗皇帝劝解说:"黄淮、金幼孜等人都是身兼三职,并未受人指责。别人是不会指责你的,你就不要推辞了!"杨士奇见君命难违,不能再推,就诚心实意地请求辞掉兵部尚书的俸薪。他认为,兵部尚书的职务可以担任,工作也可以做,但丰厚俸薪不能再接受。仁宗皇帝说:"你在朝廷任职20余年,我因此特地要奖赏你才给予你这种经济待遇的,你就不必推了。""尚书每日的俸禄可供养60名壮士,我现在已经获得两份俸薪都已觉得过分了,怎么能再加呢?"杨士奇再三解释说。这时,身旁的另一名大臣顺势插话劝解说: "你应该辞掉大学士那份最低的俸薪嘛。"杨士奇说:"我有心辞掉俸禄,就应该挑最丰厚的相辞,何必图虚名呢?"仁宗皇帝见他态度这样坚决,又确实出于真心,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杨士奇能够让出自己的俸禄,是很难能可贵的,也正因为他主动让利,才使皇帝觉得他忠诚可靠,一心为国,不谋私利,是靠得住的大臣。这也是他能够在勾心斗角的朝廷之中安然度过五代王朝的根本原因,哪一个做皇帝的不想用一个可靠的臣子呢?生活中也是一样,谁不想找几个可靠的人做合作伙伴和下属呢。

  【编者点评】

  俗话说:"吃亏是福。"吃一点小亏,在利字面萌礼让三分,不伸手占小便宜,这样才能心胸坦荡,问心无愧。更重要的是会使别人觉得你本分可靠,能当大任,这样才会为你带来长远的利益。

  

  ■¤¤■ 4.忍让为先,以德服人

  

  人与人相处。难免要有磕磕碰碰,要有一些矛盾发生,遇到矛盾,双方起了摩擦该如何解决呢?毫不退让、以牙还牙,只会结下更深的仇怨,会由言语互骂升级到刀枪往来;而以德为先、主动承让,则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握手言欢。

  康熙年间的某一天,一人骑快马跑进宰相府。这并不是天下出了什么大事,而是宰相张英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原来,他们家与邻居叶家发生了地界纠纷。两家大院的宅地,大约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地界便不怎么清晰了,这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但是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自信自己的小算盘。于是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

  张英看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奠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日: "干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然后将诗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里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家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急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家人拆让三尺,邻居们都交口称赞张英和他的家人的旷达态度。

  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叶家十分感动。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于是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其中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一百多米长的巷子很短,但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

  张英乃位居一入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权势显赫,如果在处理自家与叶家的矛盾时,稍稍打个招呼,露点口风,肯定会发生自下而上的倾斜,叶家肯定无力抗衡;再进一步,要是通过地方go-vern-ment干涉,叶家更会吃不了兜着走。

  张英身为宰相,处理家事时没有以权压人,而是采取忍让的态度,以德来服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张英是一个正直、可信赖的人,他处理家事能不滥用权力,那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肯定更不会滥用权力,也正是这种优良的品德使他成为人民敬服、国家信赖的忠正之臣。

  【编者点评】

  正直、良好的品德才能让人敬服。不以势压人,忍让为先,就会树立可靠的形象。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厅斤计较于一些蝇头小利更不能示强逞能。遇事先礼让别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回报,须知"我人敬一尺,人必还我一丈"。

  

  ■¤¤■ 5.承诺了就别再找任何借口

  

  承诺即诺言,就是答应别人的话。而对人许诺并且真正的说到做到、兑现了诺言的人,是值得交往值得信赖的人。承诺是庄重的、严肃的,故此对别人许诺了,就要去实现诺言,不要再找任何借口推托。

  为人处事,信守诺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受欢迎的人,常具有各种不同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具有遵约信守诺言的美德。

  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注重讲信用,守信义。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 "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因此,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行,行必果。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 "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两年后的秋天,落叶萧萧,篱菊怒放。张劭突然听见天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干多里路,范式怎会来呢?"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一千多里路啊!"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备点酒。"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宽慰宽慰儿子而已。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 "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

  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自己的尊重。但是,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丑行!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动帮助朋友办点事,这种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诺言的能否兑现不仅有个自己努力程度问题,还会有客观条件的约束或限制。有些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由于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朋友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有的事,明知办不到,就应向朋友说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达理的,是会原谅你的,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朋友面前逞能,轻率许诺,这样,不但得不到友谊和信任,反而会失去朋友。

  真正的朋友是重诺守信的。晋代时有一对读书人朋友,一个叫朱晖,另一个叫陈揖。有一天陈揖忽然得了重病,生命垂危。这天,陈揖的病榻前只有朱晖。陈揖说:"今生得兄弟知己,本当死而无撼。只是,身后之事放心不下......"朱晖答道:"兄弟家中之事我会全力相助,兄弟尽可放心。""别的事我都放心,只是妻子已经有孕在身,尚不知生儿生女。生而无父,怕是难有所成啊......"陈揖说着,泪水从眼角流出。"兄弟的心事我明白。如果陈家得一男儿,我朱晖一定像教导自己儿子一样教他读书成才,决不有半点偏心。"朱晖说。接着想了一想又说:"只能让他强于我儿,决不使他落在我儿之后。"几天之后,陈揖死了。

  几个月之后,陈揖的遗孀生了个男孩,取名叫陈友。朱晖不忘在朋友病榻前的话,自陈友懂事开始,就教他读书习文,确实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陈友聪明好学,学业日益长进。

  转眼间十年过去,陈友与朱晖的独生子朱骈都成了很有学问的青年,在远近都有相当的名气。

  这天,朱晖的家里来了一位南阳的客人。原来,朱晖有一个老朋友在南阳当太守。这客人就是南阳太守派来的,他带来一件大喜事:南阳太守要请朱晖的儿子朱骈去做官。这个信息不胫而走,许多人都到朱晖家来贺喜,陈友当然也来贺喜,并且如同自己当官一样高兴。

  朱晖本来是满面笑容的,谁知陈友的贺喜却给朱晖贺出了心事。

  晚上,在内室,朱晖的夫人问他: "我看你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是不是?"

  朱晖说: "心事确实有一点,南阳太守派人来,要让骈儿去那里做官。"

  夫人笑了, "这是好事啊,怎么反成了心事?是不是你不愿意他离家......"

  "那倒不是。我是想,推荐陈友,顶替骈儿去做官......"朱晖一字一顿。

  "这......这是为什么?"

  "因为,就是陈揖死前几天,在他病榻旁边。我对陈揖说过,要让他的儿子强于我的儿子,决不使他落在我儿之后。"

  "结拜兄弟临死前,说那话不过是为了宽慰他一下,何必当真事儿呢?"

  "不论什么情况下说的,说了就要算数。"

  "十多年前的话,谁还记得?"

  "除我自己,没人能记得。因为说话时只有我与陈揖两人在一起,没别人在眼前。"

  "南阳太守是指名要骈儿去做官,又不是让你推荐一个人。骈儿去了,也不是让你自食其言啊!"

  "你这话也像有道理。只是,我说过'决不使他落在我儿之后'。我的主意定了,我要到南阳去,当面向太守推荐。"

  次日,朱晖就同那客人一起赶奔南阳,到了南阳,见到太守,朱晖先感激老朋友的关心之情,接着就说: "做官的事,就不要用骈儿了。"

  "怎么,不屑做这个官?"太守吃惊了。

  "不是。"朱晖说, "我的意思是换一个人。""换人?换谁?"

  "我已故的朋友有个儿子,叫陈友,他的才学也很好,做官也能胜任......"朱晖说着,又把自己如何对朋友许诺的事详细说了一遍。

  南阳太守最后答应了他的请求,让陈友做了官。

  朱晖在朋友临终时许下的诺言,过了十多年之后,在除了他以外无人知晓这句诺言的情况下依旧信守了承诺,他没有给自己找任何借口推脱,也没有存有私心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官,其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编者点评】

  一诺值千金,这是一个人的信用问题,良好的信用和品质比金子还要珍贵。因此许诺了就要去实现,而在自己做不到的情况下不要轻易许诺,因为许诺而不兑现,就是失信,也就谈不上可靠。

  

  ■¤¤■ 6.义气诲先,名科在焉

  

  名和利,是许多人的追求目标和奋斗动力,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不顾廉耻的人大有人在,但他们得到的也只是一时之名利。不能长久。但聪明的人知道,只要树起"义气"的口碑,越不言名利,名刺却越多。

  三国时期,曹操为争天下,蓄谋除掉刘备,发兵二十万,分五路下徐州攻打刘备。刘备因寡不敌众而大败,单身匹马投奔青州袁绍。

  当时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个夫人死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曹操十分敬慕关羽的武艺人才,渴望关羽能够成为自己的部将。他便用计攻破下邳,又派自己部将中与关羽有过一面之交的张辽去说服关羽暂时栖身曹营。

  而后,曹操费尽心机对其施予厚恩,以图关羽归噘自己。

  首先,曹操安排关羽与刘备的两个夫人同居一室,企图以此扰乱刘备与关羽的君臣之礼、兄弟之义。但关羽手持灯烛护卫于门外,通宵达旦,毫无倦色。

  曹操一计不成,但在心里却愈加敬佩关羽。

  到了许昌(今河南许昌县东),曹操领关羽见过汉献帝,献帝下诏封关羽为偏将军。曹操摆筵席请关羽坐上座,会见众谋臣武士。营操又拨给关羽一座府第,赠关羽早已准备好的绫帛,金银器皿及十名美女。自此三日设宴,五日一大宴地款待关羽。关羽将府第分为两院,内院请两位嫂嫂居住,派由下邳跟随而来的将士十人把守,自己居于外院。又将曹操所赠金银财帛都送一位嫂嫂处收贮,并命十名美女好生服侍她们。自己每三日一次到内院门外施礼问安,直N-位夫人说:"叔叔自便",方敢退回。

  曹操见关羽穿的战袍已旧,便估算其身量,选用上等织锦请人精心缝制一件战袍赠与关羽。关羽穿上新衣,却将旧袍罩在外面,曹操笑问关羽为何如此节俭,关羽说: "并非节俭,只因这战袍是刘皇叔所赐,穿着它就好像看见了哥哥。"曹操听罢又喟叹了一番。

  关羽在曹营时时思念刘备,有时理着髯须自言自语:"活着不能报效国家,而今的处境又违背结义兄弟的初衷,真是白白地活着!"曹操便命人缝制一只精美的锦袋,送与关羽护髯。

  曹操见关羽的马瘦,便命左右牵来一匹马赠送他。只见那马浑身赤如火炭,形状高大雄伟,背上的鞍辔十分精致秀美。关羽一眼认出这是吕布曾经骑过的赤兔马,立即躬身一再拜谢。

  曹操不解地问:"我送你那么多的金帛和美女,你不曾拜谢,而今送了一匹马,你却高兴得一拜再拜,为什么把畜生看得比人还贵重呢?"

