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与冤假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1:21:27
  郭小川与冤假错案

                丁东 邢小群

郭小川已经去世三十四年了。诗人走了这么长时间,大家还愿意纪念他,必有多方面的原因。我认为,原因之一,他不但是一个文字狱的受害者,而且是一个用自己的作品反对冤假错案的诗人。他去世以后,两度引起社会舆论关注,都与此有关。

中国历代诗人不计其数,遭遇过冤假错案的诗人,自屈原以来,也不胜枚举。但是,直接表现共产主义革命中的冤假错案,郭小川是中国第一个。他从延安一路走来,到1957写长诗《一个与八个》的时候,已经经历了许多冤假错案。从延安时妻子杜惠被抢救一年半,中央研究院的同事王实味被杀,到50年代参加丁玲案的复查,快要恢复名誉又被打成右派,杜惠差一点也打成右派。所以他的长诗《一人与八个》,主人公居然是一个在革命队伍内部蒙冤下狱的革命者,绝非偶然。其他作家诗人也不是没见过这类现象,但他们知道这是雷区,绝对不能碰。郭小川居然闯入了这个禁区。这首诗没有公开发表,就给郭小川带来了麻烦,当然也成就了他的历史地位。他去世了以后,这首长诗被改编成电影,近年又改篇成话剧。使他成为一个去世以后仍然具有当代意义的诗人。伤痕文学出现以后,写革命造成的冤假如错案的作品一度风行。但后人不能不感慨,早在在五十年代,郭小川已经留下了空谷足音。

郭小川去世前一年的《团泊洼的秋天》,表达了对《创业》、《海霞》事件的明确抗议。《创业》和《海霞》这两部电影,遭遇了江青的刁难和打击,也是一种文字狱。现在看,江青倒台有必然性。《创业》拍出来以后,于会泳觉得不错,总结了八个好,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都批示同意发行。因为这部片子的确没有任何与主流意识形态唱反调的意思。但江青硬要鸡蛋里挑骨头,罗织罪名。这就太过分了,必然走向众叛亲离,孤家寡人。有人写书说毛泽东想交班给江青。我觉得证据不足。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她想当武则天,没有哪个本事。一个作品,老百姓都愿意接受,连你这个政治集团里的同党都同意放行,只有她一意孤行要批判,这么搞文字狱就太离谱了。毛泽东不是不知道她才是文革路线最忠实的追随者,但还是不能把江山交给她。

古往今来,诗人对冤假错案和文字狱的态度,不外乎三种。第一种态度是支持。包括用告密来配合。支持的原因有可能是出于胡涂,分不清是非,更多的原因是为了利益,支持了,可以从当权者那里得到好处。第二种态度是明哲保身,不表态。原因可能是出于恐惧,也可能是出于利益。明明知道文字狱不是好东西,但怕说出自己的看法,会引起当权者的不快,进而可能会失去既得利益,于是什么也不说,或者王顾左右而言他。第三种态度是反对。郭小川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冤假错案的态度,在他那一代诗人里,这是很了不起的。他自己在文革中也陷入文字狱,但他没有屈服,而是用自己的作品发出抗议之声,这也是他1976年突然去世以后倍受尊敬的主要原因。当然,郭小川对冤假错案的批判还是初步的,有待深化。郭小川生前还没有想到,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体制,本身包涵着必然产生冤假错案的基因。而且直至今天,也没有找到一个避免文字狱和纠正冤假错案的机制。

作家、诗人的才气有大有小,艺术创造力有高有低。但都要面对一条人格的底线。支持文字狱,就会受到历史的唾弃。出于恐惧的明哲保身虽然可以理解,但别人难以高看。只有不计利害,敢于反对冤假错案和文字狱的诗人,才是真正的诗人,才有资格受到读者的敬重。所以,从屈原到郭小川,代表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如果一个国家的诗人,都成了精明算计眼前利害的商人,那么诗就死了。不幸的是,中国优秀的诗歌传统正在式微,而诗人和作家向权力献媚的现象,则正在蔓延。