  关羽答道:"这马一日可行千里,今天我很幸运能得到它。有朝一日如果得知兄长刘备的下落,我骑上这马只需一天就能跑到兄长所在的地方。"

  曹操见自己如此厚待关羽,关羽却毫无归顺之意,心中着实不悦,便将心事说与张辽听了。

  张辽去拜访关羽并与他叙谈。

  关羽说: "我自然知道曹丞相待我厚恩。但我已与刘备、张飞誓共生死,决不背弃。我虽不能留在曹营,但一定要立功报答曹丞相的厚恩而后离去。"

  张辽又问: "如果刘备已经不在人世,您将做何打算?"关羽答道:"愿随兄长于九泉之下。"

  张辽知道关羽迟早要离开曹营,只好如实报告曹操。曹操长叹说: "事主不忘其本,真乃天下义士!"后来,关羽知道了刘备的下落,在斩颜良、来文丑报答了曹

  操之后,立即到丞相府拜辞曹操。曹操在门上挂着回避牌,有意不见。关羽一连去了几次都没见到曹操,又去拜别张辽,张辽推说有病也不相见。关羽只好写了封书信派人送与曹操,同时将曹操所赠金银财帛原数留下,十名美女安顿在内宅,汉寿亭侯印悬于堂上,而后带上原来人员及随身行李,护着二位嫂嫂的车仗,出北门而去。

  此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艰险,终于与刘备、张飞在古城相聚,并为刘备建立蜀汉王朝,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羽放弃了曹操给予的名位和重赏的金银美女,为了义气,为了忠于刘备,毅然辞别了势力强大的曹操,而回到了一无所有、几度寄人篱下的刘备身边。关羽真正能当得起"义薄云天"四字。刘备也正是有了这样讲义气、靠得住的二弟和同样义薄云天的众多大将,才有了他三分天下的蜀国。

  【编者点评】

  做人就应该堂堂正正,讲求仁义,遵守道义,重义轻财,不可为贪图一时的小利而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如果因为过分追逐名利,而在亲友、同事之间落下一个"不讲义气"、"靠不住"的恶名,哪最终的结局将可想而知。

  

  ■¤¤■ 7.在他人患难之时伸把手

  

  世事无常,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而人在困境时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这时能够伸出援救之手帮人摆脱困境的人,才是真正值得交往打的可靠之人。

  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胜于你在别人富裕时送给他一座金山。人类在互相的支持之下发展到了现在这个时代。作为现代的人,我们需要这种支持。我们把那些出现在我们最需要援助的时候给我们以支持的人叫做朋友。在这个全新的社会中,友谊的内涵变得丰富、深刻,朋友的种类也繁多起来,但是朋友的重要性仍是非常明显的。朋友的某些内涵和古代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其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当你有困难时,他会及时出现在你面前。我们总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这时候如果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就会铭记在心,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在别人濒临饿死时送他一只萝卜和在他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其内心感受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别人富有时送他一座金山,而是在他落难时,送他一碗面、一盆火、一碗水。雪中送炭,才能显出人性的伟大,才能显示友谊的深厚。

  人总是会对雪中送炭之人怀有特殊的好感。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为居巢长--个小县的县令。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粮食问题曰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前来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点粮。于是周瑜带上人马去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鲁肃根本不在意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他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肃家存有两仓粮食,鲁肃痛快地说:"也不用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给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没忘记鲁肃的恩德,便将鲁肃推荐给孙权,使鲁肃也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鲁肃在周瑜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慷慨赠粮,因而两人建立起了真正的友谊,成为真正的朋友,后来周瑜被重用后就推荐了鲁肃,使鲁肃也能一展才华,而不只是做个富翁。鲁肃能拿出自家一半的粮食(在饥荒之年粮食重过黄金啊!)帮助当时还是陌生的周瑜,使周瑜觉得他是可以信赖的朋友,这应该是周瑜推荐鲁肃的根本原因吧。

  【编者点评】

  患难之际见真情。困苦之时帮一升,胜过富贵之后给十年。在他人患难之时,伸手拉他一把,他会记住一辈子,甚至他的子孙都会记住你。从此,在他的心中,你永远都是可靠之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评价,而且他还会把你的"好"讲给他的亲友以及你的亲友。

  

  ■¤¤■ 8."孝敬"是你身后的金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敬父母是做人的美德,能够孝敬父母、善待老人的人多是让人信得过、靠得住一个连生身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泯灭了做人的起码良知,谁还敢去信任他?因此"孝敬"就是一个人能够靠得住的最好的招牌。

  唐初名臣陈叔达是开国元老之一。有一次唐高祖赐御食,送上的水果中有葡萄。当时葡萄要由西域送来,一般人很难吃到。陈叔达拿着葡萄左看右看,就是不吃,像是有话要说,唐高祖问他在想什么,他答道:"臣的老母,患有口干的疾病,葡萄治疗她的疾病正合适。但苦于这种水果珍贵,我寻购不得,就想若是能带回去给母亲吃该多好啊!"唐高祖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命左右拿出多种食品让陈叔达带回家孝敬老母。

  在现代也有类似的事情,陈毅副总理62岁那年随同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回程时路过成都老家。当时他母亲年过八旬,重疾在身。他与夫人张茜匆匆前去看望。老人已小便失禁,床头有条刚尿湿的裤子,见到儿子、儿媳后,老人觉得不好意思。陈毅发现后将尿裤和其他脏衣物找出,和张茜一齐动手,把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并且动情地说:"娘,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百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啊!"

  大家也许看到一则公益广告:一位中年母亲忙完工作回到家里,还悉心照料年迈的婆婆,给她打好热水烫脚。老人感动不已,怜惜地给她擦去脸上的汗水。一旁的儿子见此情景,不声不响地到厨房打了半盆水,踉跄地端到妈妈跟前,用稚气的嗓音说道:"妈妈,洗脚......"

  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最核心内容:"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我们中国人最讲究家庭观念,讲究孝道。尊敬和孝敬老人作为一项基本的伦理标准被人们所认可,从而成为一项优良的传统。自古以来,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孝敬故事,著名的"二十四孝"就是这种孝敬故事的集大成者。父母不仅给了我们血肉之躯,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可以说,天下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女们幸福。即使再苦再累,他们也无怨无悔。就像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里所写的一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亲的恩情做子女的一辈子都报答不完。

  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赡养父母是一种义务。然而,奔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人,为了名利,为了自己的前途,似乎忘了些什么。也顾不得一些什么了--比如关心父母,孝敬老人。

  例如陕南某县王花蕊老人,她的遭遇不由得叫人义愤填膺。王花蕊老人有两个儿子,在儿子刚几岁时,丈夫就病故了。年轻的寡母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两个儿子同时考上大学同时毕业届,老大分配到地委,老二成了县中的教师。但从此母子成了陌路人。大儿子生了儿子,老母亲去看望,这时已是地委秘书科科长的儿子嫌丢人,不认她。对同事说:"是来上访的,烦死人了。"几年后,大儿子回本县当上了副县长,老母亲因穷困潦倒求救于副县长儿子,谁知大儿子像打发乞丐似的给了她20元钱。一年后,老人流浪西安,最后饿死街头,副县长不得不奔赴西安。面对记者时他不承认死者是自己的母亲,还操着官腔说:"这是本县的一位孤寡老人,我是代表go-vern-ment来处理后事的。"

  像他这样的逆子,怎么配做掌管一方的父母宫呢,真应该将其绳之以法。如果做子女的都像这位副县长这样,我们的社会文明在哪?进步又在哪?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善待并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而虐待老人,对父母弃之不顾的人会被人唾弃,会让人觉得不可共事,不可信赖,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孝敬,他又会去真心地帮助谁、关心谁呢?因此,~个靠得住的人,"孝敬"就是最好的招牌。

  【编者点评】

  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孝敬父母的人才会给人以安全感。自古虽有"忠教两全"之说,而然忠孝总是不可分割。讲究孝道之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团队大多是忠诚可靠之人。

  

  ■¤¤■ 9.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出现被友人、被下属出卖和背叛的事情,别人有"负"于我们,我们该如何做呢?是以牙还牙给以报复,还是宽宏大量既往不咎?成大事者通常都采取"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方法来处理。

  在三国时期,袁绍、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以7万人马战胜了袁绍的70多万人马。战斗结束之后,曹操命人清点战利品。把所获得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全都奖给了士兵,把文书档案、地图书籍全部归拢到一起加以整理,以便分析敌情,作为日后行军作战参考之用。

  在清理过程中,有人在乱纸堆里发现了一捆书信,信捆的上面附着一张纸,标明这些信件全都是来自曹操的根据地许都或现在的曹军军营之中。

  曹操的亲信们说:"这些都是与袁绍暗通的书信,要打开仔细看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还有的说:"要挨信查对姓名,把他们都揪出来杀了。"

  曹操连忙制止说:"不要这么办。当时袁绍强大,连我自己也不能自保,何况别人呢?"

  曹操连一眼也没看,就下令把这些信全部烧掉,表示既往不咎,于是迅速安定了人心。

  曹操下令烧信,无疑是智者的表现,因为他知道,人在特殊情况下,被眼前利益驱使,都有可能说错话,做错事。事情已经过去,何必再去追究那些无聊的事情呢?再说,正是用人之际,何必把身边的人推给自己的敌人呢?也正是曹操这种既往不咎,"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烧信之举,才让部下觉得他宽宏大量,值得追随、报效,是一个靠得住的君主,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众多武将、谋土纷纷投靠,为曹操的魏国天下出谋出力,为曹魏夺下了整个中原大地。

  【编者点评】

  有客人之量,不对别人的过失斤斤计较,不打击报复对不起自己的人,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他人的过错,以德报怨,更能摄服人心。赢得别人的信赖。

  

  ■¤¤■ 10.贪小利常常会让自己颜面无光

  

  有许多人爱占小便宜,贪点小利益。孰不知小便宜、小利益能让人一步步地走向堕落,贪一时的小利会让自己一生都颜面无光,在人前抬不起头,被人在背后指手划脚的议论。陷阱就像掺进甜蜜毒药的一块涂满奶油的蛋糕。贪小利的人只看到了蛋糕而看不出里面的毒药。现实生活中能够抵制**而不落人陷阱中的人并不是很多,很多人之所以能以身试毒,无非是经不住"利益"这块蛋糕的**。

  奇石是一家企业的业务部副经理,刚刚上任不久。他年轻能干,在短短两年能够有这样的业绩也算是表现不俗了。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半年之后,他却悄悄离开了公司。同事们都很惋惜,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离开。

  奇石走之后,找到了他在公司的哥们儿,和他一起来到这家公司的彭先生。在酒吧里,奇石喝得烂醉,他对彭先生说:"知道我为什么离开吗?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为了获得一点儿小利,失去了作为公司职员最重要的东西。虽然总经理没有追究我的责任,也没有公开我的事情,算是对我的宽容,但我真的很后悔,你千万别犯我这样的低级错误,不值得啊!"

  彭听得很糊涂,但是彭知道这一定和钱有关。

  后来,彭先生得知,奇石在担任业务部副经理时,曾经收过一笔款子,业务部经理说可以不下帐了:"没事儿,大家都这么干,你还年轻,以后多学着点儿。"奇石虽然觉得这么做有些不妥,但是他也没拒绝,半推半就地就拿下了8000元钱。当然,业务部经理拿到的更多。没过多久,业务部经理就辞职了。

  后来,总经理发现了这件事,因此奇石不能在公司呆下去了。彭想到当初奇石落寞的神情,知道奇石一定很后晦,但是有些东西失去了是很难弥补回来的。奇石失去的是对公司的忠诚,他还能奢望公司再相信他吗?

  只为贪一点小利,占点小便宜,就给自己的职场生涯抹了一个污点,使自己在公司里颜面无光,并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这个损失实在是太大了。为了一点小利,就被人当作不忠诚、靠不住的人,给自己的一生都抹了个无法洗掉的污点,真是太不值得了。

  【编者点评】

  贪小便宜吃大亏,这是永久的真理。劝君不要为一点小利所惑而失去做人最为宝贵的诚信与忠诚,一旦失去它们,也就失去了别人的信任,成了一个靠不住的人。贪恋小便宜其实不仅是品质问题。一旦让贪图小利成了个人形象,所有的人避之惟恐不及,甚而被人利用,人生和事业都将是一个败者。

  

  ■¤¤■ 11.宁可吃亏也不能伤情义

  

  宁愿自己吃亏,也要让别人满意,这才是君子的所做所为,自己吃亏却可以使朋友、同事高兴,可以保住大家都不伤面子、不伤情义,这样的人能不被人信赖吗?

  甄宇生活在东汉前期,祖籍山东省安丘县。他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对于儒家的经典无所不读。年龄渐长以后,就专门研究孔子编著的《春秋》,在学问上有独到的见解,在思想上完全尊奉孔子,在行动上也遵照儒家提倡的道德去做,因而在乡里有很好的名声。

  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朝廷听说甄宇很有学问,又待人宽厚,就把他征召到京城洛阳,任命他为博士。博士是教授官,在当时最高学府太学里任职,为太学生讲授儒家经典。

  古时候,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节,是祭祀百神的日子。每至腊日,光武帝刘秀都要向太学颁沼,表示慰问,并赏赐每个博士一只羊,以资鼓励。

  有一年,又到了腊日节,光武帝派大臣到太学里去慰问。大臣宣读诏书说:博士们讲学兢兢业业,焚膏继晷,十分辛苦。现在每位博士赐羊一只,带回家中,与家人团聚,欢度节日。

  诏书宣读完毕,博士们叩头谢过圣恩。随后使臣命随从把羊群赶进了太学院中,点过数目,交给太学的长官祭酒,祭酒和博士们高兴地送走了使臣。

  祭酒回到院中,细一打量羊群,心中就犯了难。羊正好是14只,博士也正好是l4位,一人一只,有什么为难的呢?原来这些羊有大有小,肥瘦不一,可怎么往下分发呢?分到肥羊的,当然会高兴,而分到瘦羊的,难免会说分配不公,待人有亲有疏。他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出个万全的办法来。最后,只好把博士们都召集来,让大家商量,想一个众人都满意的方法。

  有一个博士说: "羊本来就有肥有瘦,如果每人领一只,怎么也不会平均。依我看,不如把羊全都宰了,大家分肉,每人一份,肥瘦搭配,就不存在不合理的事了。"

  对这个主意,有的人赞同,但多数人不同意,认为血淋淋的肉不好往家拿。

  于是又有一个人出了个主意,他说: "还是用投钩(类似抓阉)的办法好,谁摊上什么样的就领什么样的,大小肥瘦全凭运气,也就不会有怨言。"

  在众人七嘴八舌争论的时候,甄宇静静地站在一旁,他想杀羊分肉,投钩取羊,都有损于博士的声誉,会让世人耻笑的。于是对祭酒和众博士高声说: "还是一人领一只吧。,让我先牵第一只。"

  说着就走向了羊群。

  大家正在怀疑观望之中,只见甄宇在羊群中选来选去,最后挑了一只最瘦小的。

  大家看到这种隋形,就没人再争执了,都你谦我让,争着挑小的、瘦的。

  皇帝听说了这事,下诏书给以褒奖,京城里的人也都赞扬甄宇,管他叫瘦羊博士。

  甄宇挑瘦羊看似一件小事,但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如果人人都这样不怕自己吃亏,那么人间便多了几分和谐,少了许多不快。

  【编者点评】

  为人处世,只有不怕吃亏,敢于吃亏,宁可自己吃点亏去照顾大家情面,才能与人和谐相处,并赢取别人的信任,这样才会使自己处处欢迎。

  

  ■¤¤■ 12.耍小聪明者最难让人重用

  

  人生来就聪明,无疑是件好事。但是不正确运用聪明才智,总是依仗聪明过人而时时看轻别人,耍小聪明,这样的人是不会得到什么好处的,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受人重用的。

  过分地玩弄心计、卖弄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引火烧身,招灾引祸。"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讽腧那些设计整人整不倒,反而贴了老本的人。

  周瑜是庐江舒城人,与孙权的哥哥孙策同年,交情甚密,结为昆仲。周瑜人长得帅,资质风流,玉树临风,才学也无几人可比。在曹操屯兵百万虎视长江沿岸的形势下,东吴议降者甚众,军心涣散,如非周公瑾脱颖而出,东吴也许早归属曹操了。

  却说刘备没了甘夫人,周瑜知道了这个消息,心生一计,要孙权的妹妹嫁与刘备,让刘备来入赘,然后把刘备囚在狱中,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等讨得荆州,再对付刘备。遂派吕范为媒人,往荆帅说合。不想诸葛亮听到消息,猜定是周瑜的计谋,遂让刘备应允,并让赵子龙保护刘备,临行前授予三个锦囊,内藏三条妙计。东吴那边,孙权之母听得消息,见了刘备一表人才,真心实意要把女儿许配与他。周瑜和孙权不想此事弄假成真,又不敢公开囚禁和杀害刘备。刘备劝说娘子去荆州,娘子应允,于是二人商定去江边祭祖,乘机逃离东吴。周瑜派兵追赶,却被娘子挡了回去。正当周瑜准备孤注一掷时,却见诸葛亮早在岸边等候,刘备等已登了船,往荆州而去。岸上乱箭射过去时,小船却是去的远了。刘备的兵望着急急追来的吴兵,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自恃胜券在握,不想遇到了诸葛亮。这"赔了夫人又折兵",实际上正是周瑜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俗语说: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也正是说明耍小聪明不但得不到最终结果,还要做赔本生意,落人耻笑。

  其实,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能使人毁掉。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时不要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浑厚,不让人家眼红你。耍小聪明往往也是招灾引祸的根源。

  同是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杨修却仗着自己的才气变得不大安分,遇事喜欢耍耍小聪明,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盖好并在盖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大家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杨修见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并说:"这写着一人一口酥啊,有什么可怀疑的!"

  还有一次,建造相府,才造好大门的构架,曹操亲来察看了一下,没说话,只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一见,就令工人把门改窄。别人问为什么,他说门中加个"活"字不是"阔"吗,丞相嫌门太大了。

  杨修其人,还有个毛病就是不看场合,不分析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当然,光是这些还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谁想他后来竞渐渐地掺和到曹操的家事里去了。

  曹操的长子曹丕,三子曹植,都是曹操选择继承人的对象。曹植能诗赋、善应对,很得曹操欢心,曹操想立他为世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请歌长(宫名)吴质到府中来商议对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吴质藏在大竹片箱内拾进府来,对外只说抬的是绸缎布匹。这事被杨修察觉,他不加思考,就直接去向曹操报告,于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前盘查。曹丕知道十分惊慌,赶紧派人报告吴质,并请他快想办法。吴质听后很冷静,让来人转告曹丕说:"没关系,明天你只要用大竹片箱装上绸缎布匹抬进府里去就行了。"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因此怀疑是杨修帮助曹植来陷害曹丕,十分气愤,就更讨厌杨修了。

  还有,曹操经常要试探曹丕、曹植的才干,常常拿军国大事来征询他们的意见,杨修就替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曹操一有问题,曹植就根据条文来回答,因为杨修是相府主簿,深知军国内情,曹植按他写的回答当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难免又产生怀疑。后来,曹丕买通曹植的随从,把杨修写的答案呈送给曹操,曹操气得两眼冒火,愤愤地说:"匹夫安敢欺我耶!"

  又有一次,曹操让曹丕、曹植出邺城的城门,却又暗地里告诉门官不要放他们出去。曹丕第一个碰钉子,只好乖乖回去,曹植闻知后,又向他的智囊杨修闻计,杨修干脆告诉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谁敢拦阻,杀掉就行了。"曹植领计而去,果然杀了门官,走出城去,曹操知道以后,先是惊奇,后来得知事情真相,愈加气恼,于是开始找岔子要除掉这个不知趣的家伙了。机会果然来了,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他的大将黄忠杀死了曹操的膀臂夏侯渊,曹操亲自率军到汉中来和刘备决战,但战事不利,要前进害怕刘备,要撤退又怕被人耻笑。一天晚上,护军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就顺便说了"鸡肋",杨修听到以后,便又耍起自己的小聪明来,居然不等上级命令,只管教随从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知道以后责问,他竟回答说:"魏王传下的口令是'鸡肋',鸡肋这玩意儿,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正和我们现在的处境一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久驻无益,不如早归,所以才先准备起来,免得临时慌乱。"曹操一听,差点把脑血管气炸,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斩首,并把首级悬挂在辕门之外,以为不听军令者戒。

  虽然事后曹操果然如杨修所言退了兵,但凭心而论,杨修死得也不算冤屈。他平时耍点小聪明,显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当然也是显得比自己的上司曹操聪明,虽然令曹操很不舒服,觉得很憋气,但是那些都有情可原,这次"鸡肋"事件杨修被杀可是"豆地里吃西瓜--自找的"。退兵与否那是军机大事,杨修却因耍小聪明而泄露了军机,能不被早就想收拾他的曹操给杀了吗,扣上一顶"泄露军机"的帽子,让杨修无法反驳。

  像杨修这样爱耍小聪明的人,在当今社会中也不会被人重用、被人信任的,哪一个领导、上司也不会要一个随意泄露商业机密、军事机密的员工吧。

  【编者点评】

  耍小聪明会让人感觉不舒服,还有时会让领导感觉没面子,因此耍小聪明的人是难以被人信任,并委以重任的,因为人们通常都觉得耍小聪明的人爱张扬、善于自我表现、浮躁、不稳重、靠不住。

 
■¤¤■第二张王牌 宽胸襟--能容人才能容天下■¤¤■

  人与人不一样,事与事有区别,不可能人人都合我们的心思,事事都如我们所恳,但是,生活还得继续,我们依然每天要与人交往,每天要办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途径就是学会宽容。能客人才能与人相处,才能最终容天下。宽胸襟是一种做人的肚量,也是一种修练之后的大悟大彻。求同存异,是不变的生存法则。懂得宽容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胸怀宽广,是一个人心态处世风格的整体反映,没有人不喜欢与这样的人打交道。他周围总是充满人气。

  

  ■¤¤■ 1.能大亦能小,能伸亦能曲

  

  胸襟宽广之人才能有所成就,他们的首要紊件是曲伸有道,有海纳百川的宽宏肚量。他们能够像龙一样吞云吐雾,呼风唤雨。升腾于宇宙之间;也能够像小虫一样不露形迹,消声匿迹,潜藏于地底深处;他们能够随时局的变化而伸曲自如、能大亦能小。

  不能隐忍,胸襟不够宽广则只能做一条小虫,而不能成为能屈能伸的龙。三国时期刘备历尽艰辛终于拥有了东西两川和荆州之地。然而由于关羽的失误,荆州被东吴夺了过去,关羽也被杀害。刘备听说之后,悲愤交加,发誓要为关羽报仇,他要起兵伐吴。刘备的这一决定是建立在冷静的心态之上吗?不是。此时,他完全被自己悲伤和愤怒的心态所控制。赵云劝刘备说:"现在的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却篡汉自立为帝,神人共怒。陛下你应该付伐曹丕,而不应该讨伐东吴,倘若一旦与东吴开战,战争就不可能立刻停止,别的计划就不能实施。望陛下明察。"赵云的这番话颇有道理,确实是审时度势之言,然而,此时的刘备已彻底向心态屈服了,他已不可能明察时势了,他已不可能审时度势了。他对赵云说:"孙权杀害了我的义弟,还有其他忠良之士,这是切齿之恨,只有食其肉而灭其族,才能够消除我心中的仇恨。"诸葛亮也劝刘备要以天下为重。刘备答道:"我不为义弟报仇,纵然有万里江山.又有什么意思?"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完全失去了审时度势的能力。最后他感情用事的结果就是被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大败而归。

  一个人有七情六欲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完全应该的,这也是入之为人的特征。然而,事情是复杂多变的,感情常常左右人们的理智,使人们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我们又说:"一个被感情左右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此时的刘备就是被感情左右了的人。在心态这一点上,他就无法与曹操相比了。殊不知,曹操一家都被入杀害,因此,他有切齿之恨。曹操平定了州青黄巾军后,声势大振,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于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亲曹嵩。曹嵩带着一家老小四十余人途经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出于一片好心,同时也想借此交好曹操,便亲自出境欢迎曹嵩一家,并连续两日大设宴席热情招待,他还派兵五百护送曹嵩。谁知这样一来,好心却办成了坏事。原来护送曹嵩的这批人原本是黄巾军余party,他们只是勉强归顺陶谦,而陶谦并未给他们任何好处。如今他们看见曹家装载财物的车辆无数,便起了歹心,于是在半夜杀了曹嵩一家,抢光了所有财产跑掉了。曹操听说之后,咬牙切齿道:"陶谦放纵士兵杀死了我父亲,此仇不共戴天!我要尽起大军,洗劫徐州。"

  将曹操的遭遇与刘备的情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刘备仅仅死了一个义弟关羽,而曹操却死了一家老小四十余人,曹操的恨应该更大更强烈。然而,当曹操率军攻打徐州报仇雪恨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吕布率兵攻打兖州,占领了濮阳。怎么办?这边大仇未报,那边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如果曹操被复仇的心态所左右,那么,他一定看不出事情的发展趋势,也祭觉不出情况的危急,就如同刘备伐吴一样。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是一个十分冷静的人,也是一个非常会控制自己心态的人。正因为如此,他立刻便分析出了情况的严重性,他说:"兖州失去,这就等于让我们没有了归路,不可不早作打算。"于是,曹操便放弃了复仇的计划,拔营退兵,去收复兖州了。曹操的这个决定是否正确?

  当然正确,因为,这个决定没有受他复仇心态的任何影响,完全建立在自己冷静的心态之上。因此,曹操能够摆脱这次危机,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刘备与曹操截然相反,刘备伐吴的计划完全建立在复仇心态之上。这一心态使他不可能对局势做出客观准确的认识。他没有认识到东吴已经经营很长时间,孙权善用贤人,上下团结一心,绝对不像刘璋之辈那样柔弱;与此同时,北边曹丕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向刘备的蜀汉政权发动攻击,而自己的政权才建立不久,还需要进一步稳定人心。从大局来看,三国鼎立,魏国强大,蜀吴弱小,只有联吴抗魏,才能长治久安。然而,刘备根本就顾不得这一切,只凭自己复仇的心态而制定实施了伐吴的计划。因此,其失败是注定的。

  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是否够能成为云中龙还是草中虫,是大龙还是小龙,不仅仅看你有无志气,还由你胸怀是否宽广、度量大小决定的。胸襟宽广之人能看清形势,形势不利于己时可以做条隐忍的小虫,形势大好时再显露本事做条伸展的龙。

  【编者点评】

  人生的道路就如那音乐,充满着节奏,有时激昂,有时低沉;有时顺畅,有时阻塞。低谷时,就要平和地接受现实,踏实积累,不能只躺在昔日的荣光里,停滞不前;高峰时,亦不要沾沾自喜,趾高气昂。总之,大度处世,曲伸应变。

  

  ■¤¤■ 2.以德报怨乃大丈夫所为

  

  与人交往。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襟怀坦荡、胸怀宽阔的人善于宽容他人,因为他们懂得宽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心胸狭窄只能加深误解和折磨自己。因此,真正的大丈夫往往能够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宽厚的胸襟去容纳曾冒犯自己的人,以德报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可能犯错误,这就一般而论,"容过"可能比较容易。但是有这样一种"让",他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伤害,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有关,即使这样,仍要有宽容的胸怀。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有一次宴请群臣,大家都喝得有点醉意。正在这个时候,一阵大风把大厅的蜡烛都吹灭了,大厅一片漆黑。正在此时,楚庄王的宠妃把他拉到一边,说有个人乘乱调戏她,但是宠妃已经把他的帽子上的盔缨拆了下来,要楚庄王狠狠地惩罚他。然而,楚庄王却马上传令:先不要点灯,群臣统统把盔缨拆下。群臣有点不明白,宠妃也埋怨楚庄王,但是楚庄王却不以为意。后来,有一次在战场上,敌人把楚国军队团团围住,情势万分危机的时刻,有一员战将不惜冒死救出了楚庄王。楚庄王非常感动,要重重封赏他,但是这位将军却泪流满面地告诉了楚庄王实情:他就是那位调戏宠妃的将军。今日死战,便是为了报答当日庄王的宽宏大量。

  可见宽容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甚至会成为一种人格上的魅力,可以让人为此而拼死效命。当然,我们日常生活中交往的都是普通人,甚至有的是小人,品质不好,行为不太检点,因而对令你看不惯和讨厌的人来说,和他过不去难道不应该吗?和他们交往岂不是降低自己的身份?

  就感情而言,这种人的确很令人憎恶和讨厌,但这并不等于非和他别扭,更不应该置之死地而后快,只要他不是顽固不化、不可救药的人,就应当真诚地接近他、提携他、感化他、帮助他。这并不是降低人格,而恰恰是你具有高尚品德的明证。相反,要是人家一有缺点和不足,就把人家往死里打,往绝路上推,这不但暴露了自己人格的低下,而且显得心胸也太过狭窄了。

  楚庄王在爱妾被手下将领调戏并有证据在手的情况下,还让人熄灭灯火,拔掉盔缨,用这种方式去为犯错的将领掩饰,正是这种以德报怨的宽广胸襟,才使他后来在被敌人围困时得以被犯错的将领拼死救出。也由于楚庄王有这样宽广的胸襟,才使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编者点评】

  原谅别人过失,需有胸怀,以德报怨需有大胸怀,受人敬重。就如兵法所之,此谓,以静制动,不战屈人之兵。同时,这也是一种智慧,以德报怨,不仅能制服别人,化敌为友,而且还为自己赢得好名声。

  

  ■¤¤■ 3.眼睛里揉得进沙予方能成大事

  

  人们通常都容不得别人冒犯自己,背叛自己,正所谓"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但是,要想成大事,眼睛里就必须能揉进沙子,这就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和不凡的度量。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骄奢淫逸,民不聊生,各路豪杰和农民起义军纷纷兴起,与王莽政权抗争。结果,王莽政权被推翻了。然而在王莽政权倾覆之后,各路豪杰为争皇位,又打得不可开交,其中就有一支由刘秀领导的队伍。刘秀用大司马的名义,召集人马,又招募了4000精兵。他的部将任光向天下宣告说:"王郎冒充刘氏宗室,**人民,大逆不道。大司马刘公从东方调百万大军前来证伐。一切军民,归顺了,既往不咎;抗拒的,决;卞宽恕!"任光还派骑兵把这个通告分发到巨鹿和附近各地。老百姓看到了通告,纷纷议论,把消息越传越远。王郎手下的兵将听到了,都害怕起来,好像大祸临头似的。

  刘秀亲自率领4000精兵,打下了邻近好几座县城,势力渐渐大起来。没过多少日子,又有不少地方首领,看到通告,率兵投靠刘秀,于是刘秀向巨鹿发起了攻击。

  不久,刘玄也派兵来征伐王郎。两路大军联合起来,连续攻打了一个多月,仍然没有攻破巨鹿城。有几位将领对刘秀说:"咱们何必在这儿多耗时日呢?不如直接去攻打邯郸。打下了邯郸,杀了王郎,还怕巨鹿城不投降吗?"刘秀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留下了~部分兵马继续围攻巨鹿,自己带领着大军去攻打邯郸,接着连打了几个胜仗。王郎的军队支持不住,就打开城门,献城投降。刘秀率领大军进入邯郸,杀了王郎。

  刘秀住进了王郎在邯郸修建的宫殿,命令他手下的人检点朝中的公文。这些公文大部分是各郡县的官吏和豪绅大户与王郎之间往来的文书,内容大多数是奉承王郎,说刘秀坏话,甚至帮助出主意剿杀刘秀的。对这样的文书,刘秀看也不看,把它们全部堆在宫前的广场上,并召集全体官吏和将士,当着他们的面,把这些文书一把火烧掉了。有人提醒刘秀说:"您怎么就这样烧掉了呢?反对咱们的人都在这里头,现在连他们的名字也查不到了。"刘秀对他们说:"我烧掉这些,就是要向所有的入说明,我不计较这些已经过去的恩恩怨怨,好让大家都安心,让更多的人拥护我们。"

  劝说的人这才明白过来,刘秀不追究那些曾反对自己的人,那些人就会心安理得地服从刘秀,而不会因为害怕刘秀报复,投入反对刘秀的一方。大伙都佩服刘秀的深谋远虑和开阔的胸怀。一些过去反对刘秀的人,见了刘秀的这种举动,也愿意为刘秀效力了。

  刘秀这种"眼睛里也能揉进沙子"的宽宏大量,为他赢得了好的名声,也为他赢得了人心,也正是靠着这样宽广的胸襟才使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编者点评】

  眼睛里揉得进沙子,需要忍耐,需要气度。其实"沙子"的存在并非全是坏事,至少在与"沙子"相处中,人会得到很好的历炼,逐渐走向成熟。

  

  ■¤¤■ 4.饱满的谷穗总是低着头

  

  在自然界中,空心的谷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饱满的谷穗总低头向地。在八际关系中也是如此,无知的人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常常眼高于顶;而有智慧的人,总是不耻下问,谦虚好学。

  法国哲学家爱罗西法古说: "如果你要得到敌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当我们的表现比朋友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容易形成羡慕嫉妒的情绪。

  社会上,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他们善于放下自己的架子,虔诚、恭敬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反之,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什么事都爱露一手,仿佛就自己行,对别人不屑一顾,他们总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惟我最大,舍我其谁。因此,只要是涉及到利益重新分配或调整时,他都采取"当仁不让"的态度,因而什么都想沾,什么都想贪,这样的人到最后只会受到人们的鄙视。正如希腊一位叫希尔泰的学者所说的:"傲慢始终与相当数量的愚蠢结伴而行,愚蠢总是在傲慢到来之时,准时出现。傲慢一现,谋事必败。"

  因此,对自己的成就轻描淡写,以低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安身立命的方略。学会谦虚,学会低头,才能永远受到人们的欢迎。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在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一生。"这个故事,何尝不是给了我们一大启发呢!

  谦虚的人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会有虚怀若谷的度量,也才能让人愿意亲近,这样做事才有基础;反之若恃才妄为、高傲自大,成了"孤家寡人",也就一事难成了。

  【编者点评】

  谦让他人,有虚怀若谷的度量和宽广的胸襟,任何时候都保持谦虚会让人终生受益,而目空一切,妄自尊大,不能容人,不能容物,只能使自己形象扭曲、为人耻笑。

  

  ■¤¤■ 5.嫉妒会堵死自己进取的通路

  

  嫉妒是一种卑下的情感,它会使人失去理智。会使人头脑发昏,也会堵死自己向上进取的通路,甚至还会使人堕落,嫉妒就像一股祸水,害人又害己。

  嫉妒是对别人的行为感到不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产生于自信的缺乏,因为它是由别人引导的活动。嫉妒会导致任何情绪上的低落,真正自信自爱的人,并不会嫉妒,更不会允许嫉妒使自己心烦意乱。

  有一位名叫卡莱尔的书店经理,无意中发现了一封店员对他极尽辱骂讽刺的信,说他是个差劲的经理,希望副经理能马上接替他的职务。卡莱尔读了这封信以后,就带着信跑到老板的办公室。他对老板说:"我虽然是一个没有才能的经理,但我居然能用到这样的一位副经理,连我雇用的店员们都认为他胜过我了,我对此感到非常自豪。"

  后来,他的老板不但没有撤换他,反而更重用他了。

  卡莱尔真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他对比自己能干的人非但毫不嫉妒,反而大加肯定,为别人感到高兴,这种人的精神着实可嘉,最终他也会得到老板的信任的。

  迈克尔·乔丹是驰名世界的篮球明星,他在篮球场上的高超技艺举世公认,而他待人处世方面的品格也值得称道。皮彭是公牛队最有希望超越乔丹的新秀,但乔丹没有把队友当作自己最危险的对手去嫉妒,反而处处加以赞扬、鼓励。

  为了使芝加哥公牛队连续夺取冠军,乔丹意识到必须推倒"乔丹偶像"以证明"公牛队"不等于"乔丹队",1人绝对胜不了5个人。一次乔丹问皮彭:"咱俩3分球谁投得好?""你!""不,是你!"乔丹十分肯定。乔丹投3分球的成功率是28.6%,而皮彭是26.4%,但乔丹对别人解释说:"皮彭投3分球动作规范、自然,在这方面他很有天赋,以后他还会更好,而我投3分球还有很多弱点!"乔丹还告诉皮彭,自己扣蓝肘多用右手,或习惯用左手帮一下,而皮彭双手都能扣蓝,且用左手更好一些,这一细节连皮彭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乔丹把比他小3岁的皮彭视为兄弟。"每回看到他打得好,我就特别高兴;反之则很难受。"乔丹的话语中流露着他们之间的情谊。

  正是乔丹这种心底无私的慷慨,树立起了全体队员的信心并增强了凝聚力,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1991年6月,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决战中,皮彭独得33分,超越乔丹3分,成为公牛队这个时期17场比赛得分首次超过乔丹的球员,这是皮彭的胜利,也是乔丹的胜利,更是公牛队的胜利。

  嫉妒往往是个人才能与意志缺乏的体现。伏尔泰说:"凡缺乏才能和意志的人,最易产生嫉妒。"因为自己技不如人,就只能用嫉妒的心理去排解心中的不平,一旦任嫉妒心理自由发展,你就会疏远那些各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到头来不仅孤立了自己,而且也会阻碍自己的前进,堵死了前进的通路。

  卢梭说:"人除了希望自己幸福之外,还喜欢看到别人不幸。"这句话不仅道出入类容易嫉妒的心理,对人类幸灾乐祸的想法更是一针见血。

  嫉妒源于私心。如果真正大公无私,能全方位考虑问题,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能如此,他人会为你的崇高而感到由衷的喜悦,并以"见贤思齐"来要求和勉励自己。不嫉妒不仅会激励别人,更能涵养自我。

  苟子说:"君子以公理克服私欲。"孔子说: "君子明于道义,小人明于势利。"义,是天理所应实行的;利,是人情所应思索的。君子根据天理行事,便没有人欲的私心,所以能泛爱人;小人放纵私欲,不明天理,所以嫉恶别人。

  嫉妒是一种慢性"毒药",可以使人不辨是非。对人无端生怨,对己则身心俱损。嫉妒是产生"恶毒仇恨"、"无名怒火"的重要根源。嫉妒会杀了自己,也会毁了他人。

  有一个画家,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不菲的收入,但他从不看重这些,也不嫉妒他人--他的座右铭是"我永远是个小学徒"。他追求艺术的理想还像童年那样执着单纯,他追求成功但绝不嫉妒比他更成功的人。也许他成功的奥秘正在于此。

  各方面条件与自己相同或不如自己的人、自己所厌恶或轻视的人、与自己同性别的人都处在好的位置,这些都是引发嫉妒的主要条件。如果本人无意加以比较,或认为自己无法达到那么一个高度,或二者本来就生活在不同层次的世界,或嫉妒的对象不在自己身边,或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得到了结果,嫉妒将不再产生。

  淡化嫉妒也就是淡化优位--你不比别人强,别人嫉妒你什么?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强,这一下子别人反倒不再嫉妒你,也会认为你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优位。

  你被派去单独办事,别人去没办成,而你却一下子办妥了。这时,你若显出你聪明能干,会招致嫉妒。如果你说"我卖力肯干",就容易让入觉得你处于优位,办成事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会嫉妒你能干。但你说"多亏了先生们大力帮助",这就使人产生"还没忘了我的苦劳"这样的心理平衡。

  处于优位自是可喜可贺的事.加上别人一奉承,更是容易让人喜形于色,无形中加强了别人的嫉妒之心。所以,面对别人的赞许应谦和有礼,不仅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度,淡化别人对你的嫉妒,而且博得对你的敬佩。谁都希望成功而得到他人的夸奖,但事实上总会有悬殊的差别。当同事、朋友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其中有人成功,别人菪不是提及,有时还不觉得,一旦有人提起,其他人听了就不好受,难免不妒火中烧。

  嫉妒心理是由于个人虚荣心在作祟。加强思想修养,克服虚荣心,把别人的成就和荣誉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这是甩掉嫉妒的根本方法。甩掉嫉妒,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是一种谦逊的美德。学会淡化嫉妒心理,将有利于减少人们彼此的敌意和隔阂,使人们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

  【编者点评】

  别人有所成就,我们不要心存嫉妒,要有大度的气量,要以正常的心态看待别人所取得的成功。嫉妒会湮灭智慧,无法进取,带人进入小肚鸡肠。

  

  ■¤¤■ 6.沉得住气,才能发得了力

  

  欲成大事者必须胸怀宽广,能屈能伸,在形势不利于自己时,只有沉得住气,积蓄力量,方能在时机来临时发得了力,一举克敌,获取胜利。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是基督教会的首脑。那时候,由于各个王国内封建主割据林立、连年混战,造成王权衰弱,局势混乱,这时只有罗马教皇可以统一指挥各国、各地区的教会,加上各民族又都信仰基督教,因此教会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这就使得罗马教廷成了凌驾于各国之上的政治实体。国王登位、加冕要由教皇来主持;和国王同行时,教皇骑马,国王只能步行;接见的时候,教皇坐着,国王要屈膝敬礼。当时神权高于王权。

  不仅如此,教会还在各个国家拥有1/3的土地,并且向各国居民收取"什一税",一个人从出生、成年、结婚一直到老死,处处都要受教会的管理和控制,教会拥有自己的监狱和刑法,还用"开除出教"的办法来对付一切反抗者。这是一种最令人胆战的惩罚,连国王、皇帝也不例外。

  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

  在矛盾激烈的关头,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而格里高利则针锋相对,在罗马的拉特兰诺宫召开了一个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

  教皇的号召力非常之大,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国境内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发起了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追妥协,于1077年1月身穿破衣,骑着毛驴,只带着两个随从,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认罪忏悔。但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去拜见教皇。

  到了卡诺莎后,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当时大雪纷纷,天寒地冻,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

  亨利恢复了教籍,保住王位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然后派兵把一个个封建主各个击破,并剥夺了他们的爵位和封地,把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逐一消灭。在阵脚稳固之后,他立即发兵进攻罗马,以报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逃跑,最后客死他乡。

  显然,亨利的"卡诺莎之行"是别有用心的。在他与教皇对峙,国内外反对声一片,特别是内部群雄并起,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能不惜受辱取得暂时的谅解,以便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为和教皇较量赢得喘息时间。结果,他胜利了。

  织田信长是古代日本著名将领,他看似鲁莽,实则工于心计。在争战不已的诸雄面前,他尤其善于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武田信玄在位时,势单力薄的织田信长自知不是其对手,因而对武田信玄百般屈从。他经常煞有介事地在武田信玄耳边私语道:"我太钦慕你了,你真是古今无双的大英雄",并一再表示"请您多多指点我这个晚辈"。一有机会,他还往武田信玄家里送各种奇珍异品,甚至提出想和武田信玄家联姻。极尽谄媚取宠之能事,让武田信玄认为他是一个奴颜卑膝、胸无大志的小人。因而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武田信玄去世后,其子武田胜赖骄狂好战,攻取了织田信长的l8个城寨。织田信长遭此欺凌,仍然装出一副委琐、不敢还击的样子。自然,织田信长绝非苟且偷安的平庸之辈,只是因为时机未到,不敢轻举妄动。他一面整军备战,蓄力以待;一面挑动武田胜赖与其他诸侯的矛盾,让他们相互厮杀,坐视着武田军队的消减衰弱。隐忍七年之后,他看到时机来了,才出兵讨伐武田胜赖,并一举成功。

  蓄力以待,相机而行,也是弱者战胜强者的一副良方。织田信长以无比的忍耐力,捕捉敌我势力消长之契机,获得成功。

  公元l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后,也正是采纳了谋士朱升的韬晦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减少了敌人,发展了势力,待时机成熟后,一旦称王,稳稳当当,终于成了明朝开国皇帝。古今中外英雄成功的历史说明,目标如果不在实力、权望达到适当程度时进行,只会招致失败。时机不成熟时,就必须以退为进,积蓄力量,等待能发力的时机。

  但是,古往今来,在政坛、商界,各行各业,哪有人不明白"忍"功的重要?但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的很少,在紧要关头,偏偏忍不住,而是意气用事,则正应了"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相反的,能忍得住,也能狠得下心委屈自己,那自然稳操胜券了。做人要有宽广的胸襟,长远的目标,形势不利时就要容下难容之事,忍住一时之气,为长远考虑;而沉不住气,时机未成熟就贸然行动,只会使自己败得更惨。

  【编者点评】

  坦然和平静是一种难得的心态。形势不利时要能够容忍一时之气,不做意气之争,隐忍是为了积蓄力量,待机勃发,只有沉得住气,才能最终发得了力。

  

  ■¤¤■ 7.得理饶人最聪明

  

  中国有句俗话:"有理也要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告诉人们,凡事都应该适可而止,要给别人留有余地,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折寓圃杂记》中记述了杨翥的两件小事。杨的邻人丢失了一只鸡,便指明骂被姓杨的偷去了。家人告知杨翥,杨说:"又不只我一家姓杨,随他骂去。"还有一邻居,每遇下雨天,便将自家院中的积水排放进杨翥家中,使杨家深受泥污潮湿之苦。家人告知杨翥,他却劝解家人:"总是晴天干燥的时日多,落雨的日子少。"

  久而久之,邻居们被杨翥的忍让所感动。有一年,一伙贼人欲抢杨家的财宝。邻人得知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去了一场灾祸。

  古时有个叫陈器的人,与一个叫纪伯的人做邻居。有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陈器家的篱笆拔起来,往后挪了挪。这事被陈器发现后,心想,你不就是想扩大点地盘吗?我满足你。他等纪伯走后,又把篱笆往后挪了一丈。天亮后,纪伯发现自家的地又宽出许多,知道陈器在让他,他心中很惭愧,主动找上陈家,把多侵占的统统还给陈家。

  忍让和宽容、能饶人处且饶人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任何忍让和宽容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人的一生谁都会碰到个人的利益受到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侵害。为了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勇于接受忍让和宽容的考验,即使感情无法控制时,也要紧

闭住自己的嘴巴,忍一忍,就能抵御急躁和鲁莽,说服自己,就能把忍让的痛苦化解,产生出宽容和大度来。

  宽容和忍让、得饶人处且饶人是制止报复的良方,也是收服别人、让人忠心为自己做事的高妙手法。清朝红顶官商胡雪岩就深通此道。

  有一段时间,胡雪岩与庞二合伙做丝业收购,两人齐心协力,逼压洋人,抬高国人丝价,为了这件事,胡雪岩费了大量心血,做得实在不容易。谁知到了后来临近交货时出了一个乱子,被朱福年暗地里捣了鬼。

  朱福年是庞二的档手。人送外号"猪八戒",他自己野心勃勃,想借庞二的实力,在上海丝场上做江浙丝帮的首脑人物,因而对胡雪岩表面上"看东家的面子"不能不敷衍,暗地里却处心积虑,想打倒胡雪岩。但是,他不敢明目张胆地跟胡雪岩对着干,所以一切都在暗中操作。所幸尤五最先发现问题,派人告诉古应春,古应春又来告诉当时身在苏州的胡雪岩。听得古应春细说原委,胡雪岩渐渐有了办法,要治服朱福年。

  其实很容易,只须将庞二请出来,几个人合伙给他演一出戏,慢慢揭穿他的把戏,朱福年就没得混了。做得狠一点的话,让他在整个上海都找不到饭碗。

  在对待吃里扒外的朱福年时,胡雪岩牢牢记住,"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的道理,因此,胡雪岩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是极为漂亮的。

  朱福年做事不地道,不仅在胡雪岩与庞二联手销洋庄的事情上作梗,还拿了东家的银子"做小货",他的东家庞二自然不能容忍。依庞二的想法,他是一定要彻底查清朱福年的问题,狠狠整治他一下,然后让他滚蛋。但胡雪岩觉得不妥。胡雪岩说:"一发现这个人不对头,就彻底清查之后请他走人,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则已,一下手就叫他心服口服。诸葛亮'火烧藤甲兵'不足为奇,要烧得他服帖,死心踏地替你出力,才算本事。"

  胡雪岩的做法是:先通过关系,摸清了朱福年自开户头、将丝行的资金划拨"做小货"的底细,然后再到丝行看账,在账目上点出朱福年的漏洞。然而他也只是点到为止,不点破朱福年"做小货"的真相,也不再深究,让朱福年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被抓到了"把柄",但又莫明实情。同时,他还给出时间,让朱福年检点账目,弥补过失,等于有意放他一条生路。最后,则明确告诉朱福年,只要尽力,他仍然会得到重用。

  这一下,朱福年心惊不已,自己的毛病自己知道,却不明白胡雪岩何以了如指掌,莫非他在恒记中埋伏了眼线?照此看来,此人莫测高深,真要步步相逼,他的疑惧流露在脸上,胡雪岩就索性开诚布公地说出了一席话,这段话很有水平:"福年兄,你我相交的日子还浅,恐怕你还不知道我的为人,我的宗旨一向是有饭大家吃,不但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所以,我决不肯轻易敲碎人家的饭碗,不过做生意跟打仗一样,总要齐心协力,人人肯拼命,才会成功,过去的都不用说了,以后看你自己,你只要肯尽心尽力,不管心血花在明处还是暗处,我说句自负的话,我一定看得到,也一定不会抹杀你的功劳,在你们二少爷面前帮你说话。或者,你若看得起我,将来愿意跟我一起打天下,只要你们二少爷肯放你,我欢迎之至。"

  这番话,听得朱福年激动不已:"胡先生,胡先生,你说到这样的金玉良言,我朱某人再不肯尽心尽力,就不是人了。"他对胡雪岩是毕恭毕敬,显然是对胡雪岩彻底服帖了。要知此人平日里总是自视清高,加之东家庞二"强硬",所以平日里总在有意无意间流露"架子大"的味道。此刻一反常态,才是真正内心的表现。胡雪岩得理也饶人,因此收服了朱福年。

  即使自己一方有理,也要容忍三分,要用宽广的胸怀去感化对方,而不是得理不饶人,死盯住对方不放。得理也要饶人会使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更加和平友善,会把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编者点评】

  宽恕别人的过错、宽容别人的过失,有容人之量,适时地放对方一马,会使事情更加圆满地解决,别人也会对你感恩戴德。不能得理不饶入,抓住别人的一点弱处就穷追猛打,兔子急了也咬人。若是做过、做绝,不依不饶,定给自己埋下"复仇的祸根。"所以,得理也饶人,不仅是为了眼前自保,也是为长久平安。

  

  ■¤¤■ 8.给对手留面子就是给自己留后路

  

  有句经典的话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可见有时候朋友和敌人是可以转化的。通常朋友之间肯定会相互保留面子,对于敌人和对手通常都是不留情面、赶尽杀绝。而胸襟宽广之人,给对手也会留个面子。这样有可能将对手转化成为朋友,就能使自己多条路。

  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所以在面子问题上一定要小心。与人交往,求人办事,要做到一路绿灯、游刃有余其实并不难,牢牢记住三条法则:第一条,给人面子;第二条,给人面子;第三条,还是要给人面子。

  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异乎寻常的重要。人们总是尽其全力来保持颜面。为了面子,可以做出违背常理的事。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割地赔款,一通威吓,吓得大清的老爷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们走正门,就是他们没有面子;他们既然没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件事情中外皆知,流传甚广。中国人到处说是为了宣扬我们有"面子",外国人到处说是为了告诉他们的同胞,只要给了中国人面子,怎么敲诈勒索他们都没关系。

  这是中国人的一个弱点,利益可以失去,但面子不能丢。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面子问题",否则处理失当,会对你的人际关系和事业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行走于社会,必须了解到这一点,这也就是很多老于世故的人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一句批评别人的话的原因,高帽子要一顶顶地送,既保住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这种情形适用的范围很广,在官场尤其常见,因为在那里最出效果。在知道人们是如何地注重面子之后,还必须尽量避免在公众的场合内使你的对手难堪,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人颜面的事。

  年轻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为有知识有见解,一旦看到别人犯了错误,马上就逮到机会大发宏论,把别人批评得脸一阵红一阵白的,他自己很是痛快,其实还不知道自己已经闯了祸,总有一天会吃苦头的。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如果是当着众人的面指出来的话,他当场就要进行反击,根本不会管你说的对错。说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已经向他提出了挑战。由于你的"不给面子",他的反击也会毫不留情。

  事实上,给人面子并不难,有的时候其实只要说几旬恰当的话就可以了,这种无关紧要的面子一定要抢着给;有的时候给面子则需要花费一点功夫,比如求人帮忙、替人办事,这种情况下要综合考虑,如果确实是人情往来,曾受人恩惠,或今后可能有求于人的,还是要考虑给;至于其他的只能徒增麻烦,即使不帮忙,也要婉言拒绝,今后也好有回旋的余地。

  从前在四川的一个乡镇上,两位在黑道上行走,又因琐事结下了"梁子"的袍哥狭路相逢。老大料到会在镇上碰到老幺,事先便邀约了一帮地痞流氓将老幺拦在街当中,劈脸一耳光,将老幺的瓜皮帽打出去一丈多远,老幺的脸上也顿时鼓起五条红道,老幺还没回过神来,几个流氓又上前一顿拳打脚踢,老幺连连后退,赔着笑脸,打着拱手不停地对几位说着好话:"诸位不要开玩笑,兄弟若有不是到茶馆里摆摆龙门阵,没有过不了的桥,没有说不开的话嘛,大哥,我们弟兄也有话好讲。"

  大哥没等他说完,又是一顿臭骂。骂完掉头走了。老幺捡起瓜皮帽,拍打拍打灰尘,戴上,面对围观的乡邻微微一笑,自言自语地说:"大哥爱喝两口酒,弄点儿出煮米斗的事也是正常。"说着一瘸一拐地回去了。事后不过半月,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老大家被一伙持枪的土匪抢劫一空,房屋烧成灰烬,老大及妻子儿子皆饮弹身亡,侄儿侄女也没幸免,80岁的老母亲也被烧成了黑炭。

  诚如老幺所言:没有过不了的桥,没有说不开的话。而浅薄无知的老大正是犯了这种致命的错误,当众让老幺无地自容,因此而招

来灭族之祸。毫无疑问,这正是老幺为报羞辱之仇而做下的。

  而世界上任何一位真正胸怀宽广的人,都善于保住失败者的面子,而不会得意忘形地去陶醉于个人的胜利。

  1922年,土耳其在同希腊入经过几个世纪的敌对之后,下决心把希腊人逐出土耳其领土,土耳其最终获胜。当希腊的迪利科皮斯和迪欧尼斯两位将领前往土耳其总部投降时,土耳其士兵对他们大声辱骂。但土耳其的总指挥凯墨尔却丝毫没有显现出胜利的骄傲。他握住他们的手说:"请坐,两位先生,你们一定走累了。"他以对待军人的口气接着说:"两位先生,战争中有许多偶然情况。有时,最优秀的军人也会打败仗。"

  这使两位败军之将都十分感动,并没有因吃了败仗投降而产生沉重的羞辱感。后来希腊和土耳其两国之间也并没有大的怨隙,更没有因打仗而绝交。凯墨尔将军一番得体的话让敌人保住了面子,也赢得了发展友谊的可能性。试想,倘若凯墨尔也像士兵那样羞辱那两位投降的将军,使他们心怀怨恨,那么,可想而知,不但友谊无从谈起,战事在将来也会不可避免。

  所以说,敌人不一定非要消灭不可。关键时刻不但要能交换面孔,也要会变换面孔。给面子,留余地,这不仅是做人之道,也是取胜成事的上乘策略。

  【编者点评】

  人都是爱面子的,无论何时都要给人保留颜面。能给对手也保留一份面子,是胸襟宽广的最好体现,也是将对手转化为朋友的一种途径。给对手留面子,就是给自己开后路。

  

  ■¤¤■ 9.着眼现在和将来,不计前嫌

  

  对自己有恩、帮助过自己的人,我们要牢牢记住,并时刻想着去回报他人;而对自己有过伤害、有愧于我们的人,我们则应该有恢宏的气量,忘记前嫌,去宽恕他人。

  从前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儿子,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富翁决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到底要把财产留给哪一个儿子呢?富翁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三个儿子都花一年时间去游历世界,回来之后看谁能做到最高尚的事,谁就是财产的继承者。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里,富翁要三个人都讲一讲自己的经历。

  大儿子得意地说: "我在旅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时,看到一个可怜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里了,我立即跳下马,从河里把他救了起来,并留给他一笔钱。"

  二儿子自信地说:"我在游历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钥匙证交给我保管,可是那个人却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钥匙证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他的家人。"

  三儿子犹豫地说:"我没有遇到两个哥哥碰到的那种事,在我旅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钱袋,一路上千方百计地害我,我差点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经过悬崖边,看到那个人正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抬一抬脚就可以轻松地把他踢到悬崖下,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做,正打算走,又担心他一翻身掉下悬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继续赶路了,这实在算不了什么有意义的经历。"

  富翁听完三个儿子的话,点了点头说:"诚实、见义勇为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称不上是高尚。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这种宽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我的全部财产都是老三的了。"

  善于忘记是一种心理平衡。有一句名言叫做:"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

  善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心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说不定也能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所以李渊灭亡隋朝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魏征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竟其力用",也为唐朝立下了大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那阵子,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宫到了黄州,搞得苏东坡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当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俩人谈得十分投机。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两人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仆IN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而且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沫。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卅l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记前嫌,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假如你想化敌为友,就要主动迈出第一步,否则,不会有任何进展。当你和别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主动示好,宽容一切,采取需求和解的行动,这样才能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享受幸福的人生。

  【编者点评】

  忘记不愉快的经历,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往日的恩怨,不以势压人,不落井下石,着眼将来,不计前嫌,会使人拥有更多的人格魅力,这是一个人成功立业的有力保障。

  

  ■¤¤■ 10.做人不能太明白,表现不能太精明

  

  有时,表现得对一切都明白,精明过人,并不一定是好事。要知道,认真过了头,在外人看来就是犯傻。所以,有时装装糊涂,凡事不那么较真,反而对事情有利,同时也能使场面圆满,各人皆大欢喜。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确如此。一个人如果过分认真,未必是件好事。在做人处世中,许多时候装得迟钝一点、傻一点、糊涂一点,往往比过于敏感更有利。

  富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做人处世中与上司打交道最不容易,因为上司操纵着你的命运,弄不好,你的前途就全玩儿完了。

  所以与上司交往最好的技巧就是"该不明白时就要装糊涂"。这也就是说,自己心里明白,却假装糊涂,不去认真计较。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人。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首先挑起前敌指挥的重担。但面对新的形势,他们渐感力不从心。时势造英雄,一批青年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相继脱颖而出。这时候老将们思想上不是没有波动的。l944年2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同行。什捷缅科早知道这位元帅对总参部的人抱怀疑态度,思想上有了疙瘩。等上了火车,吃晚饭时,一场不愉快的谈话开始了。铁木辛哥先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吧?白费劲!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了,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这通训,已经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缅科却老实地回答:"那时候,刚满十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共同工作了一个月后,在一次晚间喝茶的时候,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派来监督我的......"后来什捷缅科被召回时,铁木辛哥很舍不得和他分离。又过了一个月,铁木辛哥亲自向大本营提出要求,要调这个晚辈来共事。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态度是一种做人之道,也是一种成功之道。如果一切皆明白于心,恐怕会心生烦乱,干扰工作。

  所以,巧妙地装糊涂更是一种真聪明,显示出智慧,不但给各种繁杂的事情涂上润滑油使得其顺利运转,也能在生活中充满笑声,显得轻松明快;相反,老实认真只会导致木呆刻板,甚至使事业陷入僵局。

  比如,一次偶然的机会,你发现已婚的上司竟与某女同事大搞婚外情。其实,事情并不复杂,你只需装聋扮哑,也就是说一切装作不知,三缄其口就行了。恰巧,你约了朋友在某餐厅吃晚餐,当你踏入餐厅,却赫然见到他俩,你尽可扮作一派镇静,先环视一下四周,若你的朋友未到,事情就好办得多,就当作找不到人,离开那里,在I]外等你的朋友。即使朋友已坐在餐桌前,你也可走上前,当作有急事找他,与他一起离开那地方,再做详细解释。

  第二天返回办公室,对于昨天的"偶遇"一定要当作若无其事,只管埋头文件堆。就是有同事私谈有关两人之事,还是绝口不提为妙。有时候知道的事情太多并不是件好事,尤其是上司的隐私干万不能透露出去,否则就要大祸临头了。如果能够假装糊涂及时替上司掩饰其"污点",则有可能被对方引为"恩人",收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你表现得对一切都明白,精明过人,有时并不是好事。明白过了头,在外入看来就是冒傻气。所以,有时装装糊涂,耍耍滑头,凡事不那么较真,反而会有利于做事,同时也能使场面圆满。郑板桥说:"难得糊涂"。事实也的确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小罗奇福特领导的一个小组,中途岛之战前成功地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得到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作战准备。谁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嗅觉灵敏的美国一新闻记者得到了这一绝密情报,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作为独家新闻在芝加哥一家报纸上给捅了出来。这样一来,随时都可能引起日本人的警觉而更换密码和调整作战部署。发生了如此严重泄露国家战时情报的事件,作为美国战时总统的罗斯福却对此置若罔闻,既没有责成追查,也没有兴师问罪,更没有因此而调整军事部署,而是装得一概不知的糊涂样子。结果事情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根本没有引起日本情报部门的重视。因此在中途岛战役中,美军靠"糊涂"占到了大便宜。

  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一个特别节目--首届外国人汉语知识大赛,有位美国朋友在用汉语讲一件含有汉语知识的完整事件时,这样说:"有天,我去拜访一位中国朋友,他留我吃饭。我说,做饭很麻烦。他说,又不是请客,做顿便饭,不麻烦。我说,那你就做顿小便饭吃,不要做大便饭了,大便饭也够麻烦的。"听完他的叙述,台下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直不起腰来。表面看来,这位美国朋友不懂得"便饭"这个名词按汉语构词习惯不能和形容词"小"与"大"搭配的道理。其实,这位朋友并非真的不懂,他只是明知故犯,有意违反汉语的构词习惯,曲解词意,制造歧义,违反逻辑事理,荒谬地把"便饭"同"小便(饭)"、"大便(饭)"联系起来,制造笑料罢了。

  有时面对一个错误的推理或结论,从正面反驳可能无济于事,这时不妨用另外一个类似的,并且明显是错误的推理,来达到批驳的目的,效果反倒更好。这种错误的推理具有很强的荒诞性,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会使人在含笑中明确是非,从而达到糊涂的真正目的。

  宋高宗时,有一次宫廷厨师煮的馄饨没有熟,皇帝发怒,把那个厨师下了大狱。没过多久,在一次演节目时,两个演员扮作读书人的模样,互相询问对方的生日时辰。一个说"甲子生",另一个说"丙子生"。这时又有一个演员马上来到皇帝面前控告说:"这两个人都应该下大狱。"皇帝觉得蹊跷,问是什么原因。这个演员说: "甲子、饼子都是生的,不是与那个馄饨没煮熟的人同罪吗?"皇帝一听大笑起来,知道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个"馄饨生"的厨师。

  有个爱缠人的先生盯着小仲马问: "您最近在做些什么?"小仲马平静地答道:"难道您没看见?我正在蓄络腮胡子。"胡子是自然而然生长的,小仲马故意把它当作极重要的事情,显然与问话目的不相符合。小仲马表面上好像是在回答那位先生,其实并没给他什么有用信息。小仲马自然是懂得对方问话的意思,但他偏要答非所问,用幽默暗示那人:不要再继续纠缠。

  装糊涂并不是真糊涂,这是一种外在的态度。我们在装糊涂的同时,应该把握好糊涂与认真的界限,以防弄巧成拙。

  【编者点评】

  做人要大度,因此有些事情不要较真,适当、适时的装装糊涂,对人对己都大有好处,该不明白的时候就要装糊涂。而太过精明,则人人提防,等于将自己暴露给别人,结果精明反被精明误。把握好它的尺度,会使你的人际交往圆滑自如,如鱼得水。

  

  ■¤¤■ 11.大强示弱则更强

  

  俗话说,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形象地说明了两种自然界中最强有力的动物的攫食之道。这种强者装弱的方法,既避免了因锋芒太露而引来攻击,又麻痹了对手.所以他们一旦出动捕食,几乎从不落空,而古今成大事者,也往往效法他们而取得成功。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交际。交际中,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学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记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入,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上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补入之长。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自己在事业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平时小名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以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的人。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造成亲近之感,只要你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与你为敌。

  魏明帝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明帝曹睿在弥留之际,命司马懿和曹爽辅佐幼子曹芳,并让齐王曹芳前去抱司马懿的脖子以示亲近,司马懿感激涕零,连表忠心。当El即立曹芳为皇太子,曹睿便放心地死了。丧事办完后,遵照遗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掌朝政辅佐幼主。大权自然落在曹爽和司马懿手中。

  但曹爽与司马懿二人资望能力却有很大的差距。司马懿老谋深算,德高望重,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能征善战,故对曹氏政权构成很大威胁。曹爽是宗室后代,也有一定资历,当时曹芳年幼自然没什么主意,他总怕大权旁落他人之手,当然要倾向于曹爽而疏远司马懿。几年后,曹爽渐渐地培植自己的势力,排挤司马懿的人,等到时机成熟时,又夺了司马懿的兵权,撤销了太尉的实职,而安排一个太傅的空衔。司马懿见曹爽的势力控制了朝廷,于是装病在家,不问朝政了。

  曹爽揽权贪位,见司马懿告病家居,也不问是真是假,便得意忘形起来。他提拔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控制了宫廷京师的武装大权。因此曹爽日益胆大妄为,天天与亲近的人吃喝玩乐,出行的时候车辆仪仗舆服皆仿皇帝规模,甚至把宫中的妃嫔、乐师也带回家中寻欢作乐。曹爽的所作所为渐渐失去人心,一些正直的官吏有些看不惯,非议谢起。

  司马懿装病家居,其实一天也没闲着,对朝政和时局反而更加关注了。曹爽行为渐失人心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心中暗暗高兴,于是静待时机。

  正始九年冬,曹爽的party羽李胜由河南尹调任为剂州刺史。临行前到太傅司马懿家去辞行。司马懿熟谙官场之事,听说李胜来访,向身旁的侍女嘱咐几旬后传令进见。

  李胜来到司马懿养病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病床上,头发散乱,面容憔悴。一看李胜进屋,忙挣扎着要坐起,两个侍女立刻扶起他,一个侍女递给他外衣,司马懿十分用力地去接衣服,然而手一颤,衣服竞落在地上。两个侍女忙弯腰帮他拣起,好容易才把衣服穿上。接着司马懿又以手指着嘴,侍女忙端来一碗稀粥,司马懿也不用手去端,伸了伸脖子就喝,结果里一半外一半,胡子上都是稀粥和饭粒,前大襟上还洒了一大片。侍女忙拿手巾来擦。李胜见状,忙往前凑了凑说:"只听人们说您中风病犯了,想不到竟病到这种程度。"司马懿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唉!年老病重,死期不远。君屈任并州,并州接近胡地,您可要当心啊!"说完喘了两口气又说:"恐怕你我不能再见面了,我把两个儿子师、昭托付给您,请您多照应。"李胜见他说错了,就纠正说:"我上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听了,大惑不解,偏偏头侧过耳朵问: "什么--?放到并州?"李胜只好再改口说:"我放到荆州。"司马懿这才若有所悟地说:"啊!都怪我年老意荒,耳朵也背,没听明白您的话。您这回到了'并'州任官,要好好建功立业啊。"又寒暄几旬,李胜告辞。

  曹爽得到李胜的报告,听他绘声绘色地描述司马懿病重昏聩的老态,心中更加轻松,从此完全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了。司马懿用这种装聋卖傻的方法打发了属于曹爽一party来探望病情的几个人后,见再也无人来问疾,便知此计奏效,于是加紧了各项准备工作。

  正始十年正月甲午日(公元249年2月5日),皇帝曹芳到洛阳城南去祭扫明帝的平陵。曹爽、曹羲、曹训掌握兵权的兄弟三人全部随驾出城。平陵距洛阳九十里,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势必不能当日返回,必须驻扎在外。

  曹爽兄弟随皇帝出城的消息早有人报告给司马懿,他一边派人再去观察,一边就开始了紧张的部署。待三个时辰过后,估计皇帝车驾出城已远。司马懿立刻分派两个儿子及心腹家人及以前的门生故吏分别夺取城中禁中的兵权,马上占领了武器库、府库、皇宫和太后宫等要害部门,又以最快的速度关闭所有的城门,并立即带领亲兵出城驻守在洛水浮桥边。一个时辰里,一切部署停当,整个洛阳城进入了高度紧张的战备状态。这样,司马懿控制了京城和皇太后。一切就绪后,司马懿以皇太后的名义写信给曹爽,要求他保护皇帝回城,只要投降即可免杀。曹爽本是庸俗无能之辈,不听手下人的劝告,竟然投降回城。不久,司马懿在剪除曹爽的羽翼之后,就以谋大逆的罪名把曹爽兄弟及亲信诛杀净尽。从此,司马氏独掌朝廷大权,为篡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本身即是鹰是虎,却又装成衰弱得不堪一击的样子,曹爽受了麻痹,只当他是只病猫,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了司马懿爪下的猎取对象。司马懿把心高而气不傲演绎到了极致,野心勃勃却看起来行将待毙。所以,他的成功就只是时机的问题了。

  【编者点评】

  胸襟宽广、能容人的极致表现是强者示弱,形势不利于自己时要学会隐藏强大的实力,免得被人嫉妒而遭暗算,要给人一种软弱无力的假象,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侍机而动。

  

  ■¤¤■ 12.不争一时短长,不计眼前得失

  

  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宽广的胸襟,要有远大的眼光与志向,不要争一时之短长、计较眼前的得失。正如一位智者所言,老鹰有时比鸡飞的还低,但是人们从来未因此而认为鸡比老鹰要矫健。

  人的一生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都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机会,也会面临着种种的选择。这里,如果这些机会和选择只是一种个人的事情,也许就好办多了。但现实往往不是如此,冲突、竞争,也时时伴随着我们的每一次机会与选择。对此,我们不可能事事争、处处上,而不得不放弃一些无关宏旨的东西,也必须要对一些自己颇为喜欢、但出于某些原因而不能为之的机会忍痛割爱。特别是在一些唾手可得的东西上,以及在一些自己本身完全具有竞争力和理由的机会中,我们也可能会由于某些因素而主动地让予他人。一句话,我们不可能去获得我们完全要的,而且也应该获得的所有利益,尽管它们本来是属于我们的,而必须放弃,让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和利益。

  这里,并不是一种"小不忍则乱大谋",而是一种更主动的人生智慧。因为,这种放弃、让予、"吃小亏",往往并不一定是为了达到某一个更高的目标,而常常是出于另一种原因,一种预测到、也了解到自己不可能获得自己所有应该获得的机会和利益的明智。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争、去比、去要呢?我们反正是要失去一些的,那么,把这种必然性的东西驾驭在自己的主动权之下,岂不是更好吗?这本身就已经是占了大便宜。因为不懂得这样做的人,表面上看,可能争上了他可能碰到的各种机会,但实际上他由于完全陷于已有的机会中,则不能不失去后来的各种机会的选择。相反,有远见的人则始终把这种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尽管失去了一些机会。但也无妨大事。

  人生来聪明才智就相差不大。有的事业非常成功的人,资质其实很普通,有的甚至有身体的缺陷。之所以结果不同,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后天努力的差别。

  总体上来说,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除掉幼儿、少年期和老年期,真正用来做事业的时间也就是30多年的时间。如何在这段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下造就人生最大的成功,是我们要考虑的,因此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大有所为。选准适合自己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去做。不要被别人的成功所迷惑,那是别人的事情。自己不要去争一时之长短,计一时之荣辱,更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痴迷,耽误了人生大事。

  这里最重要的道德是确定自己人生的目标,其次是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为止。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越是巨大的成功,越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付出的努力与牺牲也就越大。反过来说,你付出的努力越大,越能取得大的成功。看到成功人士的荣耀的同时,要认识到人家比你付出的要多得多。有的人看到人家小利不断,既热闹又神气,就守不住自己的目标,无法忍受暂时的孤独和寂寞,或者跑到别人那里去贪图一时的小利,却耽误了自己的大事,这都是不足取的。

  所以一定要有思想准备,没有这点志气与毅力是成不了大气侯的。

  庄子曾讲过一个故事,一般的钓鱼的人,扛着鱼竿,整天东游西荡,哪里都去,池边、河边、湖边,天天都能钓上一些小鱼小虾米,热闹快活。可是有个渔翁却在海边钓海鱼,他用的鱼钩大得像船锚,钓绳粗得像水桶。他不屑于钓那些小鱼虾,而是长年累月坐在海边的悬崖上垂钓,历经风霜雪雨,然十年来一无所获,可他仍然坚定不移。不少人都觉得这个人很笨。可是没过多久,渔翁终于钓到一条大海鱼,鱼弄上岸后,被分割开来,全国入都能享受这条鱼肉的鲜美,而且好长时间吃不完。

  庄子讲这个故事的含义就是不争一时之长短,不计眼前得失,大的收获必须付出长久的努力与等待。

  从字面上来看,不争一时之长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形势不利时要善于退让。有的事情不能急于一时,目光要放长远。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些懂得能屈能伸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近代名将蔡锷对付袁世凯采取的就是这种办法。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夺得了大总统的宝座后仍然贪心不足,还想复辟帝制当皇帝。为了笼络人心,排除异己,他把蔡锷诓骗到北京软禁起来。蔡锷心里明白,不能争一时之长短,索性处处假装顺着袁世凯,还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纵情声色犬马之中,袁世凯便真的对蔡锷放心了。就这样,蔡锷稳住了袁世凯,最后瞅准机会脱身回到了云南,领导了护法运动,推倒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人生有得意时就有失意时,在不利的形势下,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要能委屈自己,不计眼前得失,把目光放远,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

  【编者点评】

  只有目光长远,高瞻远瞩,胸怀宽广,不计眼前得失,才能成其大事;目光短浅,鼠目寸光,斤斤计较于眼前小事,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不争一时短长,给自己制造一个好的环境,全心投入长远长益,结果眼前失掉的,以后会得到加倍的补偿。

  

  ■¤¤■ 13.不要只盯着别人的缺点

  

  有句古话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意思是我们要反省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不要对别人太苛刻,不要只盯着别人的缺点,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并且要以宽容大度的心态对待别人的缺点,包容他们的过失。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仁德,教导人们要对他人有爱心,要宽厚,但对自己却要很严格,这样的人,他的人格是健全的,容易受到人们的尊敬。孔子曾说,事事严格要求自己,而对别人的要求很宽松,就不会带来很多怨恨。孟子说,要求别人很多,而自己做得甚少,就像不锄自己田里的草,却跑去挑别人的田中草,这种人是很讨厌的。

  对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胡适就是宽厚待人的人,他很有长者风范。在一段时间,他的家里总有客人。有人写文章说,无论谁,学生、Communist青年、同乡商客、强盗乞丐都可以去找胡适,也都可以满载而归。穷苦者,他肯解囊相助;狂狷者,他肯当面教训;求差者,他肯修书介绍;问学者,他肯指引门路;无聊不自量者他也能随口谈几旬俗话。到了夜阑人静的时候,胡适才执笔做他的考证书写他的日记。当时的很多学者,在女子面前都是道貌岸然的,但是胡适不是那样的,他很有人情味,到别人家里,必定与其太太打招呼,上课见女生穿的单薄,必亲自下讲台来关教室的门窗。在这些对待他人的地方,胡适可以说对别人是很宽容很随和的。但他对自己在私德立身上又是很严格的。当时很多学者在留洋以后都把家里包办的乡下太太抛弃了,但胡适对母亲包办给他的发妻却始终如一。

  有一句话叫"从自己做起",意思是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事事走在前面,以行动成为其他人效仿的榜样。这样在要求别人做什么事情或不要做什么事情时,你的话你的要求就显得有份量。有时即使我们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不能苛求别人也做到,因为人和人毕竟是有这样那样的差别的,你能做到的事情,他人不一定能做到。因此,这时候就需要你体谅90人的难处,容忍别人弱点,宽于待人,才能搞好彼此之间的关系,不为人讨厌,反讨人喜欢。

  人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舞台,人与人之间又是如此的不同,如果各自为政,整个人的世界就会四分五裂,相互争斗不已;人人都挑毛病,互相指责,人生也就会永无宁日。人生本来就充满了这样那样的艰辛,如果再在人际关系上如此地互相龌龊,勾心斗角,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更加的艰辛,充满不平。人世间没有完美的东西,何必在互相嘲笑和指责中度过每一天的时光呢?何不用一颗包容的心去面对社会面对别人呢?忍一时,退一步,你会发现生活原来是非常美好的。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要求别人去做,在生活的细节当中要注意不要使自己成为挑人毛病的人。别人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你是否就没有呢?别人犯了错误你那么不满,难道你自己就不犯错误了吗?你不原谅别人犯的小错误,当你自己犯错的时候,你能够要求别人原谅你吗?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因此不要总是盯住别人的缺点不放。

  【编者点评】

  不要只看到他人的弱点,而看不到他们的长处,不要只把挑剔的目光放在别人身上,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总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恰好说明,我们自己身上到处是缺点,多看看别人的长处,也正体现我们自己大度的长处。

  

  ■¤¤■ 14.落井下石伤人更伤己

  

  在他人落魄之时,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若是你与他没有积怨旧恨,即使不帮他,你也应该大度一些,切不可趁人之危而落井下石。落水狗可以打死,人却还要相处,所以,你大可不必跟着别人一起去打。

  娟娟小姐是一家杂志社的摄影师,由于她曾在美国呆过一段时间,行事有些洋派,在那作风保守的杂志社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偏

偏她个性散漫,又常做错事,总编辑早就看她不顺眼,只因她是老板朋友的女儿,所以只好对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一天,为了一些照片,总编辑和娟娟小姐起了冲突,众人见战火引燃,纷纷过去围观。娟娟小姐还要力争,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加入战场,娟娟小姐一舌难敌众口,掩面而逃。之后,众人还不约而同地联合起来打击她,挑她照片的毛病,批评她偶尔的迟到早退。后来,她辞职了。

  这就是落井下石,也就是对失势的人或遭遇困境及外来攻击的人再加以打击。落井已经够惨了,你还要下石,它焉能"不死"?说起来很残酷,但却是社会真实的一面,这种情形在有人的地方就会发生,而且你自己也有可能碰到。

  棒打"落水狗"在人性上是有根据的,因为人具有求生存的本能,求生存除了靠一己之力,也要靠他人的提携及团体的庇荫,因此大多数人总是向力量强大的地方靠拢,有钱人朋友满天下,穷人连朋友都没有,道理就是在此。这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人类的本能。因此当你成为"落水狗"时,你在别人眼中已失去了价值,而别人为了和你划清界线并向占上风一方示好及表态。当然也要打你一棒,也许他无意伤害你,但常常在非理性的状态下这么做。

  当然,"落水狗"还会被打尚有其他原因,例如平常和别人不易相处,锋芒太露,引人嫉妒,妨碍了别人的利益等等,这都会使人把你除之而后快的心理,所以棒打"落水狗"除了人性的因素之外,个人在团体中的作为关系也很大。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行事原则也不见得能让所有人满意,因此你绝对有成为"落水狗"的可能。成为"落水狗"还挨打,除了忍耐,别无他法;只要能上岸,你仍能像平时一样凶猛,但当别人成为"落水狗"时,除非你和他积怨颇深,非加上一棒把它歼灭不可,否则大可不必加入棒打的行列。落水的狗可以打死,而人了不起换个地方,只要他有本事,他一样可以再站起来,这时,曾经打他的你将如何自处?冤家路窄,棒打"落水狗",这会成为你的负债。

  在他人身陷困境,人人背弃的时候,不可再对他进行打击,胸襟宽广的人应该扶助、帮忙,使之早脱困境,重新振作,给他以支持、鼓舞,如果落井下石,一棒子打死,可能被打的人永远都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编者点评】

  做人就要救危扶难,帮助他人走出难关、脱离困境,切不可落井下石。趁人之危打击别人不是君子所为。当他人受伤痛苦时,帮人疗伤还是洒上一把盐,换来的道德评价和由此带来的人缘和个人前程会是天壤之别。

  

  ■¤¤■ 15.争执:解决问题最糟糕的方式

  

  遇到矛盾、起了磨擦,通常都要争执吵闹,这样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还可能使问题变得更为麻烦。但是如果有一方能宽容地

低下头,忍让一下,事情就会得到圆满的解决,故而在遇到事情时不与人争执为妙。

  明朝年间,在江苏常州,有一位姓尤的老翁开了当铺有好多年了.生意一直不错,某年的年关将近,有一天尤公忽然听见铺堂上人声嘈杂,走过来一看,原来是站柜台的伙计同一个邻居吵了起来。伙计连忙上前对尤公说:"这人前些时日典当了些东西,今天空手来取

典当之物,不给就破口大骂,一点道理都不讲。"那人见了尤翁,仍然骂骂咧咧,不认情面。尤翁却笑脸相迎,好言好语地对他说:"我晓得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过年关。街坊邻居,区区小事,还用得着争吵吗?"于是叫伙计找出他典当的东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着

棉袄说:"这是过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着长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不如暂放这里,棉袄、长袍先拿回去穿吧!"

  那人拿了两件衣服,一声不响地走了。当天夜里,他竞突然死在另一人家里。为此,死者的亲属同那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别人花了不少冤枉钱。

  原来这个邻人欠了人家很多债,无法偿还,走投无路,事先已经服毒,他知道尤家殷实,便想用死来敲诈一笔钱财,结果只得了两件衣服。他只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让,结果就死在那里了。

  后来有人问尤翁说:"你怎么能有先见之明,向这种人低头呢?"尤翁回答说:"凡是横蛮无理来挑衅的人,他一定是有恃而来的,如果在小事上争强斗胜,那么灾祸就可能接踵而至。"人们听了这一席话,无不佩服尤翁的聪明。

  中国有句格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少入将它抄下来贴在墙上,奉为座右铭。这句话与当今商品经济的竞争观念似乎不大合拍,事实上,"争"与"让"并非总是不相容,反倒经常互补。在生意场上也好,在与人交往场合也好,在人与人之间、集团之间,也不是一个劲"争"到底、忍让、妥协、牺牲有时也很有必要的。那么适当的低一下头也是一种宝贵的智慧。忍让是一种智慧,适当地退步能够缓解矛盾,使人更加和谐相处。

  【编者点评】

  人性的深层是自我的。当有矛盾和分歧时,尽量不要争执,因为争执的结果往往是让对方更加固执已见。即使他认识到错误时,争执只能让他为保全面子而坚定。这时不如停止争执,一来避免争执升级和伤和气,又可保全他人面子,落一个大度的好名,说不定你不争的时候,他会主动向你承认不足,何乐而不为。

          来源:转自猫扑 mo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